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記者會釋放哪些重要信號?21個關鍵詞速讀

2020-12-15 網易新聞

3月16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記者會,李克強總理在金色大廳會見中外記者並回答記者提問。

今年的記者會上,共有17位記者提問,這些問題涉及經濟增速、金融風險、去產能、養老金發放、簡政放權等方方面面。總理一一給出答案。

總理的回答釋放了哪些重要信號?又會如何影響你我生活?21個關鍵詞,助你看懂總理記者會。

總理談金融風險:實體經濟不發展,是金融最大的風險

金融首要任務還是要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實體經濟不發展,是金融最大的風險。去年我們採取了一系列像降息、降準、定向降準等措施,這不是量化寬鬆,我們始終注意把握貨幣供應量的鬆緊適度,主要還是為了降低實體經濟融資的成本。所以金融機構還是要著力去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的健康發展,絕不能脫實向虛。

當然金融也有其自身的規律,要防範風險。我更關注的是金融機構本身,去年由於一些行業、企業經營困難,金融機構不良貸款比例是在上升的。但是我們有抵禦風險的能力,因為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超過了13%,高於國際標準,撥備覆蓋率達到180%以上,高於我們定的150%的標準。而且我們還可以利用市場化的手段降低企業的債務率。企業債務率高是老問題了,因為中國是間接融資為主,但是我們的居民儲蓄率也比較高。即便如此,不管市場發生怎樣的波動,我們還是要堅定不移地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而且也可以通過市場化債轉股的方式來逐步降低企業的槓桿率。

總理談金融監管:練就加強監管的「火眼金睛」

不論是股市、債市、匯市這些金融市場,本質上是市場,還是要推進市場化、法治化的改革。當然,政府有監管的責任,現在看,隨著形勢的變化,需要改革和完善我們的金融監管體系,要實現全覆蓋,因為現在金融創新的產品很多,不能留下監管空白;要增強協調性,因為金融市場產品之間關聯度比較高,協調要有權威,還要做到權責一致。中央有關部門和地方要分層負責,發現問題要及時處置,防止苗頭性的問題蔓延,當然也不能容忍道德風險。總之,還是要瞪大眼睛,練就一雙加強監管的「火眼金睛」。

借這個機會我還要強調一點,完善和改革金融監管制度是一個過程,當前各有關部門和地方還是要按照已定的職能履行職責,守土有責,絕不能有任何的鬆懈,而且還要總結經驗和教訓,這也是保護好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否則可就要拿你是問了。

總理談深港通:力爭今年開通

我們已經開通了滬港通,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而且實踐表明,對兩地都有好處。現在內地和香港正在密切磋商,力爭今年開通深港通。

總理談經濟下行壓力:只要堅持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就不會「硬著陸」

我們對中國經濟長期向好充滿信心,這種信心並不是憑空的,因為我們堅信只要堅持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就不會「硬著陸」。因為中國市場還有很大的潛力,人民群眾可以說有無窮的創造力,而我們政府確實還管了一些不該管的、束縛生產力發展的事情。同時,在保障公平競爭環境的監管方面又沒有完全到位。所以通過推進改革,就可以激發市場更大的活力、人民群眾更大的創造力,把億萬群眾的勤勞和智慧的空間拓展開來,就可以頂住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

總理談經濟「雙引擎」:把培育新動能和改造提升傳統動能結合起來

我們正在推進的簡政、減稅,這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都會釋放市場的活力。同時,中國新的動能正在生成,而且超出我們的預期。這幾年中國經濟增速是在放緩,但是我們還是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去年新增城鎮就業1300多萬人,而且今年一二月份我們的服務業又增長了8.1%,其中包括研發等高技術領域,這也帶動了傳統動能的改造。我們的傳統動能還有很大的潛力,因為我們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過程當中,產業升級有空間,新型城鎮化是最大的內需,特別是中西部地區,還有很多有效投資需求。我們把培育新動能和改造提升傳統動能結合起來,形成中國經濟的「雙引擎」,就會闖過困難的關口,躍上希望的高原。

總理談中美關係:共同利益不斷擴大,遠遠大於分歧

中美兩國之間有廣泛的共同利益,當然也存在著分歧,有的還是比較尖銳的,這毋庸諱言。但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貿易額接近5600億美元,這本身就表明中美的共同利益是在不斷擴大,而且遠遠大於分歧。

如何使中美關係健康向前發展,我想還是要遵循平等相待、互利共贏的原則。現在中美雙方都表示,要積極推進中美投資協定談判,我們將會放開或逐步放開美方對中國投資的準入門檻,但是這應該是相向的,雙方開放應該是對等的。所以我們也希望美方在和我們進行中美投資協定談判過程中,能夠本著平等共贏的原則來推進。我相信,我們之間的共同利益會不斷擴大。對於出現的分歧,我們之間有上百個對話交流機制,只要是出於誠意,管控好分歧,我相信中美共同利益還會不斷擴大。在中美合作不斷擴大的過程中,分歧的量會增加,但所佔比例會下降。中美深化合作不僅有利於中美兩國,也有利於世界。

總理談養老金發放:老有所養不會、也絕不能是一句空話

確實有個別地方發生了養老金發放困難的問題,但這是一地之難、一時之急。中國現在實施的是養老金省級統籌,省級政府有責任、也有能力通過多方籌集資金,來保證養老金的發放,確有突出困難的,只要地方政府盡力了,中央政府是會給予補助的。這三年中央財政就拿了上萬億元,但有一條,地方必須盡職盡責,而且中央政府要督促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

大家都有退休、都有需要養老的一天,這裡我想做個安民告示,從全面長期來看,中國政府對中國公民保證養老金發放是沒有問題的。可以肯定地說,老有所養不會、也絕不能是一句空話。

總理談「去產能」: 去產能要避免「下崗潮」

我可以肯定地說,中國會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改革和發展是不矛盾的,我們恰恰可以通過結構性改革來釋放市場活力,支撐經濟的發展。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看到,的確產生了一些比較嚴重的過剩產能,主要是在重化工領域,現在我們已經選擇了鋼鐵、煤炭這兩個領域在去產能上先行突破,與此同時要避免出現大規模的下崗潮。

過去兩年,我們在鋼鐵領域淘汰了上億噸的產能,涉及到上百萬職工。由於我們高度重視保護職工的合法權益,保證了大量的職工轉崗或得到妥善安置,可以說積累了經驗。下一步要推進去產能,我們必須做到產能要去,但大量職工的飯碗不能丟,而且爭取讓他們拿上新飯碗。對於一時尚不能夠做到的,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有能力進行妥善安置。中央已經建立了1000億元主要用於轉崗安置的專項資金,如有需要還可以增加。當然,地方政府相應配套要跟上,我們需要做到的是雙贏,在去產能、促發展、穩就業之間達到一個平衡,最終在去產能的過程中,實現重化工領域的持續健康發展。

總理談簡政放權:今年要砍掉一半證照

簡政放權可以說是轉變政府職能的關鍵,三年前就在這裡,我曾經明確表示過,本屆政府減少審批事項要達到1/3,現在這個目標已經提前實現了。

我們現在審批事項還是比較多,而且保留的事項當中有很多標準不統一。所以簡政放權必須一以貫之,哪裡遇到問題、碰到阻力就要設法去解決,這是削減部門利益的事情。我們就是要用減政府權力的「痛」來換得企業、群眾辦事的「爽」。

尤其是要推進標準的統一。我們這兩年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從證照合一到一證一碼,就是一個統一標準的過程。結果激發了很大的群眾創業熱情,就是到現在,每天還有近3萬個市場主體誕生。這個領域能做到,為什麼其他領域就做不到?所以要給他們下達硬任務、排時間表。不僅如此,還有不少證照是沒有必要的,今年也要砍掉一半。

總理談周邊環境:不論是域內國家還是域外國家,都能多做有利於地區穩定的事情

中國始終主張要有一個穩定的周邊環境,友好的睦鄰關係。維護地區的穩定,實現睦鄰友好,關鍵還是要靠地區國家共同努力。鄰裡發生糾紛,這也是難以避免的事情,但只要以誠相待,堅持用外交、和平手段來解決,我們完全可以維護地區的穩定。至於域外國家,像美國,可以說從來就沒有離開過亞太,我們可以在亞太地區進行合作,管控好分歧。

中國正在推進現代化建設,發展是第一要務。我們需要一個穩定的周邊環境和和平的國際環境,中國發展強大起來,是維護世界和平的有力力量,也有利於周邊。中國將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也毫不含糊,這兩者之間並不矛盾。我們希望,不論是域內國家還是域外國家,都能多做有利於地區穩定的事情,而不是相反,否則對誰都不利。

總理談中日韓關係:互補性很強,可以攜起手來去開拓更為廣闊的世界市場

去年我去韓國出席了中日韓領導人會議,這本是個一年一度的會晤機制,時隔三年才重啟,的確是來之不易。是否還能夠順利地進行,三方要互動,尤其是現在中日關係雖然有改善的勢頭,但是還不鞏固,還比較脆弱,我們還應該本著雙方對歷史問題的原則共識,而且做到言行一致。我可不願意看到再走回頭路。

講到中日韓關係也使我想到一個比較輕鬆的話題,就是最近韓國棋手和AlphaGO進行圍棋人機大戰,三國很多民眾都比較關注,這也表明三國之間文化有相似之處。我不想評論這個輸贏,因為不管輸贏如何,這個機器還是人造的。中日韓三國或者說我們中日之間,應該有智慧來推動智能製造、發展科技合作,創造人們需要的高質量產品。而且中日韓三國經濟佔世界經濟的五分之一,是亞洲經濟的70%,我們之間的互補性很強,可以攜起手來去開拓更為廣闊的世界市場。

總理談文物保護:通過文化向人民提供豐富的精神產品

我們保護文物實際上也是在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來滋潤道德的力量,傳承我們的傳統優秀文化,來推動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現在經濟領域有不少大家詬病的問題,像坑蒙拐騙、假冒偽劣、誠信缺失,這些也可以從文化方面去找原因、開藥方。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也應該是道德經濟。發展文化可以培育道德的力量,我們推動現代化,既要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也要通過文化向人民提供豐富的精神產品,用文明和道德的力量來贏得世界的尊重。

總理談香港發展:發展既是香港自身的需要,也是國家的需要

中央政府「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沒有也不會改變。而且我們相信,特區政府有能力、香港民眾有智慧處理香港遇到的各種複雜問題和局面。

說到發展,這既是香港自身的需要,也是國家的需要。當然,香港的發展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年香港作為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2.4%,這不算低了。香港還可以更多的發揮自身的優勢,當然也可以抓住內地發展的機遇,只要是有利於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有利於增進香港民眾福祉,特區政府提出來的事,中央政府都會全力支持。我對香港的前景看好。

總理談「新經濟」:小微企業可以大有作為,大企業可以有更大作為

我們說要發展「新經濟」是要培育新動能,促進中國經濟轉型。「新經濟」的覆蓋面和內涵是很廣泛的,它涉及一、二、三產業,不僅僅是指三產中的「網際網路+」、物聯網、雲計算、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和業態,也包括工業製造當中的智能製造、大規模的定製化生產等,還涉及到一產當中像有利於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的家庭農場、股份合作制,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等等。而且,發展「新經濟」,小微企業可以大有作為,大企業可以有更大作為。

總理談「雙創」:一個國家的繁榮進步,還是在於億萬民眾的參與

我們現在提倡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際上是為大、中、小企業、科研機構等提供一個平臺,使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有活躍的空間。如果把億萬群眾的創造力、積極性調動起來,可以形成投鞭斷流的氣勢,再加上背水一戰的意志,就可以頂住經濟下行的壓力,而且促進經濟的轉型。一個國家的繁榮進步,還是在於億萬民眾的參與,這也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總理談中俄關係:中俄關係不會因為國際形勢的變化受到影響

中俄互為最大的鄰國,而且是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中俄關係可以說是全方位的。習近平主席和普京總統經常會晤,我們不僅是政治關係好,在經濟方面也是有升溫趨勢的,因為我們在諸多領域都有多項合作。中國始終遵循著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原則和俄羅斯發展關係。中國奉行的是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俄關係不會因為國際形勢的變化受到影響,不受第三方的壓力。我們還會繼續推進中俄關係向前發展。當然,中國奉行不結盟政策,我們之間的合作也不針對第三方。

總理談全國醫保聯網:要讓群眾對民生的呼聲和要求,倒逼我們的發展

政府下決心要推進全國醫保聯網。要在今年基本解決省內就醫異地直接結算的基礎上,爭取用兩年時間,使老年人跨省異地住院費用能夠直接結算,使合情合理的異地結算問題不再成為群眾的痛點。當然,這需要我們各有關部門下大力氣。我們執政的目的是為什麼?出發點和落腳點還是為了改善民生,就是要讓群眾對民生的呼聲和要求,倒逼我們的發展,推動和檢驗我們的改革。

總理談兩岸關係:我們之間的血脈是分不開的

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確實造福了兩岸民眾,兩岸經濟社會關係也在不斷密切,而且需要良性互動。我們還會繼續推出有利於兩岸經貿合作的舉措,當然前提是要保持兩岸的和平發展,基石還是「九二共識」。只要遵循這一政治基礎,大家都認同屬於一個中國,可以說什麼問題都好談。我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前景是樂觀的,我們之間的血脈是分不開的。我相信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也會造福兩岸民眾,改善民生。

總理談政務公開:讓群眾像掃二維碼一樣清清楚楚、一覽無餘

政務公開和簡政放權可以說都是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的關鍵,中央也明確要求,要推進政務公開,我們還要在若干方面進行努力。首先,該公開的應該全部公開。公開是慣例,不公開是例外。尤其是涉及到公眾利益的措施,財政預算收支情況等,都應該加大公開的力度,讓群眾像掃二維碼一樣清清楚楚、一覽無餘。第二,能上網的要儘可能上網。政府的權力清單要上網,權力的運行也要上網,要留下痕跡,這樣可以減少自由裁量的空間。人們不是常說「人在做、天在看」嗎?現在是雲計算的時代,我們要讓「權在用、雲在看」。行使權力不能打小算盤。第三,要及時回應社會的關切。我們出臺一些政策,本來是為了利民、惠民,群眾看不懂、有疑問,那就要解釋。一些合理的建議,該修改的就要修改。要讓政策的內涵透明,而且也回應民意。

總理談「五險一金」:總的是讓企業多減輕一點負擔,讓職工多拿一點現金

「五險一金」從總體上看還是有適當調整的空間,各地情況不同。社會保障基金是充裕的,在國家規定的統一框架下,可以給地方更多的自主權,讓他們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階段性地、適當地下調「五險一金」的繳存比例是可以做的。總的是讓企業多減輕一點負擔,讓職工多拿一點現金。

總理談談農業:中國問題的最終解決還在於農民問題從根本上解決

現在農產品主要是穀物產品的國內價格和國際市場比,像玉米、小麥、大米,幾乎每噸要高600多塊錢,主要還是因為我們的勞動生產率比較低。下一步還是要推動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要讓農民更多的進城,有條件的能夠在城裡留下來,這樣也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同時,可以推進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使農民能夠把勞動生產率提高,這樣就使我們的農產品更有競爭力。當然,農業始終是一個弱勢產業,國家對農業的扶持力度不會減,對農民支持的力度也不會減。中國問題的最終解決還在於農民問題從根本上解決,讓他們能夠富裕起來,過上現代文明的生活。

相關焦點

  • 總理記者會引發廣泛關注 分析師帶你看答問要點
    李克強總理在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主會場,通過網絡直播大屏與身在梅地亞兩會新聞中心分會場的中外記者們「雲」對話,這也是總理記者會首次採用「隔空」形式。 微信公眾號「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評論稱,今年的總理記者會,和往年很不一樣。李克強總理與中外記者「雲」相見,問答隔屏幕「乾貨」分量足。
  • 普京年度記者會釋放哪些重要信號
    新華社莫斯科12月17日電 (國際觀察)普京年度記者會釋放哪些重要信號  新華社記者李奧 高蘭  17日,俄羅斯總統普京以視頻方式舉行年度記者會,回答俄國內外熱點問題,其中有關新冠疫情、
  • 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都釋放了哪些考研改革信號?
    近日,「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召開,習近平主席、李克強總理對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釋放哪些考研改革信號?隨小編一起看看吧!1、2021年研究生繼續擴招之前,「2021考研會縮招」的消息不斷引發焦慮,現在,終於有了明確答案:2021年研究生繼續擴招!
  • 總理說了和房地產有關的十個關鍵詞 領悟了才能幹好房地產這門生意
    資金是房地產的命脈。全國政協委員梅興保指出,今年M2及社會融資規模餘額增長目標的設定,比去年目標低1個百分點(去年均為13%),但又比去年實際情況高0.7個百分點,充分體現了今年貨幣政策穩健中性的要求,兼顧了穩定經濟增長和防風險抑泡沫。措辭雖是「穩健中性」,但M2和社會融資規模目標增速調低1個百分點,貨幣政策實際上有明顯的收緊傾向。
  • 政治局定調明年經濟工作 釋放八大信號
    對新一年的經濟工作又作出了哪些部署?2021年,哪些領域、哪些重點議題將成為決策層關注的「重中之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為您梳理出了此次會議透露出的八方面重要內容,包括首提「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等具有高度信號意義的重要精神。
  • 釋放了哪些改革信號?
    近日,「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召開,主席、總理對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釋放哪些考研改革信號?四川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21年新聞學、傳播學擬招生人數均在2020年招生計劃的基礎上各增加了2個名額,新聞與傳播專業從2020年的35人增加到2021年的50個擬招生名額。三峽大學:擴招744人。
  • 速讀訓練對專業文章的速讀有用嗎?
    導師要你閱讀多本專業資料然後完成作業,你懷揣著小心思,想用速讀法快速閱讀完密密麻麻的專業書,卻懊惱地發現,面對著一個個專業術語、一句句專業論述,速讀法根本沒什麼用,你還是免不了要「咬文嚼字」。老總發給你大堆公司資料,要你整理後發個資料總編,你興衝衝地想,有速讀技巧在,怕什麼,卻發現一目十行地閱讀過後,你幾乎什麼關鍵信息也沒記住……這是不是表示,速讀訓練對專業文章的速讀根本沒用呢
  • 解讀:"最尖銳"的總理記者會透露出什麼特大信號?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宏觀研究部主任賈晉京第一時間對總理記者會進行了專業解讀,特授權中國網財經頻道發布。  2016年3月16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會見中外記者。多少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從第一個提問記者開始,就在「直擊」中國經濟中最「尷尬」的問題:股市震蕩;並且接下來提問的記者也都連珠炮似得拋出「來勢洶洶」的問題:經濟下行壓力、中美分歧、養老金缺口……連總理都連稱「尖銳」。
  • 國常會釋放重要信號,下半年貨幣政策的關鍵詞是什麼?
    我們認為,現階段我國貨幣政策取向不會改變,依然會堅持金融供給的充足,保持金融總量適度、合理增長。 然而,流動性投放將更加強調對實體經濟需求的針對性和直達性,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將成為更加主要的流動性投放手段。
  • 李克強總理會見中外記者- 2014「兩會」直播 - 中國網
    2014-03-13 10:08:31中國網: 據了解,今年總理記者會共有762個記者席位。早上10點多的時候,金色大廳主席臺兩側的位置已被攝像、攝影記者佔滿,他們正在安靜地等待著會議的開始。更重要的是它釋放了一個強烈的信號,給企業鬆綁、讓市場發力。結果企業找政府的少了,地方跑北京的少了,有個統計數字也可以表明這激發了市場的活力。2014-03-13 11:05:49李克強: 去年新註冊企業增加了27.6%,其中私營企業新增30%,這是十多年來最高的。
  • 追求思辨與表達空間 高考作文改革釋放了哪些信號
    走過「不惑之年」    高考作文改革釋放了哪些信號記者 周維海攝  6月7日上午9點,一年一度的高考大幕拉開,940萬學子奔赴考場,舉國矚目。  北京育英學校考點大門口,守候多時的老師和家長們翹首以盼。11時30分,首場語文考試結束。考生們魚貫而出,考場外瞬間人聲鼎沸。  不問「考得怎麼樣?」
  •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中外記者招待會
    當記者問他有沒有準備問題時,他說:「我準備了,這麼重要的招待會當然準備了問題,但是我不知道有沒有提問的機會。」總理記者招待會是兩會期間中外媒體關注的「重頭戲」。據外交部工作人員介紹,將近200名外國記者將參加此次記者招待會。
  • 青海多地事業單位擴招釋放哪些信號?
    日前,記者從省人社廳獲悉,2020年青海省事業單位將面向社會公開招錄4409名工作人員,較去年全省事業單位招聘人數增加36.7%。上半年報名工作已經結束,7.7萬人角逐2406個職位。我省多地事業單位擴招,釋放了哪些信號?記者採訪時了解到,上半年省考雖然因疫情原因比往年有所推遲,但在招錄數量上有所增加,並且向應屆生和基層傾斜。
  • 什麼是速讀? 速讀的方法有哪些?
    什麼是速讀? 速讀的方法有哪些?時間:2015-12-28 10:25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什麼是速讀? 速讀的方法有哪些? ⒈什麼是速讀 速讀就是快速閱讀。它是指能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從讀物中攝取到儘可能多的有用信息的一種閱讀法。
  • 「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釋放3大改革信號
    近日,「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召開,習近平主席、李克強總理對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釋放哪些考研改革信號?2021年研究生繼續擴招!之前,「2021考研會縮招」的消息不斷引發焦慮,現在,終於有了明確答案:2021年研究生繼續擴招!
  • 世界關注的中國兩會「關鍵詞」
    2020年中國「兩會時間」21日正式開啟。特殊時期召開的中國兩會備受世界矚目。國際社會關注的兩會「關鍵詞」有哪些?關鍵詞一:經濟運行  新冠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嚴重衝擊。
  • 回顧溫家寶九年總理任期 盤點六大執政關鍵詞
    中廣網北京3月14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今天舉行的溫總理任期內的最後一次兩會中外記者見面會。回顧溫家寶的九年總理任期,也讓我們從記者會開始。  執政關鍵詞抗擊非典  2003年3月16日,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溫家寶當選為國務院總理。當選後的記者招待會上,他引用了一句林則徐的話:「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言猶在耳,新一屆政府就遭遇了非典的嚴峻考驗。一個多月的時間裡,這位上任不久的總理多次深入北京的學校、工地、社區、超市、醫院,考察防治疫病的情況。
  • 總理對德國訪問用兩個關鍵詞形容:"創新""開放"
    總理對德國訪問用兩個關鍵詞形容:"創新""開放"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0-12 10:33 來源: 中國政府網訪問期間,李克強會見德國總統高克,同默克爾總理共同主持第三輪中德政府磋商,分別出席中德經濟技術合作論壇和中歐論壇漢堡峰會並發表演講。李克強在德國的兩場講話透露出什麼新訊息?此次訪德有哪些新成果?中歐合作有哪些新前景?請聽專家為您深度解析!    [主持人]歡迎兩位嘉賓做客中國政府網,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
  • 速讀訓練效果不佳?只是因為這5點沒有做好!
    目前我們國內有很多的速讀課程和品牌,比如高分速讀、魔法速讀、雲腦速讀、超腦速讀、全腦速讀等等,雖然從名稱上看起來好像有所不同,但其核心,包甚至括整個課程的訓練環節,並沒有什麼的不同。那麼,速讀究竟是什麼?在練習速讀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 追完總理記者會 感覺今年就業穩了
    對於「就業」,今年的總理記者會上,李克強總理用一個比喻,精準描述了就業的重要性。——5月28日李克強總理答中外記者問面對疫情之下嚴峻的就業形勢,李克強總理在答中外記者問時,信心很足。總理講道:對於「就業」,今年的總理記者會上,李克強總理用一個比喻,精準描述了就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