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科大合成生物學研究團隊揭示微重力先天性免疫新機制

2021-01-12 BioArt生物藝術

人類通過使用空間運載器進行太空飛行和對宇宙深處的探索已經有許多年的歷史。然而,受微重力、宇宙射線等多種環境因素影響,長期空間飛行任務往往造成航天員多方面的生理壓力,包括骨損傷、肌肉萎縮、心血管功能失調、神經知覺改變、視覺損傷以及免疫系統紊亂。前期多項研究證明微重力在機體免疫細胞發育和增殖、細胞因子分泌、信號傳導、先天性免疫應答、獲得性免疫應答和記憶等方面均有顯著影響,其中先天性免疫系統功能的紊亂是造成人體對自身或太空飛行器攜帶病原的抵抗能力減弱以及感染性疾病風險增加的重要因素。受限於載人航天研究樣本量少、成本高,以及地基模擬微重力免疫學研究的動物模型缺乏,現階段對於微重力造成的先天性免疫功能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其中蘊含的深層次的分子調控機理尚不明晰,基礎理論網絡體系仍然缺乏,發展針對性的防治措施進程緩慢,不利於未來執行長期載人航天任務的順利開展。

2021年1月5日,國防科技大學文理學院生物與化學系合成生物學研究團隊在Cell Reports在線發表了題為「Attenuation of antiviral immune response caused by perturbation of TRIM25-mediated RIG-I activation under simulated microgravity「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建立了地基模擬微重力下先天性免疫研究的動物模型,揭示了TRIM25介導的正反饋免疫調節環路受阻是模擬微重力下先天免疫功能失調的關鍵因素。與此同時,該論文登上了該期刊2021年第一期的封面。

研究人員利用NASA開發的旋轉細胞培養系統(rotary cell culture system,RCCS)模擬微重力生物效應,結合遺傳背景清晰、與人類免疫系統具有高度保守性的斑馬魚模型,開展地基模擬微重力免疫學在體研究。全基因組表達譜分析結果全面揭示了斑馬魚胚胎中響應微重力的先天性免疫相關基因,發現抗病毒先天性免疫系統中的炎症免疫響應、先天免疫應答、NF-κB信號通路和病毒響應機制在微重力環境下均存在顯著抑制。通過基因富集分析(GSEA)分析,研究人員發現RLR和TLR這兩條經典的病原模式識別信號通路在模擬微重力條件下均受到顯著抑制,這兩條信號通路中的trim25、nlrx1、traf6、traf2a、tlr7基因在正常重力下能被病毒模擬物刺激上調,但在微重力條件下失去該誘導模式。其中trim25的誘導表達機制受微重力影響最為顯著。

TRIM25是一種E3泛素化連接酶,其介導的RIG-I泛素化活化並激活I型IFN信號通路的功能機制在哺乳動物中已有相關報導,但其在斑馬魚模型中的功能機制尚未得到深入解析。因此,研究人員開展了一系列生物化學實驗,驗證斑馬魚胚胎模型中TRIM25參與的I型IFN信號通路調節機制。免疫共沉澱(IP)結果表明TRIM25與RIG-I的2CARD結構域直接結合,在病原模擬物刺激後將2CARD結構域進行K63連接多聚泛素化,激活RIG-I及其下遊的I型IFN和NF-κB信號通路。Morpholino體內敲低實驗表明TRIM25低表達顯著抑制RIG-I泛素化及下遊信號通路激活,而其過表達能促進上述機制。同時,病原模擬物和I型IFN均能誘導TRIM25上調表達。該研究結果充分揭示了斑馬魚中TRIM25參與的I型IFN信號通路調節機制與哺乳動物相關機制的高度保守性,並闡明了一條「功能-誘導」正反饋先天性免疫調節環路。

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了模擬微重力對TRIM25介導先天性免疫調節機制的影響。IP結果顯示微重力條件下RIG-I泛素化水平受到抑制,而TRIM25的過表達可以補救該現象。同時,過表達TRIM25亦可顯著促進I型IFN信號通路和NF-κB信號通路的活化。通過對TRIM25表達水平分析,研究人員進一步證明了TRIM25既作為IFN誘導基因、又作為IFN信號通路激活分子參與正反饋調節環路。該「功能-誘導」環路因微重力下TRIM25的表達沉默而受到阻滯。SVCV活體病毒感染實驗也證明了TRIM25表達重建對微重力條件下機體抗病毒免疫保護效果大大提升。

綜上,本研究闡明了微重力引起機體抗病毒免疫功能紊亂的一種新的分子機制,為航天微重力生物學效應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論基礎,對於獲得太空微重力對機體免疫功能影響的足夠信息,明確微重力環境下機體免疫功能紊亂的具體機制,並開發出相應的防護措施具有的潛在理論和應用價值。

該研究通訊作者為Lvyun Zhu(國防科技大學)和Lingyun Zhu(國防科技大學)。第一作者為Lvyun Zhu(國防科技大學)、Li Nie(寧波大學)和Sisi Xie(國防科技大學)。

原文連結:

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fulltext/S2211-1247(20)31589-8

相關焦點

  • 國防科技大學合成生物學研究團隊揭示微重力條件下先天性免疫新機制
    北京時間2021年1月6日凌晨0時,國防科技大學文理學院生物與化學系合成生物學研究團隊在Cell子刊Cell Reports在線發表了題為
  • 狄文和鄧劉福團隊聯合研究揭示腫瘤免疫治療新型機制和臨床治療新...
    狄文和鄧劉福團隊聯合研究揭示腫瘤免疫治療新型機制和臨床治療新策略 2020-07-09 11: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前沿】上科大饒子和等團隊解析植物和真菌的乙醯羥基酸合成酶結構
    【科技前沿】上科大饒子和等團隊解析植物和真菌的乙醯羥基酸合成酶結構 2020-07-13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研究揭示免疫檢查點控制營養吸收的機制
    研究揭示免疫檢查點控制營養吸收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9 13:10:35 德國柏林慈善大學Andreas Diefenbach研究團隊取得一項新突破。
  • 研究揭示重疊基因在合成生物學中的作用
    研究揭示重疊基因在合成生物學中的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9 12:59:17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Harris H. Wang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上科大兩項成果喜登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背靠尖端研究平臺集群近來...
    上科大副教務長,免疫化學研究所執行所長江舸介紹科研成果 採訪對象供圖今天,上海科技大學又傳喜訊。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在線同時發表了由上科大科研團隊主導完成的兩項成果。免疫化學研究所科研團隊成功解析分枝桿菌關鍵的阿拉伯糖基轉移酶複合體的「藥靶-藥物」三維結構,首次揭示一線抗結核藥物乙胺丁醇作用於該靶點的精確分子機制。iHuman研究所科研團隊在肥胖症藥物靶點研究上獲重要突破,首次解析人源黑皮質素受體4的原子解析度晶體結構。
  • 中南大學研究團隊發表原創性論著 揭示腫瘤免疫治療新方案
    該研究首次報導舒尼替尼(Sunitinib)的靶點與抑制性免疫檢查點及免疫抑制細胞呈正相關,揭示了舒尼替尼通過p62介導的選擇性自噬調控腫瘤PD-L1的分子機制,並提出了舒尼替尼聯合CTLA-4單抗有效治療黑素瘤與肺癌的新策略。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和第一通訊作者單位均為中南大學。博士後荔輝、匡欣薇、梁龍,以及葉幼瓊研究員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陳翔教授、劉靜教授、劉洪教授和韓冷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饒子和/婁智勇團隊解答新冠病毒RNA延伸與帽結構合成的分子機制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饒子和院士、婁智勇教授團隊在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連續發表研究論文,闡明新冠病毒生命周期中核心的超分子蛋白質機器「轉錄複製複合體」的「帽結構合成中間狀態」與「核酸合成延伸狀態」兩個過程的分子機制,揭示新的抗病毒藥物作用靶點。
  • 研究揭示ILC2促進癌症肺部轉移的機制
    研究揭示ILC2促進癌症肺部轉移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4 21:12:04 英國劍橋大學Timotheus Y. F.
  • 孫宇輝/張鄭宇團隊揭示抗MRSA活性天然產物生物合成機制
    ,報導了關於活性天然產物曲張鏈絲菌素(Streptovaricins)中亞甲基雙氧橋結構生物合成機制的合作研究進展[1]。通過微生物分子遺傳學、生物化學等方法,對曲張鏈絲菌素生物合成中參與活性結構的多個細胞色素P450酶編碼基因進行了全面探索,並對定向遺傳改造獲得的曲張鏈絲菌素系列新結構衍生物的抗MRSA活性進行了表徵。相關的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化學生物學》(ACS Chemical Biology, 2017, 12: 2589-2597)[2]。
  • 【學術前沿】徐平龍實驗室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學術前沿】徐平龍實驗室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2020-11-10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科大揭示腦內穀氨酸合成新通路及相關神經環路機制
    本報合肥5月21日電 見習記者冀文亞 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熊偉研究組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黃光明研究組合作,通過單細胞質譜、光遺傳、分子生物學、電生理及動物行為學等技術方法,揭示了曬太陽改善學習、記憶和情緒的神經環路機制和一條腦內穀氨酸合成新通路。
  • 華科發布合成生物學研究新進展!未來基因編輯和合成生物學將有法可依
    與會專家楚天都市報12月9日訊(見習記者 李碗容 通訊員 王瀟瀟 陳鵬西)12月7日,「合成生物學倫理、政策法規框架研究」開題研討會在華中科技大學舉行,這是我國首次在合成生物學研究這一前沿科學領域,設立的人文社科類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預示著將來我國在該領域及其相關技術工具基因編輯的立法,將會擁有價值權衡標準和倫理學依據
  • 中國科學家揭示植物幹細胞先天抗病毒免疫機制
    中國科學家揭示植物幹細胞先天抗病毒免疫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9 15:01:37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田朝霞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WUSCHEL在植物幹細胞中觸發先天抗病毒免疫
  • 研究揭示CD8+T細胞代謝與腫瘤免疫機制
    研究揭示CD8+T細胞代謝與腫瘤免疫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7 16:00:38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鄒強/劉俊嶺/蘇冰課題組,發現了醯基甘油激酶(AGK)可維持CD8
  • 孫宇輝小組首次揭示慶大黴素生物合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魯偉 通訊員談弋)記者從武漢大學獲悉,該校藥學院教授孫宇輝課題組日前首次破解了傳統抗生素藥物慶大黴素在細胞生物合成中的一個關鍵中樞
  • 研究揭示植物免疫受體功能發揮機制
    研究揭示植物免疫受體功能發揮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3 13:56:51 近日,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北卡羅來納大學和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取得一項新進展。
  • 海洋來源生物鹼Cyanogramide生物合成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國際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德國應用化學》)在線發表了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長生團隊和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朱偉明合作的研究論文「Refactoring the Concise
  • 合成生物學:產業前景如何?
    其目標是:改變生物體,使他們產生新的分子。在衛生、能源、材料、環境和農業等領域將有許多應用。那麼,這一向產業的過渡將如何展開?這一點,成了當前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合成生物學的早期主要是一種思想革命。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中葉,一方面,進化論出現,另一邊,農業轉型,從單純實踐到一門科學。生物學的世界,或者更廣義的說,我們對生物的概念,從那一刻起,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課題組揭示植物幹細胞如何免疫病毒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課題組揭示植物幹細胞如何免疫病毒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分子與細胞生物物理研究部趙忠教授課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