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政法大學學報主編馬長山:我們對作者論文格式也沒要求

2020-12-13 民主與法制時報

核心提示:目前,《華東政法大學學報》已進入中國法學核心科研評價來源期刊目錄,有「專題研討」「信息社會與未來法治」兩大特色欄目。該刊對投稿作者職稱沒有要求,而且常刊發相當比例的博士研究生論文。

馬長山。 受訪者/供圖

《民主與法制時報》 薛應軍 報導

「我們最看重的只有一點:那就是論文本身的學術水平。」日前,華東政法大學教授、《華東政法大學學報》主編馬長山接受民主與法制社記者採訪時表示,《華東政法大學學報》(下稱《學報》)不但對投稿作者職稱沒有要求,而且常刊發相當比例的博士研究生論文。

「我們向作者承諾,每個階段的審稿結果,不管通過與否,都會反饋給作者。」馬長山說,《學報》歡迎廣大作者踴躍投稿,且「我們對作者的論文格式也沒有任何要求」「符合學術標準的就是我們歡迎的」。該學報通常如何審稿、有何特色?記者日前專訪了馬長山。

發展歷經三個階段

記者:資料顯示,《華東政法大學學報》創刊於1998年。和華東政法大學主辦的《法學》(1980年復刊)、《青少年犯罪問題》(1982年創刊)相比,它創刊時間相對較晚,但發展迅速。請您簡要介紹一下貴《學報》的發展歷史及各階段特點?

馬長山:《華東政法大學學報》創刊於1998年,當年12月25日出版創刊號,到去年正好20年。2018年11月17日,我刊編輯部舉行《學報》創刊20周年暨智慧時代期刊重大選題座談會,學報創刊主編何勤華教授,第二任主編、任職時間最長的主編李秀清教授,以及歷任編輯團隊的成員回到編輯部,共同慶祝《學報》的20周歲生日。

我認為,如果要對《學報》發展歷程做一個分段的話,那麼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學報》創刊初期,從1998年到2003年。這段時期,我刊編輯部主要處在摸索探尋階段。我們沒有穩定的作者群,欄目也經常變動,還時常遇到缺稿情況。有時候,編輯還不得不寫點「豆腐塊」以補充版面,可謂相當艱難。

第二階段,是《學報》快速發展時期,從2003年到2015年,也是李秀清教授擔任主編的13年。該階段,《學報》分別於2004年、2008年、2013年進入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CSSCI)、中文法律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法學核心期刊。

第三個階段,是2016年至今,我擔任主編這段時期。我把它看作「再出發」階段。截至目前,我們主要做了兩方面工作:一是大力建設「專題研討」欄目,增加名家名作約稿組稿;二是創立「信息社會與未來法治」欄目,刊發在網際網路、人工智慧、智慧社會領域最前沿的學術研究成果。

近年來,我們《學報》學術影響力日漸提升。2019年起,我們學報進入中國法學核心科研評價來源期刊(CLSCI)目錄。可以說,我們踏上了新臺階。

記者:目前,貴刊是雙月刊?請具體介紹一下貴刊的出版周期、時間、印張、截稿時間等信息。通常情況下,貴刊每期能刊發多少篇稿件?字數呢?

馬長山:我們《學報》目前是雙月刊,逢單月20日出版,共192頁,12個印張。我們每期發稿量大約在15篇至16篇,總字數約為24萬字。

我們自2015年起啟用在線投稿審稿系統,作者可以隨時隨地給《學報》投稿,我們編輯也會在10個工作日內回復初審結果。和以往相比,審稿流程更規範,審稿時間大大壓縮了。因為這和以往寄送紙質稿件投稿情況已經不太一樣了,所以截稿時間的概念也淡化了。

五個常設欄目,兩大特色

記者:貴刊現主要有哪些常設欄目?有哪些特色欄目?

馬長山:我們《學報》現在有五個常設欄目:專題研討、信息社會與未來法治、法學論壇、域外法苑、評案論法。其中「專題研討」「信息社會與未來法治」兩個欄目是我們重點打造的特色欄目。「專題研討」主要是針對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熱點問題約請相關領域知名學者進行集中研討。「信息社會與未來法治」欄目是2018年創設的新欄目,主要是信息社會、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以及科技與法律等前沿學術成果的發布平臺。它主要也是為青年學者開闢的創新學術園地。

記者:這些特色欄目曾刊發過哪些引發理論界、實務界廣泛討論的稿件?

馬長山:「信息社會與未來法治」欄目創立一年多,在學界已形成了一個品牌。現在,許多學者一有這方面的成果就會想到我們。「專題研討」欄目更是如此了。比如,前段時間關於基因編輯問題引發的熱議,我們早在2018年第1期關於「科技與法律」的專題裡就刊發了一組論文。其中,朱振教授的《反對完美?——關於人類基因編輯的道德與法律哲學思考》引發學界廣泛關注。

記者:本刊作為華東政法大學學報,它和華東政法大學主辦的另外兩本學術類期刊相比,在選稿、用稿上,有何不同?和同類法學學術期刊相比,貴刊最大的特色在哪裡?

馬長山:我們學校幾本刊物各有千秋。《學報》起步晚,要在激烈競爭中站穩腳跟,我們主要依靠兩點:一是服務,二是同行評價。在選稿、用稿方面,我們與同類期刊沒有太大差異,大家都有三審制度,都有規範選稿流程。但也許因為我們的編輯和審稿專家對《學報》都有一種「愛」,所以更願意為其付出,不辭辛勞。為此,我身為主編,很感動,也很感激。

記者:剛才說到選稿、用稿問題,貴刊通常如何審稿?又如何應對一稿多投及論文查重?

馬長山:我們實行三審雙向匿名評審制度。三審,即編輯部初審、專家匿名評審、審稿會終審。編輯部初審時限自投稿之日起10個工作日;通過初審的稿件進入專家匿名評審階段,時間大約為45天左右;通過二審的稿件進入終審程序,終審以審稿會的形式集體討論決定。

對於一稿多投的問題,我們目前的做法是歡迎專稿專投,堅決反對一稿多發。論文查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作者完善自己的論文。因此,我們鼓勵對其善加利用,發現查重結果主要是集中於相同法條或文獻時,我們會仔細甄別、區別對待。

論文是學人的一張最好名片」

記者:近年來,論文造假等學術不端現象不時被媒體曝光。您認為,法學學術期刊編輯該如何防範這些問題?作者又如何應對引用相同法條、文獻帶來的電腦查重率高的問題?

馬長山:學術不端現象是一種異化,甚至是一種恥辱和悲哀。從法學學術期刊角度看,我們希望刊發的作品對學術有貢獻。因此,要謹慎防範學術不端行為。從另一個角度看,避免學術不端其實就是堅持用稿的學術標準。我認為,只要我們堅持規範的審稿程序,尊重客觀的同行評價,再輔以電腦查重等技術手段,那麼學術不端是可以被有效防範的。

至於因引用相同法條、文獻帶來的電腦查重率高的問題,我們覺得這是技術帶來的一個小問題。學術界不應當把這個問題過於放大,以致影響到對論文本身的學術評價。我們可以適當地運用學術甄別技術來避免這個問題。

記者:貴刊對投稿作者職稱是否有要求?通常情況下,哪些作者可以向貴刊投稿?通過什麼渠道投稿?作者投稿後,多久可以收到用稿通知或退稿通知?

馬長山:我們《學報》對投稿作者職稱沒有任何要求,長期關注我們的讀者會發現,我們刊發的論文有相當比例是博士研究生和講師的論文。這也反映出我們的用稿立場,那就是以論文質量為唯一用稿標準。

從來稿情況看,我們《學報》投稿作者以法學院和科研機構的學者、學生居多,偶爾也有實務部門人士投稿。自2015年起,我們啟用了在線投稿審稿系統(journal.ecupl.edu.cn),相對於寄送紙稿和發送郵件的投稿方式而言,作者投稿便利了很多。作者可以在系統中看到稿件的審稿進度,而且我們向作者承諾,每一個階段的審稿結果,不管通過與否,都會反饋給每位作者。通常審稿時限,前面已大致提到了,初審是10個工作日,二審約一個半月。如果遇到交叉學科的稿件,二審時間可能會稍長一些。

記者:一般情況下,向貴刊投稿應注意哪些問題?什麼樣的論文更容易被選中?

馬長山:我們非常歡迎作者投稿給《學報》、支持《學報》。我們對作者論文格式也沒有任何要求。不管你是採用腳註還是尾注,不管你有沒有列參考文獻,不管您的注釋體例與我們是否相同,都沒有關係,因為我們最看重的只有一點:那就是論文本身的學術水平。只要是符合學術標準的,就是我們歡迎的,也是容易被選中的。至於論文格式問題,文章正式發表前,我們再按照《學報》的注釋體例調整,那就是簡單的技術問題了。

記者:對想給貴刊投稿的青年學者、研究生,您分別有哪些建議或忠告?

馬長山:我們很歡迎青年學者和研究生賜稿,他們是學術的未來、法學的未來。《學報》願意做一塊兒園地,讓青年學人在這裡施展才華;《學報》也將不斷進取,跟青年學人一同成長。我們想對青年學者說的是,論文是學人的一張最好名片,做好自己的研究,堅持「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古訓,總會被認可和關注的,甚至成長為著名的法學家。

記者:如果用一句話概括貴刊的特色,您會怎麼說?

馬長山:創刊21年來,我們始終堅持的是時任華東政法學院(現華東政法大學)院長、教授曹建明曾在創刊號發刊詞中所說的:播撒學術的種子,扶植學術的幼苗,培育學術的秀木。原標題:每個審稿階段結果都會反饋給作者——馬長山談《華東政法大學學報》選稿、用稿特色

版權聲明:本文系《民主與法制時報》原創作品,轉載或整合請註明來源,否則將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同濟學報被踢出CSSCI「核心期刊」 學報主編怒斥「潛規則」
    同濟學報被踢出CSSCI「核心期刊」 學報主編怒斥「潛規則」 來源:新民晚報      記者:張炯強
  • 華東政法大學數字法治研究院:數據安全立法的爭議與回應
    人民周刊網訊(統籌/秦前松)2020年7月26日,由《華東政法大學學報》和華東政法大學數字法治研究院共同主辦的「數據安全立法的爭議與回應——《數據安全法(草案)》專題學術研討」會議順利召開。來自眾多高校的專家學者們圍繞數據安全立法的基本問題和制度設計兩方面內容展開研討與交流。
  •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20年第6期要目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20年第6期要目 【專題研討 自動駕駛中的生命抉擇】 1.自動駕駛與乘客優先 陳景輝(6)
  • 被踢出核心期刊 知名高校學報主編怒斥「潛規則」
    根據最新發布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和收錄集刊(2017-2018)目錄》,一批知名高校學報被「踢」出了所謂C刊「核心版」,淪為「擴展版期刊」,包括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等。
  • 華東政法大學
    華東政法大學國際金融法律學院2020年「國金菁英」夏令營招生簡章 華東政法大學國際金融法律學院2020年「國金菁英」夏令營招生簡章為促進各高校法學專業及相近專業優秀本科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學習、幫助全國廣大高校學子近距離了解華東政法大學國際金融法律學院以及法律與金融學科和專業發展情況
  • 【期刊】《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徵稿啟事及格式
    《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徵稿啟事
  • 北大學報主編:文科論文寫作四大忌
    對於論文的要求,編輯和學者有一致的地方,比如論文要做到嚴謹紮實等等。但是編輯考慮更多的是論文的社會價值和社會反響方面的問題。比如1998年全國不少地方發生大洪水,我校城市與環境學系有一位老師寫了一篇論文,主題是從全國洪水看我國長江領域的生態安全。有些學術刊物就把這篇論文給退了,作者自己也覺得不太成熟。我覺得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於是刊發出來,後來《新華文摘》轉載了,並上了封面目錄。刊物評獎要看社會影響的, 能被《新華文摘》轉載就說明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 如果你能被《新華文摘》轉載幾篇文章,評副教授就沒有問題了。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查重答辯要求及合格標準
    根據《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處理辦法》、《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雙盲評審辦法》、《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博士、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管理辦法(試行)》和《關於進一步規範學位論文預答辯和答辯後強制修改工作的通知》,現對2020年上半年研究生學位論文預答辯、檢測與雙盲評審工作安排如下:一、學位論文預答辯工作
  • 同濟武大等高校學報被踢出C刊核心版,孫周興拍案叫絕的聲明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同濟大學學報主編孫周興在看到公示信息後第一時間表態。而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已經於1月17日刊發致讀者信,信中直陳,「目前的學術評價與期刊評價體制對於人文科學是嚴重不公平的,但我們又無法擺脫這種體制,這既是我們辦刊人的悲哀,也是中國學術界的悲哀。」
  • 暨南大學生學位論文格式要求
    暨南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格式要求為了統一規範學位論文的撰寫,編輯,印刷,為了便於論文處理,儲存,檢索,利用,交流,傳播,根據國家制訂的有關標準(UDC001.81,GB7718-87),特對學位論文的格式提出如下統一要求:一,學位論文結構二,學位論文的基本格式
  • 清華學報優秀論文獎:「不請自來」
    日前,第五屆「百盛—清華學報優秀論文獎」揭曉。11篇獲獎論文作者,從最年長的、73歲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葛曉音,到最年輕的、38歲的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李義瓊,他們沒填寫申報表格,也沒提供過什麼材料,更沒找關係、打招呼,甚至有的學者還不知道有這樣一個獎,獎勵卻「不請自來」。
  • 華東政法大學與東吳大學 2021年「兩岸青年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論壇」徵文通知
    為促進海峽兩岸人文社會學科學生與青年學者的學術交流、拓寬我校研究生人文社科研究視野,我校與臺灣地區東吳大學自2014年起聯合創辦「兩岸青年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論壇」(以下簡稱「兩岸論壇」),迄今已舉辦七期。2021年,兩岸論壇以「社會生活中的秩序與活力」為主題,擬於2021年7月5日-7月6日線上舉行。
  • 2015年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自考本科畢業論文格式模板
    2015年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自考畢業論文寫作格式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自考論文格式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自考論文格式 自學考試本科畢業生 畢業論文 XXXXXXXXXXXXXX 考 生 姓 名 XXXXXXXXXXXXXX 專 業 XXXXXXXXXXXXXX 準 考
  • 論文字體格式要求
    5.期刊文章  [序號]作者.篇名[標識碼].刊名,年,(期).  [1] 葉朗.《紅樓夢》的意蘊[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  (2).  6.報紙文章  [序號]作者. 篇名[標識碼]. 報紙名,出版日期(版次).
  • 最高檢舉行知名法學期刊主編座談會 共商法學理論研究
    《法學雜誌》主編宋樹濤的建議緊貼黨的十九大精神;《東方法學》主編施偉東的發言高屋建瓴;《證據科學》主編張保生的觀點具體深入;《法學評論》主編秦前紅的表達很具前瞻性。某市檢察院原計劃給800多家醫療機構分別發出治理醫療垃圾的檢察建議,後來決定給衛健委發一份檢察建議,請行政機關充分履職、解決問題。案件數量從800多件減少為1件,效果卻非常好。
  • 參考文獻格式(期刊論文)的要求
    參考文獻格式(期刊論文)的要求我們在寫論文時都少不了參考別人的文章,這樣對自己的論文寫作也有幫助
  • 高校學報成學術垃圾產生地 專家:應追求獨立性
    學報已成學術垃圾生產地  四川某高校青年教師王芳(化名)讀在職博士已是第四年,目前正忙著博士畢業,按照規定,還需要發表一篇論文。情急之下,她把文章送給了自己所在學校的學報,學報編委已經答應發表,只是要排大概兩期的時間,因為前邊已經有很多教師在等著發論文了。大學學報可以為本校教師發表論文提供便利,似乎已經是一個慣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