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立業,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中國的孔夫子曾感嘆自己的一生。二千多年來,中國的儒生們,也幾乎都在重蹈或效仿孔夫子式的人生命運。因為時代的變遷,我們當代人在實現自我理想時,要面臨的人生困惑與困境,又有些不同。這主要來自於生存經濟競爭壓力,以及家庭等愛情親情關係的協調處理,情緒智慧與認知障礙的困惑性問題。
年輕一代在負債壓力下,不敢溝通與前行的理想
小A說,她欠了信用卡六七萬元,也不知這筆錢是怎麼來的。現在,因為這筆錢,她也不敢告訴父母。害怕有一天交男朋友了,知道她欠了這筆錢。在朋友眼中,小A開了個工作室,是一個文藝,美麗善良,有才有理想的姑娘。可是,現在,因為欠了這筆隱形款,她變得很自卑,心裡總覺得壓了塊石頭。
說到理想與欠債,小B想到欠款二十萬。不免同病相憐。
以上情形,在生活,網絡中,隨處可見,也成了當下追求理想生活的年輕人與父母們要共同面對的生活教育問題與思想困惑。
不經歷一番為理想拼盡所有,與金錢的寒冬徹骨冷,不足以從夢中醒來。這是一群不惜一切代價,為理想而率性,在金融危機中醒來的人。
如果,一定要以一群人犯錯的代價來認識自我,改變命運。我想,我們可以開啟一種重新認識理想,靈魂和命運的方式。
在這樣的一種方式裡,我們的孩子們和父母之間可以建立起正確溝通的橋梁,不再因為想回歸自我命運,而害怕與父母及親愛的人溝通所產生的一切情緒障礙與知障。我們可以簡簡單單地回歸自我,實現理想。
何為天命?
每個人在決定奔赴理想時,都只是想回歸自我天命,以佛家信念知識系統來說,是「了自性如來」。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禮記·中庸》言。
從中,人們大抵知道了,人的自然稟賦(天命)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去做,叫「教」。
關於天命的認識,源於帝皇們對命運的認識,也是指在上天主宰下人們的命運。《史記·五帝本紀》:「於是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
人的自然稟賦是什麼?人們一直想知道可以怎麼去尋找與識別。
自然稟賦是屬於天生的自然能力。人活了一輩子,總是在心裡攢著的一點火苗的亮光,不惜付出所有實現的某個願望之事。做的時候,最讓你覺得舒適舒爽,歡天喜地,不怕孤悶,自由自在,煥發亮光與生機。在歷代道家中醫中論述而言,是先天的「一點靈光」,三魂之中一魂「胎光」,是先天之「元神」,可讓人無思無慮,自然虛靈。
三魂七魄,原來可主管人生理想與教育認知
人生一世,隨著那「一點靈光」——太清陽和之氣而來的,還有兩魂 「爽靈」 和 「幽精」。「爽靈」屬陰氣之變,與識神掌管人的聰明、智慧。「幽精」屬陰氣之雜,屬「欲神」,掌管與情感等性愛相關的一切。
隨著現代經濟物質生活的飛躍發展,大多數人們的識神與欲神得到率先發展,爽靈與幽精兩魂發展相對較好,「胎光」相對滯後。在生而有魂的時代,人們卻往往不知魂魄歸於何處,對人生常容易感到迷茫、焦慮、不安,病患潛藏。
影響人的情緒與疾病的,除了三魂,還有七魄,他們主管人的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這七魄名字叫:名屍狗、伏矢、雀陰、吞賊、非毒、除穢、臭肺。隨著人的死亡,七魄也消失,並隨新的肉身產生「肉體及魄」,屬於「陽世的物質世界」。
在現代社會生存與教育中,父母不知孩子天命為何,所知有限,面對無力把控的事情時,為降低風險,便會阻止孩子。面對觸碰生存利益時,也常常難管理好個人情緒,孩子們遇到個人理想時,因為不想父母阻止,七情(魄)受阻變亂,而對父母採取隱瞞部分實情,致使不能建立正確的溝通橋梁,進而產生了一系列家庭矛盾,或者身體疾病。
《雲笈七籤》一文對陰陽兩氣的相制,而引起的身體疾病有大概介紹:
「若陰氣制陽,則人心不清淨;陰雜之氣,則人心昏暗,神氣闕少,腎氣不續,脾胃五脈不通,四大疾病系體,大期至焉。旦夕常為,屍臥之形將奄忽而謝,得不傷哉?夫人常欲得清陽氣,不為三魂所制,則神氣清爽,五行不拘,百邪不侵,疾病不縈,長生可學。」
人一生的教育,與生存問題,其實歸根結底都只是如何讓「三魂七魄」調和與回歸。如此,便能安神,生慧,不困於生存,性命長養。
普通百姓知道人有三魂七魄,而不知為何而來?為何而生?關於這些知識原理,自古以來,便被當做「秘學」,人不修行,難能洞悉根源者。因此,普通百姓們也便囫圇吞棗地把這當作了「神秘學」,或「迷信學」。
而今,隨著網絡的普及化,這些知識也在面向大眾公開化,人們開始進入了「靈魂覺醒期」。但要深入到實踐學習中,並真正深入滋養到大眾,還需要一二十年的推進。
目前,社會經濟生存壓力變得越來越重,人們是在「負重」下變得更「亂」而「迷茫」,還是,在「重壓」下實現內省內定,實現「靈魂 覺醒」,進入到自我修行「內養道德」,都會決定未來社會二十年內的文化經濟走向。
反觀中國人一生的教育學習與生命周期,活到三十歲左右時,差不多完成了社會教育體制學習,工作了六七年,對人事與社會現象漸漸洞悉明白,明白自己想做什麼?開始成家了,未來的主要業力方向也基本定了。
古代社會教育,大德賢能者的潛能認知與開發,大不同
在古代的社會教育中,是先定人的自然稟賦,通過有才德的老師教授「自然之學」,古人習慣以「靜坐」觀自然之天與知命,並配以系統知識教育引導學生,激發學生的「靈光」,讓內在的神性安穩定下來,再讓「爽靈」與「幽精」在「靈光」的引導下進入正常的發展規律。釋迦牟尼佛和老子等自古以來為代表的聖人,都是在激發「靈光」後,漸而深入到其他各項社會學與規律學中,漸而入「聖」,避免了天災人禍的動蕩。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仁義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賞罰次之。」
在莊子《天道》一文中,有提到天道的運行,人類的教育生存規律。其中講了古代通曉大道的人,首先是在明白自然規律後,才會遵循道德而為。明白道德後,會按仁義行事。明白仁義後便能職守,能明白職守後事物的外形和稱謂也都隨之明白與定下。依才任職後便能明白怒免和廢除,恕免廢除明確後能便明是非,明是非後便能定賞罰。
天道的運用,從個人,及至父母,家庭,教育,社會機構等等部門單位,其實都通曉於一個道理。現代的社會生活環境,與約2000多年前比起,支撐全社會普及學習教育的環境較發達,人們可以快速地進入學習,有著公平學習的機會,每個人都以各人成本實現「自性」回歸。但也同時,因為社會信息的多樣化,讓人們難以從繁雜中識精微。這些精微的知識會從哪裡發散出來?我看到,越來越多的先知者開始從網絡中發布供人們學習的信息。
人終其一生的困惑,都離不開身心健康,教育思想困惑,親情愛情等諸情關係的協調。在中醫理論中,人的健康大多是因為三魂七魄不安寧相互不調和而產生。教育思想困惑,則根於「元神」不能替自己做主,人的學習教育不識根源,困於「假象」不能識「真」,知識認知各有不同,不能歸於統一大道,閒言碎語太多,容易令人產生思想知障,進入親情愛情等家庭關係的處理時,又容易被七情所傷。
如何讓年輕一代們,未來安全著陸,真正復歸天命。建立起孩子,與家庭,社會的良性溝通橋梁。這需要良好的社會環境支持,也需要靈魂的覺醒,正本清源的教育體系支撐。
作者:沁心明蕊
很高興您在茫茫人海中,讀到這篇文章。如果您覺得本文對個人有幫助,歡迎收藏或轉發分享給有需要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