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目前,《華東政法大學學報》已進入中國法學核心科研評價來源期刊目錄,有「專題研討」「信息社會與未來法治」兩大特色欄目。該刊對投稿作者職稱沒有要求,而且常刊發相當比例的博士研究生論文。
馬長山。 受訪者/供圖
《民主與法制時報》 薛應軍 報導
「我們最看重的只有一點:那就是論文本身的學術水平。」日前,華東政法大學教授、《華東政法大學學報》主編馬長山接受民主與法制社記者採訪時表示,《華東政法大學學報》(下稱《學報》)不但對投稿作者職稱沒有要求,而且常刊發相當比例的博士研究生論文。
「我們向作者承諾,每個階段的審稿結果,不管通過與否,都會反饋給作者。」馬長山說,《學報》歡迎廣大作者踴躍投稿,且「我們對作者的論文格式也沒有任何要求」「符合學術標準的就是我們歡迎的」。該學報通常如何審稿、有何特色?記者日前專訪了馬長山。
發展歷經三個階段
記者:資料顯示,《華東政法大學學報》創刊於1998年。和華東政法大學主辦的《法學》(1980年復刊)、《青少年犯罪問題》(1982年創刊)相比,它創刊時間相對較晚,但發展迅速。請您簡要介紹一下貴《學報》的發展歷史及各階段特點?
馬長山:《華東政法大學學報》創刊於1998年,當年12月25日出版創刊號,到去年正好20年。2018年11月17日,我刊編輯部舉行《學報》創刊20周年暨智慧時代期刊重大選題座談會,學報創刊主編何勤華教授,第二任主編、任職時間最長的主編李秀清教授,以及歷任編輯團隊的成員回到編輯部,共同慶祝《學報》的20周歲生日。
我認為,如果要對《學報》發展歷程做一個分段的話,那麼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學報》創刊初期,從1998年到2003年。這段時期,我刊編輯部主要處在摸索探尋階段。我們沒有穩定的作者群,欄目也經常變動,還時常遇到缺稿情況。有時候,編輯還不得不寫點「豆腐塊」以補充版面,可謂相當艱難。
第二階段,是《學報》快速發展時期,從2003年到2015年,也是李秀清教授擔任主編的13年。該階段,《學報》分別於2004年、2008年、2013年進入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CSSCI)、中文法律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法學核心期刊。
第三個階段,是2016年至今,我擔任主編這段時期。我把它看作「再出發」階段。截至目前,我們主要做了兩方面工作:一是大力建設「專題研討」欄目,增加名家名作約稿組稿;二是創立「信息社會與未來法治」欄目,刊發在網際網路、人工智慧、智慧社會領域最前沿的學術研究成果。
近年來,我們《學報》學術影響力日漸提升。2019年起,我們學報進入中國法學核心科研評價來源期刊(CLSCI)目錄。可以說,我們踏上了新臺階。
記者:目前,貴刊是雙月刊?請具體介紹一下貴刊的出版周期、時間、印張、截稿時間等信息。通常情況下,貴刊每期能刊發多少篇稿件?字數呢?
馬長山:我們《學報》目前是雙月刊,逢單月20日出版,共192頁,12個印張。我們每期發稿量大約在15篇至16篇,總字數約為24萬字。
我們自2015年起啟用在線投稿審稿系統,作者可以隨時隨地給《學報》投稿,我們編輯也會在10個工作日內回復初審結果。和以往相比,審稿流程更規範,審稿時間大大壓縮了。因為這和以往寄送紙質稿件投稿情況已經不太一樣了,所以截稿時間的概念也淡化了。
五個常設欄目,兩大特色
記者:貴刊現主要有哪些常設欄目?有哪些特色欄目?
馬長山:我們《學報》現在有五個常設欄目:專題研討、信息社會與未來法治、法學論壇、域外法苑、評案論法。其中「專題研討」「信息社會與未來法治」兩個欄目是我們重點打造的特色欄目。「專題研討」主要是針對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熱點問題約請相關領域知名學者進行集中研討。「信息社會與未來法治」欄目是2018年創設的新欄目,主要是信息社會、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以及科技與法律等前沿學術成果的發布平臺。它主要也是為青年學者開闢的創新學術園地。
記者:這些特色欄目曾刊發過哪些引發理論界、實務界廣泛討論的稿件?
馬長山:「信息社會與未來法治」欄目創立一年多,在學界已形成了一個品牌。現在,許多學者一有這方面的成果就會想到我們。「專題研討」欄目更是如此了。比如,前段時間關於基因編輯問題引發的熱議,我們早在2018年第1期關於「科技與法律」的專題裡就刊發了一組論文。其中,朱振教授的《反對完美?——關於人類基因編輯的道德與法律哲學思考》引發學界廣泛關注。
記者:本刊作為華東政法大學學報,它和華東政法大學主辦的另外兩本學術類期刊相比,在選稿、用稿上,有何不同?和同類法學學術期刊相比,貴刊最大的特色在哪裡?
馬長山:我們學校幾本刊物各有千秋。《學報》起步晚,要在激烈競爭中站穩腳跟,我們主要依靠兩點:一是服務,二是同行評價。在選稿、用稿方面,我們與同類期刊沒有太大差異,大家都有三審制度,都有規範選稿流程。但也許因為我們的編輯和審稿專家對《學報》都有一種「愛」,所以更願意為其付出,不辭辛勞。為此,我身為主編,很感動,也很感激。
記者:剛才說到選稿、用稿問題,貴刊通常如何審稿?又如何應對一稿多投及論文查重?
馬長山:我們實行三審雙向匿名評審制度。三審,即編輯部初審、專家匿名評審、審稿會終審。編輯部初審時限自投稿之日起10個工作日;通過初審的稿件進入專家匿名評審階段,時間大約為45天左右;通過二審的稿件進入終審程序,終審以審稿會的形式集體討論決定。
對於一稿多投的問題,我們目前的做法是歡迎專稿專投,堅決反對一稿多發。論文查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作者完善自己的論文。因此,我們鼓勵對其善加利用,發現查重結果主要是集中於相同法條或文獻時,我們會仔細甄別、區別對待。
「論文是學人的一張最好名片」
記者:近年來,論文造假等學術不端現象不時被媒體曝光。您認為,法學學術期刊編輯該如何防範這些問題?作者又如何應對引用相同法條、文獻帶來的電腦查重率高的問題?
馬長山:學術不端現象是一種異化,甚至是一種恥辱和悲哀。從法學學術期刊角度看,我們希望刊發的作品對學術有貢獻。因此,要謹慎防範學術不端行為。從另一個角度看,避免學術不端其實就是堅持用稿的學術標準。我認為,只要我們堅持規範的審稿程序,尊重客觀的同行評價,再輔以電腦查重等技術手段,那麼學術不端是可以被有效防範的。
至於因引用相同法條、文獻帶來的電腦查重率高的問題,我們覺得這是技術帶來的一個小問題。學術界不應當把這個問題過於放大,以致影響到對論文本身的學術評價。我們可以適當地運用學術甄別技術來避免這個問題。
記者:貴刊對投稿作者職稱是否有要求?通常情況下,哪些作者可以向貴刊投稿?通過什麼渠道投稿?作者投稿後,多久可以收到用稿通知或退稿通知?
馬長山:我們《學報》對投稿作者職稱沒有任何要求,長期關注我們的讀者會發現,我們刊發的論文有相當比例是博士研究生和講師的論文。這也反映出我們的用稿立場,那就是以論文質量為唯一用稿標準。
從來稿情況看,我們《學報》投稿作者以法學院和科研機構的學者、學生居多,偶爾也有實務部門人士投稿。自2015年起,我們啟用了在線投稿審稿系統(journal.ecupl.edu.cn),相對於寄送紙稿和發送郵件的投稿方式而言,作者投稿便利了很多。作者可以在系統中看到稿件的審稿進度,而且我們向作者承諾,每一個階段的審稿結果,不管通過與否,都會反饋給每位作者。通常審稿時限,前面已大致提到了,初審是10個工作日,二審約一個半月。如果遇到交叉學科的稿件,二審時間可能會稍長一些。
記者:一般情況下,向貴刊投稿應注意哪些問題?什麼樣的論文更容易被選中?
馬長山:我們非常歡迎作者投稿給《學報》、支持《學報》。我們對作者論文格式也沒有任何要求。不管你是採用腳註還是尾注,不管你有沒有列參考文獻,不管您的注釋體例與我們是否相同,都沒有關係,因為我們最看重的只有一點:那就是論文本身的學術水平。只要是符合學術標準的,就是我們歡迎的,也是容易被選中的。至於論文格式問題,文章正式發表前,我們再按照《學報》的注釋體例調整,那就是簡單的技術問題了。
記者:對想給貴刊投稿的青年學者、研究生,您分別有哪些建議或忠告?
馬長山:我們很歡迎青年學者和研究生賜稿,他們是學術的未來、法學的未來。《學報》願意做一塊兒園地,讓青年學人在這裡施展才華;《學報》也將不斷進取,跟青年學人一同成長。我們想對青年學者說的是,論文是學人的一張最好名片,做好自己的研究,堅持「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古訓,總會被認可和關注的,甚至成長為著名的法學家。
記者:如果用一句話概括貴刊的特色,您會怎麼說?
馬長山:創刊21年來,我們始終堅持的是時任華東政法學院(現華東政法大學)院長、教授曹建明曾在創刊號發刊詞中所說的:播撒學術的種子,扶植學術的幼苗,培育學術的秀木。原標題:每個審稿階段結果都會反饋給作者——馬長山談《華東政法大學學報》選稿、用稿特色
版權聲明:本文系《民主與法制時報》原創作品,轉載或整合請註明來源,否則將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