如何輕柔地復歸?術語:Remembering to be present:復歸臨在

2021-02-19 李爾納覺知生活分享

Remembering to be present:復歸臨在,回歸臨在。


    我寧願用「復歸臨在」(remembering to be present)這個詞,而不用「練習去臨在」(practicing to be present)。通常,當我們記住(remember)什麼的時候,我們記住的是過去的某件事,但是,我用這個詞的方式,頗為與眾不同。要真正明白「復歸」(remember)這個詞在我的用法裡的含義,你必須要考慮一下「割裂」(dismember )這個詞的含義。當你割裂某個東西時,你是將其整體切割,分成許多部分。而「復歸」(remember),是這個過程的逆轉。藉由與當下和你在一起的某樣東西「復歸」,那些被割裂的部分就重新組合回到了整體。比如,如果在這一刻,你和一朵花臨在,那麼,這朵花是一部分,而你就是另外一部分。與花復歸,你和花都重新進入了整體或者合一。你和花真正臨在的那一刻,你就出離了頭腦,你臨在了。你在合一的狀態裡保持著覺醒。

    有時候,人們會問我,究竟是誰在復歸?是頭腦?還是Ego?在覺醒的初級階段,「記起」(remembering)是由頭腦啟動的。也許,你曾讀過有關臨在的書籍,或者你拜訪過某位覺醒的導師,並曾有過臨在的體驗。Ego記住了這一切,所以,你的Ego就會試著去臨在,它會去練習臨在。但是,記起(remembering)是從頭腦升起的,這只是個基於過去,向未來投射的念頭而已。然而,Ego永遠不可能臨在。它的世界是屬於過去和未來的頭腦的世界,你不可能在頭腦裡臨在。所以,儘管頭腦中會有「要臨在」的念頭升起,但是,你要超越這個念頭才能夠臨在。


    這需要一個輕柔的復歸。首先,你注意到你迷失在思緒裡了,然後,你單純地復歸。不需要練習。這是個靜靜地覺察。在復歸的瞬間,你立刻就臨在了,而且,在你再一次被吸納到頭腦裡之前,你會保持臨在。

    那麼,覺察和復歸是從哪裡升起的呢?

    

    這裡,有兩個層面在參與。

    

    第一個層面,是靈魂本身。在靈魂內部,基於靈魂旅程的起源,有一個微妙的,通常也是無覺知的「知」(knowing)存在。靈魂在合一裡出來,離開神,離開本體。在很微細的層面上,靈魂知道這一點。而且,靈魂內在有一個回歸合一的深切渴望。這是靈魂之旅的終極目標。因此,在一個超越了頭腦和思維世界的層面,當你準備好要覺醒時,一種渴望和「知」就會升起。對你的不臨在,就會有一種本能的識別,而這會立即導向復歸。


    此外,還有一個更深的層面,在呼喚著你來到本體,這就是本體本身。對你沒有臨在的覺察,會從你一直臨在的維度裡冒出來。那個覺察會即刻翻騰上來,你馬上就復歸了。你就不再迷失在頭腦裡了。

從本體或者靈魂升起的覺察可以是自動發生的,就像有些人會有自發覺醒一樣。不過,大多數人要在覺醒者的臨在場域裡,才能體驗到覺醒狀態。


    但是,一旦你真正體驗了臨在,即使才只有幾秒,你也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你怎麼知道?嗯,你怎麼知道這是熱?你怎麼知道夜晚在降臨?你就是知道。你不需要去思考。這與你辨別出你迷失在想法裡了,是一樣的道理。你就是辨別出來了,然後立即復歸臨在。一開始,你不得不需要關注此刻與你同在的東西以便臨在。但是,一段時間之後,這些就都不需要了。

相關焦點

  • 《只狼》復歸常人結局是什麼 復歸常人達成條件分享
    導 讀 遊戲中目前一共有四個結局,分別是復歸常人、龍之還鄉、斷絕不死和修羅結局,那麼這裡就給各位小夥伴們帶來復歸常人結局的攻略分享
  • 《只狼》復歸常人結局怎麼觸發? 復歸常人結局觸發條件
    遊戲中共有四個結局,很多玩家已經完成的差不多了,有的卡在了龍之還鄉、有的還差這個復歸常人的結局,小編這裡給大家帶來了只狼復歸常人結局觸發條件及要點分析,詳情一起看下文中介紹吧。 復歸常人結局觸發條件及要點分析復歸常人觸發條件:獲得常櫻之花。
  • 保障孤寡老人利益 法國擬推行「復歸退休金」改革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戰濤】據法國《歐洲時報》6月25日援引法新社報導,法國經濟部長勒梅爾24日表示,非常重視「復歸退休金」機制(即退休人員去世後,退休金轉移給其配偶),同時強調應通過改革使其「更公正和有效」。
  • 致虛守靜 知常復歸——知知行合一學老子
    致虛守靜 知常復歸《道德經》有:「致虛極,守靜篤(du:三聲)。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返回本根就叫「靜」,靜叫作復歸本性。復歸本性是萬物運動與變化中不變的律則,認識和了解萬物運動與變化都依循著循環往復的律則,叫作「明」。不了解這個不變的律則,輕舉妄動就會有兇險。了解了這個不變的律則的人,就能做到寬容,做到了寬容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無不周遍,無不周遍才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於「道」,體道而』行才能長久,終身可免於危殆。
  • 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民族主義的兩副面孔及其復歸  如何理解民族和民族主義,是考察現代國家建構的重要起點。在學術界,有學者篤信「民族主義造就了民族,而不是相反」,①也有學者將其解釋為規範意義的「想像的共同體」,而在現實政治的層面,民族可能被視為「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形成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
  • 林紅: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在經濟全球化不斷弱化民族國家認同的背景下,民族主義浪潮在歐美等地風起雲湧,呈現出種族化、本土化和去中心化的右翼發展趨勢,如美國內部出現白人民族主義以及白人身份政治的危機,歐洲主要國家也深受移民問題、難民問題的困擾,族群關係同樣緊張。
  • 央視「名嘴」董浩跨界藝術創新《讀本復歸嬰兒》在京出版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杜恩湖9月5日,封面新聞記者獲悉深受億萬少年兒童喜愛的央視少兒頻道著名主持人董浩叔叔,經過幾年精心創作,第一本繪本《讀本復歸嬰兒董浩此次出版的 《讀本.復歸嬰兒》因藝術水平高可讀性強,共有二十餘位北京名家集體推薦。著名畫家韓羽,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邵大箴、央視主持人孫小梅、月亮姐姐等,對該書從畫作內容到具有的意義、繪畫風格及傳承上都給與了高度評價。
  • 董浩《復歸嬰兒》:解鎖帶娃絕招,一起走進老頑童的童趣書畫世界
    玩膩了,又想不起來合適的,直到翻開董浩叔叔這套《復歸嬰兒》,從此以後,寶典在手,遊戲我有!還有一個記憶深處久違的遊戲——翻花繩,看到圖片的那一剎那,感覺眼淚都要掉出來了,我們以前不叫這名字,好像都沒名字,就是隨便一根線,和小夥伴就玩開了,兩個人可以玩好多回合,每每玩出新花樣,兩個人都興奮地大叫
  • 學英語一定要「復歸於嬰兒」。
    老子告訴我們要「復歸於嬰兒」。嬰兒是什麼狀態?無知無欲啊!一天傻乎乎的,什麼都不懂。除了吃飯什麼都不想,但一些知識的積累都是從這種無知無欲的狀態下開始。他們的學習是沒有目的的。來者不拒。你們大人說什麼我都聽著,偶爾整出一句讓大人感到吃驚。他怎麼會說這話?誰教的?成年人如果以這種心態學習,沒有學不會的。
  • 返祖、文學化與敘述話語的復歸——談「後現代」之「後」
    而利奧塔之所以使用「狀態」或「狀況」(condition)這個詞,伍萊德·高澤西認為是因為該詞拉丁詞義中最初具有的「一起說」或「憑一致意見來決定」的意思,利奧塔所試圖探討的就是「科學知識」是如何「說」又「說了什麼」的問題,或者更確切地講,是科學知識所涉及到的語言問題。
  • 前「綠委」沈富雄預測拜登當選「臺海復歸平靜」
    沈富雄說,若拜登當選,選後局勢對於臺灣來說,「拒統」的基礎趨穩、「謀獨」的驚喜銳減、經濟建設多元暢旺;對大陸而言,「佯攻實守」的局面不再硬撐,臺海復歸平靜。
  • 北京樂多港萬豪酒店——空間的復歸於樸
    IDOL鋒範  金堂獎全國聯盟成員|廣西運營機構  北京樂多港萬豪酒店項目建築面積80000㎡,設計師追求「復歸於樸「,重視傳統文化的文脈延續,以及地域景觀環境的呼應。
  • 藝述:張生|「後現代」之「後」的「知識狀態」——返祖,文學化與敘述話語的復歸
    而利奧塔之所以使用「狀態」或「狀況」(condition)這個詞,伍萊德·高澤西認為是因為該詞拉丁詞義中最初具有的「一起說」或「憑一致意見來決定」的意思,利奧塔所試圖探討的就是「科學知識」是如何「說」又「說了什麼」的問題,或者更確切地講,是科學知識所涉及到的語言問題。
  • 常德不離,復歸於嬰:辛意雲老師論語班學習感受
    臺灣國學大家辛意雲老師,像是一部活的《論語》,老師活潑、可愛、純真、快樂地像個孩子。
  • 52章:《道德經》最重要的句子"用其光,復歸其明"
    三、呼與吸自由、自然地呼吸好空氣,呼與吸自然交替,氧氣吸收充足,心情舒暢四、心臟血液循環一進一出的血液,運來好多營養,化解好多無用的東西,心臟跳動正常,人心也愉快。"用其光,復歸其明":這是老子道家哲學的關鍵句子。如果說"有無"是物,那麼"用其光"就一下子將道家思想從物躍到了"心學"的範圍裡,從此可以研究人心。
  • 精彩回顧:論人與自然互主體性的復歸
    李映紅.論人與自然互主體性的復歸[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04):90-100.關於人與自然關係問題始終是哲學的重要話題,先後形成了人類中心主義和自然中心主義及其二者之爭。
  • 《唐璜》在中國的傳播史:從政治先行到審美復歸
    大英圖書館的策展人Ault說,拜倫出人意料地顛覆了唐璜輕佻的「誘惑者」(seducer)形象,把他變成了在女人的競相追逐中被引誘的對象(seducee)。從梁啓超到查良錚,半個世紀以來《唐璜》在中國的翻譯、傳播和接受經歷了從政治先行到審美復歸的過程。
  • 豆粥---復歸傳統的飲食方式
    包括今日學堂的「營養豆粥」,中裡巴人《求醫不如求己》中被愛美的人熱烈追捧的「五色養顏粥 」,《中華醫藥》節目播出的北京90多歲名老中醫的養生粥「95歲無斑老人的童顏配方」,少林寺果林老和尚的「十谷粥」等。
  • 自然哲學復歸
    關鍵在於,哲學能夠讓我們繼續用這種方式思考最為基本的問題,具體地說:我們人類的世界,我們眼中的世界,我們生活的世界,我們看到、觸摸、聽到和聞到的世界,生物的世界,人、意識、自由意志、意義和價值的世界——這一切事實上都鑲嵌在物理宇宙中,但它們是何以存在的?又如何得以枝繁葉茂?這一根本問題涵蓋了思想和生活中所有更加專門和特定的問題。
  • 時光荏苒,初心不變 靈魂覺醒,讓人復歸靈魂的教育,古今大不同
    我們可以簡簡單單地回歸自我,實現理想。何為天命?每個人在決定奔赴理想時,都只是想回歸自我天命,以佛家信念知識系統來說,是「了自性如來」。「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禮記·中庸》言。人一生的教育,與生存問題,其實歸根結底都只是如何讓「三魂七魄」調和與回歸。如此,便能安神,生慧,不困於生存,性命長養。普通百姓知道人有三魂七魄,而不知為何而來?為何而生?關於這些知識原理,自古以來,便被當做「秘學」,人不修行,難能洞悉根源者。因此,普通百姓們也便囫圇吞棗地把這當作了「神秘學」,或「迷信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