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貸』解了燃眉之急」
李傳文的商務賓館終於又「活」過來了,「這段時間,生意還不錯」。
去年,李傳文回到長豐老家創業,開了一家商務賓館。「年底裝修完工,試營業期間,收益不賴。沒想到好景不長,突如其來的疫情導致賓館3個多月未營業,員工工資都快發不出來了,創業剛開始就遇到這樣的難題。」焦急的李傳文在與銀行對接的過程中,因缺乏有效抵押物,起初貸款並不順利。「好在長豐科源村鎮銀行在走訪中,了解我們的情況,給我推薦了『創業貸』,20萬元的『創業貸』解了我的燃眉之急。熬過了寒冬,你看,賓館的生意又好起來了。 」8月中旬,李傳文笑著說。
「我們瞄準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需求『量身定製』,創新業務品種,滿足企業融資需求。」安徽長豐科源村鎮銀行董事長王蘇雲告訴記者,「創業貸」是銀行與長豐縣就業創業小額貸款擔保中心合作,根據借款人的資信情況、信用記錄以及還款能力向其發放的擔保貸款,「個人最高可貸20萬元,財政貼息,兩年免息,大大降低了創業者的融資成本」。
創業絕非一蹴而就,在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成長發展的過程中,金融支持是一個關乎發展命門的因素。在青陽縣五星村,周梅春、楊蘭利夫妻是當地創業名人,2018年這對「85後」夫妻成立了建築公司。今年年初,受疫情影響,一大批建築企業停工停產,周梅春夫妻經營的建築公司也未能倖免,工程款回籠時間大大延長。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公司承建的項目陸續復工,擺在周梅春面前的最大問題,便是流動資金緊張。 「在『百行進萬企』活動中,我們了解到周梅春企業的經營情況和實際困難後,出臺了『青創貸』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僅2天時間,就為該公司發放貸款80萬元。 」青陽農商銀行有關負責人說。
據了解,像周梅春一樣獲得農商銀行信貸支持的青年企業家不在少數。除「青創貸」外,多家農商銀行還創新推出了「創業樂」「助農樂」等面向青年創業者的專屬信貸產品。
「『線上e貸』高效便捷」
「智能化工程行業往往需要前期墊資施工,企業資金需求量大,難免會出現資金周轉短缺問題,而我們這個行業,該抵押的早就抵押過了,想要再從銀行獲得貸款不容易。 」安徽一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夏先生道出了行業融資的難題。受疫情影響,年初企業面臨著資金周轉難題。
「好在郵儲銀行合肥市分行在走訪中了解公司情況後,向我推薦了『工程信易貸』。 」夏先生告訴記者,通過郵儲銀行手機App線上測算便獲得了100萬元的授信額度,隨後經過線上審核後,當天順利通過網上銀行實現100萬元貸款的支用,「從來沒有想到過這麼方便,純信用不說,全程都線上辦理,非常高效」。
「工程信易貸」是郵儲銀行面向符合該行準入標準的小微企業,利用網際網路和大數據技術並結合工程企業國企、企事業單位及政府公開中標記錄核定授信額度,向其發放的短期網絡全自助流動資金信用貸款業務,單戶最高授信300萬元。
近日,記者調查發現,為支持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我省不少金融機構推出了特色線上產品。 「20萬元的貸款,從申請到放款都在線上完成,現在的信貸服務真是快捷又方便! 」今年春季,受疫情影響,趙先生在淮北市相山區開的服裝店兩個月沒開張,囤積的貨物銷售不出去,資金也收不回來,「復市之後,又到了換季服裝進貨時間,店裡資金難以周轉。多虧了淮北農商銀行信泰支行推薦的『金農信e貸』,在家申請、線上辦理,錢很快就打到了我卡裡」。
據了解,去年12月19日,淮北農商銀行與淮北市政務大數據成功對接,實現了大數據授信模式,到今年7月末,像趙老闆這樣獲得淮北農商銀行信貸支持的青年創業者就有865戶,授信金額8448萬元。
「『巾幗貸』撐起婦女創業『一片天』」
8月18日,走進安徽雙松機電製造有限公司,生產線與天氣一樣火熱。
「這個車間主要生產汽車制動器配件,像這樣的標準數位化車間,共有3棟。 」該公司董事長王芬介紹,主營業務是球墨鑄鐵鑄件、機械精密加工、雨水篦、汽車制動器配件等。 「今年受疫情影響,公司資金回籠較慢,而當時正好一筆1000萬元的貸款即將到期,正在我著急的時候,銀行客戶經理給我電話了,說可以辦理『無還本續貸』業務,大大緩解了公司的還款壓力。 」王芬說。
好消息紛至沓來。復工復產之後,企業生產恢復得很好,產能卻跟不上去。 「看著一張張訂單,我當時真是急得睡不著覺。增加生產線、擴大產能離不開資金支持,正好長豐科源村鎮銀行有一款『巾幗貸』,我符合要求。提交申請之後,3天時間,800萬元貸款就下來了,利率僅3.75%。『巾幗貸』真的是撐起了婦女創業『一片天』。 」王芬說,「資金不愁,幹實事的底氣就足了。增加了新的生產線之後,公司正在加足馬力生產。 」
今年,長豐科源村鎮銀行針對縣域內女性創業創新群體量身定製推出「巾幗貸」等專屬產品,為推動脫貧攻堅、服務鄉村振興、助力復工復產,促進全縣婦女事業的發展提供金融支持。截至目前,累計為22戶女企業家提供信貸資金支持7980萬元。
業內人士指出,為更好地解決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金融需求痛點,銀行業必須轉變經營理念,回歸服務大眾和實體經濟的本源,同時要藉助金融科技力量,不斷創新產品、風控和服務模式,為市場主體提供高效、便捷、個性化的金融服務。(記者 何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