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學家發現傳遞癢覺的長途「神經高鐵」 -中繼站 脊髓 止癢藥...

2020-12-17 東方網

原標題:痒痒不是病,癢起來真要命!上海科學家發現傳遞癢覺的長途「神經高鐵」 為開發高效無副作用止癢藥提供可能

  癢,一種不愉快卻很重要,生活中很熟悉科學上卻充滿未知的感覺。撓痒痒,癢的究竟是皮膚還是大腦?痛還有止痛藥可以對付,但是你吃過管用又不會嗜睡的止癢藥嗎?關於癢,人類還是知道得太少。

  上海科學家今天發布了一項關於癢的重要科學發現:他們發現了一條將癢覺從脊髓傳遞到大腦、進而誘導抓撓行為的長途「神經高鐵」,名叫「臂旁核」的腦區是其中的關鍵「中繼站」。這一「撓你癢」的神經環路,為探索慢性癢的治療方案提供了重要基礎。「未來,若能在『中繼站』尋覓到相對『專一』的分子靶標,便有可能開發出高效且無副作用的止癢藥。」孫衍剛研究員如是說。

  北京時間8月18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孫衍剛研究組題為《癢覺的中樞環路》的研究論文。該項工作主要由博士研究生穆迪和鄧娟在孫衍剛研究員指導下完成,課題組的其他成員積極參與,並得到了第四軍醫大學李輝教授的大力協助。

  因為癢,所以抓撓,這是司空見慣的行為,其後果可輕可重。皮膚病、肝病等患者經常出現慢性瘙癢症狀,與其相伴的難以克制的長期搔抓行為可導致嚴重的皮膚和組織損傷。慢性瘙癢還經常引起睡眠障礙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圖說:癢的信息被傳送到脊髓後是如何處理的呢? 來源/中科院神經所

  糟糕的是,癢的機制尚不清楚,導致針對慢性癢治療的藥物開發嚴重滯後。目前的止癢藥,大多是抗組胺類藥物,採用整體降低神經系統興奮度的「非特異性手段」來止癢,常常產生令人昏昏欲睡的副作用。因此,癢覺機制的研究已經成為目前醫學與神經科學領域的熱點之一,其中的核心問題之一是癢覺信息如何從脊髓傳遞到大腦。以往的研究發現,脊髓中的一類癢覺細胞表達「胃泌素釋放肽受體」(GRPR),殺死脊髓GRPR神經元後,瘙癢誘發的小鼠搔抓行為缺失,據此推斷它可以將癢覺傳遞給大腦。事實並非如此,孫衍剛研究組發現這類神經元並不直接將癢覺信息傳遞到大腦。科學家們於是將前人發現的種種癢覺傳遞「零件」,用光遺傳學、藥理遺傳學、在體光纖鈣成像、腦片電生理等多種技術手段重新「審視」,並在此基礎上重新排列了這些「零件」真實的前後傳遞關係。

圖說:癢覺信息從脊髓到大腦傳遞通路示意圖 來源/中科院神經所

  科研人員聚焦一個「能幹」的重要腦區——臂旁核,它位於腦幹接近小腦的位置。臂旁核被認為參與情緒調控,可以影響睡眠,還與味覺、痛覺、癢覺等多種感覺相關。不過,脊髓到臂旁核通路在瘙癢信息處理中的作用並不十分清楚。孫衍剛研究組發現,脊髓不僅有GRPR這樣的短途「神經地鐵」,而且有可從脊髓投射到大腦的長途「神經高鐵」。他們構建了GRPR神經元轉基因小鼠,通過光遺傳學實驗和行為學實驗,證實臂旁核的確對癢覺誘發抓撓行為是必要的,抑制臂旁核環路的活性,可以減少癢覺抓撓行為。該研究為深入解析癢覺信息在大腦中如何進行加工處理奠定了基礎,並為尋找潛在治療靶點提供了新的方向。

  《科學》雜誌的審稿人評價說:這篇論文利用最先進的研究方法強有力地說明了臂旁核在癢覺傳遞環路中的作用。孫衍剛告訴記者,研究團隊下一步將努力在臂旁核「中繼站」尋找特異性分子靶標,為癢覺的藥物幹預提供方向;同時,繼續尋找癢覺傳遞環路的各級「中繼站」、「終點站」,「期待能將癢覺傳遞的全部環路機制都了解清楚」。孫衍剛告訴記者,研究團隊下一步將努力在臂旁核「中繼站」尋找特異性分子靶標,為癢覺的藥物幹預提供方向;同時,繼續尋找癢覺傳遞環路的各級「中繼站」、「終點站」,「期待能將癢覺傳遞的全部環路機制都了解清楚」。

相關焦點

  • 中科院發現「癢」的傳導機制,有望催生止癢特效藥
    雖然臨床上有多種抗組胺類止癢藥,但在很多情況下,其療效並不顯著。今天,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的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衍剛研究組的一項成果,有望改變這一局面。這項研究首次揭示了癢覺從脊髓傳遞到大腦的一條重要環路,為深入揭示癢覺信息加工的腦內環路機制、探索慢性癢的治療方案奠定了基礎。 孫衍剛研究員介紹,癢覺機制研究是目前醫學與神經科學領域的熱點之一。
  • 癢覺信息如何傳遞,大腦又如何指揮我們撓痒痒?
    脊髓中介導癢覺信息的GRPR神經元通過興奮性突觸將癢覺信息傳遞給脊髓投射神經元,再由這些興奮性投射神經元傳遞到臂旁核腦區。圖片來源: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該研究利用光遺傳學、藥理遺傳學、在體光纖鈣成像、腦片電生理等技術手段,解析了癢覺信息傳遞的神經環路機制,我們發現癢覺經由脊髓傳遞到臂旁核,從而誘導抓撓行為。」
  • 《自然通訊》揭秘胃泌素釋放肽感覺神經元傳遞癢覺信號
    癢覺的信號輸入傳導首先由外周的皮膚細胞接收,然後傳到初級感覺神經元, 再傳到脊髓的中間神經元,再由脊髓的投射神經元傳到大腦,來指揮撓癢的行為,這些神經衝動的信號,是由神經細胞內的神經遞質來完成。2007年,陳宙峰實驗室的孫衍剛博士發現在初級或背根神神經元(DRG)表達的胃泌素釋放肽(GRP)是癢的特異神經遞質,可以激活表達在脊髓背角受體GRPR的中間神經元來傳遞非組胺依賴癢的信息【1】。
  • 上海交大基礎醫學院徐天樂課題組與合作者在中腦獎賞中心對癢覺...
    4月15日,國際神經科學頂級期刊Neuron(《神經元》,影響因子14.319)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基礎醫學院徐天樂教授課題組和上海科技大學胡霽研究員課題組合作的研究論文《中腦獎賞中心對癢覺信息的處理》。
  • 我國科學家破解成年非人靈長類脊髓損傷修復難題 受損神經 有望再生
    日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首都醫科大學雙聘教授李曉光、上海同濟醫院孫毅教授及首都醫科大學楊朝陽教授帶領團隊,歷時20餘年成功破解成年非人靈長類脊髓損傷修復這一醫學難題。該團隊首次證明,我國自主研發的活性生物材料可改善損傷局部微環境,促進非人靈長類恆河猴的皮質脊髓束(CST)長距離再生,越過損傷區與宿主脊髓建立起功能性神經網絡從而使截癱肢體功能恢復,相關研究成果於5月29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在我國,每年脊髓損傷新發病例為12萬例;在美國,每年新增脊髓損傷病例1.7萬例。
  • 上海科學家發現新神經細胞:它決定癢了之後撓還是不撓
    12月14日上午,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獲悉,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孫衍剛課題組通過研究發現一類新的神經元(神經細胞),它決定了你感覺到癢之後是撓還是不撓。該神經細胞表達速激肽,是一種興奮性神經元。
  • 我國科學家發現腦內「癢」神經元 或有助治療慢性癢疾病
    新華社上海12月15日電(記者王琳琳)慢性癢患者常常會由於瘙癢產生無法控制的過度搔抓行為,既嚴重損傷皮膚,又影響生活質量。近期,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衍剛團隊在小鼠大腦中發現了一群特殊的「癢」神經元,一旦激活,就會引起瘙癢。業界專家認為,以此為潛在靶標,有望治療慢性癢疾病。
  • 科學家新發現:大腦在作怪
    學校供圖中新網上海4月16日電 (記者 陳靜)當人感覺到癢的時候,常會忍不住抓撓,甚至陷入越撓越癢、越癢越想撓的循環。記者16日獲悉,上海交通大學基礎醫學院徐天樂教授課題組攜手上海科技大學胡霽研究員課題組,取得研究成果,加深了人們對癢覺中樞環路機制的理解,也為臨床慢性癢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 美國科學家揭開「抓癢」可止癢奧秘
    美國科學家通過猴子試驗,揭開「抓癢」奧秘。科學家們希望這一發現能有助於研究出治療瘙癢的辦法。  巧試驗  明尼蘇達大學神經科學教授格倫吉斯勒和同事給猴子注射一種化學藥劑,令它們腿部瘙癢,接著撓猴子的腿。  研究人員觀察發現,當猴子癢時,脊髓丘腦束向大腦傳遞一種信號,讓大腦感知「癢」。
  • 神經所發現轉錄因子c-Maf調控脊髓背角
    4月18日,《神經科學雜誌》(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所神經發育及其調控機理研究組的論文c-Maf is requir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orsal horn laminae III/IV neurons and mechanoreceptive
  • 到底如何才能止癢?
    其實,癢分很多種,有化學癢和機械癢等等,大部分癢並不是因為我們皮膚有問題,而是大腦的神經在起作用。圖片@TED《我們究竟為什麼會「癢」》簡單說,蚊子腿掃到你的汗毛就會觸發你的機械癢,你想一個巴掌把它拍死。如果不幸被咬,免疫系統分泌的組胺會讓你產生化學癢,接著,你會下意識地「撓」,或者塗藥。
  • 「蚊子包」抹止癢藥加重原來是帶狀皰疹
    「蚊子咬個包」 越止癢越嚴重端午節旅遊歸來,張先生很開心,幾天後卻發覺左腰腹部出現幾個黃豆大小的紅疹,但並沒有太多的症狀,以為被什麼蟲子叮咬,自己就抹了些止癢藥膏。幾天後,這個紅包非但沒好,還越來越嚴重,竟成了一片水泡。這片水泡疼痛鑽心,張先生來到瀋陽市第七人民醫院求醫。
  • 移植神經祖細胞來治療脊髓損傷
    研究還發現了從末端紋的前背床核(anterior dorsal bed nuclei of stria terminalis, adBNST)到sNAcPV神經元的新型GABA能途徑。sNAc中這些傳入末端的光遺傳激活通過GABA傳遞產生抗焦慮作用。
  • 宋建人課題組揭示編碼運動速度的脊髓神經環路基礎
    控制脊髓軀體運動的神經中樞位於脊髓腹側的運動區域,定義為「脊髓中央模式產生器 (Spinal 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 脊髓 CPG)」 1。 脊髓CPG神經環路的主要組成神經元是由軸突投射向同側的興奮性穀氨酸能中間神經元,軸突投射向對側的抑制性甘氨酸能中間神經元以及膽鹼能運動神經元組成1, 2。
  • 北航李曉光團隊20餘年研究獲突破性進展,受損神經有望再生
    我國科學家破解成年非人靈長類脊髓損傷修復難題受損神經 有望再生人民日報記者 趙婀娜日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首都醫科大學雙聘教授李曉光、上海同濟醫院孫毅教授及首都醫科大學楊朝陽教授帶領團隊,歷時20餘年成功破解成年非人靈長類脊髓損傷修復這一醫學難題。
  • 皮膚科專家的「止癢處方」,一次解決10種瘙癢問題
    但是,抓撓只會讓情況變得更糟: 搔抓皮膚損傷了角質形成細胞產生炎症反應和多種遞質進一步刺激神經纖維產生癢覺。 止癢處方:最好用冰袋冷敷,或者塗抹止癢藥膏(如氫化可的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