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由中國銀保監會主管主辦的《金融監管研究》首次發布《中國影子銀行報告》。相信很多人都很好奇,何為「影子銀行」?也許大多數人都是第一次聽說。
在該《報告》中指出,影子銀行是指常規銀行體系以外的各種金融中介業務,通常以非銀行金融機構為載體,對金融資產的信用、流動性和期限等風險因素進行轉換,扮演著「類銀行」的角色。影子銀行風險具有系統性風險特徵。
在以前,國內一直沒有對「影子銀行」的概念做過明確界定,本次《中國影子銀行報告》中對這一概念做出了明確的解釋。《報告》將影子銀行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影子銀行包括同業理財及其他銀行理財、銀行同業特定目的載體投資、委託貸款、資金信託、信託貸款、非股票公募基金、證券業資管、保險資管、資產證券化、非股權私募基金、網絡借貸P2P機構、融資租賃公司、小額貸款公司提供的貸款,商業保理公司保理、融資擔保公司在保業務、非持牌機構發放的消費貸款、地方交易所提供的債權融資計劃和結構化融資產品。其中,同業特定目的載體投資和同業理財、理財投非標債權等部分銀行理財、委託貸款、信託貸款、網絡借貸P2P貸款和非股權私募基金等業務,影子銀行特徵明顯,風險相對較高,則屬於狹義影子銀行。
根據該報告對「影子銀行」的定義,可以看到一個很明顯的界限:風險相對較高。言外之意就是,所謂的「影子銀行」風險係數較大,游離於監管之外。
「影子銀行」有幾個基本特徵:第一,資金來源受市場流動性影響較大;第二,由於其負債不是存款,不受針對存款貨幣機構的嚴格監管;第三,由於其受監管較少,槓桿率較高。
該《報告》中提到,到2016年底,我國影子銀行規模已經相當龐大,廣義影子銀行超過90萬億元,狹義影子銀行亦高達51萬億元。影子銀行已猶如脫韁的野馬一路狂奔,不僅使金融風險不斷積累和暴露,違法違規問題日益嚴重,而且也大大抬高了我國宏觀槓桿水平,吹大資產泡沫,助長脫實向虛,嚴重影響了金融與經濟的良性循環,極大扭曲了市場資源的正常有效配置,對我國經濟金融向高質量轉型發展構成重大威脅。一些國際組織也多次發出警示,認為中國影子銀行已嚴重威脅金融體系安全和穩定,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和金融危機。
11月27日,中國銀保監會首席律師劉福壽表示,「全國實際運營的P2P網貸機構由高峰時期的約5000家,逐漸壓降到今年11月中旬完全歸零」。據相關媒體統計,截至2018年末P2P網貸行業累計借貸總額約為7.69萬億元。其中,2018年借貸總額為1.62萬億元。
P2P網貸其實就是「影子銀行」的典型代表。
第一,資金來源受市場流動性影響較大。所謂的流動性,是指銀行滿足存款人提取現金、到期支付債務和借款人正常貸款的能力。P2P平臺的資金來源主要為出借人,而借款人一旦出現各種風險出現借款逾期,那麼出借人將無法提取現金,平臺的到期支付能力將受到極大的挑戰。
第二,由於其負債不是存款,不受針對存款貨幣機構的嚴格監管。P2P平臺沒有合法的金融許可證,不可以設立資金池,所以不受相關機構監管。如果一旦設立資金池,卻又沒有金融許可證,就相當於是在做「非法集資」。
第三,由於其受監管較少,槓桿率較高。首先其資金獲得的成本較高,由於資金來自於自然人,只有承諾出借人的高額收益,才能吸引大量的自然人提供資金,由此產生的借款利率就會相對更高,通常其借款利率都是在36%,而很多不太714高炮和55加農炮,利率更是高得離譜。不管是在出借端還是在借款端,兩方面都會槓桿利率非常的高。
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經過治理,影子銀行不僅規模大幅壓縮,更重要的是經營開始變得規範,結構更加簡化,資本撥備開始計提,系統性風險隱患大為減弱,同時也為當前抗擊疫情、復工復產的各項金融政策措施騰挪出空間,特別是為逆周期宏觀調控創造了有利條件。
當然,要降低「影子銀行」的系統性風險,最大的關鍵還是需要加強監管,健全建立相關的法律法規,讓相關行業有法可依,依法營業,這樣才能讓金融行業更加有序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