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上市被叫停、P2P年底清零、信託融資類壓降大限將至等,其實背後傳遞的都是影子銀行高峰跌落的信號。
影子銀行是指「常規銀行體系之外的各種金融中介業務,通常以非銀行金融機構為載體,對金融資產的信用、流動性、期限等風險因素進行轉換,扮演著『類銀行』的角色」。
近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中國影子銀行報告》,這也是國家金融監管部門官方首次公布對影子銀行的系統研究,其中提到「影子銀行是金融工具,介於天使與魔鬼之間,管理好了是天使,管理不好是魔鬼」。
這傳遞了監管部門強烈的規管信號。
金融本是社會稀缺資源,對經濟有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然而,在這一資源被過度放大,或者監管規範不力的情況下,反而會對經濟產生反作用。
2000年前後,在政策和市場競爭的共同作用下,各類市場主體對金融和資本的熱情被點燃,此後一發不可收拾。
當時,幾乎所有的地方和企業,尤其上市公司和大型企業集團,都將涉足金融作為自身發展的重要「業績」和創新指標,並以此為榮。市場主體參股金融機構、增設金融類業務、紛紛成立金控集團,最終演變成一場「觸金競賽」。
最穩健經營的銀行業,其資產一家獨大的情況逐步改變,信託、基金、小貸、網絡小貸等非銀機構的規模幾何級增長,影子銀行的比重不斷增大,至2017年,影子銀行的資產規模突破100萬億元。
影子銀行快速發展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逆向激勵。據統計,部分高風險影子銀行在2010—2015年業務規模增長了50%,遠超同期銀行貸款增速。
以近期整頓的P2P、信託等機構為例,它們當時對經濟、對實體企業融資的確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它們過快和過度發展終釀惡果,大潮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除了助長脫實向虛,影子銀行過度發展還不斷推高槓桿水平。2008年之後,中國債務水平持續升高。宏觀槓桿率在2013年6月突破200%後,2016年底達到239%,其間只用了三年多的時間。影子銀行發揮了「關鍵」作用。
這些市場主體前赴後繼湧入金融行業,只看到高於社會的利潤水平,卻沒有看到風險對價的隱憂,或者更多是選擇忽視風險短期牟利。
壓降不是目的,規範才是本意。可以預見的是,影子銀行不會完全消亡,依然有人希望參與其中,比如近期的字節跳動、快手,以及各地的金控集團正在躍躍欲試。當務之急是用科學適度的管理方法,把影子銀行規範成天使。
轉自:中國經濟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