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8月23日訊衢州是畜禽養殖大市,生豬年飼養量達750萬頭,是全省重要的畜產品生產基地,這對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發揮了重要貢獻。
可是,以生豬為主的畜禽排洩物,給衢州環境帶來巨大壓力。「畜禽排洩物放錯地方是汙染,放對地方是個寶,關鍵在於如何利用。」而今,衢州已探索出一條把畜禽排洩物用於沼氣發電的能源循環再利用之路。
那麼,現在我市的沼氣發電情況到底怎樣啦?連日來,記者到江山市和龍遊縣的幾家大型養豬場進行了探訪。
從雙燃料發電
到純沼氣發電
8月16日,記者來到位於江山市大橋鎮陳家村的開盛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只見在養殖場的下遊建了個大型的紅泥覆皮厭氧池,旁邊還有集糞池、沉砂池和沼氣池等等,在發電機室裡一臺紅色的機器正快速運轉著。機器的轟鳴聲中,負責養殖區建設的徐日寶介紹說:「這就是正在發電的沼氣發電機組,現在每天發電8個小時,一小時實際發電160千瓦。」
開盛的生態養豬場是由天蓬集團有限公司投資開發,創辦於2010年,總投資2億元,養殖場可容納母豬7000多頭,年可提供大約克、長白、杜洛克種豬6萬頭,年出欄商品豬15萬頭。
人居式豬舍、節能低碳、變廢為寶、循環利用、休閒觀光、傳播文化,是該養殖場建設的六大亮點。豬舍採用國外最先進的生產設施,引進全自動餵料系統、全自動給水系統、全自動恆溫系統、生物膜自動糞汙處理系統等技術,打造國內一流生態種豬場。
徐日寶說,養殖場是一邊建設一邊生產,現在有存欄生豬1萬多頭。治理養殖場汙染問題,整個汙水處理區塊已經投入1100萬元,可處理存欄2萬頭生豬的排洩物,排洩物經高效處理後,生產固態、液態有機肥,產生的沼氣用於發電,廢水回收衝洗豬舍或灌溉果園。今年2月份,公司購置了200千瓦的沼氣發電機組一臺,利用沼氣發電,供本場內生活照明、供熱等。
而在以前,「天蓬」公司曾經利用「沼氣—柴油」進行雙燃料發電。2004年,「天蓬」公司利用豬尿產生沼氣,然後將沼氣引來,與柴油一起輸入發電機發電。2004年5月21日,「天蓬」公司利用雙燃料發電首發成功。在這之前,「天蓬」曾嘗試用沼氣做飯,很成功。接著他們試著用沼氣燒鍋爐,「天蓬」的鍋爐大,沼氣只能提供約四分之一的能量。最後他們想到發電。考慮到沼氣的產量受氣溫的影響較大(氣溫越高產氣越多,反之就越少),不夠穩定,所以他們決定試用沼氣和柴油雙燃料發電。在浙江省和江山市有關專家的指導下,50千瓦「沼氣·柴油」雙燃料發電機組成功運行發電。經測試,發電機組可節約75%的柴油,日節約成本412元。
「現在是更先進了,這臺純沼氣發電機,不需要添加柴油動力就能發電。」徐日寶說。現在,養殖場利用沼氣發電的流程是這樣的:生豬排洩物先流到集糞池經過固液分離,進入厭氧發酵,再進行氣水分離,產出沼氣;再進行脫硫淨化,然後讓沼氣儲存在儲氣袋裡,再輸送到發電機發電。目前,由於養殖場的儲氣量的容積只有300立方米,因此一天能發1200多千瓦時的電,養殖場一天節省用電成本700多元。他說,下一步,還要添加一些儲氣袋擴大儲氣量的容積,再增加一個純沼氣發電機組,發更多的電。
每年節約開支
5萬元
早在2009年,江山市家得利生豬綜合養殖場就利用純沼氣發電了。
「這幾天沒有發電,主要是機器已超過保修期,需要檢修。」江山市家得利養殖場負責生豬養殖的宋雲告訴記者:「修一修,這臺機器還是能發電的,只是動力性能差了。」
江山市家得利生豬綜合養殖場建於2000年,是安徽人宋兵在江山市石門鎮投資興建的。這天,宋兵回老家安徽了,他的哥哥宋雲向記者介紹了沼氣發電的情況。
宋雲說,當年他們在山上搭建了26幢豬舍養豬,年出欄生豬1萬頭左右。2009年,為了處理養豬的汙染問題,根據該場自然條件,採用「能源——生態」模式,用兩個處理系統處理養殖汙染物和汙水。養殖場建成了厭氧發酵池600立方米,還有氧化塘、儲液池、沉澱池等其它配套設施1500立方米,並且購了一臺45千瓦的純沼氣發電機,安裝完成沼氣發電系統一套。當年,該養殖場的純沼氣發電技術是首次在江山市應用。
「當時,我們建了一個100立方米的儲氣罐,每天發電六七個小時。」宋雲說,那幾年,豬舍裡的冷風機和加溫設備的用電、水泵抽汙水的用電以及養殖場的照明全靠沼氣發電。而在養殖場的大型沼氣綜合利用工程項目建成後,不僅使存欄3500頭生豬的豬場排洩物實現達標排放,還年處理汙水5.4萬噸,年產沼氣9萬立方米、沼氣發電5萬千瓦時,年節約開支5萬元。
「只是,由於這臺發電機已經超過了3年的保修期,動力不足,養殖場已經不大用它了。」宋雲表示,等條件成熟,養殖場計劃再重新啟動沼氣發電。
隨行的江山市農村能源技術推廣站站長鄭根生分析說,目前利用沼氣發電的前景不錯,雖然當下江山市的沼氣發電只是一些生豬養殖場在處理汙染源時,所產生的一個副產品。但是,規模大的養殖場還可利用沼氣進行併網發電,增加經濟效益。眼下,許多養殖場的沼氣是白白浪費了,相當可惜。如果,他們能利用沼氣發電變廢為寶,既能節約養殖場的用電成本,併網發電後,在夏天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緩解電力緊缺局面起到了推動作用。
沼氣併網發電的
龍遊樣本
早聽說,龍遊有一家大型生豬養殖場利用沼氣發電,還併入國家電網,賺了不少生態錢。
8月19日,記者來到位於十裡豐監獄附近的浙江開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經過一片茶園,便是「開啟」公司董事長朱有標新建的沼氣發電站,只見裡面建了幾座大型的厭氧消化罐和球形的沼氣貯櫃,還有固液分離室等。
發電站的發電機房建在地勢較低的地方,並排的是豬糞收集處。「每天,8輛吸汙車外出收集豬糞,這車輛是密閉的,30來萬元一輛。」朱有標相告,豬糞尿經全密閉的吸汙車運進來後,泵入勻漿池,再經過1萬立方米的厭氧消化罐二級厭氧發酵後,產生沼氣。沼氣經過水氣分離,脫去含硫氣體,經圓球形的沼氣儲罐貯氣和穩壓後,繼而在發電機組中轉化為電能,進入周邊的電網。
1964年出生的朱有標是龍遊縣詹家鎮詹家村人。養豬之前,他辦過鄉鎮企業,經營過龍遊磷肥廠。「我是因為磷肥廠關停了,這才在2004年投資農業的。」當年,他看中了養豬行當,到小南海鎮龍豐村辦起了種豬場,但是前些年的豬糞卻成了令人頭疼的難題。
「不把豬糞的問題處理好,養豬場就辦不下去。」朱有標的養殖場存欄生豬2萬頭,每年要出欄4萬頭的種豬和飼料豬。朱有標說,第一年豬糞還蠻吃香,周邊的農戶買去用於養魚、種蔬菜。可是,越到後頭,豬糞漸漸變得沒人要了。「2005年,養殖場的豬糞能賣2萬元錢,2006年變成只賣1萬元,到了2007年豬糞就是免費送人都沒人要。」朱有標回憶說,有一次縣城裡幾個朋友在鄉下弄了塊地種菜,向他要點肥料,他讓司機開著拖拉機送去。由於運輸途中,豬糞臭氣衝天,不僅路上的人都在罵,連交警都攔了幾次車,司機怕得再也不敢拉豬糞了。
「養豬場和磷肥廠一樣,也要處理好排汙的問題。」2008年,朱有標在養豬場裡建起了一座30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氣池,用豬糞發酵沼氣,供內部職工燒飯、燒水,既節省了用電量,又減輕了汙染。但是沼氣發酵剩下的沼液仍然有汙染,而且豬場裡2萬多頭豬「生產」的沼氣用不完,只能白白放掉。
2009年,朱有標決心上馬沼氣發電項目。該項目一期投資4000萬元,每年可處理20萬頭生豬養殖產生的17萬噸糞便汙水,裝機2兆瓦,年發電量1500萬千瓦時。發酵剩下的沼液沼渣可以生產液態和固態有機肥,發電餘熱還可以用來燒鍋爐。
可是,沼氣發電項目的投資資金怎麼解決?朱有標想到了借洋財。在動工之初,這個項目就成功申請到了世界銀行的全球環境基金68萬美元。獲得扶持資格後,他設計了一整套方案:沼氣用來發電,沼液回用發酵,沼渣用於生產高效有機肥。這樣一來,廢棄物全部能變成「寶貝」。於是朱有標立馬投資4000多萬元,在養豬場附近建起了發電站。
2010年,企業的一期工程1兆瓦發電站建成試運行,2011年8月,開始正式併網發電。朱有標說,沼氣發出來的電直接併網賣給國家電網,價格是7毛5一千瓦時。但是,即使算上政府補貼,還是虧本的。
為什麼會虧本?他回答說:「關鍵是現在的沼氣發電不能實現全天候發電,只能停停開開,一天大約發1.5萬千瓦時的電,缺的是發電的原料——豬糞。」朱有標的發電設備是進口的,一臺發電機需400萬元,按正常運轉一小時能發1000千瓦時電,一天24小時滿負荷發電就是2.4萬千瓦時電。朱有標說,這好比是他購了一輛奔馳車,現在卻當拖拉機來使用。
在沼氣發電後,那些發酵剩下的沼液沼渣,用來生產液態和固態有機肥,養殖場一年能生產液態有機肥2萬噸、固態有機肥1萬噸。朱有標說,「這方面的效益正好可以彌補發電的虧損。」
如今,沼氣發電站的二期工程就要開建了,建成之後這個沼氣發電站生態效益巨大,每年可消化龍遊縣內的60萬頭生豬的排洩物,可年產沼氣160萬立方米,年發電量1600萬千瓦時,年產有機肥10萬噸,節約能源5500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1萬噸。
對此,衢州市農業部門人士分析說,沼氣發電這個項目確實具備了經濟和社會的雙重效益,不僅能有效破解生態環境對畜牧業發展的制約難題,形成了科學有效的生態循環產業鏈,實現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還有效解決了生豬的汙染問題,保護了生態環境,並且緩解了該地區日趨嚴峻的電力緊張局面,對促進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等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