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我們的身體具備自行癒合傷口的能力,例如割傷或擦傷。但是,患有糖尿病,血管疾病和皮膚疾病的患者有時難以康復。這可能導致慢性傷口,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慢性傷口的管理是醫療保健系統的主要成本,僅在美國,每年就花費約10至200億美元。但是,我們對於為什麼某些傷口會變成慢性傷口知之甚少,因此很難開發出有效的療法來促進癒合。最近一項研究描述了一種使用廢棄傷口敷料對傷口處發現的細胞進行採樣的新穎方法。這種非侵入性方法為了解傷口的細胞組成開闢了一個窗口,並提供了一個機會,可以識別與慢性傷口相比可能癒合的傷口特徵,並為靶向治療的發展提供信息。
(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
研究於9月15日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雜誌上。
皮膚病和皮膚生物學系副教授,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Andrew South博士說:「研究人類的傷口癒合非常具有挑戰性。目前我們對該事件的了解來自動物研究,而動物皮膚及其癒合方式與人類皮膚大不相同。」
South博士和他的實驗室研究了一組遺傳性皮膚病,稱為大皰性表皮鬆解(EB),傷口癒合受到嚴重損害。患者通常從出生開始就患有水皰和病灶,癒合緩慢,有些甚至是慢性的。在部分患者中,慢性傷口發展為侵略性皮膚癌的風險很高。目前,很難預測給定患者的哪些傷口會癒合,而哪些傷口不會癒合。能夠對傷口進行採樣是了解癒合機制的關鍵。
South博士說:「進行活檢以對傷口中的細胞進行採樣將有助於我們了解這些傷口之間的差異,但是這些患者的活檢非常痛苦,可能會進一步延緩傷口的癒合。另一方面,收集這些將被扔掉的繃帶,對患者無害,並可用於傷口無法正常癒合的多種情況。」
研究人員從51名EB患者中收集並分析了133種廢棄的傷口敷料,其中包括急性和慢性傷口,急性定義為持續存在21天或更短,慢性定義為持續存在3個月以上。
South博士說:「以前的研究使用傷口敷料或繃帶來收集液體,並查看那裡的蛋白質。但是沒有人真正觀察過存在的細胞。應用實驗室經常使用的技術,我們能夠從敷料中分離出活細胞或活細胞。」
研究人員從敷料中回收了大量細胞,通常超過一億個。傷口越大,傷口上敷料的時間越長,回收的細胞越多。然後,研究人員對細胞進行了表徵,以觀察傷口上存在哪些類型的細胞。他們檢測了多種免疫細胞,包括淋巴細胞,粒細胞或中性粒細胞,以及單核細胞或巨噬細胞。當比較急性和慢性傷口的敷料時,他們發現在慢性傷口部位的中性粒細胞數量明顯增加。中性粒細胞是我們免疫系統的第一道防線,當傷口開始形成時,它們是第一批到達現場的中性粒細胞。
South博士說:「從動物研究和對人體傷口敷料的蛋白質分析得出的結論顯示,中性粒細胞的存在時間過長,會延緩癒合過程並導致慢性病。我們的發現表明,慢性傷口的特徵是中性粒細胞水平更高,從而更加明確地支持了這一理論。」
這些發現為傷口癒合提供了更多的見識,並可能有助於開發促進這一過程的療法。例如,那些中和多餘的嗜中性白血球或募集巨噬細胞的免疫細胞,這些免疫細胞在嗜中性白血球之後開始下一階段的康復。(生物谷 Bioon.com)
資訊出處:A new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the biology of wound healing原始出處:Ignacia Fuentes et al,
Cells from discarded dressings differentiate chronic from acute wounds in patients with Epidermolysis Bullosa, Scientific Reports(2020). DOI: 10.1038/s41598-020-717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