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粥---復歸傳統的飲食方式

2021-02-16 心眼力

【題記】:家中老少現在已經基本素食,但老人有時還是擔心孩子營養會跟不上。現在讀經學堂、清一新教育學堂孩子也以吃素為主,怎麼吃才能吃出營養和健康?貝申學堂堂主汪海老師在精誠大醫自愈力體驗營日誌中寫到,根據張清一山長的理論所有配菜都是身體不需要的,只要喝粥就好。晚餐也最好不吃。李時珍特別推崇「世間第一補人之物,乃粥也」,「日食二合米,勝似參芪一大包」。可見食粥養生對人的重要。現在把在各處看到的粥方放在一起,方便大家查看。 包括今日學堂的「營養豆粥」,中裡巴人《求醫不如求己》中被愛美的人熱烈追捧的「五色養顏粥 」,《中華醫藥》節目播出的北京90多歲名老中醫的養生粥「95歲無斑老人的童顏配方」,少林寺果林老和尚的「十谷粥」等。

學堂營養晚餐:豆粥---復歸傳統的飲食方式推薦

(張清一博客)

古人說:百病橫夭,皆由飲食,飲食之患,過於聲色。翻譯過來解釋就是:人常常得的各種病,以及所謂的意外死亡(橫),年紀輕輕就死亡(夭),大多數都是因為飲食不當的原因。飲食帶來的問題和危害,遠遠要比縱情聲色帶來的後果更嚴重;因此可見古人特別重視飲食之道。

可惜當今的中國,很少有人懂得飲食之道了,不懂的原因是不願意去懂,是不重視。如果各位去大醫院看看,簡直堪稱鬧市,比商場還熱鬧,比企業還賺錢,你因此就知道「百病橫夭」是什麼概念,嚴重到什麼程度了。當你發現一些孩子才七八歲就得了白血病,一二十歲就出現各種「意外死亡」事件,你就知道什麼是「夭折」了。很多人正好是中壯年一展雄圖之際,才三四十歲,就莫名其妙地患上各種疾病如癌症等不甘心地死去,你就明白什麼是「橫死」了。你難道認為這種事情都是「別人」的故事嗎?也許您就是其中的主角呢!

為什麼我們就不肯好好學習一下飲食和健康常識呢?為什麼國人在飲食上如此放縱自己呢?難道長期的「標準答案」的教育,已經把國人最後的一點清醒都剝奪了嗎?只知道相信「醫生」毫無道理的教條,和「自己」毫無依據的「常識」了嗎?

如果你同意飲食的目的,是為了身體健康。那麼學堂的飲食方式就是值得學習和借鑑的。

當然,如果你認為:飲食就是為了讓嘴巴痛快一下,就請按照你歡喜的,也是大家都認可的方式做吧。我們正好是全世界最講究「美食」的民族,但是也是最不懂得營養科學,身體最不健康的民族。與我們的東鄰日本相比,我們實在太不懂「飲食之道」了。

當然,如果按照大城市的標準來看的話,我們選用的食品材料基本上都是高標準的「有機食品」,不是大棚菜。連大米都是本地農家小規模種的,玉米,豆類,紅薯都是山上自然成長的高原雜糧,產量低,但是營養價值高。這一點可能算是我們的「奢侈之處」。我們計劃慢慢向「古代中國的傳統飲食標準」看齊。

中國人飲食方式中,對健康損害最大的就是「晚餐」了。晚餐並不是中國人的傳統,而是「新傳統」,但是由於國人已經忘了「老傳統」,就以為自古如此。古代的中國人是不吃晚餐的,其他民族也是。比如俄國的民間諺語就是「把晚餐留給敵人」,顯然知道晚餐的害處。

國人不僅吃晚餐,而且晚餐內容還特別豐盛,正犯了「甘肥乃腐腸之藥」的古訓。更要命的是:國人晚上常常喝酒,喜歡拼酒。這「宿酒夜醉」,更是養生之大忌,最破壞身體健康的。

因此,學堂的一個教育重點,就是讓孩子們懂得真正的健康飲食之道,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最近的一項具體飲食措施,就是學堂取消了傳統的晚餐方式,換成豆粥。我們認為這會讓孩子們的身體狀況更加良好一些。因為長期的習慣,要讓孩子們做到「不吃晚飯」還不行,但是又不能讓孩子們「飽食終日」,影響健康。因此就過渡為吃粥,這也是傳統上中原地區的飲食方式。

做豆粥很簡單,配料是大米,玉米,紅腰豆,花生,紅薯,一齊煮成一鍋就行了。當然,有一點點要注意的,就是紅腰大豆很營養,且補腎,對孩子成長很好。但是需要提前一天煮沸後浸泡一天,第二天再和米粥一起用小火慢慢煮。等這些難煮的東西差不多的時候,再加紅薯塊進去一起煮好後就可食用了。這種豆粥的營養價值很高,而且由於熬煮的時間長,很容易消化,不會造成晚上的積食。

各位如果真的希望身體健康的話,就改革一下自己的晚餐好了。不僅對身體好,而且省錢,省時間,人也舒服。何樂而不為呢?

好搜百科:

紅腰豆是豆類中營養較為豐富的一種,含豐富的維他命A、B、C及E,也含豐富的抗氧物、蛋白質、食物纖維及鐵質、鎂、磷等多種營養素,有補血、增強免疫力、幫助細胞修補及防衰老等功效。而最值得一提是它不含脂肪但含高纖維,能幫助降低膽固醇及控制血糖,糖尿病人也適合進食。素食者也十分適宜多進食紅腰豆,補充缺少了的鐵質,從而幫助製造紅血球,預防缺鐵性貧血。適用於體質平和質,氣虛體質,陽虛體質,瘀血體質

摺疊食用禁忌

正確食用:把紅腰豆煮全熟。豆類都有植物血球凝集素,紅腰豆所含有的植物血球凝集素會刺激消化道黏膜,並破壞消化道細胞,降低其吸收營養成分的功能,如果毒素進入血液,還會破壞紅血球及其凝血作用,導致過敏反應。

張校長在最後一天講的古道家飲食的智慧,完全顛覆了前面幾天傳授給我們的健康飲食觀念。本來我們以為這7天吃的養生粥就是道家的飲食秘訣了,沒想到最後得出的結論竟然是「不火食」。

古道家對飲食的態度是:

一:道家葛洪:「不欲極飢而食,食不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過多」。「凡食過則結積聚,飲過則成痰癖」。「飽食即臥(「臥」指坐著、躺著不動),傷也」。「養生之法,但莫傷之而已」。

二:陶弘景:「飲食多,則氣逆,百脈閉;百脈閉則氣不行,氣不行則生病」。

三:道家經典曰:「體欲常勞,食慾常少,體勞無極(「無極」指適度),食慾無過;去肥濃(油膩之物),節鹼酸,能中和者,必久壽也」。

古道家飲食禁忌:飲入口而緩咽;

食入口而細嚼;溫熱之飲;精細之食;(「精細」是指少量並且切細的食物)微渴而飲;微飢而食;

飲不過多;食不偏食;善食蔬果;節食魚肉;

晚餐食少;虛寒(指虛寒體質的人)忌涼冷;實熱(指實熱體質的人,特別是體型胖的人)忌飽食;空腹忌飲酒;飢餓忌暴食;練功忌醉酒;練功忌飽飯;練功忌暴飲、忌強飲、強食。

張校長推薦的一日三餐如下:

早餐 以排毒和直接吸收營養為主;

內容:水果和蔬菜(胡蘿蔔),外加乾果(核桃和花生,新疆葡萄乾)

中餐:穀物(小米,雜糧,大米等)與水果,根莖類蔬菜,另加優良蛋白質如花生等。

晚餐輕食:生的水果 蔬菜 或者粥類。

上述食物通過一種可以把食物粉碎得十分精細的機器來加工,這種機器可以把食物的細胞壁都給破掉,而且加工後食物溫度在30-40度左右,不會破壞掉食物的「生命元素」,更利於人體消化吸收,這樣10分鐘就可以做出一頓營養餐。

怎樣?大家一起來試試吧!


中裡巴人「五色養顏粥」,是用黃豆、赤豆、綠豆、黑豆、紫米五種食物黃、紅、綠、黑、紫五種賞心悅目的顏色,真正的色香味俱全。這道養生粥對五臟六腑全都顧及,不涼不燥,補氣益血,健脾暖胃。不僅增強食慾,而且吃起來更有營養,還能維持身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幫助皮膚細胞正常更替、調理氣色。可稱得上是駐顏長壽的秘方,愛美的女士應該多吃。

由黃豆、赤豆、黑豆、綠豆、紫米組成的「五色養顏粥」,對五臟六腑全都顧及,寒熱搭配,不涼不燥,瀉不傷脾胃,補不增瘀滯。長期堅持食用,必是一劑養顏養生的佳品。把這款最簡單、最省時、最有效的養顏粥推薦給大家,不妨試試。

  李時珍「寓醫於食」,既將藥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藥用,藥借食力,食助藥威;既具有營養價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延年益壽。

在李時珍諸多的養生方法中他特別推崇藥粥養生,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收載的藥粥就細分補氣、補血、健胃、清熱、解表等將近十七類。

李時珍認為,大家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糯米粥、紅薯粥、大米粥、粟米粥等,在養生保健方面都有著特殊的功效。李時珍認為藥粥對老年人、兒童、脾胃功能虛弱者都是適宜的。

所以,李時珍特別推崇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乃粥也」,「日食二合米,勝似參芪一大包」。可見食粥養生對人的重要。從現代許多長壽老人的經驗中也能驗證李時珍的食粥使人延年的理論。

《中華醫藥》節目,北京一名老中醫已經93歲了,面對鏡頭精力旺盛思路清晰。他至今都沒有退休,不僅要來自給全國各地的病人看病,還經常參加各種日會議,日程安排比30多歲的壯年人還滿,每天精神矍鑠,滿面紅光,從不知疲憊。 
  據他說,他30多歲的時候精力還沒有現在好,因為白天給來看病的人很多,到了晚上他就特別疲憊。於是他夫人給他熬了一種粥,每天早晚喝一碗,3個月後他的精力明顯比以前好很多,白天忙了一天晚上還可以給人看病。就這樣,他堅持喝了60年。
  他長子應該也有60多歲了,從小跟著他一起喝這種粥,但從鏡頭後去像是40多歲的人。
  一碗平常的粥有這麼神奇的效果,真的很叫人心動,先把粥的熬製方法抄了下來:
  主要成份:綠豆50克+扁豆50克+蓮子50克+薏米50克+大棗30克+枸杞10克 (是1個人5天的用量) 
  1.先將綠豆、扁豆、蓮子、薏米、大棗洗淨,放進粥煲,加入一種黃色的水(後面詳述),用大火煮沸,然後改小火煲40分鐘。 
  2.再放入狗杞,煮10分鐘,即可。(枸杞一定要最後粥快熬好前再放,以免藥性丟失。)
  那麼,那個黃色的水是什麼呢?這是此粥最關鍵的一種成分----黃芪水
  為什麼要用黃芪? 
  因為黃芪是中醫中的五種大補藥之一,有補氣之功用,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力,抗疲勞,抗衰老。而且現代醫學發現黃芪中含有豐富的硒元素,具有防癌抗癌的功效。黃芪還可以泡水代茶飲。注意黃芪屬溫性,上火之人可以在黃芪水中加入蓮芯或者綠茶,以起平和之作用。在這個粥裡面,就有綠豆和蓮子是寒性的,正好可以平和黃芪的溫性。  
  怎麼熬黃芪水?煮粥前,先用250克黃芪加入適量的水小火煮15分鐘,將水倒出,再加入適量的水,再煮15分鐘,將水倒出。再用這些藥水去煮粥。
  95歲無斑老人的童顏配方
  已95歲高齡的廣西名老中醫黃英儒,看上去頂多60歲,已95歲高齡的他鶴髮童顏,臉上連一顆老年斑都沒有。
  他保持「鶴髮童顏」的秘訣主要靠兩種常見中藥,黃芪加枸杞,這2種藥就可解決美容養顏的問題,每天吃上(15克)黃芪,長期堅持,可提高機體免疫力,購買時以內蒙古的黃芪最好。
  每天堅持服用(16克)枸杞,可養腎補肝,購買時以寧夏枸杞和新疆枸杞最好。」
  黃英儒說,女子最佳的防衰老時間是36歲,男子是40歲,因為30~40歲這段時間,是生命最旺盛的階段,巔峰之後便開始走下坡路。
  枸杞配黃芪的養生保健方很好,非常獨特,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生化之源!需要強調的是,枸杞生精補腎護肝而且增強人體造血功能,黃芪昇陽充沛營衛之氣、培補元氣,增強人體防疫疾病的能力,所以老中醫黃英儒前輩將黃芪作為養生方藥有其醫學道理!如果以人參配枸杞,代替黃芪,人參的量要少放一點,一般每日服用0.5克為益,取養生保健平和滋補之功,野山參則每日不超過0.1克。
  黃芪與人參的功效有相同與不同之處,都可以溫養脾胃,但是人參是煉精化氣,人參的量放多了精不足,而且容易上火。
  黃芪,根據
歷史傳承和名家論述,是稟少陽生氣,潤養肝木,健脾補肺,充沛營衛之氣,疏通血氣壅結,排除病邪、風毒,主治「癰疽、敗瘡排膿生肌、癩疥、痔瘡、淋巴結腫、子宮脫垂、氣虛乏力、表虛自汗、外邪侵襲、水腫、高血壓等、糖尿病,瘡口久不癒合」等病症。
  「現代醫學研究,黃芪還可降低動脈壓,減慢心率,舒張冠狀動脈,加強心肌收縮力,增加心輸出量,防治循環衰竭。黃芪一方面能促進骨髓細胞的分化,促進紅、白細胞的生成,使血液中白細胞總數及多核白細胞顯著增加,可明顯提高人體的免疫力。
  另一方面,能改善人體的新陳代謝,有強心、抗衰老的作用。黃芪對多種細菌和病毒還有直接或間接的殺滅能力」。
  「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當人體遭受外邪侵襲時,極易發病,具體可表現為乏力、易感冒、易出汗、心慌、氣虛、胸悶、頭痛等不適症狀。而黃芪性甘溫,歸肺經,有補氣昇陽、益衛固表之功能,飲用黃芪茶,即可達到補肺氣、固肌表的目的,使得肺司呼吸、主宣發的功能正常,抵禦外邪侵襲的功能增強,從而達到治病強身的目的!」
  黃芪和人參均屬補氣良藥,但人參偏重於大補元氣,回陽救逆,常用於虛脫、休克等急症,效果較好。而黃芪則以補虛為主,常用於體衰日久、言語低弱、脈細無力者。
  黃芪加枸杞的功效,說到駐顏妙方,黃英儒笑笑說:「黃芪加枸杞,就可擺平美容養顏的問題。每天吃上15克黃芪,長期堅持,可提高機體免疫力,購買時以內蒙古的棉芪最好。每天堅持服用15克枸杞,可養腎補肝,購買時以寧夏枸杞和新疆枸杞最好。」
  黃英儒說:「養顏就是提前抗衰老」。在生命的巔峰期開始防衰老 「唐代的孫思邈活了101歲,明代的冷謙活了150歲,為何名醫多長壽?這是因為他們懂得在生命最旺盛時對衰老進行提前預防。」

花生米+大棗補腎奇效

這是個補腎的偏方,我的朋友是類風溼累及各臟器,尤其是腎臟受損嚴重,再發展就會是尿毒症了,到了北京協和醫院都沒什麼好辦法了。回來之後一個朋友把這個偏方給他用上了(有病亂投醫了),反正吃不好也吃不壞,結果奇蹟出現了,吃到三天時候浮腫的雙腿就開始消腫,五天以後更明顯了。現在已經全愈了。

60克花生米,60克大棗(幹棗最好)先把花生米煮好,再放大棗一起煮爛,每天一次,相當於每天的一頓飯,連湯汁一起吃(很好吃的),補腎最好了。與腎有關的病都可以用 。摘自天祥菩提精舍(天祥阿比甲當嘎

抗癌聖品:超級營養十谷粥(修行路上的風景博客)笨鳥和土豆泥博客中也有提到此粥方


博主簡介

常再盛,1983年--1987年就讀於南京藝術學院雕塑專業,1999年--2001就讀於南京藝術學院美術考古專業高研班。2003年去法國、比利時等國訪學、考察雕塑藝術。2005年至2006年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訪問學者,研修藝術設計理論。現為揚州大學陶瓷研究所所長,揚州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揚州大學佛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揚州雕塑研究會會長。


少林寺果林老和尚,現年一百零三歲,仙風道骨,精神矍鑠,聲若洪鐘,健步如飛,看起來好像六十餘歲。人家問他如何才能長壽又健康,他說:「我天天都吃一碗『十谷粥』。」
這位老和尚將十谷粥的做法傳授給了徐上德醫師。有一次,某女子患了鼻咽癌,她媽媽天天親手做十谷粥給她吃,過了不久,果然癌症自然痊癒了,完全康復,醫生都嘖嘖稱奇。
此後,各地許多人都紛紛效仿,得到了健康、青春、長壽。

這種十谷粥其實非常簡單,就是用糙米、黑糯米、小米、小麥、蕎麥、芡實、燕麥、蓮子、麥片和紅薏仁(薏仁米)混合而成,各種材料份量大約相等,少三幾種也沒有關係。

煮法是前一晚洗淨材料,放入真空煲的內煲之中加七倍水,用大火煮滾,然後慢火煮十五分鐘,再放入真空煲之中,加蓋焗一夜,早上就可以拿出來吃了。
如果不用真空煲,也可以將洗乾淨的材料先泡水四小時(天冷可以長至十小時),然後放入電飯煲內。約加一倍水煮熟。
這種粥可以鹹食,也可以甜食。用面豉醬來調味,也非常理想。

根據化學分析,這十種穀物合起來有一百多種對身體非常有益的營養素,特別是維他命B組(包括素食者特別需要的礦物質B12)、C、A、E、K、D,及多種 礦物質(鈣、鐵、鎂、鉀),還有難得的微量元素(鋅、鉬、錳、鍺)、酵素、抗氧化物、纖維素、胺基酸、生物素等。
經證實,它具有包括降血壓、降膽固醇、清除血栓、舒緩神經之功用,對便秘、皮膚病、闌尾炎、失眠、口角炎的效果不亞於醫藥,還可以預防血管硬化、腦中風、痛風、心肌梗塞、各種癌症等,最重要的是沒有副作用。
有糖尿病的也可以吃,但是最好是作成乾飯不要熬稀飯。經常反覆得腳氣的用這個也很好。

糙米:蛋白質、膳食纖維、維生素B1、B2、E、K、礦物質、鈣、鎂、鐵、磷等,促進神經系統發展、淨化血管排毒、助消化、平衡血糖、建造骨本,是極佳的碳水化合物。

黑糯米:蛋白質、糖類、維生素B群、膳食纖維、鉀、鎂、磷、鈣、煙酸等。安神、益腎氣、滋陰養胃、補中益氣、調和心胃、強壯筋骨、促進生長發育。

小米:澱粉、鈣、磷、鐵、維生素B1、B2、E、卵磷脂、麥芽糖酶、澱粉等養心益腎、清熱止渴健脾胃。

蕎麥:維生素B1、B2、B17、E、磷、鈣、鐵、胺基酸、脂肪酸、亞油酸、煙酸等,治療蕁麻疹、高血壓、心血管、網膜出血、紫斑病、腎炎、肺出血、實腸胃益氣力、提神。

芡實(芡粉):蛋白質、膳食纖維、鈣、磷、鐵、維生素B2、C、糖類、胡蘿蔔等,補脾益腎、收斂止瀉、鎮痛、鎮靜、補脾生血、促進血液循環、治療遺精、聰耳明目、美肌膚。

燕麥:維生素B1、B2、膳食纖維、鈣、鐵、銅、磷、鋅、錳,有補腎益脾、潤腸止汗、止血、補虛、抑制膽固醇、防高血壓、心臟病、平衡緩和血糖、抗老延壽。

蓮子:蛋白質、糖類、鈣、磷、鐵、脂肪、膳食纖維。有補脾止瀉,護腸、改善吸收、養心安神、益腎固精,增進肌肉、骨骼、神經增長,鎮靜,益於新陳代謝功能。

麥片:蛋白質、糖類、膳食纖維、鈣、磷、鐵、硫氨素、煙酸。益氣和胃、活神醒腦、解膽固醇。

紅薏仁:蛋白質、糖類、鈣、鉀、鐵、薏仁酸、維生素B、賴氨酸等,健脾清熱、補肺、治療泌尿系統、止滯、腳氣。

紅薏仁可用薏米代替,糙米在超市一般有賣。除了芡實要到中藥店買之外,大部分菜市都能買到,買不到的超市也能買出,一次買個十把斤,可以吃一個月。


中國的粥文化得益於佛教,佛教將比丘食粥是寫入了戒律的,也就是說,當和尚必須喝粥,而且要定時喝粥,《僧祗律》中說:「阿闍黎是一食人。應當食粥」這是佛陀為了使比丘身體強健,能夠勝任消耗很多體力的佛法修行,所做出的硬性規定。

粥有什麼養生益處呢?《四分律》中記述:「食粥有五事:善除飢、除渴、消宿食、大小便調適、除風患。食粥者有此五善事。」《飲食保身》


所以,在寺院每天早上喝粥念供的時候將「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改成「粥有十利,饒益行人,果報無邊,究竟常樂」。這是說喝粥的好處很多,同時讓我們知道喝粥不光是中國人的習慣,還遠追到古印度佛陀的時代。並且「設粥」成為供養僧的一種儀式,好處和來龍去脈現在也都清楚了。(明安法師:粥有十利益行人)


補血的思紅暖湯(《素進萬家》)

紅小豆、紅衣花生、無核紅棗、紅糖(有條件可用原糖,就是粗糖,直接從甘蔗中榨汁濃縮的)

清水泡紅小豆和花生,幹紅棗洗淨,溫水泡發,去核,紅豆快燉爛時,將紅棗放入鍋中同燉。最後放入紅糖,不想吃糖,做成三紅暖湯也行。

此粥方,對於補血有很好的作用,但因為過於活血,女性經期內飲用可能會加大出血量,所以請慎重。飲食要遠離「三百」白糖、白米、白面,兒童的多動情緒不穩定維生素的缺乏,多與這種不健康的飲食有關。

鳳凰網素食文化:古羅馬角鬥士都是素食者

專家們發現角鬥士吃的食品是大麥。人類學家通過化學實驗對角鬥士骨骼進行 了分析後發現,角鬥士們所食用的只是大麥和豆類食品。角鬥士們每天都大量地吃這種食品,使他們變得非常肥胖和強壯,他們之所以要按照這種食譜進食,主要原因可能是為了增加脂肪以保護自己的神經和血管系統遭到創傷和損害。

角鬥士們在進行一場角鬥前總是要努力地多增加一些自己的體重,而並不是想方設法減肥。通過對這些骨骼進行化學分析後,專家們還發現,既吃肉又吃菜的正常人,其骨骼中含有的鋅和鍶是平衡的,而角鬥士的骨骼中的鍶非常高,鋅卻少之又少,這也證明角鬥士是素食者。他們的骨骼組織密度也比現代運動員的密度高很多。

所以在粥方中大麥也是必不可少的。古代的角鬥士素食,現代的超馬王,鐵人三項冠軍都是嚴格的素食者呢。推薦兩本書給大家。《素食跑步修行》《奔跑的力量》





節能煮粥:

先把淘好的米在清水中浸泡1-2個小時,如果是各種豆最好泡一夜,把泡好的粥原料和燒沸的水一起灌入熱水瓶裡,具體原料和水的比例根據粥方調配。

要用保溫效果好的熱水瓶,米放在熱水瓶中的時間不要太長,以免溫度降低,滋生雜菌,不超過10個小時,短則3-5個小時,如果倒出來覺得粥不夠粘稠,可以上火再煮幾分鐘,我家一般用高壓鍋煮粥。氣頂起來就用最小的火頭。

頭天晚上放入瓶中,第二天早上即可食用;早上泡入瓶中,中午即可食用,豆子要熟透,像賣的成品八寶粥那樣爛熟的豆子,口感更好。所以,倒出來之後如不透,我就會用高壓鍋再煮一會兒。

下文摘自《父母家長如何毀掉自己孩子的七大絕招!附輔導案例

》(2010-07-14

吃東西是孩子的天性。所有的生物,天生就會,也天生就喜歡食物。厭食這種行為模式,其實很難培養的,它完全要改變掉孩子與生俱來的基本本能,不知道這對父母花了多大的心血,用了什麼方式,才能培養出這種「反天道而行」的珍稀品種?

這媽媽非常不同意我的說法,說:怎麼可能是家長培養的呢?這孩子從小就不愛吃東西。所以她總是很辛苦地餵食,一直到初二都是她親自餵飯的。後來不餵飯了,每次吃飯一樣很操心,總要想法設法買各種好東西回家做出來,變著花樣讓孩子多吃一點,多給孩子添飯夾菜。當媽媽的還特別強調:她因為三十多歲才得到這個孩子,所以看得特別重,一門心思全在孩子身上,好吃好玩的拼命想辦法,這一生就全部貢獻給孩子了。父母愛她都不夠,怎麼會捨不得拿好東西給孩子吃,培養她厭食呢?沒想到這孩子太不成器了,花的心血這麼多,可現在還是這個樣子,家長實在是絕望。

我說:您的孩子生下來就厭食嗎?

家長說,這倒是沒有發現。生下來半歲以前都很好,就是半歲以後開始生病等等,她因此特別關心,特別照顧,後來才出現這些問題的。

我說:因此,這孩子的厭食顯然是「後天」的,是家長「教育」出來的結果,而不是天生的。而且,關於餵食的事情,我們家的小女兒,不到兩歲就不肯讓大人餵食,喜歡自己吃。不僅如此,她還要拿調羹餵大人吃東西,一本正經的樣子。我相信您的孩子小時候也一樣吧?

家長說,是這樣的,孩子都喜歡玩嘛。

我說:其實孩子這不是玩,而是在練習。顯然您不願意讓她學會吃東西,因為她不會很好地用工具,因而剝奪了這孩子練習的機會;似乎您剛才說一直到初二,你才肯放手讓孩子去學習她兩歲就可以學會的東西---自己吃飯?

你想過這孩子的內心會怎樣想呢?她一定想:她一定是天生就不如別人,連這麼簡單的事情她都不會做,所以她的自我否定情緒一定很嚴重;我相信還有更多的類似的事情,你也一定都是這樣來做的。您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所以您的孩子一定沒有自信心。

家長啞然,說,這孩子的確一直很柔弱膽小,缺乏自信心!

家長說:那現在咋辦?張老師一定要幫我們出個主意!

辦法當然有,但是你們能不能做到就不知道了。

比如:目前孩子最容易改變的,也是最重要,最基本的習慣,就是「厭食」了。因為這是孩子的天性,只要「順天道而為」就夠了。由於原來你們非常擔心孩子吃不好,每次都讓孩子儘量多吃,甚至超過孩子的願望來強行餵食,結果造成學會了這樣一個概念:吃飯是件很討厭的事情。因此長期下來就形成了心理慣性,連「天生的本性」都丟了,養成了厭食這種怪毛病。這其實是一種人的神經性反射保護機制,因此通過反向調整技術來恢復神經系統的正常反應,還是很容易恢復這種「吃飯本能」的。

家長非常期待。我接下來說:根據我的經驗,目前10-12歲的孩子,需要一兩個月時間來調整,你的孩子大概至少需要三個月時間,來專門做針對性的飲食正常恢復訓練,這樣很快孩子就會改變,建立新的神經鏈反應模式,學會正常進食,長胖長壯,家長們往往很意外很驚喜。而且我們試驗過,效果很不錯。

家長更期待了:什麼方法呢?

我說:就是用「飢餓療法」!在這三個月內,經常讓孩子處在飢餓的狀態,比如常常間隔兩三天不讓孩子正常進食,只能吃很少的一點東西。根據她的身體狀態間斷性地進食。比如,一天只有一個饅頭,吃一點稀飯,餓了就喝清水,也可以喝一點新鮮的果菜湯(不能喝飲料),基本上讓她的身體隨時保持飢餓感。還要迫使孩子做運動,當然,不能太強烈。和緩一些的運動比如走走路,就比較好。

家長大驚:這樣啊。。。。。這種方式絕對不適合我們孩子的。我們孩子身體本來就不好,一向體弱多病。如果再這樣餓,不垮才怪!

我說:你們孩子的體弱多病,就是吃出來的。中國古代的人就知道:人吃晚飯死得早,餓治百病誰知曉。

經常挨餓的孩子,身體反而要健康得多,很少生病。我自己的孩子,常常要故意找機會讓他餓一下。我們自己也常常要主動餓一下自己,除了不吃晚飯外,最好定期斷食,這樣身體才會健康。你們的孩子因為從小就沒有餓的感覺,所以其消化系統的功能越來越弱化,同時效率越來越低,吸收越來越差。同時,你們肯定常常買些稀奇而價高的食物,自以為是「營養品」「好東西」的食品,比如肉類,牛奶等,其實這都並不是孩子的身體所需要的,這也會讓孩子本來就機能不良的脾胃更加受傷,所以吸收和消化等機能越來越低下。

只有通過「餓」這種手段,刺激人體的正常反應和應急機制。人體在需要食物的情況下,會向你們女兒的大腦不斷發出「需要進食」的神經信號,慢慢覆蓋您孩子大腦中長期以來形成的「吃東西真討厭」的神經連結,這樣系統就「重啟成功」了。

而且,你孩子的身體通過飢餓療法來排毒,可以把原來體內的不良食物長期積累下來的毒素逐步排除,以後就不容易生病了。

耐心解釋後,這兩父母總算聽懂了,也有點接受了;不過又面露難色。我說:雖然得到了藥方,但是你們卻無法實施,是吧?

我知道你們可能無法實施。孩子已經18歲了,雖然她厭食,但是絕對不願意讓你們有控制地來餓她,甚至於她想吃什麼,喜歡吃垃圾食品,吃零食,吃燒烤等,就是不肯好好的吃飯。你們明明知道這些吃法對身體不好,但是也管不住了。因此,我剛才教的這種「強制性」做法,就更無法實施了,是不是?

夫妻兩點點頭:是沒法做。孩子現在我們誰都不敢多說她什麼,怕說多了她想不通會出事。現在我們說什麼,她基本上全都跟你反著來。

所以啦,教孩子,一定得趁早。「教子童蒙,教婦初來」。一旦孩子到了18歲,可能就算是你知道世界上最好的方法,也無法用出來了,因為孩子不肯配合。這個時候只能依靠孩子的自覺性,理性思考,以及自動自發的能力。可是這個能力似乎你們都沒有去從小培養引導,是嗎?

所以,最好的教育年齡就是12歲以前。

相關焦點

  • 豆粥的做法及配方
    當我們為家人端上這道豆粥的時候,我們還給家人帶來了健康和安全,因為這道美食具備降血糖、養顏和防治癌症的神奇功效,真是一道既美味又健康的營養美食。
  • 如何輕柔地復歸?術語:Remembering to be present:復歸臨在
    我寧願用「復歸臨在」(remembering to be present)這個詞,而不用「練習去臨在」(practicing to be present)。通常,當我們記住(remember)什麼的時候,我們記住的是過去的某件事,但是,我用這個詞的方式,頗為與眾不同。
  • 《只狼》復歸常人結局是什麼 復歸常人達成條件分享
    導 讀 遊戲中目前一共有四個結局,分別是復歸常人、龍之還鄉、斷絕不死和修羅結局,那麼這裡就給各位小夥伴們帶來復歸常人結局的攻略分享
  • 《只狼》復歸常人結局怎麼觸發? 復歸常人結局觸發條件
    遊戲中共有四個結局,很多玩家已經完成的差不多了,有的卡在了龍之還鄉、有的還差這個復歸常人的結局,小編這裡給大家帶來了只狼復歸常人結局觸發條件及要點分析,詳情一起看下文中介紹吧。 復歸常人結局觸發條件及要點分析復歸常人觸發條件:獲得常櫻之花。
  • 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由於重新興起的民族主義表現出一種清晰的族群性而非公民性取向,有必要對民族主義復歸的觀念脈絡進行深入考察。  一方面,民族主義的復歸源於全球化時代身份危機與文化焦慮的刺激,突顯了強調差異的族群性認同。站在國家的立場上,英國「獨立黨」和「脫歐派」的政治立場與公民民族主義並無絕對衝突,但是他們擔心歐盟和移民潮可能威脅英國經濟自由和傳統價值觀,本質上持一種反全球化的族群民族主義文化立場。在美國,川普的支持者們憂慮白人主流地位的失去和基督教文化的消逝,隨著美國白人身份政治的高漲,族群性民族主義或將對美國的內政外交產生重大影響。  另一方面,民族觀念的種族化是民族主義復歸的重要內容。
  • 董浩《復歸嬰兒》:解鎖帶娃絕招,一起走進老頑童的童趣書畫世界
    玩膩了,又想不起來合適的,直到翻開董浩叔叔這套《復歸嬰兒》,從此以後,寶典在手,遊戲我有!書中全部是他的親手繪畫, 80幅嬰戲圖,70種傳統親子遊戲,生動形象,稚氣淋漓,搭配12篇回憶兒時遊戲的生動文章,仿佛看到年幼的董浩叔叔,像個孩子王,和一群小夥伴在胡同裡嬉戲。
  • 林紅: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由於重新興起的民族主義表現出一種清晰的族群性而非公民性取向,有必要對民族主義復歸的觀念脈絡進行深入考察。一方面,民族主義的復歸源於全球化時代身份危機與文化焦慮的刺激,突顯了強調差異的族群性認同。另一方面,民族觀念的種族化是民族主義復歸的重要內容。從概念上看,種族主義與族群民族主義之間難以劃出清晰的界線,雖然種族本身的生物學特性不同於族群的社會學特性,但是種族認同和族群認同在民族國家的制度框架下看並沒有本質區別,都與公民身份認同相對立。當民族認同趨向種族性而非公民性時,也正是族群民族主義復歸、公民民族主義受挫之時。
  • 保障孤寡老人利益 法國擬推行「復歸退休金」改革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戰濤】據法國《歐洲時報》6月25日援引法新社報導,法國經濟部長勒梅爾24日表示,非常重視「復歸退休金」機制(即退休人員去世後,退休金轉移給其配偶),同時強調應通過改革使其「更公正和有效」。
  • 致虛守靜 知常復歸——知知行合一學老子
    致虛守靜 知常復歸《道德經》有:「致虛極,守靜篤(du:三聲)。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返回本根就叫「靜」,靜叫作復歸本性。復歸本性是萬物運動與變化中不變的律則,認識和了解萬物運動與變化都依循著循環往復的律則,叫作「明」。不了解這個不變的律則,輕舉妄動就會有兇險。了解了這個不變的律則的人,就能做到寬容,做到了寬容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無不周遍,無不周遍才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於「道」,體道而』行才能長久,終身可免於危殆。
  • 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
    而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是和其他的文化同脈相傳,一樣是歷史悠久,都可以算得上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有一句俗語說得好,「民,以食為天。」所謂天大地大,吃飯最大。食,是我的在這是世間生存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我們生活中的一切的能量的消耗都需要以食用食物來補充,才能獲取身體成長所需要的營養,維持自己的生命。
  • 央視「名嘴」董浩跨界藝術創新《讀本復歸嬰兒》在京出版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杜恩湖9月5日,封面新聞記者獲悉深受億萬少年兒童喜愛的央視少兒頻道著名主持人董浩叔叔,經過幾年精心創作,第一本繪本《讀本復歸嬰兒董浩此次出版的 《讀本.復歸嬰兒》因藝術水平高可讀性強,共有二十餘位北京名家集體推薦。著名畫家韓羽,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邵大箴、央視主持人孫小梅、月亮姐姐等,對該書從畫作內容到具有的意義、繪畫風格及傳承上都給與了高度評價。
  • 生酮飲食是什麼方式的飲食,為什麼可以減肥?
    02生酮飲食是什麼飲食? 那麼火的不要不要的生酮飲食到底是什麼呢? 生酮飲食方式最初是為了治療癲癇,1921年Wilder報導了用生酮飲食治療癲癇的方法。
  • 冬至傳統飲食及養生
    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古人喜賀冬至,今人雖多不以為節,但冬節是「年時八節」之一,衢州地方還有「有的吃吃一夜,沒的吃凍一夜」的俗語。各地都有冬至特色美食:如北方水餃、潮汕湯圓、東南麻餈、台州擂圓、合肥南瓜餅、寧波番薯湯果、滕州羊肉湯、江南米飯、蘇州釀酒等。冬至傳統飲食有哪些?
  • 寒衣節傳統飲食有哪些?
    每年的農曆十月一都是寒衣節,寒衣節是我國一種傳統的祭祀節日,有著紀念去世的親人的重要意義,大家都知道每個傳統節日都有相對應的傳統習俗和傳統美食,那麼寒衣節傳統飲食有哪些?寒衣節的習俗又有哪些呢?三頂養生網來為大家解答。
  • 飲食與東方傳統文化有著緊密的關係,飲食特點與地理環境有關
    這世界如果有更多的人熱愛美食與詩歌勝過愛黃金,這世界會是一個更美好的地方本文章由色香味佼佼者獨家發布,希望小夥伴們會喜歡~飲食與東方傳統文化有著緊密的關係,飲食特點與地理環境有關當今的日本飲食中除了傳統的食物外,西方的麵包、乳酸和肉類也相當普及,這樣一來就使其飲食更加多樣化。日本的料理方式主要有鍋煮、油炸、燒烤、噌湯、醃醬等。日本人擅長做魚,如生魚片、魚骨頭湯、煮魚頭、魚乾等。日本飲食的調味料主要有醬油、酒、醋、砂糖等。
  • 北京樂多港萬豪酒店——空間的復歸於樸
    IDOL鋒範  金堂獎全國聯盟成員|廣西運營機構  北京樂多港萬豪酒店項目建築面積80000㎡,設計師追求「復歸於樸「,重視傳統文化的文脈延續,以及地域景觀環境的呼應。
  • 酮2.0比傳統生酮飲食好在哪?
    生酮2.0比傳統生酮飲食好在哪? 更像地中海飲食 什麼是生酮2.0?
  • 2017年12月六級翻譯中國傳統文化詞彙:傳統飲食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六級>六級輔導>翻譯>正文2017年12月六級翻譯中國傳統文化詞彙:傳統飲食 2017-07-27 11:09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及它的基本特徵
    而中國飲食文化就是在特有的重食傳統和觀念中成長起來的。中國人的重養、重味等觀念都是以重食為基點而產生的。重養是中國飲食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命題。養者,養生也,就是養的方式以求得人身體保持健康狀態並達到長壽的最佳效果。倘若說重食的目的是為了生存,那麼,重養則是追求人的生存質量的問題了。
  • 韓國將重點打造傳統美食遊 介紹傳統飲食文化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韓國《亞洲經濟》11月8日消息,韓國觀光公社日前宣布,2014年將對韓國內最具代表性的美食進行篩選,最優秀的美食可入選韓國美食旅遊項目,向外國遊客介紹韓國的傳統飲食文化。觀光公社表示,將把韓國宮中菜餚、家庭美食、寺廟飲食及傳統市場作為素材,集中對韓國飲食文化進行分門別類的開發,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在外國遊客面前。報導稱,韓國飲食歷史悠久,獨具特色。若韓國泡菜及相關醃製醬菜類食品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人類文化遺產,將有利於把這一特色打造成為飲食旅遊文化項目,從而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韓國傳統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