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也許困住了許知遠,但也令人意外地解放了一部分許知遠。
近期,身兼單向空間創始人、作家、出版人等多重身份的知識分子「一反常態」地在知乎等多個網絡平臺活躍起來。
在近期上線的《昨日與今日:許知遠的日本行紀》知乎鹽選專欄中,許知遠這樣寫道:「在異鄉,日本變得清晰起來,一個新世界的版圖開始浮現。前所未有的,我渴望日常的、規律性的生活。每天清晨,我在便利店買一份《Japan News》,然後前往一家昭和的咖啡店喝一款佐藤巴西咖啡,靜靜地讀會報,在報紙上,混亂的世界被組織起來,變得稍微有跡可循,於是《昨日與今日:許知遠的日本行紀》也開始清晰起來。」
一直以來,我們對日本這個鄰國充滿好奇甚或不解。「等級格差」與「下克上」,「恥感」與「罪感」,「規則」與「變態」,「優雅」與「殘暴」……是什麼,讓日本人充滿矛盾?經過一年時間的日本旅行後,許知遠嘗試把自己對於日本的抽象了解,轉化為具體的經驗和認知。以求剝開現代日本的迷霧,探尋真實的日本細節。
因此,《昨日與今日:許知遠的日本行紀》專欄內容有別於主流輿論場對於日本社會、日本文化的刻板認知,而是更接近社會本真狀態的觀察。這其中當然也包含不少視角奇特、洞見深刻的日本文化剖析,例如對日本文學、娛樂、審美、茶文化、禪文化、邊緣人物等各個維度的觀察和思考。
文學是許多國人對日本文化產生認可的連接點。在《昨日與今日:許知遠的日本行紀》中,許知遠採訪了48歲的石田衣良,他是日本最受歡迎的小說家之一。石田衣良獨出心裁地把日本近、現代作家比作對症而下的「藥」,不禁令熟悉這些日本作家的讀者們感慨一語中的。在他的比喻下,三島由紀夫專治憂鬱症;司馬遼太郎是一副漢方;夏目漱石是頭痛藥;川端康成是特效藥,卻並非對所有人適用;而村上春樹則被看做一種減肥藥,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減肥藥,人人都要吃。
日常觀察的表象也需要更多觀點碰撞才能接近本真。正因如此,5月11日許知遠還在知乎參與了「上個世紀日本泡沫時代是怎樣的一副光景?繁榮到什麼程度?能給我們什麼啟示?」的問題討論。在此之前,這個問答已經獲得了近千萬次的瀏覽,問題下面有眾多網友基於科技、經濟、文化等不同角度的爭論和作答。
親身體驗過泡沫時代的日本籍遊戲製作人片岡智回憶到,那時坐電車10分鐘距離也會嫌麻煩,必須開公司配的小轎車,面試新人只要去就有3萬日元紅包收。知乎法律話題優秀回答者王瑞恩則從「過勞死」出發補充日本泡沫時代的實例,2016年名古屋麥當勞員工起訴了公司,緣由是公司要求30秒內完成客人的備餐,嚴苛的工作壓力導致突發心臟病。
日本——這個一衣帶水的鄰邦近年來在中文網際網路上的關注度居高不下,無論讚揚、貶損,日本社會都堪稱有識之士們關注和研究的獨特樣本。數據顯示,此前知乎上有超過125萬用戶關注了「日本文化」這一話題,產出大量有關日本文化、科技、經濟、政治方面的多元化討論。而這,或許亦是沒有微博,沒有抖音的「七零後」許知遠,選擇在被公認最「較真」的知乎直面網友、發表觀點的原因。
許知遠的擰巴與矛盾
在此之前,許知遠在知乎上只回答過一個問題:「你此生最想去哪一部電影裡走一趟?」答案也很許知遠,《Dead Poet Society》,來自電影《死亡詩社》的英文名。除此之外,並無其他如希望扮演角色的補充說明。
出現在大眾視線裡的許知遠有些像電影裡的Todd,在薇婭的電商直播間表現的擰巴、靦腆、手足無措,亦如電影裡沒有被Keating老師激發前的Todd,沒有被Neil強拉入死亡詩社前的Todd,不會關心聚會與熱鬧,不敢羨慕Neil的燦若明月,因為恐懼那種改變帶來的黑暗與未知。
但也如Todd事後感謝Neil和Keating一樣,許知遠會感謝薇婭。3月9日晚,單向空間聯合五家書店,與薇婭共同發起了「保衛獨立書店」為主題的直播。疫情帶來的困境,居然使得許知遠成為五位書店主人的直播帶路人,在與每一位店主連線對話時,他都忍不住拋出一個相似的問題:「這是你第一次做這種事嗎?」,就結果看還不錯,直播銷售額達70多萬元。亦如,Todd在課堂上被Keating逼迫出自己的原創詩歌,這對他和他都是意義非凡。
在4月23日世界讀書日,許知遠為自己的直播拍了一支特別文藝的廣告,畢竟思想屆除了一個姓羅的胖子,沒幾個中年人會為了直播積極到這個地步。這是多麼大的改變呀。
文字是本相
在知乎更新專欄的許知遠更像電影《死亡詩社》裡的基汀老師,他宣稱他年輕時試圖逃離的責任感,以另一種方式回來了;這或許也是他寫專欄的一種使命感。
鹽選專欄中有許知遠自稱的「日本偏見」。買光美國背後的自卑感、過勞死帶來的規則與變態。西方文化入侵東方日本,帶來的自由與平等,讓每個人貌似都需要宣稱自己的個性與獨特性,貌似只有這樣才是現代的都市人,然而這種個性和獨特性的宣揚,最後變成一種集體的最大的Cliché——一種變相的陳詞濫調。
許知遠的知乎專欄亦是他在對自己發起挑戰。《昨日與今日——我的日本行紀》企圖把複雜而矛盾的日本版圖掃描影印傳播,沿「昨日」——一百二十年前「梁啓超流亡日本」路線,走一條「今日」——疫情隔離與反全球化趨勢下的內容之旅。
許知遠這個人的標籤與真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願專欄文字裡的許知遠可以像「基汀老師」一樣,通過專欄和問答討論,讓更多人可以像Todd、Neil這些死亡詩社成員一樣開始找尋自己,對自己說——這一刻,我開始懂得自己。這部電影的最後畫面是靦腆的Todd 站上課桌,喊出經典臺詞「oh captain,my captain!哦 船長!我的船長!」完成了蛻變。
閱讀過《昨日與今日:許知遠的日本行紀》的網友會不會在未來某一天像Todd一樣當面對許知遠有回應,也許那時會害羞靦腆會害怕無措懵,但是請別讓聲音停止,別讓思考停止,別讓船員找不到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