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製造業困難,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了,幾乎每年都有招工難的消息。尤其是最近幾年製造業工廠,天天吵著自己招不到人。
08年之前,那時候70後80後想進一個像樣的工廠,還要請客找關係。
但是現在快反過來了,沒有人再願意進工廠當工人,老闆們也沒有當初那樣牛氣。連哄帶騙地招上幾個年輕人,也幹不了多長時間。
以前城市居民90%以上都是工人子弟,但是現在這些人全都拋棄了工廠。就連郊區裡的年輕人也很鄙視做工人,就算是再沒有門路,也會選擇當外賣員或者其他服務業。
現在還在正常運轉,主要是因為還有一大批上年紀的工人在支撐。他們有家有業,有老有小不敢歇,也不敢和工廠領導鬧,拼命幹活的動力,只是想自己的孩子,將來和自己不一樣,能夠改變家族的命運。
時間毋需太長,只要再過10年等這些人都老了,退休幹不動了,製造業的車間裡恐怕就真的找不到工人了。
而現在的年輕人90後00後,進廠打工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談戀愛找對象,順便長點見識。對於鑽研技術學習專業根本毫無興趣。
那麼原本浩浩蕩蕩的工人隊伍到底去了哪裡呢?首先城市中的子女們靠著祖上三代的積累基本上已經完成了轉型,他們的第一選擇不會是工廠。在城市中幹什麼不比工人好呢,工作可以選擇的機會這麼多,比工人舒服,還掙錢的職業太多太多了。
當年當工人是榮耀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這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工人越少,老闆為了招工就要提高工資水平,其他成本也在增長這導致了產品就沒有價格優勢,工廠利潤減小就會剝削工人。
最令人膽寒的還是現在的輿論環境,現在當工人意味著你本身沒有其他的價值或者能力。如果一個男孩說自己在工廠裡上班,那麼其他同齡人就會鄙視他。
這種環境下製造業的困境非常大,一個產業無論產品做得多麼好,最基礎的還是生產產品的人。那麼不在城市裡的孩子,他們都去哪裡了呢?
這些孩子畢業之後大多會留在城市中,滿懷著希望,想要奮鬥出自己的一片天空。而他們幹得最多的職業無非就是房屋中介銷售員之類的服務業。可這些職業是有年齡限制的,一旦超過30歲,精力和體力下降,可能就要面臨失業。
這也是現在中國經濟的瓶頸。
現在的製造業工廠裡面,車間內的操作工非常少,而且大多都是中老年人,年紀最小的也在30歲。
可同一家工廠在管理區,財務,人事,銷售,等等部門,卻都是年輕人,因為這些工作相對而言還算體面一點。農村出來的孩子們但凡有一點能耐,家裡的父母就會告誡他千萬不要去工廠上班,那種地方沒有什麼前途。
還有一些大學畢業的孩子,畢業之後選擇不出去上班,而是在家裡考各種各樣的職業資格證書。
甚至一些年輕人會選擇自己創業,在網際網路自媒體行業發光發熱。這樣下去我國的中小製造業未來堪憂。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社會上會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這些大學生們,躋身在各種服務業當中,一旦有經濟波動這些大學生會面臨失業的窘況。製造業工廠,需要大量的理科生來幫助自己進行產業升級。可因為無法開出很高的工資,導致很多優秀學生寧願從事金融法律中介等行業也絕不進廠。
這些高素質的人才分配到其他領域,讓低端的生產行業從業人員素質會越來越低。而員工和用工老闆的矛盾也不可化解。越來越高的物價,迫使普通員工希望拿到更多的薪資。讓老闆們無法留出足夠的金錢來搞研發。一旦企業垮了,員工們做鳥獸散,再換另一家企業。
其實一些中小老闆也是一樣的心態,掙錢之後他們寧願去投資股票房地產等等其他變現快的金融產品,也不願意搞科研研發,加快自己的產業升級速度。
現在所面臨的用工荒,其實是企業和年輕人的雙輸。
大量的年輕人沒有掌握相應的技能,可因為生活成本的逐年增高,他們迫切需要拿到一筆較高的薪資,而高昂的薪資是低端製造企業沒有辦法支付的。
年輕人隨時跳槽,騎驢找馬。那麼公司前期。為了培養這些年輕人所花費的時間,還有金錢,就完全打水漂了。所以現在的製造業寧可要熟練的農民工也不想用大學生,嫌棄他們要的多,幹得少,畢竟有腦子的人不好管。
而另一方面,熟練的農民工也會挑選企業,如果薪資沒有達到他們的標準,他們也不會進廠。
所以並不難看出,中國是不缺人的,只不過用工老闆們和現在的年輕人無法達成一個平衡,雙方各執己見,僵持下來。我們希望中國製造業延續過去的輝煌,在攀登另一個頂峰,但前提是每個老闆要尊重自己手底下的工人,畢竟現在不是舊社會了。
有腦子的人只會越來越多,如果這些老闆們還秉持著古代地主式的管理方法,那麼你的企業只能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