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德國的建議 國內的工業網際網路到底差在哪?

2020-12-25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來自德國的建議,國內的工業網際網路到底差在哪?

  近日,德國智庫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發布報告《中國數字平臺經濟:針對工業4.0的發展評估》,在報告中分析了當前中國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形勢,並表示中國網際網路缺乏三種核心能力,在關鍵領域缺乏國內解決方案。

  報告指出,中國工業網際網路十分欠缺傳感器、設備連接以及軟體服務三種核心能力,這三個領域國內缺乏關鍵自主技術,基本上都依賴國外進口,這是阻礙中國工業網際網路進步的重要桎梏。

  三項核心能力究竟差在哪裡?

  上述所提及的三項核心能力,傳感器、設備連接以及軟體,正是當前工業網際網路發展的核心要素,這也是發展工業強國的必備屬性。而對於國內市場來說,上述三項有90%左右都是來源於進口,市場基本上都被美國、日本和德國佔據,一旦被國外企業扼住喉嚨,工業網際網路發展將遭遇難題。

  報告指出,在國內的傳感器方面,需進口將近80%的先進傳感器和多達90%的晶片,才能滿足國內需求。當前全球的傳感器市場主要被美國、日本、德國的幾家領先企業佔據,三個國家佔全球傳感器市場的60%左右。雖然中國也佔據了11%的市場份額,但是整體技術含量較低,在傳感器感知信息和智能化方面的技術較為落後。

  同時國內由於並沒有足夠的生產技術水平,導致國內自主傳感器的技術水平低,但是價格卻並不便宜。而一些數位化、智能化的高新技術產品,根本達不到自主研發水平,雖然目前發展速度較快,但是與國際一流水平仍有著不小差距,並有擴張的趨勢。

  在設備連接方面,國內與世界一流同樣有不小差距。2019年,國內95%的PLC和CIP都來自進口,市場被美日德壟斷。以PLC為例,當前外資企業的市場佔有率為90%以上,在2020年第二季度中,西門子更是佔據了49.8%的市場佔有率。而國內企業僅能在中小型PLC市場發力,信捷電氣匯川技術等企業也逐漸突出重圍,在2020年第二季度中,信捷電氣在國內的市場份額佔比達到7%。

  不僅如此,軟體方面,國內的劣勢更加明顯,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80%的研發設計軟體、60%的生產控制軟體被國外品牌佔領,尤其是在高端領域中,國內的90%的工業軟體都是來源於美日德等外資企業,SAP、通用電氣、西門子等公司始終主導著國內市場。國外已經具備近60年的發展歷史,儘管國內工業軟體市場發展迅速,總體數量已經突破30萬個,但是想要追趕上世界第一梯隊,仍然是杯水車薪。

  發展迅速,三大短板明顯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工業網際網路產業經濟發展報告(2020 年)》可知,2018 年、2019 年我國工業網際網路產業經濟總體規模分別為1.42 萬億、2.13 萬億。而在2020 年,工業網際網路產業經濟總體規模約為3.1 萬億元,工業網際網路核心產業約為6520 億元,工業網際網路融合帶動的經濟影響約為2.49 萬億元。這些數據足以證明,我國的工業網際網路潛力巨大,近年來都以高速發展。

  儘管國內發展速度非常迅速,但是短板仍非常明顯。在報告中,針對中國工業網際網路國家戰略,也表示當前國內工業網際網路存在三大短板,分別是中國製造業的總體數位化水平處於低位、在幾乎所有領域缺乏本土供應商、中國工業網際網路平臺不是用來做高價值創造。

  首先,得出我國製造業總體數位化水平處於低位這個結論並不意外,因為這確實是當前製造業的國情,並且早前工信部也發布過類似結果。正因為如此,我國才要大力發展工業網際網路,推動傳統企業進行數位化、智能化轉型升級。

  當前全國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研發設計數位化工具普及率71.5%,關鍵工序數控化率51.1%。還是有很多企業對於數位化的靈敏度不夠,相較於美國、日本等國家來說,仍有明顯差距。

  此外,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還列舉了邊緣計算、IaaS和SaaS等工業網際網路各個領域中國內供應商,稱中國本土供應商是將國外廠商的部件「集成」和「包裝」為工業網際網路平臺,並沒有任何核心競爭力。

  雖然用詞激進,但是確實當前國內製造業現在的體現。在核心技術方面,國內自主技術並不多,而且這些並不是能夠通過「錢」來解決的,再加上國內對於人才流失以及依賴國外企業的現狀,總體來說,我國在工業網際網路方面,世界上的核心競爭力確實非常小。

  最後指出,國內的工業網際網路大部分應用場景仍是將工業設備進行聯網,對其進行數據採集,並且將數據放到雲平臺內。而墨卡託認為,這並不是高價值創造領域,尤其是對於中小企業來說,這種類型的數位化轉型並不能解決實質問題以及痛點。

  憑什麼來「指點江山」?

  德國智庫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號稱「歐洲最大的中國問題研究機構」,成立於2013年,其官網宣稱,「希望以此展現中國不同側面的風貌,推動公眾討論,並深化德國乃至歐洲對中國的認識和了解。」

  不過這家專門研究中國問題的智庫並不簡單,事實與口頭上能夠帶來中國多方面的研究不盡相同。德國學者萊希貝格對於它的評價是,「研究某國的歐美機構通常會努力展示該國的多元面貌,但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例外,它發表的各類中國研究文章基本是批判性的,帶有很強的主觀性。」

  作為中國的研究中心,中心內的每一個工作人員都有自己的中文名字,這也是親近他們所研究對象的一個步驟。不過令人奇怪的是,該組織曾在中國媒體多次邀請採訪後,給出以下回復。「我不得不非常遺憾地告訴你,我們不能接受採訪,因為我們從根本上拒絕國家媒體的採訪。」這一回復再次說明,它們所研究中國的目的並不單純。

  儘管德國智庫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對中國的研究多以負面為主,但是此次報告所提及的三項短板確實存在,也正是政府和企業當前正在解決的問題。中國工業網際網路想要快速發展,這些都是必須要直面面對的,只要努力填上這些「坑」,日後在核心技術方面才可能不再依賴國外企業,達到自主創新的新局面。

(文章來源:OFweek)

(責任編輯:DF387)

相關焦點

  • 德國智庫診斷中國工業網際網路的三大短板
    德國智庫如何看待轟轟烈烈的中國工業網際網路? 立場偏強硬的德國智庫墨卡託最近發布了一個中國工業網際網路的評估報告。
  • 二戰時亞洲第一的日本和歐美工業強國到底差在了哪
    不過別看日本位列軸心國三大巨頭之列,又是當時的亞洲第一工業強國,但實際上,當時的日本和歐美老牌工業強國差了許多,甚至可以說不是一個級別。那麼二戰時亞洲第一的日本和歐美工業強國到底差在了哪?實際上,二戰前日本幾乎在各個領域都落後於其他列強,即使軍事領域也只有海軍可以和列強有一拼。戰前,雖然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但其工業基礎相比其他列強是比較薄弱的。
  • 德國智庫稱中國工業網際網路有三大短板
    在撰寫《數字孿生體報告(2021)》的時候,工業4.0研究院對德國工業4.0平臺、工業數字孿生體協會和德國智庫研究報告等做了分析,深感德國對中國產業政策跟蹤非常仔細,及時把相關內容做成公開報告,幫助德國企業更好判斷中國形勢。
  • 去過德國旅遊的都知道:德國生活比國內要好,但唯有一點差太多!
    去過德國旅遊的都知道:德國生活比國內要好,但唯有一點差太多!跟上時代的發展潮流後,中國的發展可以說是世界有目共睹了,不少的家庭都開始步入了小康,家裡有房有車,更是不愁吃穿。不少人出國之後都會拿別的國家和我們國家相對比,不僅是我們國家的人別國也是如此,對比之後才能知道我們國家缺在哪,近幾年來去歐洲的人也特別多,尤其是德國,德國人的生活怎麼樣呢?去過德國旅遊的都知道:德國生活比國內好,但唯有一點差太多。
  • 上海·深圳·青島工業網際網路發展論壇:打造工業網際網路新生態
    作為大隈家居的信息化戰略合作夥伴,富佳科技早在2007年開始為大隈家居在日本的三個生產基地提供設計製造一體化IT服務、生產線自動化改造、ERP系統以及CAD系統的開發、實施工作,學習了大量的來自於日本的生產製造過程中工業物聯網經驗,也為在中國的家居製造企業當中推廣工業網際網路打下了深厚的製造業基因基礎。
  • 《德國工業戰略2030》中文翻譯全文
    隨著德國工業在國內總價值總額中所佔的比重達到23%,德國已領先於歐盟各國,並在國際上也位於前列。由於德國始終堅持以工業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德國在國際上也成為了成績斐然的工業大國。德國工業具有極強的競爭力和創新力。2015年,德國投資530億歐元用於研發,相當於德國私有部門85%內部總開支或私有部門在總價值總額中所佔比重的四倍。
  • 從工業網際網路的一角窺探什麼才是真正的「網際網路+」?
    這幾天德國漢諾瓦工業博覽會已經打響了前哨戰。全世界的製造業企業跑到這個「工業4.0」的發源地,把「工業網際網路」這五個字演繹得淋漓盡致,IoT、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各類技術花樣百出。與其說這場盛會拉響了工業、製造業的未來變革,倒不如說這裡體現了信息技術是如何改造製造業乃至整個商業社會的。
  • 國內首次工業網際網路安全防護演練在滬舉行
    工業網際網路安全防護  東方網記者解敏7月11日報導:為提升工業網際網路安全防護水平,工業網際網路安全防護演練活動在滬舉行,這是國內首次針對在用工業網際網路應用的演練活動。  工業網際網路具有開放、互聯、跨域、融合等特點,這是工業網際網路的獨特優勢,但同時也帶來了安全的難題,因為它打破了以往相對清晰的安全邊界。與網際網路相連後,既面臨來自網際網路的外部威脅,又與工業生產等內部安全問題相互交織,是融合發展網絡安全新威脅。
  • 打造工業網際網路「黃埔軍校」 青島工業網際網路學院落戶青島科技大學
    為全面助力打造「世界工業網際網路之都」,7月15日上午,「青島工業網際網路學院」在青島科技大學嶗山校區揭牌。王清憲說,青島打造世界工業網際網路之都,就是要形成包括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晶片、傳感器、區塊鏈、產業數字金融、細分產業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網絡安全技術、工業網際網路科技應用服務等產業在內的工業網際網路全產業生態,這離不開強有力的人才隊伍支撐。
  • 打響平臺『混戰』,工業網際網路的「新五年」
    10月23日,Gartner發布的《2020全球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魔力象限報告》顯示,有來自9個國家的18個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最終入選。其中,美國佔據9個席位,加拿大、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各1席位;而作為「世界製造中心」的亞洲僅佔4席,中國唯有樹根互聯根雲(ROOTCLOUD)平臺成功躋身這一頂級榜單,並且已是連續第二次入選;其餘3席,分別被日、韓、印度摘得。
  • 德國工業4.0考察學習心得體會
    去德國工業4.0學習,是當前市委、市政府在加快推動工業企業轉型升級方面作出的重大決策,也是企業在「網際網路+」背景下兩化深度融合的首選借鑑之路。這次學習使我開闊了眼界、更新了思維,對德國工業4.0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為企業今後如何實施中國製造2025戰略進一步理清了思路。
  • 工業網際網路讓數字固態變液態
    但是,萬物互聯、萬物共享、數位化、智能化這樣的字眼,在帶來無限遐想之後,製造業企業更多的表現出對數位化轉型的恐懼與焦慮——下一步到底該怎麼走? 一說工業網際網路,一說數位化轉型,企業領導人就感覺頭大。實際上,如果理解了工業網際網路真正的價值所在——數字分析與利用,就會豁然開朗,恍然大悟。
  • 看懂了被GE賣掉的Predix 就看懂了工業網際網路
    2015年,GE在全球成立了新的業務部門GE Digital(GE數字集團),並將原有的軟體和IT職能部門併入其中,旨在加速組織的數位化轉型,構建企業的數字工業能力。消息一出,便在國內工業網際網路圈子裡開始「刷屏」,因為GE Digital的核心資產是工業網際網路平臺Predix。
  • ——寫在首屆世界網際網路工業大會閉幕之際
    10月15日至16日,來自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國內30多個省份的300餘位各界精英和代表齊聚青島,在首屆世界網際網路工業大會上探討網際網路大潮之下的工業化轉型之路。圍繞業界普遍關注的重大命題,與會代表開展了深入的對話交流。變革、創新、轉型、合作……成為大會頻繁提及的關鍵詞。 與會嘉賓一致認為,網際網路時代,工業變革勢不可擋。
  • 留學德國到底難在哪裡?不考德福可以申請德國留學嗎?
    (原標題:留學德國到底難在哪裡?不考德福可以申請德國留學嗎?)但好在解決辦法不是沒有,德國高校為各位國際生提供英語授課課程,尤其針對碩士課程。一般開設英語授課課程的多為德國公立院校,包括慕尼黑大學、慕尼黑工業大學、魏瑪包浩斯大學、斯圖加特大學、萊比錫大學、漢諾瓦大學、不萊梅大學、海德堡大學、波恩大學、亞琛工業大學等等。
  • 德國工業戰略2030:背景、內容及爭議
    新材料和新技術的缺失導致新興產業領域增值鏈受損,《德國工業戰略2030》指出,「創新型碳纖維材料主要在德國境外生產」。在自動駕駛領域,德國增值鏈缺損更為嚴重,電池主要來自於亞洲,汽車智能系統主要來自於美國,德國和歐洲在這一領域的損失達到50%以上。第二,傳統產業挑戰重重。
  • 到底什麼是工業4.0?德國人是這麼說的
    編者按:工業4.0概念甫一問世,瞬間在國內形成熱浪,似乎不整個工業4.0,中國產業就要敗退出市場。短時間內官、產、學、研各界人士言必工業4.0,整整熱鬧了幾年。以至於在德國舉辦的工業展上,中國人成了工業4.0最狂熱的人群。
  • 同濟曼海姆EMBA 與你一起探索德國工業4.0
    —— Michael Schaefer博士,德國駐華大使,同濟-曼海姆EMBA董事會成員「 德國工業4.0時代,網際網路與大數據環境下的高端裝備製造涉及到材料技術、信息技術、檢測技術、控制技術、設計技術、製造技術等等很多領域,但是能夠發揮統領作用的還是管理技術。」
  • 工業網際網路百家爭鳴隆力奇「奇雲大腦」表現亮眼
    從2012年「工業網際網路」概念被提出,到2019年「工業網際網路」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國的工業網際網路建設正在進入快車道。從全球來看,工業網際網路都被視為工業發展下一個突破口,國內企業紛紛入局,搭建屬於自己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巨頭搶奪「蛋糕」的競爭已經逐漸白熱化,一場革命正在悄然展開。從「本土日化品牌」到「健康產業的領軍企業」,已過而立之年的隆力奇也在不斷轉型升級,搶灘工業網際網路。
  • 青島工業網際網路學院:科教產深度融合培養人才
    青島打造「世界工業網際網路之都」,當前最亟待解決的問題是人才短缺。繼7月15日青島科技大學牽頭成立青島工業網際網路學院以來,青島工業網際網路學院正以專業思維,精準聚焦青島工業網際網路產業鏈和人才鏈,同時借鑑德國工業4.0理念,全力打造以工業網際網路為代表的學科高峰和人才高地,科教產深度融合,力求成為工業網際網路拔尖人才培養與技術創新轉化「雙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