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特寫|179張明信片上濃縮的「新老上海」,講述「上海故事上海情」

2020-12-15 新民晚報

《老工廠新氣象》《老建築新格調》《老畫卷新風情》《老行當新風尚》《老旗袍新時髦》《老味道新嚼頭》……這些反映「新老上海」市井文化、城市風貌變遷發展的畫面,濃縮在了179張明信片上。今天上午,「上海印象」6大主題明信片,在被譽為上海之巔的上海中心發布,明信片上珍貴的遺址、典藏的畫卷、秀美的旗袍、舌尖的味道,以及民俗特色等幾代上海人的印記,打開了上海文化的記憶之門,講述著「上海情」「中國夢」。

圖說:「上海印象」明信片。新民晚報記者 張龍 攝

「『上海印象』編輯出版是在上海市政協、市委宣傳部指導下,由市政協對外友好委員會、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和上海國盛集團等共同支持下推動的,經過10個多月的精心投入,最終完成並正式推出。該項目以上海為地標,以海派文化為切口,多角度展現城市風貌,全方位演繹城市精神。」發布儀式上,項目主體單位上海國盛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壽偉光介紹說,「上海印象」由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承制,以179張明信片的形式,集成文化要素內涵,配以人文故事簡介、二維碼掃讀、中英文互參、名家繪畫和知名主持配音解說等,形成既相互獨立又巧妙融合的元素組合,豐富而鮮活,精心打造、精美裝幀,具有珍貴的收藏價值和明信片文創傳播功能。

儀式上,上海廣播電視臺播音主持業務指導委員會主任、「上海印象」配音解說方舟,講述了明信片中的2個故事:江南造船廠、老飯店綠波廊的前世今生……

「上海印象」通過挖掘充滿魅力和活力的上海文化資源,積極推動「四大品牌」之一的上海文化品牌建設,向世人講述發生在黃浦江畔、蘇州河濱的動人故事。「上海印象」雖小而全、從簡而美、由精而新,內容從小故事講述大道理,設計簡約明朗卻不失美感,創作精巧別致盡顯名家風範。承制方別具匠心地將主題元素融入文創產品,以「石庫門」「外灘建築群」為理念與海派剪紙藝術家合作,將「老字號」「老行當」等傳統特色貫穿其中。

「在上海,我最喜歡的菜餚之一便是大閘蟹和黃酒!」德國友人、上海伊茂諾信息系統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執行總裁託森·吉爾茨說,通過閱讀和飲食來加深了解上海文化,體會著這座城市的生活美感,實現了在第二故鄉上海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完美統一。

「一篇篇,延展歷久彌新的建築生命;一幕幕,見證上海工業的滄桑巨變;一筆筆,描繪海派書畫的輝煌成就;一縷縷,細數市井文化的人文光芒;一幀幀,展示海上名媛的絕代風華;一絲絲,品味豐富多元的舌尖文化。」大家翻開「上海印象」仔細瀏覽,這般描述「上海印象」。

新民晚報記者 江躍中

相關焦點

  • 「上海印象」系列179張明信片推出,可二維碼掃讀
    六大主題,179張明信片,可二維碼掃讀……經過十個多月的精心投入,「上海印象」系列明信片正式推出。本文圖片均為 上海市政協 供圖12月8日上午,「上海印象」發布會在上海中心舉行。「上海印象」由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承制,上海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中國史學會副會長熊月之教授擔綱主編,由《老工廠新氣象》《老建築新格調》《老畫卷新風情》《老行當新風尚》《老旗袍新時髦》《老味道新嚼頭》六大主題組成,以179張明信片的形式,集成文化要素內涵,配以人文故事簡介、二維碼掃讀、中英文互參、名家繪畫和知名主持配音解說等,形成既相互獨立又巧妙融合的元素組合,豐富而鮮活,精心打造、精美裝幀
  • 尋「梅龍鎮」來歷,聽綠波廊故事,這場發布會帶你重溫「上海印象」
    東方網記者薛寧薇、通訊員秦政12月8日報導:今天上午,「上海印象」發布會在上海中心舉行。「上海印象」由上海市政協、市委宣傳部指導,市政協對外友好委員會、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和上海國盛集團等共同支持編輯並出版,前後歷時10個多月。
  • 來自上海之巔的問候——上海中心專用郵資明信片發布儀式在滬舉行
    「來自上海之巔的問候——上海中心專用郵資明信片發布儀式」於上海中心118層「上海之巔」觀光廳舉行。中國郵政集團上海市分公司、中國郵政集團浦東新區分公司、浦東新區商務委和上海中心的相關領導出席儀式,共同見證首批上海中心專用郵資明信片的發布。
  • 尺寸之間樂趣多,在上海的明信片集市感受郵趣……
    8月29日,postcrossing2020上海-聯名聚會+明信片集市在上海市群眾藝術館舉行,同期郵趣·極限片三人聯展也在二樓白廂展廳進行。 從事金融工作的王文娟喜愛素描,將所見所聞畫上明信片,她是第一次來明信片集市擺攤。
  • 年終報導•履職亮點|上海市政協對外友好委:講好上海故事中國故事
    2020年,對外友好委開展對外交流工作有了新的定位——如何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情況下,更好地說明中國、講好故事,加強對外友好交流與合作。2020年12月8日上午,在眾多中外嘉賓的見證下,由對外友好委牽頭開展編輯出版的「上海印象」發布會在上海中心隆重舉行。
  • 老上海的弄堂、新上海的時尚都在這裡
    圖片說明:「弄堂」主題區 新民晚報記者 張鈺芸 攝(下同)  小別之後,如約歸來。第一百貨在7層的「弄堂」主題區打造「100弄」,潛心挖掘老上海元素。記者昨天看到,佔地近800平方米的「100弄」正「花樣百出」地演繹「饒有味道」的上海城市生活,而這也是第一百貨用文化引領商業的一種嘗試。
  • 上海歌劇院新演出季發布:民族歌劇《田漢》《晨鐘》講述中國故事
    圖說:上海歌劇院發布演出季劇目 新民晚報記者郭新洋攝 下同今天, 上海歌劇院發布了2019-2020演出季劇目,19臺44場演出、14場藝術導賞及一系列歌劇沙龍將為上海觀眾開啟新一輪的「歌劇盛宴」。唱響民族歌劇在男高音歌唱家韓蓬的帶領下,上海歌劇院合唱團獻上了歌劇《田漢》的選段「國之殤」。氣勢雄渾、充滿中國韻味的唱腔,給新演出季定下了「民族」的基調——上海歌劇院的三部原創民族歌劇《田漢》《晨鐘》《天地神農》將陸續在新演出季中亮相。
  • 心目中的「上海印象」,「上海印象」發布會小記
    小故事選讀、專家點評、外國友人感言……一場時長僅1小時的發布會,流程緊湊流暢,內容精彩紛呈,處處折射出海派文化的宏大與精美。12月8日上午,「上海印象」發布會在上海中心隆重舉行,近90位專家學者、中外友人齊聚一堂,共同分享和感受自己心目中的「上海印象」。
  • 講述上海故事的港片:那曾是港片最好的年代
    比如1939年香港大地影業公司的故事片《孤島天堂》,講的是愛國青年在上海剷除漢奸的故事,之後的《色戒》在一定程度上與之設定相似。只是這部片子中的「王佳芝」——東北舞女沒什麼感情戲份,她利用舞女的身份幫助這群愛國青年在一次盛大的舞宴上,巧妙地把漢奸特務一網打盡,順利地按照原定計劃,越牆轉移,參加了遊擊隊。
  • 講述「健康故事」展現「上海智慧」 新時代健康上海建設典型案例...
    央廣網上海9月15日消息(記者楊靜)世界衛生組織讚譽上海是健康城市工作的樣板城市,健康樣板城市是如何煉成的?這些「健康故事」中蘊含「上海智慧」!9月15日,新時代健康上海建設典型案例分享會在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舉行。
  • 上海人的街談巷議,都來自這張報紙!今天,她90歲了!
    圖/新民晚報 孫中欽 攝於2008年3月6日2017年,《新民晚報》以創新的融媒體方式,帶領我們《閱讀上海100勝》,100個版面盡收100處標誌性的勝景,為新上海、老上海,打開認識這座城市的精彩窗口。
  • 夜上海·流連|漫步梧桐深處
    與同好相約,在周末來一場建築微旅行,說走就走的旅行帶你回望歷史,感悟人生;看見老牆上的二維碼,掏出手機掃一掃,召喚出虛擬導遊講述傳奇故事……林語堂說:「最好的建築是這樣的,我們深處在其中,卻不知道自然在哪裡終了,藝術在哪裡開始。」那麼,請走進感受,然後領悟,這大概是對時光最美好的體驗!
  • Citywalk是講述上海故事、彰顯上海人文魅力的重要載體
    Citywalk這種旅行旅行方式在國外流行已久。早在10年前,他們將Citywalk的概念引入上海時,就是希望能嘗試一些差異化的產品,讓上海的都市旅行區別於其他城市。在葛仲然看來,目前大部分上海的旅遊產品都是和標誌性地標綁定的,如外灘、新天地、迪士尼等,但對於遊客來說,他們需要像Citywalk這樣的差異化玩法。
  • 上海廣富林文化遺址開夜場啦!持續4個月亮燈!太夢幻了!
    by大眾點評網友@愛吃喝愛玩樂 而夕陽和暮色下 更是美得像明信片 廣富林千年歷史 濃縮成了3分鐘的光影變身 每半小時就會亮一次喲
  • 《上海故事》知青大返城
    這是一張江西到上海的火車票,日期是1978年9月28日,舊車票的主人是當年赴江西農場的知青梁陳勇。當年他就是拿著這張火車票回的上海,而這次回上海不是探親,是回家。梁陳勇是病退回的上海,其實他沒病,只是腳在農場裡骨折過,為了回上海,他拿著骨折的片子,把骨折後遺症說得嚴重些,結果病退成功了。
  • ...上海,採編,字母,新民,報業,單詞,六邊形,標誌,整合,劉歆,-上海...
    圖片說明:上海報業集團推出其全新的視覺形象標誌啟用現場。圖片說明:上海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社長裘新講話。圖片說明:上海報業集團視覺形象標誌。  東方網記者劉歆10月27日報導:今天,在上海報業集團成立一周年之際,上海報業集團推出其視覺形象標誌,寓意上海報業整合資源、聚力融合。
  • 「民星」微電影濃縮上海正能量
    上海《文匯報》26日報導,今天上午,見證中國電影史的大光明電影院將鋪上紅毯,迎接一位位特別的「民星」:「中國夢•申城美——追夢人的故事」微電影主人公梁慧麗、陳維、馮紅梅、謝小雙、陳德驊、吳永祥、黃吉人、嚴正……平凡質樸的他們,來自申城各個行業,他們用雙手捧起夢想,是這座城市最可敬的「追夢人」。
  • 舌尖上的上海記憶,《上海老味道續集》新書首發
    8月4日下午,《上海老味道續集》新書首發式在豫園海上梨園舉行。發布會上,滬上知名作家、美食家、本書作者沈嘉祿先生用簡單質樸的語言向讀者們介紹道自己創作的初心:「這是一次尋根,一次致敬,一次匯報。」沿襲前作的風格,《上海老味道續集》中選取了知名老上海風味小吃、平民菜餚、時令美食和本幫菜點進行梳理和總結,其中也包括了豫園的多家餐飲名店。
  • 在上海書展重新發現上海:老地圖現172年歷史記憶
    ,2015年由上海市測繪院策劃的「地圖文化之旅—上海地圖中的歷史記憶」主題展覽(8月19日-8月25日)再次在上海書展展出,再次以地圖語言講述申城發展歷史。  該主題展覽分為「城市衍變」、「都會尋蹤」和「申城映像」三個版塊,共選取20幅歷史地圖和15幅影像地圖,配以文字和老照片,35張老地圖第一次集中面向公眾展出,多方位展示上海行政區域衍變歷程、交通發展脈絡以及地標性區域發展軌跡。
  • 上海書展現場講述老品牌故事 現學"箱底貨"估價技巧
    上海書展現場沈榆教授現場講述老品牌及產品軼事  東方網8月18日消息:在今天的上海書展上,《1949-1979中國工業設計珍藏檔案》的作者華東理工大學的沈榆在現場為眾多觀眾講述了包括向陽牌保溫瓶、紅燈牌收音機、上海牌手錶等眾多老品牌的有關工業設計和產品本身的故事,並傳授了一些產品的估價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