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來自德國的建議,國內的工業網際網路到底差在哪?
近日,德國智庫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發布報告《中國數字平臺經濟:針對工業4.0的發展評估》,在報告中分析了當前中國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形勢,並表示中國網際網路缺乏三種核心能力,在關鍵領域缺乏國內解決方案。
報告指出,中國工業網際網路十分欠缺傳感器、設備連接以及軟體服務三種核心能力,這三個領域國內缺乏關鍵自主技術,基本上都依賴國外進口,這是阻礙中國工業網際網路進步的重要桎梏。
三項核心能力究竟差在哪裡?
上述所提及的三項核心能力,傳感器、設備連接以及軟體,正是當前工業網際網路發展的核心要素,這也是發展工業強國的必備屬性。而對於國內市場來說,上述三項有90%左右都是來源於進口,市場基本上都被美國、日本和德國佔據,一旦被國外企業扼住喉嚨,工業網際網路發展將遭遇難題。
報告指出,在國內的傳感器方面,需進口將近80%的先進傳感器和多達90%的晶片,才能滿足國內需求。當前全球的傳感器市場主要被美國、日本、德國的幾家領先企業佔據,三個國家佔全球傳感器市場的60%左右。雖然中國也佔據了11%的市場份額,但是整體技術含量較低,在傳感器感知信息和智能化方面的技術較為落後。
同時國內由於並沒有足夠的生產技術水平,導致國內自主傳感器的技術水平低,但是價格卻並不便宜。而一些數位化、智能化的高新技術產品,根本達不到自主研發水平,雖然目前發展速度較快,但是與國際一流水平仍有著不小差距,並有擴張的趨勢。
在設備連接方面,國內與世界一流同樣有不小差距。2019年,國內95%的PLC和CIP都來自進口,市場被美日德壟斷。以PLC為例,當前外資企業的市場佔有率為90%以上,在2020年第二季度中,西門子更是佔據了49.8%的市場佔有率。而國內企業僅能在中小型PLC市場發力,信捷電氣、匯川技術等企業也逐漸突出重圍,在2020年第二季度中,信捷電氣在國內的市場份額佔比達到7%。
不僅如此,軟體方面,國內的劣勢更加明顯,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80%的研發設計軟體、60%的生產控制軟體被國外品牌佔領,尤其是在高端領域中,國內的90%的工業軟體都是來源於美日德等外資企業,SAP、通用電氣、西門子等公司始終主導著國內市場。國外已經具備近60年的發展歷史,儘管國內工業軟體市場發展迅速,總體數量已經突破30萬個,但是想要追趕上世界第一梯隊,仍然是杯水車薪。
發展迅速,三大短板明顯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工業網際網路產業經濟發展報告(2020 年)》可知,2018 年、2019 年我國工業網際網路產業經濟總體規模分別為1.42 萬億、2.13 萬億。而在2020 年,工業網際網路產業經濟總體規模約為3.1 萬億元,工業網際網路核心產業約為6520 億元,工業網際網路融合帶動的經濟影響約為2.49 萬億元。這些數據足以證明,我國的工業網際網路潛力巨大,近年來都以高速發展。
儘管國內發展速度非常迅速,但是短板仍非常明顯。在報告中,針對中國工業網際網路國家戰略,也表示當前國內工業網際網路存在三大短板,分別是中國製造業的總體數位化水平處於低位、在幾乎所有領域缺乏本土供應商、中國工業網際網路平臺不是用來做高價值創造。
首先,得出我國製造業總體數位化水平處於低位這個結論並不意外,因為這確實是當前製造業的國情,並且早前工信部也發布過類似結果。正因為如此,我國才要大力發展工業網際網路,推動傳統企業進行數位化、智能化轉型升級。
當前全國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研發設計數位化工具普及率71.5%,關鍵工序數控化率51.1%。還是有很多企業對於數位化的靈敏度不夠,相較於美國、日本等國家來說,仍有明顯差距。
此外,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還列舉了邊緣計算、IaaS和SaaS等工業網際網路各個領域中國內供應商,稱中國本土供應商是將國外廠商的部件「集成」和「包裝」為工業網際網路平臺,並沒有任何核心競爭力。
雖然用詞激進,但是確實當前國內製造業現在的體現。在核心技術方面,國內自主技術並不多,而且這些並不是能夠通過「錢」來解決的,再加上國內對於人才流失以及依賴國外企業的現狀,總體來說,我國在工業網際網路方面,世界上的核心競爭力確實非常小。
最後指出,國內的工業網際網路大部分應用場景仍是將工業設備進行聯網,對其進行數據採集,並且將數據放到雲平臺內。而墨卡託認為,這並不是高價值創造領域,尤其是對於中小企業來說,這種類型的數位化轉型並不能解決實質問題以及痛點。
憑什麼來「指點江山」?
德國智庫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號稱「歐洲最大的中國問題研究機構」,成立於2013年,其官網宣稱,「希望以此展現中國不同側面的風貌,推動公眾討論,並深化德國乃至歐洲對中國的認識和了解。」
不過這家專門研究中國問題的智庫並不簡單,事實與口頭上能夠帶來中國多方面的研究不盡相同。德國學者萊希貝格對於它的評價是,「研究某國的歐美機構通常會努力展示該國的多元面貌,但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例外,它發表的各類中國研究文章基本是批判性的,帶有很強的主觀性。」
作為中國的研究中心,中心內的每一個工作人員都有自己的中文名字,這也是親近他們所研究對象的一個步驟。不過令人奇怪的是,該組織曾在中國媒體多次邀請採訪後,給出以下回復。「我不得不非常遺憾地告訴你,我們不能接受採訪,因為我們從根本上拒絕國家媒體的採訪。」這一回復再次說明,它們所研究中國的目的並不單純。
儘管德國智庫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對中國的研究多以負面為主,但是此次報告所提及的三項短板確實存在,也正是政府和企業當前正在解決的問題。中國工業網際網路想要快速發展,這些都是必須要直面面對的,只要努力填上這些「坑」,日後在核心技術方面才可能不再依賴國外企業,達到自主創新的新局面。
(文章來源:OFweek)
(責任編輯:DF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