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15日電 據馬來西亞《詩華日報》報導,農曆新年將近,馬來西亞大街小巷散發新年味道,但近來,人們開始覺得「年味」越來越淡,有不少人認為過年,好像就只剩下一家人團聚的年夜飯了,吃過年夜飯就過了年。現代人面對各種壓力,加上農曆新年也漸漸趨向商業化的同時,究竟還保留了多少的華人新年傳統習俗?又融入了多少新派文化呢?
農曆新年越來越趨向商業化,而新年傳統習俗也隨之時代的演變,逐漸失去原有的味道。對此,詩人黃建華中指出,何為新年,必須先從其原本的概念中理解。
對他來說,新年是一個時間的概念。農曆新年是一個開始和結束的分界線。他指,從華人的成長背景和生活文化習慣來說,農曆年還是一個開始。
他表示,「年」是個從開始走向結束,一個「圓」的意義,同時這也是一個「新」的意義。因為「圓」是有「圓滿」和「團圓」的意義存在,所以到了新年就是一個新的開始。
他提到,新年也象徵了團圓、相聚、孝順、和諧、敬愛和除舊迎新的一種概念,對此,新年是一個全新的開始,也是一個圓滿的結束,當然也期待著另一個更圓滿的將來。
對于越來越多人認為,農曆新年已經漸漸地失去了「年味」,而何為年味?黃建華解釋,年味必須從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開始談起。
他指出,在新年的時候,大家都會添購新衣,因為受到長輩們的影響,認為新年就必須買新衣和穿新衣來過年,而這樣才能顯示出新年新氣象的意味。
主持人蘇進川表示,這樣的傳統美德或是習俗,其實早已潛移默化地烙印在大家的腦海中,感覺上只有新年才可以買新衣。
另一位主持人鄧佩銀則認為,或許不同的年代會有不一樣的衝擊和影響,因為在她小時候,並不是只有在新年才可添置新衣。
對此,黃建華解釋,新一代人對新年的詮釋或許會不一樣,因為過去可能經濟條件沒有很好,可能會穿哥哥或是誰留下來的衣服。但如今,大家買衣服的原因是因為款式和潮流。
他指出,在華人傳統裡象徵性最高的就是「團圓飯」。團圓飯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意義,不管你去了哪裡,多麼的困難,都還是要回家吃個團圓飯。「除了象徵團員的團圓飯外,新年裡還有不可或缺的象徵性食物,如腊味、海味、撈生及一些象徵美好寓意的年菜,以及年糕等。」
黃建華提到,「團圓」,其實可以從家人開始,再擴散到朋友、親人的聚會上。其實這是個非常完美的概念,如今大家的生活都非常的繁忙,導致減少了見面。而到了新年,這或許可以成為一個大家再進行聯繫見面的動力。
他表示,在住的方面,每到新年前,大家都會為自己的住家進行裝飾、粉刷和大掃除等。
「至於行,就是回家過年了。從回鄉過年這個過程裡,你可能會經歷好幾個小時的車程或塞車,但也阻止不了遊子們回家的心,所謂歸心似箭的心。」
農曆新年前,大馬華裔家庭仍然維持著大掃除、貼春聯,裝飾家裡;電臺也會播放新年歌曲營造新年氣氛,而商家們也會製作新年廣告,傳遞新年氣氛同時,更推廣自家的產品。
對於民眾紛紛表達對於各個節日,如今已經成為商家們的促銷的季節一事,詩人黃建華表示,從商業的角度來看,在商言商是無可厚非的。畢竟在消費的角度來看,刺激消費會促進國內經濟的增長,成為一個推動力。
他對於這類的商業廣告保持著正面的看法。他說,商家在刊登廣告時,除了帶出經濟效益外,廣告的背後也傳達一些新年的意義,一些美好的正能量。
「比如,告訴你團圓、相聚、孝順、敬愛、送禮和除舊迎新等,廣告的背後隱藏了這樣的訊息,在我們接收到後,就會潛移默化地理解到這些意義。」
此外,隨著時代的進步、網絡的普遍化、通訊及社交媒體的發達,新年傳統之一的寄賀年卡也逐漸被電子賀卡取代。詩人黃建華承認,本身隨著社交媒體的發達,已沒有了寄賀年卡的習慣。
他表示,其本身在70和80年代,寄賀年卡是每年都必須做的事情。在高峰期,曾經試過寄出60到100張的賀年卡,而這其實就是溝通和聯繫彼此之間感情的一種做法。
「雖然寄賀年卡的習慣也已經逐漸變少了。可是我還是會收到一些團體所發出的賀卡。」
雖然如此,他提到,本身總是在想說寄賀年卡的習慣,是不是會在那一天獲得「重生」。黃建華解釋,根據他的理解,雖然寄賀年卡的人越來越少,惟如今仍有一些年輕人自製創意賀卡,而不是在購買市面上所販售的新年賀卡。
「而他們所設計的賀卡,都非常新穎和有創意,所以我覺得寄賀卡這個概念,會不會再重新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