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架飛機從長春龍嘉國際機場起飛,把長春和世界連接起來。
4日8時,寬敞明亮的長春龍嘉國際機場T2航站樓繁忙而有序。透過玻璃窗記者看到,長長的跑道上,一架架飛機一飛沖天,在湛藍的天空中划過一道道美麗的線條,這些線條好像一個個「空中橋梁」,將長春與世界連接起來。
從1條航線到208條航線,從年旅客吞吐量幾萬人次到1700萬人次……這些數字的變化,詮釋著龍嘉機場的發展歷程。
從「大房身」到「龍嘉」的華麗轉身
長春大房身機場,這個存在於很多人記憶中的軍民兩用機場,是長春龍嘉國際機場的前身。
1985年10月,大房身機場飛行區完成擴建,跑道長2600米,停機坪總面積8.1萬平方米。1986年,大房身機場經過擴建後,航線由長春—瀋陽—北京的1條增加到長春至廣州、上海、北京、瀋陽、大連、延吉、哈爾濱的7條,機型也由單一的安24型增加到麥道82型、三叉戟型、波音737型4種,結束了長春長達28年只有「1條航線、1種機型、1個航班」的「三個一」歷史。同年,大房身機場成為國內大型幹線機場。
那個時候的大房身機場飛機小、航線少。在新老機場都工作過的王雪丹回憶說,當年的大房身機場,旅客檢查通道只有3條,待檢區只有200多平方米,安檢人員大約30多人,日均保障出港旅客3000人左右。「現在的長春龍嘉國際機場,旅客檢查通道有30條,待檢區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安檢人員超過300人,日均保障出港旅客2.2萬人。」
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和航空運輸量的飛速增長,大房身機場已經滿足不了人們的日常出行需求。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為解決大房身機場營運中日益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建設新機場被提上日程。2005年,長春機場實現了從「大房身」向「龍嘉」的順利轉場,結束了長春沒有獨立民航運輸機場的歷史。
2009年,總投資2.76億元的長春龍嘉國際機場一期續建工程正式啟動。2015年10月,長春龍嘉國際機場二期擴建工程開工建設。經過3年的緊張建設和運營籌備,2018年10月28日,按照2025年旅客吞吐量16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20萬噸、飛機起降13萬架次目標設計的長春龍嘉國際機場二期擴建工程正式投入運營。
躋身全國第30家「千萬級機場」
機場旅客吞吐量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晴雨表」。伴隨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長春龍嘉國際機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生產指標屢創新高,增速持續位居全國前列。自2012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500萬人次後,便以每年100萬人次的增速快速攀升。2017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萬人次,正式跨入全國大型繁忙機場行列,成為全國第30家「千萬級機場」。
據長春龍嘉國際機場黨群工作部助理王博介紹,目前,長春龍嘉國際機場共有35家航空公司,累計運營航線153條,通航76個城市,今年上半年保障航班起降4.78萬架次。一組組數據的刷新,律動著長春龍嘉國際機場發展的脈搏,印證著長春龍嘉國際機場發展之路上的堅實腳步,這也是我市民航業快速發展的真實寫照,更是長春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體現。
步入「智慧機場」行列
「過去遇到春運或節假日,排隊半個小時是常有的事,現在很難看到排隊的現象。」王雪丹向記者講述著機場的變化,旁邊的旅客孫桂香也道出了自己的感受:「過去來機場要提前兩個小時辦理手續,現在一個小時就夠用了,掃碼就能上飛機,太方便了!」
T2航站樓投入使用後,旅客在這裡感受「長春速度」,旅客流程更加便捷,人文氣息更加濃厚,科技手段更加豐富。細緻的流程設計讓旅客步行至每個登機口的直線距離不超過300米。而無紙化登機、自動行李分揀、人臉識別等諸多科技元素,讓長春龍嘉國際機場的智能化水平有了質的飛躍。2018年 ,長春龍嘉國際機場ACI(國際機場協會)排名第30位,在同層級機場排名第3位。
來源:長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