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許知遠的日本行紀,探尋真實的日本社會多元細節

2020-12-11 中華網文化頻道

疫情也許困住了許知遠,但也令人意外地解放了一部分許知遠。

近期,身兼單向空間創始人、作家、出版人等多重身份的知識分子「一反常態」地在知乎等多個網絡平臺活躍起來。

在近期上線的《昨日與今日:許知遠的日本行紀》知乎鹽選專欄中,許知遠這樣寫道:「在異鄉,日本變得清晰起來,一個新世界的版圖開始浮現。前所未有的,我渴望日常的、規律性的生活。每天清晨,我在便利店買一份《Japan News》,然後前往一家昭和的咖啡店喝一款佐藤巴西咖啡,靜靜地讀會報,在報紙上,混亂的世界被組織起來,變得稍微有跡可循,於是《昨日與今日:許知遠的日本行紀》也開始清晰起來。」

一直以來,我們對日本這個鄰國充滿好奇甚或不解。「等級格差」與「下克上」,「恥感」與「罪感」,「規則」與「變態」,「優雅」與「殘暴」……是什麼,讓日本人充滿矛盾?經過一年時間的日本旅行後,許知遠嘗試把自己對於日本的抽象了解,轉化為具體的經驗和認知。以求剝開現代日本的迷霧,探尋真實的日本細節。

因此,《昨日與今日:許知遠的日本行紀》專欄內容有別於主流輿論場對於日本社會、日本文化的刻板認知,而是更接近社會本真狀態的觀察。這其中當然也包含不少視角奇特、洞見深刻的日本文化剖析,例如對日本文學、娛樂、審美、茶文化、禪文化、邊緣人物等各個維度的觀察和思考。

文學是許多國人對日本文化產生認可的連接點。在《昨日與今日:許知遠的日本行紀》中,許知遠採訪了48歲的石田衣良,他是日本最受歡迎的小說家之一。石田衣良獨出心裁地把日本近、現代作家比作對症而下的「藥」,不禁令熟悉這些日本作家的讀者們感慨一語中的。在他的比喻下,三島由紀夫專治憂鬱症;司馬遼太郎是一副漢方;夏目漱石是頭痛藥;川端康成是特效藥,卻並非對所有人適用;而村上春樹則被看做一種減肥藥,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減肥藥,人人都要吃。

日常觀察的表象也需要更多觀點碰撞才能接近本真。正因如此,5月11日許知遠還在知乎參與了「上個世紀日本泡沫時代是怎樣的一副光景?繁榮到什麼程度?能給我們什麼啟示?」的問題討論。在此之前,這個問答已經獲得了近千萬次的瀏覽,問題下面有眾多網友基於科技、經濟、文化等不同角度的爭論和作答。

親身體驗過泡沫時代的日本籍遊戲製作人片岡智回憶到,那時坐電車10分鐘距離也會嫌麻煩,必須開公司配的小轎車,面試新人只要去就有3萬日元紅包收。知乎法律話題優秀回答者王瑞恩則從「過勞死」出發補充日本泡沫時代的實例,2016年名古屋麥當勞員工起訴了公司,緣由是公司要求30秒內完成客人的備餐,嚴苛的工作壓力導致突發心臟病。

日本——這個一衣帶水的鄰邦近年來在中文網際網路上的關注度居高不下,無論讚揚、貶損,日本社會都堪稱有識之士們關注和研究的獨特樣本。數據顯示,此前知乎上有超過125萬用戶關注了「日本文化」這一話題,產出大量有關日本文化、科技、經濟、政治方面的多元化討論。而這,或許亦是沒有微博,沒有抖音的「七零後」許知遠,選擇在被公認最「較真」的知乎直面網友、發表觀點的原因。

許知遠的擰巴與矛盾

在此之前,許知遠在知乎上只回答過一個問題:「你此生最想去哪一部電影裡走一趟?」答案也很許知遠,《Dead Poet Society》,來自電影《死亡詩社》的英文名。除此之外,並無其他如希望扮演角色的補充說明。

出現在大眾視線裡的許知遠有些像電影裡的Todd,在薇婭的電商直播間表現的擰巴、靦腆、手足無措,亦如電影裡沒有被Keating老師激發前的Todd,沒有被Neil強拉入死亡詩社前的Todd,不會關心聚會與熱鬧,不敢羨慕Neil的燦若明月,因為恐懼那種改變帶來的黑暗與未知。

但也如Todd事後感謝Neil和Keating一樣,許知遠會感謝薇婭。3月9日晚,單向空間聯合五家書店,與薇婭共同發起了「保衛獨立書店」為主題的直播。疫情帶來的困境,居然使得許知遠成為五位書店主人的直播帶路人,在與每一位店主連線對話時,他都忍不住拋出一個相似的問題:「這是你第一次做這種事嗎?」,就結果看還不錯,直播銷售額達70多萬元。亦如,Todd在課堂上被Keating逼迫出自己的原創詩歌,這對他和他都是意義非凡。

在4月23日世界讀書日,許知遠為自己的直播拍了一支特別文藝的廣告,畢竟思想屆除了一個姓羅的胖子,沒幾個中年人會為了直播積極到這個地步。這是多麼大的改變呀。

文字是本相

在知乎更新專欄的許知遠更像電影《死亡詩社》裡的基汀老師,他宣稱他年輕時試圖逃離的責任感,以另一種方式回來了;這或許也是他寫專欄的一種使命感。

鹽選專欄中有許知遠自稱的「日本偏見」。買光美國背後的自卑感、過勞死帶來的規則與變態。西方文化入侵東方日本,帶來的自由與平等,讓每個人貌似都需要宣稱自己的個性與獨特性,貌似只有這樣才是現代的都市人,然而這種個性和獨特性的宣揚,最後變成一種集體的最大的Cliché——一種變相的陳詞濫調。

許知遠的知乎專欄亦是他在對自己發起挑戰。《昨日與今日——我的日本行紀》企圖把複雜而矛盾的日本版圖掃描影印傳播,沿「昨日」——一百二十年前「梁啓超流亡日本」路線,走一條「今日」——疫情隔離與反全球化趨勢下的內容之旅。

許知遠這個人的標籤與真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願專欄文字裡的許知遠可以像「基汀老師」一樣,通過專欄和問答討論,讓更多人可以像Todd、Neil這些死亡詩社成員一樣開始找尋自己,對自己說——這一刻,我開始懂得自己。這部電影的最後畫面是靦腆的Todd 站上課桌,喊出經典臺詞「oh captain,my captain!哦 船長!我的船長!」完成了蛻變。

閱讀過《昨日與今日:許知遠的日本行紀》的網友會不會在未來某一天像Todd一樣當面對許知遠有回應,也許那時會害羞靦腆會害怕無措懵,但是請別讓聲音停止,別讓思考停止,別讓船員找不到船。

相關焦點

  • 許知遠上知乎解析《昨日與今日:許知遠的日本行紀》的創作歷程
    在近期上線的《昨日與今日:許知遠的日本行紀》知乎鹽選專欄中,許知遠這樣寫道:「突如其來的疫情,讓許知遠探訪一百二十年前『梁啓超流亡日本』的旅行意外延長,日常的節奏,變得如此重要,它的精確、平靜、克服著那種無力、彷徨。  在異鄉,日本變得清晰起來,一個新世界的版圖開始浮現。前所未有的,許知遠渴望日常的、規律性的生活。
  • 許知遠43歲:越過山丘
    2015年9月,許知遠開啟了對梁啓超的寫作。這3年裡,白天要處理日常的事務,比如去尋找客戶、公司內部的溝通、拍攝節目等,履行作為一個社會人的角色,只有到了夜晚才能回到寫作中。這對缺乏耐心且容易厭倦的許知遠來說無異於一場徹頭徹尾的苦役,「大部分時間都覺得寫不下去」。
  • 許知遠:「三十歲以前一點都不喜歡旅行,書束縛了我」
    作為理想國譯叢主編的許知遠老師,曾引用加繆訴說關於旅行的深層意義。他贊同加繆所說:「旅行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是恐懼。」他說:「旅行者遠離了家鄉,一種模糊的恐懼隨之而來,他本能地渴望舊環境。」而又正是在恐懼中,人會「開始變得敏感,變得再度充滿疑問」。我們總會在旅行中探尋自身存在的意義,而人類所有知識、情感、精神世界也都因這追問而起。
  • 錢鎖橋Vs許知遠:從梁啓超到林語堂,歷史傳記該如何寫作?
    許知遠認為,在不同思潮下,主人公對時代的回應是傳記文學最為迷人的部分,林語堂作為跨越雙重語境的人,他奔忙於不同國家顛沛流離的一生,他的焦灼和認同是非常值得閱讀的。為了寫好林語堂,錢鎖橋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搜集資料,從英文到中文逐一審閱,從一箱一箱的信件裡尋找出關鍵資料,力求做到書中所有細節都「有理有據」,「我的重點就是追本溯源,向世人展示林語堂的真面目」。
  • 當許知遠遇見梁啓超,會碰出怎樣的火花?
    所以,許知遠才飽含著熱情書寫歷史,體驗那個時代的心情,重塑彼時社會生活,盡力展現梁啓超的生命歷程與同時代人的思想。讀完此書,你會發現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梁啓超。社會變革席捲了每個角落:昔日的纏足女人走入學堂,探討「娜拉出走後怎麼辦」;閱讀報紙、雜誌成了日常習慣,人們在茶館裡、飯桌上談論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消息;戲臺上的名角們將《定軍山》《長生殿》留在電影屏幕與密紋唱片上;因為火車、輪船、電報的普及,再遙遠的鄉村都可以感到時代之脈搏。思想的變化更是驚人,儘管很多人熟記四書五經,遵從三綱五常,如今卻宣布拋棄整個傳統,要寫白話文,追求個人自由。
  • 一千年只做一件事,日本匠人精神的探尋之旅 | 日本七天六夜親子冬令營招募
    隨著社會和企業發展的更迭,匠人精神在日本文化中深入這個民族的血和肉裡。日本的匠人精神探尋之五:入住日本國寶級寺廟的宿坊,和僧人一道,食素餐、讀早課。在日本,創立於公元578年(相當於中國唐代)的金剛組,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企業,主營業務是建造、修繕寺院。直到今天,他們仍在堅持手工打磨寺廟的大梁、立柱、雕花和楔子。
  • 在日本,理想的女性是賢妻良母嗎?
    原創 十三遊 單讀當我們談起當代女性的社會地位時,日本是一個常常被提到的國家。在許多人的印象裡,日本女性沒有工作,依靠男人生活,在家庭中扮演著主婦的角色。對於日本女性的這種印象究竟是如何形成並流行的呢?最新一期《十三遊》中,許知遠採訪了日本女性學學者落合惠美子。
  • 許知遠遺漏的,木村拓哉的寶藏
    ,有人說許知遠不夠真誠 ,「帶著預設性地試圖闡述一個偶像所面臨的困境、欲望、無奈」。許知遠問,「還有什麼事情會讓你有衝浪時的那種興奮呢?」他仔細思考了2秒,「和衝浪一樣興奮的事啊……還真幾乎沒有。」因為在日本,衝浪是一項很普遍的運動,有社會基礎。海灘旁會為愛好者舉辦不同級別的衝浪比賽。2020年東京奧運會,衝浪就是新增的項目之一,皮卡丘是日本衝浪國家隊的代言人。北野武的電影《那年夏天,寧靜的海》也是以衝浪為背景展開的愛情故事。男主角茂是個聾啞的清潔工,他在清理垃圾時發現一個被人扔掉的破舊衝浪板,修好後帶著女朋友貴子開始日復一日地練習,還拿到了比賽的小獎盃。
  • 多元智能教育:日本學校的多元智能教學案例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幼兒園教案>正文多元智能教育:日本學校的多元智能教學案例   舞崗高級中學多元智能教學案例   神奈川縣的舞崗高級中學是臨近日本東京的其中一個大城市
  • 日本這個民族為什麼厲害?幼兒園這些細節讓人「害怕」
    到底是什麼造就了日本這個國家的「可怕」?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就帶著我們追根溯源,深入日本的幼兒園,探尋日本人教育幼兒的理念,進而分析這個民族為什麼進化的如此「可怕」。從「同理心」中生發出的「匠人精神」「匠人精神」重要的內核是「追求完美」。
  • 這才是日本的真實面貌?移民日本小哥吐槽:他們的禮貌都是假的
    在不少人眼裡日本是一個令人嚮往的國家,有獨特的二次元文化和友好融洽的社會氛圍,日本人的禮貌更是被人稱道。由於這些原因,願意移民日本的人也不在少數,但是移民日本小哥卻忍不住吐槽稱,他們的禮貌都是假的,這只是一種客套而非真實的友好。難道這才是日本的真實面貌嗎?
  • 是什麼在阻礙日本「賢妻良母」乘風破浪?-虎嗅網
    現在日本的離婚率比歐美國家低,但江戶時代日本東北地區的離婚率跟現在的美國一樣,相當於是現在全世界最高的離婚率。那會也提倡好女人應該一輩子忠貞一個男人,但現實不是這樣的,女人可以跟不同的男人結婚生活。許知遠:當時整個社會輿論是不是不太對女性做道德判斷,評價她是好女人或壞女人?
  • 日本茶道的研習是探尋茶百戲的重要途徑
    由於點茶、茶百戲有密切關聯性,為了恢復茶百戲,首先要探尋點茶法。當時他的指導老師葉延庠教授曾指出,古籍查閱和日本茶道學習是探尋的重要途徑。1998年在日本留學結業儀式1984年大學畢業後,章志峰開始了漫長的探尋之路。十幾年來通過典籍查閱收集了大量描述點茶、茶百戲的原料加工和茶湯幻變圖案的詩文和圖的記載。
  • 100萬日本人悄悄失蹤:對不起,我只想「適可而止」地活著
    疫情期間,被迫滯留日本的許知遠,把目光移向了那些自殺者,以及更多被主流社會遺忘的小人物。過去,他們常被看作是loser、脆弱、不負責。但在許知遠的鏡頭裡,他們也不過是盡力去活了一生的普通人。如果你也曾在某一刻,感到焦慮、抑鬱、迷茫,一次次地自我否定,那麼,你會從這些真實的故事裡,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
  • 探尋日本絕美海岸線:山陰海岸國立公園
    原標題:探尋日本絕美海岸線:山陰海岸國立公園 新華社記者 藍建中 攝。探尋日本絕美海岸線:山陰海岸國立公園探尋日本絕美海岸線:山陰海岸國立公園探尋日本絕美海岸線:山陰海岸國立公園探尋日本絕美海岸線:山陰海岸國立公園探尋日本絕美海岸線:山陰海岸國立公園探尋日本絕美海岸線:山陰海岸國立公園
  • 許知遠:寫三卷本梁啓超傳,「我想證明我不是一個網紅」
    在新書發布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馬勇談到,《青年變革者》有大量對文言史料的引用和尾注,他擔心會影響流暢性。許知遠則說,第二卷的注也許更多,並且他覺得「我比梁啓超寫文章寫得好啊。」他認為,閱讀的流暢性和史料的解讀,可以結合在一起,「當然我可能沒有做到最好,但基本上也很好了。只不過我對古文不熟悉,因為梁啓超的東西都是古文。
  • 細節日本:日本姓氏的起源(上)
    關于姓名,中國自古以來有百家姓,日本同樣在姓名方面也有許多的小細節小文化。一個人的名字常常飽含一個家族的血脈相承,也包含著父母對孩子未來的期望,中國的姓氏源遠流長,我們自小耳聞目染其文化,那麼關於日本的姓氏,你可知道這些有趣的小細節嗎?
  • 100萬日本人悄悄失蹤:對不起,我只想適可而止地活著
    疫情期間,被迫滯留日本的許知遠,把目光移向了那些自殺者,以及更多被主流社會遺忘的小人物。過去,他們常被看作是loser、脆弱、不負責。但在許知遠的鏡頭裡,他們也不過是盡力去活了一生的普通人。如果你也曾在某一刻,感到焦慮、抑鬱、迷茫,一次次地自我否定,那麼,你會從這些真實的故事裡,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而看見,就是治癒的開始。1.
  • 許知遠與哈金對談:創作要趁早,趁有生命力的時候
    許知遠:他們所描述的中國和您所寫的中國,最大的不同是什麼?哈金:他們不懂漢語,雖然他們家庭中還是有很多中國成分,但家庭傳統已經美國化了。你不可能讓他純粹、真實地寫中國,而且其實真實本身也是個問題,什麼是真實?哪個中國才是中國?問題其實就是看作家本身了。
  • 許知遠與單向街書店:揣著文人的名片籌著商業資本
    ——哈羅德·布魯姆:《如何讀,為什麼讀》許知遠選擇了在單向街書店成立15周年的2月24日發起眾籌求助計劃,求助信息一經發布便在朋友圈刷屏,也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粉絲社群的閱讀行為不是私下個體進行的,而往往是群體性的,"粉絲"對於偶像的狂熱追隨和熱情投入中,往往伴隨一系列同樣狂熱的消費行為。單向街圖書館恰恰抓住他們以情緒資本為核心這個特點,以此為營銷手段增值情緒資本,簡單地說,就是粉絲們既帶動了店銷,又擴散了單向街的品牌,這為單向空間集聚了龐大的基礎用戶,為拓展多元業務尤其是新媒體奠定了殷實的用戶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