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走出體制開過近百家沙縣小吃店——誰在背後撐腰?

2020-12-19 南方都市報·奧一網

羅嬋玉在沙縣一條文化旅遊街上經營一家小店,想專心把母親做豆腐丸的獨門手藝發揚光大。

沙縣小吃技藝傳承人現場製作扁肉。

製作中的沙縣小吃麵點。

現場製作的蔥油餅。

蒸製的燒麥。

  改革篇

「沙縣小吃」要被拍成電視劇了——這一項目在沙縣「12·8」小吃旅遊文化節上正式啟動。已舉辦24屆的中國(沙縣)小吃旅遊文化節,一路見證著沙縣小吃產業的發展。

這個來自於鄉土的產業,如今已長成參天大樹:目前,沙縣有近6萬人在外做小吃生意,佔全縣人口約五分之一;全國各地沙縣小吃門店共有8.8萬家,年產值近500億元。沙縣小吃還遠銷海外,走進了美國、日本、法國、澳大利亞等56個國家和地區。

扁肉(也稱餛飩)、拌麵等價格親民的沙縣小吃,撫慰了許多「打工人」和「乾飯人」的胃。而在沙縣,它們被看作「鋼筋水泥」,幫助沙縣人蓋起新房。

沙縣小吃背後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是誰在幕後撐腰?一個稟賦不足的縣如何能輸出這樣火的「國民小吃」?近日,南都記者深入福建三明、沙縣小吃的故鄉,探究沙縣小吃的秘密。

離鄉闖蕩

「一個煤球爐、兩口鋼精鍋」

沙縣夏茂鎮的羅嬋玉和母親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愛出去闖」;比如「一到晚上腦子裡就放電影」,一幕幕地想這些年開小吃店的事情。

她回想起來,父母離鄉外出開店,起初是為了還債。

沙縣人自古以來就有做小吃的傳統,手藝在鄉間口耳相傳。上世紀90年代初,羅家的酒廠虧了本,欠下一屁股債。羅父羅母就隨著夏茂人外出的第一波浪潮,到廈門賣快餐小吃。

與羅嬋玉父母同一批出門的人,有許多是因賭博參與標會(一種民間融資形式,不規範、風險高)欠下債務,不得不走入城市討生活。外界有人將標會的「倒塌」看作是沙縣小吃起源的重要原因之一。

曾任沙縣副縣長的黃福松長期分管農業,看法則更為宏觀。他認為將沙縣小吃走向城市的原因歸結為90年代的「倒會」事件,「是膚淺的。」

那時正是「改革春風吹滿地」的時候。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讓沙縣農村有了一大批剩餘勞動力,關於城市光鮮亮麗的信息也隨著電視、報紙傳進農家。但另一方面,由於沙縣資源稟賦不足,走學習蘇南模式辦鄉鎮企業的路,失敗了。「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於是思想活躍的人開始出門闖蕩。」黃福松說。

沒過多久,帶著「一個煤球爐、兩口鋼精鍋」出門的闖路者們,賺到了錢。還有人成了萬元戶。「某人在福州擺了個攤賣扁肉,一天能掙500元。」「賣小吃白天做生意,夜裡數錢。」這樣的消息開始在沙縣不脛而走。

留在村裡的親友鄉鄰,同樣有著迫切的致富願望。在第一批闖路者的傳幫帶下,沙縣小吃在三明市、在福建省、在全國各地,開始「滾雪球」。

初進城市

賺錢不易,被規則「教訓」

闖路者在外做生意並不容易。

羅嬋玉的父母最開始沒賺到什麼錢。第一次開店,他們在廈門的一處經濟開發區賣快餐。周圍工廠聚集,主顧基本是廠裡的工人,點一份5毛錢的快餐,再加一碗免費的紫菜蛋花湯。羅母說,這份生意利潤薄,「還要洗好幾個碗」,自然沒有持續很久。

1992年,廈門的店關掉後,他們來到泉州繼續開夫妻店。20多平米的鋪子裡,擺上四張桌子,主營扁肉、拌麵、燉罐、小籠包。

羅母也弄不清楚,是什麼時候開始給店鋪起名叫「沙縣小吃」的。原本她想給小吃店取名叫「夏茂小吃」,但覺得夏茂鎮名氣太小,就學著同鄉,以縣做名稱,從此叫了「沙縣小吃」。

不過,那時泉州人同樣不認識沙縣。羅父每天在鋪子門口敲打扁肉餡,吸引來很多好奇的人。但他們只圍觀,不進店。於是夫婦倆把扁肉煮出來做樣品,分給圍觀和過路的人品嘗。就這樣慢慢打開了市場。最終,泉州這家店,沒虧也沒賺。

與其他人相比,羅家夫婦「腦袋算好用的」。初來乍到的沙縣人,十有八九都被城市規則「教訓過」。

「有的人籤了合同,第二天卻暈頭轉向找不到店面在哪;還有人籤的是二房東,交了三個月房租,結果才一個月就被大房東趕出來,被騙走兩個月租金。」這樣的故事,黃福松知道很多。

一次會議

政府決定組建「正規軍」

開小吃店即便有困難,也強過土裡刨食。越來越多的沙縣人搭上了這輛市場化快車。

截至1996年底,夏茂鎮就有3000多人外出做小吃,夏茂鎮農民的人均純收入從1992年的1192元提高到1996年的2582元。通過外出做小吃賺到第一桶金的人,回鄉蓋起新房,「震動」了鄉親和當地政府。

眼紅的鄉鄰在猶豫要不要出門;沙縣的政府部門也在猶豫:「小打小鬧」的沙縣小吃,能不能作為一個產業來培育?

為了找到答案,1997年4月開始,沙縣部署「四套班子」成員,深入福州、泉州等地的小吃店,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調研,並在調研結束後開了一場「沙縣小吃史上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專題會議」。黃福松把這場會議鄭重地稱作「5·13」會議。

調研組發現,賣小吃的確能賺錢。嘗到甜頭的小吃業主想繼續投入開新店,他們對政府的政策加持反響熱烈。

但另一方面,短板也很明顯:習慣於傳統經濟方式的農民,對市場規則缺乏清醒的認知,常常遇到困難不知所措。搖身一變當老闆的業主們,服務意識幾乎為零。顧客多的時候,服務員記不住菜單,端著豬腦燉罐、米飯不知道該給誰。結果大廳裡就充斥著「誰的豬腦?」「誰要飯?」的喊叫聲。技術水平不高、管理無序混亂,大大削減了小吃店的競爭力。

經過討論,「5·13」會議達成共識:沙縣小吃業是一個真正為農民打造的產業,是富民工程。雖然對縣財政增收直接影響不大,但做好小吃業,能吸納眾多農村勞動力。

「把發展小吃業作為今後我縣發展第三產業的支柱行業。」《沙縣人民政府關於促進沙縣小吃業發展的意見》(沙政[1997]122號)將「5·13」會議的成果固定了下來。同時,為解決實際問題,成立官方組織沙縣小吃發展協調小組、下設小吃辦,以及民間組織沙縣小吃同業公會,推動註冊「沙縣小吃」商標,組織從業人員培訓,開展宣傳活動。

自此,早期呈「散兵遊勇」狀態的沙縣小吃,開始組建起「正規軍」。

建聯絡處

「一城一鄉一隊伍」

1997年,被認為是沙縣小吃組織化發展的元年。

這一年,沙縣政府鼓勵鄉鎮幹部停薪留職兩年,外出經營小吃。作為條件,這些幹部必須承擔起協調管理所在城市小吃業主的職責。

當過村幹部的姜承草就是在這一年「入夥」小吃業。他的第一站是福州,當時福州已有800餘家沙縣小吃店。

姜承草記得,那時福州正在全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風格「粗獷」的沙縣小吃店環境髒、亂、差,「很多報紙都批評我們。」而且不少店面無證經營,是重點整頓對象。生意紅火的沙縣小吃一下子處於風口浪尖。

消息傳回縣裡。政府既然要把小吃業作為支柱產業,就要拿出幫助業主解決問題的實際辦法。姜承草就這樣被派了出去,參與建立起沙縣小吃同業公會駐福州辦事處。這也是沙縣小吃第一個駐外聯絡處。

「我們從農村出來,到省會中心做事情,就要按照當地的標準來。」姜承草和同事逐步引導業主,把燒煤桶改成液化氣、花錢搞裝修,逐步提升沙縣小吃店形象。

不過,辦證難,真叫沙縣小吃的老闆們犯了難。羅家在溫州第三次開店所需的營業執照,就辦了近兩年。

實際上,各地對小吃店的證照要求是從90年代後期開始逐步從嚴的。當市場監管部門的「大蓋帽」登門檢查時,小吃老闆們慌了。辦什麼證、怎麼辦、到哪裡辦、找誰辦,全都搞不懂,「只好求爺爺告奶奶地求饒。」

姜承草的另一大任務,就是幫助業主們辦證。有了縣政府的背書,再加上小吃店形象改善,辦證難問題也逐漸解決。

至1999年,福州的沙縣小吃店開到了上千家。那年,福州市組織肯德基、麥當勞等福州餐飲行業的優秀企業一起開會,表彰他們對福州創文所做的貢獻。沙縣小吃也在受邀之列,姜承草作為代表參加。

如今想起當年參會的情景,姜承草還是感到既自豪又不可思議。「就從沒想過有一天我們農民搞的沙縣小吃可以和肯德基、麥當勞在一個會議室裡開會。人家是什麼檔次?」記者的話筒伸到他嘴邊要採訪的那瞬間,姜承草蒙掉了,「一下子都說不出話來。」

和姜承草一樣,鄉鎮幹部林英才也參與建立了公會的駐外聯絡處。他到過西安、杭州等好幾個地方。由於同一城市的沙縣小吃店主,大多來自沙縣的同一個鄉鎮,聯絡處就按照「一城一鄉一隊伍」的辦法來建設。比如,夏茂鎮就承擔著與福州、杭州、北京、西安聯絡處聯繫的任務。

維權撐腰

「小家碧玉」開店近百家

有了聯絡處,羅嬋玉開店時就比母親容易很多。

2003年,羅嬋玉放棄體制內的工作,在溫州開了自己的第一家店。同業公會給她一塊寫著「沙縣小吃」的銅匾,「意思就是我這家店是正宗的。」

親力親為做小吃,賺的是辛苦錢。買菜、做飯、洗碗、打掃衛生、收銀,全都得自己來。每日五六點起床,凌晨一兩點睡覺,「一到下午就困得眼皮打架。」慢慢的,家裡親戚就來幫忙。

家族小吃生意越做越大,羅嬋玉發現了自己的另一個興趣:開店鋪。選址、租店、辦證、裝修、運營,一個月後新店步入正軌,她就把這家店轉給別人,自己入股分紅。「開了有接近上百家。」

開小吃店之前,羅嬋玉在縣郵電局做工,日子安穩平靜。當上沙縣小吃女老闆,她覺得自己從「小家碧玉」變成了能獨當一面的「女漢子」,嗓門變高,身材也變壯了。

有時,她也會碰上地痞來吃霸王餐的事情。員工嚇哭了,但她是老闆,得鎮定。她讓對方走掉了事,避免當面衝突,事後就立即尋求聯絡處幫助。

實際上,隨著規模擴大,遇到涉黑涉惡團夥欺行霸市的小吃店老闆不在少數。2006年3月,沙縣政府在縣公安局設立「沙縣小吃維權辦」,與全國各地政府部門建立溝通協作關係,專門受理各地小吃業主投訴的侵權案件。

「市場的洗禮,讓我們沙縣的老百姓變得很不一樣。」黃福松說,沙縣小吃帶來的一筆寶貴財富,就是人才。外出闖蕩讓農民的觀念大大更新,知識更加豐富,而他們原本就有的吃苦耐勞有膽識的特點,更加得到發揮。「沙縣小吃的發展有了強大的人力資源,農村的面貌也顯著地改善了。」

羅嬋玉是最近幾年回到沙縣的。她想專心把母親做豆腐丸的獨門手藝發揚光大。現在,她在一條文化旅遊街上經營一家小店,面積不大,但只有沙縣小吃技藝傳承人才有資格開在這裡,他們同時承擔著宣傳傳統手藝的任務。

轉型升級

規模發展、樹立品牌

伴隨規模化發展的,是更細緻的分工。

除了像羅嬋玉這樣專攻店鋪設計經營之外,有人購進設備,在各地辦起麵製品加工廠、配料加工廠,專為沙縣小吃店配送半成品。

比如,2007年,在深圳經營沙縣小吃店及麵廠的官光霖,整合了在深圳的七八家小麵廠,租用大廠房,引進先進設備,實行規模化生產加工麵條、餃皮、扁肉皮等半成品,為深圳、廣州一帶的小吃店提供配送服務。此後,上海、江蘇、浙江等地的麵廠紛紛仿效。

目前,沙縣已有近6萬人在外做小吃。實際從業者的總數,比這個更高。沙縣縣委副書記方俊欽告訴南都,無論是不是沙縣人,只要能夠達到同業公會制定的各項標準並接受監督,都可以開一家沙縣小吃店。「提要求是為了維護品牌形象,防止『李鬼』損害沙縣小吃的信譽。」

值得一提的是,沙縣人的品牌意識可以追溯到90年代。「5·13」會議的一項重要議程,就是要註冊「沙縣小吃」商標,樹立品牌。1998年,沙縣小吃的圖形服務商標獲準註冊。這也是沙縣小吃同業公會成立後做的第一件大事。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沙縣小吃及圖形」的集體商標於2015年獲準註冊。伴隨著沙縣小吃店老闆向海外擴張的腳步,同業公會在港澳臺地區和美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也積極註冊了商標。

拿到了商標,縣裡請人設計了沙縣小吃店鋪的統一視覺系統,以及統一的文字宣傳、產品定位、配送服務等,開啟了轉型升級的新階段。2016年,沙縣小吃集團成立,開啟公司化經營;2017年,「網際網路+小吃」的新玩法被提上日程。

闖出路子

「填補低消費的空白」

註冊商標、成立聯絡處……這些做法在市場經濟剛剛起步的90年代顯得很超前。

超前意識來自哪裡?沙縣小吃業發展領導小組的第一任組長、時任縣委統戰部部長陳家祿分析,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政府介入在做每一個決策時都堅持了問題導向。即出現了一個問題,就去調研、解決一個問題。

比如,陳家祿就參加過1997年「5·13」會議前的那次調研。那時沙縣小吃的知名度雖遠不如現在,但也已經有「李鬼店」仿冒。「如果不保護好自己的品牌,後期宣傳活動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陳家祿回憶,當年七八月,他們就開始著手註冊商標。

1997年上任的沙縣縣委書記劉道崎,把沙縣小吃能夠贏得市場的原因總結為「天時、地利、人和」,即沙縣小吃業發展順應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大勢,沙縣群眾勤勞肯幹的精神,以及各級政府部門及時給予的指導和支持。

並非沒有對發展小吃業無益於直接增加當地GDP和財政收入的質疑。「中央領導來俞邦村視察,說我們沙縣小吃薄利多銷,填補了低消費的空白,闖出一條路子,可以深入挖掘小吃業的空間。」曾任「沙縣小吃第一村」俞邦村村支書的俞廣清說,「聽到這個話,我就更有信心了,決定鼓勵我們村民把這個小吃做大做強。」

  聲音

市場的洗禮,讓我們沙縣的老百姓變得很不一樣。沙縣小吃的發展有了強大的人力資源,農村的面貌也顯著地改善了。

——沙縣前副縣長黃福松

中央領導來俞邦村視察,說我們沙縣小吃薄利多銷,填補了低消費的空白,闖出一條路子,可以深入挖掘小吃業的空間。聽到這個話,我就更有信心了,決定鼓勵我們村民把這個小吃做大做強。

——俞邦村前村支書俞廣清

採寫:南都記者 馬嘉璐 發自三明

相關焦點

  • 沙縣小吃:衝出亞洲的「土味小吃店」,佔領全球的東方神秘力量
    中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有八大菜系之說,也有南甜、北鹹、東辣、西酸、南米、北面等等說法,說到國民級美食,自然也是誰都不服誰,眾說紛紜。雖然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但是從門店數量來看,沙縣小吃確實穩穩的站在一眾國民美食的C位。因為沙縣小吃全國數量最多,有超過8.8萬家門店,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沙縣小吃門店突破10萬家也是非常有可能的。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
  • 登上微博熱搜的沙縣小吃:背後推手竟然是……
    為什麼獨獨是沙縣小吃,能闖出一條產業化的進階之路?是什麼力量在背後推動?細心的人可能已經注意到,絕大多數沙縣小吃,都共用著一個同款LOGO:被稱為「吃豆人」的視覺標識(有人解讀成「大嘴吃八方,還是這裡香」)。
  • 沙縣小吃把店開到了巴黎,走出國門的小吃們都過的好嗎?
    被大家打上「土味兒」標籤的沙縣小吃竟然把店開到了浪漫的巴黎?!看到這個消息的小編趕緊點開了開業現場的視頻,看看這個「法國版」沙縣小吃到底長啥樣兒。但走出國門後的沙縣小吃早已不是那個價格親民的沙縣小吃了,在紐約,一份拌麵3美元,蒸餃5.99美元(約42元人民幣);在日本,拌麵和燉罐都是480日元(約30元人民幣);在葡萄牙,拌麵和扁肉分別都要5.9歐元(約47元人民幣)。
  • 【中國企業家】餐飲遊擊隊:沙縣小吃的秘密
    誰是中國大陸目前門店數量最多的餐飲連鎖企業?一般人想到的答案會是肯德基以及它背後的百勝餐飲集團。百勝中國常年蟬聯中國餐飲百強第一,但它卻不是這裡要說的中國之最。因為在中國有一個難登大雅之堂的小吃連鎖品牌,門店數是肯德基(中國)的五倍多,也是肯德基主要競爭對手麥當勞(中國)的十倍。
  • 不正宗的沙縣小吃何以佔領中國
    文|趙新宇 據說,每家蘭州拉麵50米內都會埋伏著一家沙縣小吃,這兩個中國擴張最迅猛的餐飲品牌,誰是江湖霸主?2015年4月,蘭州拉麵發源地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組織官方考察團專程福建沙縣取經,考察「沙縣小吃的發展及品牌運作等情況」。 沙縣小吃確實有足夠的自信:青海化隆人在外地開蘭州拉麵館,始於1980年代初,而沙縣小吃1991年才在福州街頭露臉,幾年後走出福建,真正走向全國是2000年以後的事,今天,僅在北京一地,掛著沙縣小吃招牌的門店就超過1500家。
  • 餐飲遊擊隊:規模十倍於麥當勞的沙縣小吃的秘密
    誰是中國大陸目前門店數量最多的餐飲連鎖企業?一般人想到的答案會是肯德基以及它背後的百勝餐飲集團。百勝中國常年蟬聯中國餐飲百強第一,但它卻不是這裡要說的中國之最。如本文開頭所揭示,一個餐飲連鎖品牌的核心,就是標準化和規範化,但沙縣小吃的奇特之處在於,近20年來已經在全國乃至海外市場(新加坡等)開枝散葉,其核心模式卻是夫妻店+言傳身教的師徒制,現代企業制度始終未能融入沙縣小吃的血液。連什麼是正宗的沙縣小吃這一點,從業者也是靠約定俗成的「江湖規則」來把握,比如,不能炒菜。在沙縣小吃的自我宣傳標語中,赫然寫著「美食奇葩」四個字。
  • 沙縣小吃背後,有個「神秘組織」
    這也引發了極強的示範效應,一傳十、十傳百,沙縣人紛紛都外出開小吃店。沙縣博物館新館早期,沙縣小吃店重點集中福州和廈門兩座城市,並未大規模「攻城略地」。沙縣文昌街。澎湃新聞記者 孫湛 攝走出大量小吃業主的沙縣,自然也能感受到時代「水溫」。「那幾年下海搞沙縣小吃的黨政幹部達200多人。」張鑫說,夏茂鎮黨委原副書記羅維奎就曾「下海」,他帶領鄉親辦起了18家「羅氏小吃店」。
  • 沙縣小吃跨入資本時代
    「今年要開一家最好的沙縣小吃旗艦店」,80後的老闆鄧煒銘的心願如期實現。像鄧煒銘這樣,把沙縣小吃店提升轉型為品牌連鎖旗艦店的,在全國的沙縣小吃業主中還大有人在。公司化運作:沙縣小吃轉型的必經之路2003年春,吳金友走出沙縣虯江鄉,來到河南鄭州開辦了一家麵廠,專為沙縣小吃店加工製作麵條、扁肉皮、水餃皮等麵製品,開始了一個泥腿子的創業歷程。之後,他先後開了幾家小吃店,但都因為當時鄭州的沙縣小吃市場尚未形成,而先後關門歇業。
  • 「沙縣小吃」為何能火遍全國?
    12月14日凌晨6點記者打通電話的時候,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一家沙縣小吃店裡,俞其寶和妻子已經忙開了。5元一碗的「扁肉」,也就是餛飩,是這家店最受客人歡迎的小吃。1992年,俞廣清就和親戚在福州開起小吃店,主打「1元進店,2元吃飽」,主要經營拌麵、扁肉、蒸餃和燉罐這些沙縣小吃的「四大金剛」。他很快發現,小吃業市場容量大、回本快,一帶十、十帶百,村裡人都出去開了小吃店。目前有600多人在外經營小吃店,佔全村人口的50%以上。沙縣小吃有兩大特質,一是「品類多」,二是「定位準」。
  • 扁肉是磚、拌麵是鋼,沙縣小吃背後的「民本」邏輯
    「一元進店,二元吃飽,五元吃好」的平價原則抓住城市低消費群體,俘獲了無數食客,此舉令沙縣小吃如野草般瘋長。「那時每年能掙幾萬元算很高了,我們上班每年工資也才1萬元。」楊振西說。這也引發了極強的示範效應,一傳十、十傳百,沙縣人紛紛都外出開小吃店。
  • 小吃大功夫:沙縣小吃產業發展調查
    小吃大功夫:沙縣小吃產業發展調查  12月14日凌晨6點記者打通電話的時候,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一家沙縣小吃店裡,俞其寶和妻子已經忙開了。5元一碗的「扁肉」,也就是餛飩,是這家店最受客人歡迎的小吃。
  • 小吃大功夫——沙縣小吃產業發展調查
    1992年,俞廣清就和親戚在福州開起小吃店,主打「1元進店,2元吃飽」,主要經營拌麵、扁肉、蒸餃和燉罐這些沙縣小吃的「四大金剛」。他很快發現,小吃業市場容量大、回本快,一帶十、十帶百,村裡人都出去開了小吃店。目前有600多人在外經營小吃店,佔全村人口的50%以上。沙縣小吃有兩大特質,一是「品類多」,二是「定位準」。
  • 三明沙縣小吃轉型升級的上海、合肥經驗
    小吃業主的「驚喜」   小吃店升級版,店主們充滿「驚喜」。   範世柳在上海靜安區區滬太支路開了家升級版小吃店,是5號加盟店。這裡是公寓小區門口,附近有兩家企業,並不繁華。但升級版的小吃店相當給力,營業額比預計提高了一倍。   一位住在公寓的小夥子,正在店裡吃麵。
  • 沙縣小吃落戶澳大利亞雪梨 計劃5年開20家分店
    普晶金融集團經沙縣小吃同業公會許可,負責在澳大利亞雪梨、墨爾本兩地開展沙縣小吃品牌運營試點。新開張的沙縣小吃店,是由中國福建省三明市沙縣政府主推、沙縣小吃同業公會許可使用沙縣小吃品牌的沙縣小吃餐飲店。此次新店開張,主營沙縣小吃主打名點——扁肉、拌麵、燉罐和柳葉蒸餃等。開業現場人氣爆滿,熱鬧非凡。
  • 沙縣小吃:軟麵條遇上黑社會硬拳頭
    小小的小吃店背後卻隱藏「黑幕」親民價格的背後,「沙縣小吃」店主們早已經傷不起—— 「沙縣小吃」:軟麵條遇上硬拳頭福建「沙縣小吃」歷史悠久,它既有福州、閩南一帶的飲食特點,又有汀州一帶山區客家飲食文化風格,尤以品種繁多、風味獨特和經濟實惠著稱,大江南北處處可以遇到掛著「沙縣小吃」招牌的小吃店。然而誰能想到,小吃店蒸餃、鴨湯粉幹、酸菜面的背後,竟有聲聲血淚控訴?
  • 徵服長三角人的胃,沙縣小吃布下近半壁江山
    徵服長三角人的胃,沙縣小吃布下近半壁江山 2020-12-19 14: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奇葩沙縣小吃:每年營收70億 上市被稱天方夜譚
    這些逃債者為生計所迫,在異鄉街頭開起了沙縣小吃店。慢慢地,越來越多的沙縣人把這種小吃店擴張至各地。沙縣小吃辦的統計數據顯示,沙縣小吃全國店鋪超過2萬家,6萬多從業者,年營業額近70億元 人民幣 。其店鋪規模是肯德基的五倍。在中國,這是餐飲界的一朵「奇葩」。沙縣人外出做小吃之後,沙縣也在發生著變化。
  • 沙縣小吃:小吃也有大功夫
    1992年,俞廣清就和親戚在福州開起小吃店,主打「1元進店,2元吃飽」,主要經營拌麵、扁肉、蒸餃和燉罐這些沙縣小吃的「四大金剛」。他很快發現,小吃業市場容量大、回本快,一帶十、十帶百,村裡人都出去開了小吃店。目前有600多人在外經營小吃店,佔全村人口的50%以上。沙縣小吃有兩大特質,一是「品類多」,二是「定位準」。
  • 揭秘沙縣小吃背後的神秘組織,你可能對他一無所知
    從小吃到大的沙縣小吃,其實你對他一無所知,今天揭秘沙縣小吃背後的神秘組織,你猜猜哪個省的沙縣小吃店最多?11月23日,記者來到福建三明探訪了國內連鎖餐飲巨頭沙縣小吃的秘密基地——沙縣小吃培訓中心。沒想到成餐飲連鎖巨頭了!
  • 「開店的目的,是不想開店」 國民美食沙縣小吃的現代化「闖關」
    此前有媒體報導,廣州一個因出入私人高端會所、違反八項規定而落馬的官員,曾經問下屬「什麼是沙縣小吃」,結果被網友嘲笑「不食人間煙火」。如今,小吃店堪稱當地群眾的「金飯碗」。據統計,2019年沙縣農民人均年收入近2萬元,2/3來自經營小吃店。而在當地人印象中,沙縣農民的富裕程度遠超這個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