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揭示腦內穀氨酸合成新通路及相關神經環路機制

2020-12-17 光明日報

本報合肥5月21日電 見習記者冀文亞 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熊偉研究組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黃光明研究組合作,通過單細胞質譜、光遺傳、分子生物學、電生理及動物行為學等技術方法,揭示了曬太陽改善學習、記憶和情緒的神經環路機制和一條腦內穀氨酸合成新通路。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上。

眾所周知,適度的陽光照射對人體有很多好處,包括維生素D的合成以及多種皮膚疾病的治療等。此外,人們還發現陽光照射對神經系統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例如適度的日光照射可以改善人們的情緒和認知。然而,由於研究手段的局限,對日光照射引起與神經系統相關行為變化的深層機制目前並不清楚。而日光照射皮膚最終如何影響腦內神經細胞的代謝以及神經環路的功能,也一直是個未解之謎。

熊偉和黃光明研究團隊利用自己近期開發的單細胞質譜技術,結合神經科學的多種研究手段,發現日光照射動物皮膚後會使血液裡一種叫作UCA的化學物質含量大幅度增加。隨後他們發現,增加的UCA可以透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神經細胞,在細胞內UCA通過一系列的生物代謝酶最終轉化成穀氨酸。細胞內的穀氨酸在運動皮層以及海馬的神經末梢釋放,進而激活運動學習和記憶相關的腦內神經環路,從而增強動物的運動學習能力與物體識別記憶能力。

《光明日報》( 2018年05月22日 08版)

相關焦點

  • 瑞金醫院聯合中科院神經所揭示重度強迫症手術治療的神經環路機制
    上海瑞金醫院及中科院專家利用術前額葉-紋狀體功能連接來預測手術後強迫症患者的臨床改善狀況,首次發現腹側和背側額葉-紋狀體功能通路分別對應著手術治療的作用機制和預測因子,為利用功能影像生物標記來指導臨床治療決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 痛覺信息處理的神經環路機制
    該項研究闡明了痛覺相關信息長程傳遞和誘發保護性行為的細胞及神經環路機制。痛覺是人和動物感知機體內外環境變化和威脅的重要途徑,在維持個體生存和健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然而,慢性疼痛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是亟需解決的重要臨床難題之一。深入解析痛覺信息處理的神經機制將有助於發現慢性疼痛治療的新靶點。
  • 臉紅、出汗、四肢顫抖 科學家揭示社交恐懼的神經環路機制
    社交恐懼症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精神疾病,其發生機制不甚清楚,且目前尚無令人滿意的治療方法。英國《Cell Press》旗下《Neruon》期刊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首次揭示了前額葉皮層調控社交恐懼的神經環路機制。
  • 國防科大合成生物學研究團隊揭示微重力先天性免疫新機制
    然而,受微重力、宇宙射線等多種環境因素影響,長期空間飛行任務往往造成航天員多方面的生理壓力,包括骨損傷、肌肉萎縮、心血管功能失調、神經知覺改變、視覺損傷以及免疫系統紊亂。該論文建立了地基模擬微重力下先天性免疫研究的動物模型,揭示了TRIM25介導的正反饋免疫調節環路受阻是模擬微重力下先天免疫功能失調的關鍵因素。與此同時,該論文登上了該期刊2021年第一期的封面。
  • 中國科學家發現果蠅嗅覺學習記憶中的去抑制神經環路機制
    該研究發現了果蠅學習記憶中去抑制神經環路機制。GABA能神經元是中樞神經系統中重要的抑制神經元。在果蠅大腦有一對GABA能神經元投射到蘑菇體,並且與果蠅嗅覺學習記憶中樞蘑菇體神經元形成負反饋調控環路。這個GABA能負反饋調節對於果蠅辨彆氣味至關重要,然而激活這些GABA能神經元對嗅覺學習記憶起到負向調控作用。
  • 科學家揭示共情行為的神經環路
    Malenka研究團隊揭示了共情行為精細的神經機制-在社交過程中小鼠通過不同的神經環路傳遞疼痛或恐懼情緒。 研究人員在上述1小時的社交過程中抑制BY 小鼠ACC-NAc的神經環路後可以明顯減弱BY 小鼠的痛覺異常行為症狀,也就是說阻斷ACC-NAc的神經環路後這種疼痛情緒的傳遞出現障礙。
  • 痛覺信息是通過怎樣的神經環路機制來處理的?
    已有的研究表明:脊髓投射神經元將軀體感覺信息傳遞給大腦的多個腦區,包括丘腦、導水管周圍灰質、孤束核和臂旁核等。研究發現抑制同側脊髓-臂旁核環路能顯著降低炎症痛覺誘發的舔舐行為,但抑制對側脊髓-臂旁核環路則不影響相關的舔舐行為。該研究揭示了脊髓內的痛覺相關信息上行傳遞的細胞和環路機制,為進一步研究痛覺信息處理環路的可塑性和調控機制奠定了基礎。參考信息來源: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 國防科技大學合成生物學研究團隊揭示微重力條件下先天性免疫新機制
    該論文建立了地基模擬微重力下先天性免疫研究的動物模型,揭示了TRIM25介導的正反饋免疫調節環路受阻是模擬微重力下先天免疫功能失調的關鍵因素。人類通過使用空間運載器進行太空飛行和對宇宙深處的探索已經有許多年的歷史。
  • 溫泉組闡明秀麗隱杆線蟲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的神經環路機制和算法
    該研究結合實驗和理論分析,揭示出秀麗隱杆線蟲(簡稱線蟲)在逃逸行為中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的神經環路機制和算法。生物體的運動行為既井然有序又豐富多樣。一般認為,這是由一系列保守的基礎運動模塊靈活組合而成。為了探索和適應環境,神經系統是如何產生複雜多變的運動序列仍然是未解之謎。
  • 中國科大揭示人類皰疹病毒基因組包裝關鍵機制
    (圖片創作:王國燕、馬燕兵,中國科大供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30日消息,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學院劉雲濤博士、畢國強教授與合作者首次解析了人類皰疹病毒基因組包裝的關鍵機制以及病毒的DNA基因組結構。《自然》雜誌30日在線發表了這一科研成果。
  • 宋建人課題組揭示編碼運動速度的脊髓神經環路基礎
    控制脊髓軀體運動的神經中樞位於脊髓腹側的運動區域,定義為「脊髓中央模式產生器 (Spinal 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 脊髓 CPG)」 1。 脊髓CPG神經環路的主要組成神經元是由軸突投射向同側的興奮性穀氨酸能中間神經元,軸突投射向對側的抑制性甘氨酸能中間神經元以及膽鹼能運動神經元組成1, 2。
  • 中國科大等揭示α-tubulin末端去酪氨酸酶的催化機制
    >SVBP促進VASH1酶活的分子機制。此外,所解析的抑制劑分子epoY與SVBP/Vasohibin-1也揭示了先前epoY不可逆抑制Vasohibin蛋白酶活的分子機制,有助於後續靶向藥物的研發。然而,從發現α-tubulin的去酪氨酸修飾的四十多年來,α-tubulin的去酪氨酸酶一直是未知,直到2017年末,兩篇發表於Science 雜誌的文章揭示SVBP/Vasohibin複合物是α-tubulin末端去酪氨酸酶(PMID: 29146869, 29146868),這才閉環了微管的酪氨酸/去酪氨酸修飾環路。
  • 羅敏敏實驗室:內側杏仁核處理信息素信息的基本神經環路
    該文章揭示了內側杏仁核處理信息素信息的基本神經環路。     信息素(pheromone)可以調節動物的社會行為和生殖行為,在處理信息素信號的神經通路中,內側杏仁核處於核心位置。目前為止,內側杏仁核處理信號的細胞機制尚未被闡明。曾經有學者提出內側杏仁核採用類似紋狀體的神經環路。紋狀體向其目標區域提供抑制性投射,投射神經元呈星型,有延遲放電等獨特的生理特性。
  • 研究揭示孕婦感染影響後代神經發育的分子機制
    研究揭示孕婦感染影響後代神經發育的分子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4:58:59 美國哈佛醫學院Jun R. Huh和Brian T. Kalish團隊合作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段樹民院士團隊揭示調控神經性疼痛的臂旁核微環路
    但病理性疼痛如神經痛則給病人帶來巨大痛苦,失去了對生物體保護的意義。疼痛的一個主要特徵是伴有不愉快的情緒反應,而且不同個體, 對同樣的傷害性刺激的疼痛的感受有很大差異。近日,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段樹民研究團隊揭示了臂旁核局部神經環路門控神經性疼痛。相關成果近日已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孫宇輝小組首次揭示慶大黴素生物合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魯偉 通訊員談弋)記者從武漢大學獲悉,該校藥學院教授孫宇輝課題組日前首次破解了傳統抗生素藥物慶大黴素在細胞生物合成中的一個關鍵中樞
  • 【NSR】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徐天樂團隊揭示恐懼記憶消退後重現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因此,恐懼記憶消退後重現的神經生物學機制,尤其是恐懼記憶消退-重現轉換的神經環路和分子機制,是腦認知和腦疾病研究前沿的重大「痛點」問題。揭示了恐懼記憶消退-重現轉換的場景依賴性以及感覺輸入聯合性的突觸整合規律,為解析腦認知原理提供了新思路,同時為制定針對抑鬱症、焦慮症等神經精神疾病的新型幹預策略提供了科學依據。
  • 研究揭示臨床前神經血管障礙機制
    研究揭示臨床前神經血管障礙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11 18:36:18 美國威爾康奈爾醫學大學Costantino Iadecola和Laibaik Park研究組合作取得新進展。
  • 科學家揭示紋狀體腦區在運動學習過程中的神經機制—新聞—科學網
    該工作系統描述了背外側紋狀體直接通路和間接通路的同一群神經元在運動學習過程中的電活動變化,並且揭示了神經元集群的電活動如何經過學習依賴的時序重構最終形成獨特、穩定的順序性發放模式,同時發現兩條通路的神經元活動在運動行為中具有相對獨立又彼此配合的角色分工。 運動技能的學習和掌握對於個體的生存至關重要。
  • 科學家揭示食物決定睡眠鞏固記憶的機制
    2020年12月3日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Amita Sehgal研究團隊利用果蠅揭示了調控大腦的記憶鞏固是如何在飢餓和飽食狀態下轉換的神經環路。果蠅蕈形體在氣味相關的記憶中發揮關鍵作用, 成年果蠅蕈形體由2500個固定的Kenyon cell組成.這些Kenyon cell進一步被細分為α/β, α′/β′ 和 γ型神經元,其中α′/β′型神經元與食物相關的記憶相關.然而在發育過程中α′/β′型神經元在空間上分為α′/β′m(內側)和α′/β′ap(前-後側)神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