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梔子花開時節,青年人該帶著怎樣的家國情懷走出校園,走上社會?這個時代,又需要怎樣的擔當與熱血?昨天下午,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為2017屆畢業生上了最後一堂思政課。
「這些天,我在校園裡經常與穿著學士服的同學們不期而遇,看著他們興高採烈,我的心裡也充滿了豐收的喜悅。」一上課,焦揚以學姐的身份祝賀在座的學生們即將順利畢業。
「哪位同學來說說,你覺得復旦人的氣質是什麼?」臺上第一個問題提出。安靜幾秒後,年輕的聲音爭相回答:自信、博學、獨立、低調、擔當……「很棒,真的很棒。」在焦揚看來,這些氣質都深深融入復旦人的血液,刻印在心上。這種精神氣質,是最能感染人和打動人的,而學校的軟實力,也正是通過每一位學生的氣質得以顯現。
焦揚也從一個個小故事中,娓娓道來她所認同的氣質——復旦人始終堅守的家國情懷。創校之初,馬相伯老校長與當時130位學生籤名脫離教會控制的震旦大學,創立復旦;2017屆公共衛生學院畢業生,新疆學生熱依汗古麗·買買提渴望回到西部、服務西部,她說:「知識確實改變了我的命運,如果我不回去,誰來改變西部的命運?」……至今,復旦學生中,每年參與志願服務超過2000人次,申請服務基層的選調生,人數年年增長。
始終堅守追求卓越,始終洋溢人文氣息……關於復旦的氣質,還可以列出很多很多,焦揚話鋒一轉,「但氣質從來不是孤立的,大學的氣質,歷來是在時代中磨礪的,是與時代同向同行的。」她提出期待,希望青年的個人夢與家國夢,與這個時代的大勢相融。
年輕人在這大時代中如何自處?「國家的發展,讓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充滿自信,讓我們的學生自信滿滿地走向新的崗位,」焦揚說,「但在這個大時代中,青年們還不能馬放南山、高枕無憂,機遇與挑戰同在,復旦人能做的,是把奮鬥的責任扛在肩上、舉在手上。」
在實現夢想的路上,青年總有忐忑。提問環節,一位法學院碩士畢業生的問題引起不少共鳴。「我還是會擔心,不知道怎樣適應不同的生活環境,和新角色、新崗位所處的社會環境,擔心自己的理想抱負沒有施展的空間……」
「理想和現實的巨大反差,可能會給我們帶來挫折感、失敗感,這種感覺是正常的,」焦揚這樣回答,「我給大家的建議是不忘初心,寬容大度,放低身段,擺平心態,不妨把這些經歷作為人生的閱歷,把種種不如意作為人生的積累和財富。」
「希望大家仰望星空的同時也腳踏實地。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讓心態歸零。」她講到復旦的老教授蔡祖泉,當時他已是全國電光源領域的頂級教授,依然會去車間參與燈具製作。他的弟子不解。蔡祖泉回答:「不經常到燈光車間流流汗,怎麼感受到工人同志的需求和他們的甘苦?一棵樹,要紮根大地,才可以生長得更好,我不能使自己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