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笛人」的故事——由誠信引發的災難
相比小時候很多人都十分看過格林童話,其中有一則小故事讓人印象十分深刻:
應該是在1284年的歐洲,有座小鎮鼠患成災,鎮長不僅高價懸賞可以消滅鼠患的人,甚至還許諾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而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一天小鎮來了一個年輕人,這個年輕人宣稱有一件法寶可以消滅鼠患,鎮長大喜過望之下,決定讓年輕人試試。於是在某一天早上,年輕人吹響了手中的長笛,很快全鎮的老鼠陸陸續續的出動,他們跟在年輕人的身後,排了很長的一隊,然後年輕人一邊吹笛,一邊帶著這些老鼠整整齊齊地走到小鎮的外面。
隨著年輕人的笛音,這些老鼠紛紛排著隊跳進了河水裡淹死,很快的功夫,年輕人就解決了城裡的鼠患,當年輕人隨後請求鎮長兌現承諾的時候,鎮長卻出爾反爾。憤怒的年輕人又吹響了長笛,這一次不再是老鼠出來,而是全鎮的孩子們一個個目光呆滯的從家裡走出來,跟隨在年輕人身後,任憑家裡父母的拉扯,都阻攔不住這些孩子們,而孩子們跟著這個年輕人一路來到了城外,最終徹底消失不見。
這是一個相當開放的故事結局,但是所有人都意識到,年輕人帶著這個孩子走向的其實就是一個不歸路。這個故事譴責的是不誠信的人最後遭到了報應,提醒我們從小要講誠信,這個故事在歐洲流傳甚廣,遠遠要早於19世紀格林兄弟出版童話集的時間,18世紀中期就有詩人根據這個故事寫的詩歌廣為流傳,由此可見根據故事當中的時間來推測,他所誕生的年代還要更早一些才對。
哈米倫的「吹笛人」——兒童十字軍東徵的傳說
故事的時間是定格在1284年,我們尋找它的蛛絲馬跡也只能從13世紀以後尋找,但可惜的就是,這部分記錄沒有流傳下來,最早的記錄應當是在15世紀,但留下來的文字記錄中,除了吹笛人和失蹤的孩子以外,並沒有關於老鼠的什麼事兒。而除了對故事本源的探索,人們更為關注的是,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原因導致了大量的孩子失蹤呢?
根據故事內容上來推斷,我們很容易聯想到1212年兒童十字軍東徵的傳說,有關這個傳說的真假,實際上如今已經沒有辦法考證,不過聯繫吹笛人和兒童十字軍東徵的時間來看,很明顯兒童十字軍東徵的的這個典故極有可能是後來哈米倫吹笛人的出處,而這些兒童在傳說中,也基本上遭到了厄運,最終只有屈指可數的人回到了家鄉,也為哈米倫吹笛人的留下了一個故事結局。
不過說起來十字軍的東徵也的確影響了歐洲中世紀歷史的發展,甚至是世界歷史的發展,十字軍東徵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場複雜的戰爭背後,人性的貪婪與欲望被體現得淋漓盡致,不過很明顯,當我們把時間推移到距離十字軍東徵過去五十年以後,另外一場影響歐洲的事件出現,將原本繁華的歐洲大陸,直接變成了人間地獄。而這場災禍就是中世紀大瘟疫。
大瘟疫前兆——歐洲經濟衰退和人口危機
自歐洲歷史進入到公元1000年,社會的高度發展促進了人口增長,尤其是新的社會關係出現的情況下,人生產的積極性也被大幅度調動起來,生產力的逐漸提高,糧食的產量也大幅度增加,而人口的增長更加促進了人們開墾土地的興趣,因此這一時期的農業發展十分迅速,但這樣進一步的增長,農民的積極性反而變得更低了。
原因在於糧食的大幅度增加,導致了其經濟價值相對降低,農民的積極性受到了打擊,因此不再願意種植農作物。生產力的下降導致了農產品的數量也急劇下降,但有由於人口的迅猛增長,原有的耕地生產的農產品已經越來越不足以食用,而歐洲在封建領主的統治下,農民受到壓迫也越來越重,如逐漸提升的賦稅、徭役等等都使得普通民眾的生活質量大幅度下降。
土地無法負擔供養大規模人口,導致這一時期人口饑荒的出現,大量身體孱弱的人因飢餓而死,能活著的人也是苟延殘喘,而且因為農業上的猥瑣,導致了養殖業也瀕臨危機,大部分的動物也出現了死亡的現象,因此在這一時期內人口大量的減少,這樣的情況一直延續到了中世紀晚期,因封建領主之間的戰爭也進一步影響了社會的發展。
當然除了戰爭因素以及大饑荒的出現外,農業結構性的調整也是這一時期不得不提的話題,由於糧食的減少,迫使人們去尋找更多的食物是促進農業結構方向性轉變的重要因素,不過這個轉變付出的代價十分巨大,畢竟生活在歐洲的貴族從來不用擔心自己吃不起飯,而生活在底層的農民卻沒有反抗的能力,他們只能在天災人禍之下瑟瑟發抖。
帶走孩子的「吹笛人」——社會的災難與人性的陰暗
哈米倫的吹笛人雖然僅僅只是一則童話,可背後所蘊含的故事卻耐人尋味,畢竟窮苦人雖然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尤其是後來瘟疫流行的情況下,根據現有的一部分資料統計,在大瘟疫到來以後,歐洲整體的人口水平減少了三分之一,在一些大型的城市,如佛羅倫斯,屍體堆積的景象讓人不寒而慄,經常有人走在街頭,莫名的栽倒就此離世無人問津。
而更為可怕的是災禍之下的人性的低劣,一個生活在中世紀時期錫耶納的人記錄下了當時的情況:父棄子、妻拋夫、兄弟相悖。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那時候的人們認為,疾病是在親近人的目光和呼吸之間流傳的,因此即便是有人去世以後,其親人也因為畏懼沾染疾病而拒絕為死者安葬,因此在錫耶納城外,人們挖出了巨大的坑,將逝者隨意地丟棄在裡面。
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是一些成年人,每天都過著是朝不保夕的生活,更何況是一些孩子呢?他們只有更悽慘,可以想像或許有一些生病的孩子,家裡人因為畏懼而不得不丟棄,而這些孩子在社會上的生存能力更加薄弱,最終暴屍荒野的景象,即便是今天想像起來,仍然讓人不忍卒讀,然而這一切可並沒有結束,因為根據後來的描述,這樣瘟疫蔓延的情況,在後來相繼有出現反覆的情況。
而之所以這樣,主要是因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大瘟疫過後的慶幸,一方面也是為了家族的延續,但這樣一來又很快引發了第二波災難,因為瘟疫下倖存者基本上都有了對疫病的抗性,而新生的嬰兒卻並沒有這樣的抵抗能力,很快在大瘟疫過去十多年以後,災難席捲而來大部分出生於1349年以後的年輕人。而更為可怕的是,在隨後的幾百年時間裡面,這種瘟疫捲土重來的情況成為了常態。
其實「哈米倫的捕鼠者」,雖然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面,他反應的不過是一個誠信的問題,特別是在商業時代繁茂的今天。但是結合歷史來看,這個故事背後的血腥也讓人感到嘆息,特別是大瘟疫的時代,由於醫療條件的匱乏,人的愚昧無知,人們肆意給猶太人、阿拉伯人扣上「投毒」的罪名而處死,而在社會整體的黑暗下,最艱難的仍然還是那些毫無生存能力的孩子,就像兒童十字軍東徵那樣,被人隨意宰割和奴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