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米倫的「吹笛人」,帶走孩子的捕鼠者與14世紀歐洲災難下的人性

2020-12-10 漫步史書

「吹笛人」的故事——由誠信引發的災難

相比小時候很多人都十分看過格林童話,其中有一則小故事讓人印象十分深刻:

應該是在1284年的歐洲,有座小鎮鼠患成災,鎮長不僅高價懸賞可以消滅鼠患的人,甚至還許諾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而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一天小鎮來了一個年輕人,這個年輕人宣稱有一件法寶可以消滅鼠患,鎮長大喜過望之下,決定讓年輕人試試。於是在某一天早上,年輕人吹響了手中的長笛,很快全鎮的老鼠陸陸續續的出動,他們跟在年輕人的身後,排了很長的一隊,然後年輕人一邊吹笛,一邊帶著這些老鼠整整齊齊地走到小鎮的外面。

吹笛人說:我有辦法解決這些老鼠

隨著年輕人的笛音,這些老鼠紛紛排著隊跳進了河水裡淹死,很快的功夫,年輕人就解決了城裡的鼠患,當年輕人隨後請求鎮長兌現承諾的時候,鎮長卻出爾反爾。憤怒的年輕人又吹響了長笛,這一次不再是老鼠出來,而是全鎮的孩子們一個個目光呆滯的從家裡走出來,跟隨在年輕人身後,任憑家裡父母的拉扯,都阻攔不住這些孩子們,而孩子們跟著這個年輕人一路來到了城外,最終徹底消失不見。

老鼠跟隨著吹笛人最後跳入河中淹死

這是一個相當開放的故事結局,但是所有人都意識到,年輕人帶著這個孩子走向的其實就是一個不歸路。這個故事譴責的是不誠信的人最後遭到了報應,提醒我們從小要講誠信,這個故事在歐洲流傳甚廣,遠遠要早於19世紀格林兄弟出版童話集的時間,18世紀中期就有詩人根據這個故事寫的詩歌廣為流傳,由此可見根據故事當中的時間來推測,他所誕生的年代還要更早一些才對。

哈米倫的花衣吹笛人

哈米倫的「吹笛人」——兒童十字軍東徵的傳說

故事的時間是定格在1284年,我們尋找它的蛛絲馬跡也只能從13世紀以後尋找,但可惜的就是,這部分記錄沒有流傳下來,最早的記錄應當是在15世紀,但留下來的文字記錄中,除了吹笛人和失蹤的孩子以外,並沒有關於老鼠的什麼事兒。而除了對故事本源的探索,人們更為關注的是,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原因導致了大量的孩子失蹤呢?

兒童十字軍東徵

根據故事內容上來推斷,我們很容易聯想到1212年兒童十字軍東徵的傳說,有關這個傳說的真假,實際上如今已經沒有辦法考證,不過聯繫吹笛人和兒童十字軍東徵的時間來看,很明顯兒童十字軍東徵的的這個典故極有可能是後來哈米倫吹笛人的出處,而這些兒童在傳說中,也基本上遭到了厄運,最終只有屈指可數的人回到了家鄉,也為哈米倫吹笛人的留下了一個故事結局。

傳說參加兒童十字軍東徵的孩子大部分被

不過說起來十字軍的東徵也的確影響了歐洲中世紀歷史的發展,甚至是世界歷史的發展,十字軍東徵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場複雜的戰爭背後,人性的貪婪與欲望被體現得淋漓盡致,不過很明顯,當我們把時間推移到距離十字軍東徵過去五十年以後,另外一場影響歐洲的事件出現,將原本繁華的歐洲大陸,直接變成了人間地獄。而這場災禍就是中世紀大瘟疫。

大瘟疫前兆——歐洲經濟衰退和人口危機

自歐洲歷史進入到公元1000年,社會的高度發展促進了人口增長,尤其是新的社會關係出現的情況下,人生產的積極性也被大幅度調動起來,生產力的逐漸提高,糧食的產量也大幅度增加,而人口的增長更加促進了人們開墾土地的興趣,因此這一時期的農業發展十分迅速,但這樣進一步的增長,農民的積極性反而變得更低了。

歐洲中世紀時期商業發展達到了一個頂點

原因在於糧食的大幅度增加,導致了其經濟價值相對降低,農民的積極性受到了打擊,因此不再願意種植農作物。生產力的下降導致了農產品的數量也急劇下降,但有由於人口的迅猛增長,原有的耕地生產的農產品已經越來越不足以食用,而歐洲在封建領主的統治下,農民受到壓迫也越來越重,如逐漸提升的賦稅、徭役等等都使得普通民眾的生活質量大幅度下降。

生產力的提高致使中世紀時期歐洲出現人

土地無法負擔供養大規模人口,導致這一時期人口饑荒的出現,大量身體孱弱的人因飢餓而死,能活著的人也是苟延殘喘,而且因為農業上的猥瑣,導致了養殖業也瀕臨危機,大部分的動物也出現了死亡的現象,因此在這一時期內人口大量的減少,這樣的情況一直延續到了中世紀晚期,因封建領主之間的戰爭也進一步影響了社會的發展。

農業經濟結構性的調整導致了饑荒的出現

當然除了戰爭因素以及大饑荒的出現外,農業結構性的調整也是這一時期不得不提的話題,由於糧食的減少,迫使人們去尋找更多的食物是促進農業結構方向性轉變的重要因素,不過這個轉變付出的代價十分巨大,畢竟生活在歐洲的貴族從來不用擔心自己吃不起飯,而生活在底層的農民卻沒有反抗的能力,他們只能在天災人禍之下瑟瑟發抖。

帶走孩子的「吹笛人」——社會的災難與人性的陰暗

哈米倫的吹笛人雖然僅僅只是一則童話,可背後所蘊含的故事卻耐人尋味,畢竟窮苦人雖然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尤其是後來瘟疫流行的情況下,根據現有的一部分資料統計,在大瘟疫到來以後,歐洲整體的人口水平減少了三分之一,在一些大型的城市,如佛羅倫斯,屍體堆積的景象讓人不寒而慄,經常有人走在街頭,莫名的栽倒就此離世無人問津。

大瘟疫到來下瑟瑟發抖的人

而更為可怕的是災禍之下的人性的低劣,一個生活在中世紀時期錫耶納的人記錄下了當時的情況:父棄子、妻拋夫、兄弟相悖。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那時候的人們認為,疾病是在親近人的目光和呼吸之間流傳的,因此即便是有人去世以後,其親人也因為畏懼沾染疾病而拒絕為死者安葬,因此在錫耶納城外,人們挖出了巨大的坑,將逝者隨意地丟棄在裡面。

歐洲中世紀時期瘟疫傳播的路線

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是一些成年人,每天都過著是朝不保夕的生活,更何況是一些孩子呢?他們只有更悽慘,可以想像或許有一些生病的孩子,家裡人因為畏懼而不得不丟棄,而這些孩子在社會上的生存能力更加薄弱,最終暴屍荒野的景象,即便是今天想像起來,仍然讓人不忍卒讀,然而這一切可並沒有結束,因為根據後來的描述,這樣瘟疫蔓延的情況,在後來相繼有出現反覆的情況。

在後來的幾個世紀裡面,瘟疫反反覆覆始

而之所以這樣,主要是因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大瘟疫過後的慶幸,一方面也是為了家族的延續,但這樣一來又很快引發了第二波災難,因為瘟疫下倖存者基本上都有了對疫病的抗性,而新生的嬰兒卻並沒有這樣的抵抗能力,很快在大瘟疫過去十多年以後,災難席捲而來大部分出生於1349年以後的年輕人。而更為可怕的是,在隨後的幾百年時間裡面,這種瘟疫捲土重來的情況成為了常態。

社會不穩定下孩子的生存能力更加薄弱

其實「哈米倫的捕鼠者」,雖然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面,他反應的不過是一個誠信的問題,特別是在商業時代繁茂的今天。但是結合歷史來看,這個故事背後的血腥也讓人感到嘆息,特別是大瘟疫的時代,由於醫療條件的匱乏,人的愚昧無知,人們肆意給猶太人、阿拉伯人扣上「投毒」的罪名而處死,而在社會整體的黑暗下,最艱難的仍然還是那些毫無生存能力的孩子,就像兒童十字軍東徵那樣,被人隨意宰割和奴役。

相關焦點

  • 可怕的無知:發生在14世紀30年代,奪走200多萬歐洲人生命的黑死病
    在14世紀30年代的歐洲,就曾經因為爆發了一場始料未及的黑死病,導致200多萬人的死亡的大災難。在那個科技不發達,醫療手段極其落後的時代。可想而知,歐洲人對這種從未見過可怕的瘟疫是多麼的恐懼與無奈。黑死病的大爆發,造成了歐洲人口大量死亡,土地荒蕪,經濟凋敝的嚴重後果。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歐洲人,喪生於黑死病的魔爪之下。
  • 「吹笛人與鵝媽媽」上
    馬戲團:吹笛人與鵝媽媽這一篇講述了名為「諾亞方舟」的殘疾人馬戲團所到之處均有兒童失蹤案件發生,夏爾與賽巴斯深入馬戲團內部調查,並牽扯出自身身世的事件。回到正題,開頭介紹事件的時候,女王提到,失蹤的孩子們就像被『哈梅爾的吹笛人』帶走一樣。那麼這個哈梅爾的吹笛人是個何方神聖呢?《花衣魔笛手》是中世紀歐洲流傳的一個恐怖傳說,後被收錄在《格林童話》中。
  • 14世紀黑死病橫掃歐洲,卻促使英語成為一種官方語言
    14世紀四五十年代,對於歐洲來說,是一個極為悲慘的世 界,給歐洲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痕和記憶。人類與病毒的搏鬥,就從來沒有停止過,這樣的歷史事件總在重複上演,給無數的家庭帶來了無法治癒的傷痛,改變本來已經被人們認定的發展軌跡。而歐洲的這場黑死病,不僅使得一場持續百年的戰爭停戰10年,甚至還為英語成為世界語言提供了契機。
  • 『幹 貨』電影《流感》:災難背景下的人性解讀
    雖然每個人承擔的責任、扮演的角色不同, 但都是這場無聲的戰役中的士兵,都是抗擊疫情的主體。關於這場災難,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樣,有許多話想說,但是一時間卻又不知道從何說起。於是,電影便成為很好的情緒出口。韓國導演金成洙製作於 2013 年的災難電影《流感》(香港譯名《戰疫》),仿佛是一面鏡子,在這個疫情中能夠讓我們清晰的照一面關於「人性」的鏡子。
  • 公元14世紀,一場瘟疫讓歐洲減少2500萬人,之後產生了哪些影響?
    導語:在公元十四世紀,一場可怕的瘟疫席捲了歐洲和亞洲,這種瘟疫被稱為「黑死病」。該病在整個公元14世紀中葉肆虐歐洲時,造成大約2500萬歐洲人死亡,這相當於當時的歐洲總人口的35%。直到18世紀,歐洲的人口才從這場可怕的大流行中完全恢復。人們認為它是由中亞入侵者帶到歐洲的,由於歐洲衛生條件差而迅速傳播。這種細菌是由跳蚤所攜帶的,而跳蚤又是由在街道上肆虐的老鼠所攜帶的,歐洲惡劣的衛生標準使得瘟疫傳播更迅速。
  • 戰爭,疾病,災難,貧窮,教育,人性:多麼痛的領悟!
    它們分別是:戰爭,疾病,災難,貧窮,教育,人性。03災難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永遠都是渺小的!從古至今,多少人在自然災害面前失去了寶貴的生命……偉大的地球生態,是全人類共同的母親!迄今為止,貧窮依然是全人類都必須嚴肅面對的共同挑戰和世紀難題!底層世界,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又有誰願意了解,小人物內心深處的肺腑真言?貧窮,乃是上天給全人類帶來的最艱難的考驗!!!
  • 晚間故事:淑女夜晚「吹笛」
    小鎮上來了一個吹魔笛的人。 當她經過街道時,樹上的小鳥齊聲鳴叫,各家各戶養在花盆裡的花爭相開放。吹笛人隨身攜帶著一個布袋,專門收集花香。小鎮上所有鮮 花散發出的香氣都被這個袋子吸進去,吹笛人紮好布袋口,帶走了。2006年至2014年退休的按一定比例計發。可以說「家務」就是一個女人在家裡應盡的義務和職責。只是平日裡。如果違反規律的話。口感非常的特別。這款香菸的口感表現也是非常好的。
  • 花衣吹笛人解鼠患的故事有一個真正結局,你知道嗎?
    故事是來自於《哈默林的花衣吹笛人》,講的是一個小城出現鼠患,小城居民束手無策,只好貼榜付賞以求能有人解決鼠患。一個花衣吹笛人出現用笛音將老鼠引進河水裡淹死解決鼠患後,小城居民拒付賞金。吹笛人那麼,那群孩子去向如何?結局又怎樣?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吧。
  • 1347,死神降臨:黑死病時代的歐洲
    黑死病的創傷記憶《格林童話》本是格林兄弟收集的德意志地區自中世以來的若干民間傳說,由於黑死病在歐洲肆虐時間特別長、造成的危害特別大,在民眾中形成了創傷性記憶。因此,在《格林童話》中有不少關於瘟疫的故事,其中以《哈梅爾的吹笛人》流傳最廣。
  • 拿一雙筷子,就可以「把災難帶走」?
    9 月 2 日下午,記者從警方採訪獲悉,家住安徽省的一男子,冒充僧侶來到貴州實施詐騙,對受害群眾謊稱:拿一雙筷子,就可以 「 把災難帶走 「,以幫助 「 消災保平安 「。日前,這名 「 假和尚 「 詐騙村民後,被威寧警方成功抓獲。
  • 吹笛與跳舞
    好像孩童坐在街市上,彼此呼叫說:我們向你們吹笛,你們不跳舞,我們向你們舉哀,你們不啼哭。」-路7:31、32 「我們向你們吹笛和我們向你們舉哀」,吹笛和舉哀,這是兩種不同的信息。不管是「吹笛」還是「舉哀」,我們可以理解為信息。這信息是專門、定向向著「他們」發出的。發出這樣信息的目的,是要他們的感覺、思想同步在這信息之中。但這是責備也帶著埋怨的話。
  • 《美麗人生》:黑暗恐怖籠罩下的人性醜惡與美麗
    影片由羅伯特貝尼尼自導自演,一經播出即斬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坎城評審團大獎等70項國際大獎。貝尼尼也憑此片成為奧斯卡歷史上非英語角色的第一位影帝。故事主角圭多是一位來自鄉村小鎮的猶太青年,在二戰期間,納粹一直宣稱日耳曼民族是世上最高貴的民族,其他民族都應該被日耳曼民族統治。
  • 釋本性:疫情考驗人性,災難鍛造國魂
    疫情考驗人性,災難鍛造國魂。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網站公布,截至2月18日24時,全國因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而醫治無效最終去世的人員,已經2004人,累計確診人數74185人。從1月23日,武漢「封城」,湖北「封省」,直至全國各省,多步後塵,為了嚴防死守,保護人民。
  • 疫情之下:災難是人性的試金石,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在這次疫情大背景下,引發了人們對人性的性善以及性惡的思考。應奮不顧身為大局著想?還是為了一己私慾對他人置之不理?今天,我們就疫情的一些現象進行分析,對當今時代性善論還是性惡論進行探索。1.23日,武漢宣布封城。我心裡一緊,想到的竟然是韓國的人性電影《流感》。
  • 推薦8部韓國高分災難片:災難前人性展露無遺,最後一部最真實!
    就像這部電影一樣,面對外來豬流感病毒的感染,期間展現了人性的善惡美醜。本片講述一群東南亞偷渡客歷經艱險來到韓國,但是整個貨櫃內的偷渡客幾乎全部死亡,只有一人拖著羸弱的身體僥倖逃入鬧市之中。殊不知此人身上攜帶致命豬流感病毒,短短一天時間,病毒迅速蔓延城市的各個角落。許多人在不知不覺間被感染,進而將死亡的陰影引向周圍所有的人。
  • 我們愛看災難片 是因為想超越對災難的恐懼
    即便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霍亂、天花、瘧疾這樣的傳染病仍然對人類產生巨大影響。傳染病對人類社會和人類生存有很大的威脅,它也對整個社會體系、對人性帶來巨大考驗。所以,傳染病成為社會關注的重要題材,更重要的是這個題材把人性放在了聚光燈下的舞臺上,人性的善惡、勇敢與懦弱、自私與犧牲都能在這個舞臺上被放大呈現出來。
  • 3部病毒疫情災難電影,揭露更深層次的人性!
    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硬科幻電影,大量涉及生物學、病毒學、量子學理論等。當然,對於zhen治陰謀,人性,科幻,懸疑,生化攻擊,應該有的都有了。本片題材其實挺新穎,到底這個細菌或者病菌是未來人送回現代人的警示,還是過去的人存放在太空留給未來的種子?或者說它是為了警示對於過去的現代人不要為了一己私利過度地開採大自然吧,還是帶有一些環保的理念,值得一看!
  • 席捲歐洲的黑死病,開啟人性光輝與文藝復興?
    歐洲中世紀大瘟疫發生在中世紀歐洲十四世紀四五十年代。這段時間對於歐洲來說,是一個極為悲慘的時期。從1347至1353年,席捲歐洲的黑死病大瘟疫,奪走了2500萬歐洲人的性命,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1/3。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整個歐洲只是失去5%的人口。
  • 笑的化學反應[搞怪吹笛手]電影化
    、《吹笛手嘉卡》),在年底又宣布製作成FLASH動畫劇場版,並初訂於09年春季在東寶院線公映。這部搞笑漫畫的故事主要是圍繞著以成為吉它演奏家而進入明星培養學校的清彥,認識了笛子科的老師邪賀(嘉卡),並被他強迫自己進入了吹笛科,以及以此為契機認識了一幫富有個性的朋友們而展開。從2000年開始進行連載,迄今為止14卷單行本的累計銷量已經達到了700萬部。
  • 【名畫賞析】愛德華·馬奈-《吹笛的男孩》
    愛德華·馬奈 douard Manet (1832.01.23 - 1883.04.30) 他出生於法國巴黎,是19世紀印象主義的奠基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