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人課題組揭示編碼運動速度的脊髓神經環路基礎

2020-12-17 同濟大學新聞網

      人和動物的行走、奔跑、遊泳、爬行等運動行為被稱為脊髓軀體運動(Locomotion),其兩個基本特點是左右交替進行(Left-right alternation)和節律性(Rhythmicity)。控制脊髓軀體運動的神經中樞位於脊髓腹側的運動區域,定義為「脊髓中央模式產生器 (Spinal 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 脊髓 CPG)」 1。 脊髓CPG神經環路的主要組成神經元是由軸突投射向同側的興奮性穀氨酸能中間神經元,軸突投射向對側的抑制性甘氨酸能中間神經元以及膽鹼能運動神經元組成1, 2。同側投射的興奮性穀氨酸能中間神經元肩負著設定整個神經網絡的興奮性和節律性的作用1, 2
             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受Shh和 BMPs兩種不同形態生長因子的濃度梯度在脊髓背側和腹側對神經祖母細胞分化的調控,脊髓運動網絡的神經元被分化為V0, V1, V2, V3 中間神經元和運動神經元2。這個分化方式在脊椎動物(魚類,兩棲類和哺乳類動物)的脊髓中被很好的保留。其中V2a神經元是同側投射的興奮性穀氨酸能中間神經元的一種,表達轉錄因子蛋白Chx10 2。 在斑馬魚脊髓神經環路中,通過光遺傳學的方法激活脊髓V2a神經元,能夠誘發脊髓運動。這說明脊髓V2a神經元是脊髓CPG中設定興奮性和節律性的重要神經元,與運動速度相關;可以激活脊髓CPG神經環路,驅動運動神經元,激活肌肉,引發運動。
 

示意圖  脊髓運動神經環路模塊化結構

            在前期和此研究中,課題組採用成年斑馬魚的ex-vivo模型,通過全細胞膜片鉗記錄對V2a神經元進行了一系列的細節研究。通過雙通道膜片鉗記錄的方法,課題組發現快速,中速或者慢速V2a神經元選擇性地分別與快速,中速或者慢速的運動神經元形成強突觸連接;然而其他組合突觸連接卻很弱或者沒有連接。由此可見脊髓CPG神經環路中興奮性的傳遞是模塊化的結構,可分為快速,中速和慢速三個V2a-MN模塊。隨著運動速度由慢至快的增加,慢速V2a-MN模塊首先激活,由慢速V2a神經元驅動慢速運動神經元完成慢速運動,隨後越來越多的中速和快速V2a神經元激活,從而激活中速和快速V2a-MN模塊,實現運動速度的增加。

簇髮式和非簇髮式放電V2a神經元電生理特性(A, C),形態學(B, D)和功能(A, C)的多樣化

            進一步研究發現,V2a神經元根據電生理特性(放電模式)可以進一步分為簇髮式放電和非簇髮式放電模式。 簇髮式放電V2a神經元放電時同時釋放多個動作電位,從形態學上來說其軸突是下行性投射,並且軸突與運動神經元形成的突觸位置是位於運動神經元的樹突上;然而非簇髮式放電V2a神經元放電時每次只產生一個動作電位,從形態學上來說其軸突發生了分叉投射,其中一條軸突上行投射,另外一條軸突下行投射,並與運動神經元在胞體上形成突觸。簇髮式放電V2a神經元在其形成突觸連接的運動神經元上產生了巨大的突觸疊加效應;這個突觸疊加效應依賴於突觸後的NMDA受體。通過計算和分析,研究發現激活慢速運動神經元只需要約2個簇髮式放電V2a神經元,激活中速運動神經元需要約6個V2a神經元,然而激活快速運動神經元卻需要超過40個V2a神經元。由於本身脊髓V2a數目限制,脊髓運動神經環路可以自由的產生慢速和中速運動速度,然而卻很難產生快速運動。這與現實相似,現實中我們可以慢速運動很長時間,然而卻很難保持長時間快速運動。
             該項研究成果首次從脊髓神經元的功能多樣化角度解釋了編碼脊髓運動速度的神經環路基礎,為研究脊髓神經元亞分類、神經環路構成以及相關疾病打下基礎。研究以「V2a interneuron diversity tailors spinal circuit organization to control the vigor of locomotor movements」為題目,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5827-9)。同濟大學為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單位,合作單位是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神經科學系。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基礎醫學院徐天樂課題組與合作者在中腦獎賞中心對癢覺...
    然而目前有關癢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外周和脊髓水平,關於癢覺在大腦如何進行信息處理、編碼和加工的研究相對較少。另外,相比分子和細胞水平,在腦區和環路水平的癢覺研究寥寥無幾,而介導癢覺不同體驗組分的神經環路基礎更屬未知。基於此研究現狀,該文率先探討了VTA區不同的細胞類型在癢覺不同組分中的貢獻及其工作機制。
  • 痛覺信息是通過怎樣的神經環路機制來處理的?
    7月9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孫衍剛課題組在《神經元》發表題為《臂旁核將脊髓上行的痛覺信息直接傳遞到丘腦板內核而非杏仁核》研究論文。該研究闡明了痛覺相關信息長程傳遞和誘發保護性行為的細胞及神經環路機制。
  • 痛覺信息處理的神經環路機制
    該項研究闡明了痛覺相關信息長程傳遞和誘發保護性行為的細胞及神經環路機制。痛覺是人和動物感知機體內外環境變化和威脅的重要途徑,在維持個體生存和健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然而,慢性疼痛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是亟需解決的重要臨床難題之一。深入解析痛覺信息處理的神經機制將有助於發現慢性疼痛治療的新靶點。
  • 科學家揭示共情行為的神經環路
    Malenka研究團隊揭示了共情行為精細的神經機制-在社交過程中小鼠通過不同的神經環路傳遞疼痛或恐懼情緒。 研究人員在上述1小時的社交過程中抑制BY 小鼠ACC-NAc的神經環路後可以明顯減弱BY 小鼠的痛覺異常行為症狀,也就是說阻斷ACC-NAc的神經環路後這種疼痛情緒的傳遞出現障礙。
  • 段樹民院士團隊揭示調控神經性疼痛的臂旁核微環路
    但病理性疼痛如神經痛則給病人帶來巨大痛苦,失去了對生物體保護的意義。疼痛的一個主要特徵是伴有不愉快的情緒反應,而且不同個體, 對同樣的傷害性刺激的疼痛的感受有很大差異。近日,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段樹民研究團隊揭示了臂旁核局部神經環路門控神經性疼痛。相關成果近日已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上海科學家發現傳遞癢覺的長途「神經高鐵」 -中繼站 脊髓 止癢藥...
    上海科學家今天發布了一項關於癢的重要科學發現:他們發現了一條將癢覺從脊髓傳遞到大腦、進而誘導抓撓行為的長途「神經高鐵」,名叫「臂旁核」的腦區是其中的關鍵「中繼站」。這一「撓你癢」的神經環路,為探索慢性癢的治療方案提供了重要基礎。「未來,若能在『中繼站』尋覓到相對『專一』的分子靶標,便有可能開發出高效且無副作用的止癢藥。」孫衍剛研究員如是說。
  • 中國科大揭示腦內穀氨酸合成新通路及相關神經環路機制
    本報合肥5月21日電 見習記者冀文亞 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熊偉研究組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黃光明研究組合作,通過單細胞質譜、光遺傳、分子生物學、電生理及動物行為學等技術方法,揭示了曬太陽改善學習、記憶和情緒的神經環路機制和一條腦內穀氨酸合成新通路。
  • 中科院神經所第21年,砥礪前行(下篇)
    痛覺信息處理的神經環路機制2020年7月9日,《Neuron》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臂旁核將脊髓上行的痛覺信息直接傳遞到丘腦板內核而非杏仁核》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孫衍剛研究組完成,闡明了痛覺相關信息長程傳遞和誘發保護性行為的細胞及神經環路機制。
  • 移植神經祖細胞來治療脊髓損傷
    ,通過移植神經祖細胞來重建神經元聯結 5,腦至頸髓的運動神經束多發性硬化損失的空間分布及其與殘疾的關係 1,開放性神經管缺陷的閉合機制 期刊:Trends in Neuroscience 作者:Freya
  • 「研究攻略」之「破譯大腦又一小步——「三級神經環路」研究...
    隨著病毒示蹤技術的發展,腦區之間有著不同遺傳特異性的神經環路可以被更透徹的解析出來。最近兩年內,有很多研究小組致力於尋找目標行為在大腦中完整的神經環路以及其環路上下遊在行為中的功能的區別。該課題組一直致力於研究海馬CA2區在小鼠社交相關行為中的功能。早在2014年該小組就在Nature上發表相關研究,他們利用構建的Amigo2–Cr轉基因鼠特異性地標記了海馬CA2區神經元,並證實了CA2在社交行為中的作用。但是,當時的研究並沒有涉及到CA2的上下遊環路。
  • 中國科學家發現果蠅嗅覺學習記憶中的去抑制神經環路機制
    該研究發現了果蠅學習記憶中去抑制神經環路機制。GABA能神經元是中樞神經系統中重要的抑制神經元。在果蠅大腦有一對GABA能神經元投射到蘑菇體,並且與果蠅嗅覺學習記憶中樞蘑菇體神經元形成負反饋調控環路。這個GABA能負反饋調節對於果蠅辨彆氣味至關重要,然而激活這些GABA能神經元對嗅覺學習記憶起到負向調控作用。
  • PNAS揭示腸腦軸的神經連接-皮層控制胃功能的亞區
    2020年5月19日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大學的DavidLevinthal和PeterStrick研究團隊將狂犬病病毒注射到大鼠的胃中揭示了大腦皮層與控制胃功能的外周副交感和交感神經的解剖學連接(2)。
  • 專家點評Cell|虛擬實境範式揭示多巴胺信號的生理意義
    (3) 若檢測小鼠運動速度,如果多巴胺信號代表著RPE,則信號的遞增特徵則可被小鼠運動速度調控 (圖2D),速度越快則遞增的上升程度越高(圖2E右圖),而獎賞值將在獎賞到達前達到同樣水平(圖2E左圖)。
  • 研究進展|方方/陳霓虹課題組揭示視皮層的運動回放現象
    近日,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方方課題組與清華大學心理學系陳霓虹課題組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期刊發表了題為Cue-triggered activityreplay in human early visual cortex的研究論文。
  • 溫泉組闡明秀麗隱杆線蟲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的神經環路機制和算法
    該研究結合實驗和理論分析,揭示出秀麗隱杆線蟲(簡稱線蟲)在逃逸行為中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的神經環路機制和算法。生物體的運動行為既井然有序又豐富多樣。一般認為,這是由一系列保守的基礎運動模塊靈活組合而成。為了探索和適應環境,神經系統是如何產生複雜多變的運動序列仍然是未解之謎。
  • 我國科學家破解成年非人靈長類脊髓損傷修復難題 受損神經 有望再生
    脊髓損傷通常發生在青壯年時期,導致病患運動和感覺功能損害、神經性疼痛、僵直等。成年哺乳類脊髓損傷不僅會破壞最初的脊髓解剖結構,導致細胞死亡,還會由於炎症、脫髓鞘和膠質細胞增生等原因觸發二次損傷,最終使損傷平面以下的功能喪失。對於成年哺乳類的脊髓損傷一直沒有有效的幹預或修復手段。
  • 瑞金醫院聯合中科院神經所揭示重度強迫症手術治療的神經環路機制
    上海瑞金醫院及中科院專家利用術前額葉-紋狀體功能連接來預測手術後強迫症患者的臨床改善狀況,首次發現腹側和背側額葉-紋狀體功能通路分別對應著手術治療的作用機制和預測因子,為利用功能影像生物標記來指導臨床治療決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 脊髓的解剖和運動定位
    因此,了解脊髓解剖和識別典型的常見脊髓症候群可用於評估患有脊髓病的患者,並且可以進行更直接的診斷評估。   脊髓解剖— 有31個脊髓節段,每節有一對腹側(前)和背側(後)脊神經根,分別控制運動和感覺功能。前側和後側神經根在兩側結合形成脊神經,因為它們從脊柱穿過。
  • 臉紅、出汗、四肢顫抖 科學家揭示社交恐懼的神經環路機制
    英國《Cell Press》旗下《Neruon》期刊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首次揭示了前額葉皮層調控社交恐懼的神經環路機制。前額葉皮層調控社交恐懼表達 浙江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院/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徐晗教授團隊發現,當實驗小鼠經歷社交恐懼表達後前額葉皮層有大量c-fos激活,而用藥理學方法失活前額葉皮層則大大降低小鼠的社交恐懼程度,表明前額葉皮層直接調控社交恐懼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