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強調,「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但不搞大水漫灌,有效發揮結構性直達貨幣政策工具精準滴灌作用。」
我們認為,現階段我國貨幣政策取向不會改變,依然會堅持金融供給的充足,保持金融總量適度、合理增長。
然而,流動性投放將更加強調對實體經濟需求的針對性和直達性,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將成為更加主要的流動性投放手段。
上半年穩健貨幣政策成效顯著
為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的衝擊,近期央行針對特殊時期的經濟特徵和市場狀況,加大逆周期調節的力度,加強了政策寬鬆的節奏和力度。央行通過重用結構性政策工具,「量價」一齊發力,精準施策,在保證了流動性充裕的情況下也保證了合理性,對穩定金融市場、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流動性合理充裕、市場穩定,實現經濟快速恢復
上半年,央行以維護金融市場穩定以及實現國民經濟快速恢復為目標,果斷加大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為銀行體系提供合理充裕的流動性,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實現穩定合理增長。
央行累計3次降低準備金率,共釋放1.75萬億元長期資金,有效引導了金融機構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力度。
此外,央行還分階段、有梯度地提供了共1.8萬億再貸款再貼現,支持抗疫保供、復工復產和中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發展。
上半年,貨幣市場利率總體運行平穩,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今年第二季度銀行間市場存款類機構7天期回購加權平均利率(DR007)均值為1.66%,比第一季度降低45個基點;6月末DR007為2.30%,比上年同期降低26個基點;金融機構人民幣加權平均利率由一季度的5.08%下降到二季度的5.06%。
上半年,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的增速高於去年,金融總量充足,服務實體經濟效率較高。
據初步統計,6月末廣義貨幣M2的餘額是213.49萬億元,同比增長11.1%,增速與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高2.6個百分點。
狹義貨幣M1的餘額是60.43萬億元,同比增長6.5%,增速比上月末低0.3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高2.1個百分點。
流通中貨幣M0的餘額是7.95萬億元,同比增長9.5%,上半年淨現金投放是2270億元。
上半年,我國社會融資規模的增量累計為20.83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6.22萬億元。
6月份當月社會融資規模的增量是3.43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8099億元。6月末社會融資規模的存量是271.8萬億元,同比增長12.8%,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6個百分點。
調控精準、結構優化,實現穩企業保就業
上半年,央行不斷完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引導貨幣信貸結構進一步優化,推動企業融資成本下降,為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和實體經濟發展提供精準支持。
在提供了共1.8萬億再貸款再貼現的基礎上,6月初又創新設立了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計劃工具,分別為小微企業提供了400億元和4000億元再貸款資金,這兩個政策工具直達小微企業,充分體現了政策的精準調控,有力支持了穩企業保就業。
二季度末,人民幣普惠金融領域貸款餘額19.72萬億元,同比增長20.7%,增速比上季末高3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2.43萬億元,同比多增9372億元;普惠小微貸款餘額13.55萬億元,同比增長26.5%,增速比上季末高2.9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1.97萬億元,同比多增7539億元;農戶生產經營貸款餘額5.80萬億元,同比增長9.6%,增速比上季末高2.7個百分點;創業擔保貸款餘額1726億元,同比增長34.8%;助學貸款餘額1113億元,同比增長12.2%。
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疏通傳導機制,實現融資成本下降
切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也是央行重要的貨幣政策目標。上半年,央行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通過引導中期借貸便利(MLF)和公開市場操作中標利率下行,帶動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下降,從而帶動企業融資成本明顯降低。
2019年8月,按國務院部署,中國人民銀行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改革完善後的LPR由報價行在MLF利率上加點報出。
MLF利率是中期市場利率運行的中樞,其中標利率反映了銀行平均邊際中期資金成本,其下降體現了銀行平均邊際中期資金成本的降低,有助於通過LPR下降推動降低企業貸款利率,促進降低社會融資成本。
上半年,央行累計開展MLF操作10000億元,期限均為1年。4月15日,1年期MLF操作的中標利率為2.95%,較上期下降20個基點,5月、6月操作利率與4月持平。
而今年以來LPR報價也逐步下行,今年6月,1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較上年12月下降0.3個百分點至3.85%,5年期以上LPR下降0.15個百分點至4.65%。
在LPR下行引導下,貸款利率明顯降低,且降幅大於LPR降幅。今年6月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5.06%,比上年12月下降0.38個百分點,同比下降0.6個百分點。
此外,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表示,今年6月,債券回購加權平均利率是1.89%,比上年末下降了0.21個百分點;10年期國債收益率是2.82%,比上年末下降了0.32個百分點;普惠金融、小微企業、民營企業、製造業的貸款利率都降至歷史新低。特別是普惠金融的貸款利率,目前大概在5%左右,比去年下降了0.8個百分點。
下半年政策取向不變,更強調結構性調整
8月17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要求,進一步落實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政策措施,助力市場主體紓困發展。會議強調,「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但不搞大水漫灌,有效發揮結構性直達貨幣政策工具精準滴灌作用。」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傳達的信息與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一脈相承。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明確指出,要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推動綜合融資成本明顯下降。要確保新增融資重點流向製造業、中小微企業。
可見,現階段我國貨幣政策取向不會改變,依然會堅持金融供給的充足,保持金融總量適度、合理增長。
面對當前複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和疫情防控情況,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依然是重中之重,貨幣政策仍需在穩增長、保就業、降成本、扶貧攻堅等方面繼續予以支持。
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的穩步恢復、復工復產的逐月好轉,以及對金融風險防控力度的不斷加強,流動性投放將更加強調對實體經濟需求的針對性和直達性,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將成為更加主要的流動性投放手段。
8月6日,央行發布《2020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下半年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靈活適度、精準導向,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完善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同時,更加強調貨幣政策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有效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精準滴灌作用,提高政策的「直達性」,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平穩發展。
二季度以來,我國社會融資規模以及貨幣供應量已經明顯高於去年年末,寬鬆貨幣政策的需求已經不強。
DR007在5月份後便一直處於上行的狀態,銀行的同業負債利率在近兩個月也在大幅上行。
此外,央行在《2020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的專欄《怎樣看待全球低利率》中,表達了對低利率的反思,並提出要堅持實施正常的貨幣政策,保持利率水平與我國發展階段和經濟形勢動態適配。這些變化都體現出寬鬆貨幣政策趨勢有所降溫。
然而,央行《2020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在其專欄《完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體系》中指出,「貨幣政策既可發揮總量政策功能,也可在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這充分表達了央行對結構性貨幣政策實施的重視。
事實上,今年以來央行一直在加大結構性貨幣政策的運用,包括進一步完善「三檔兩優」存款準備金框架、推出總額1.8萬億的再貸款再貼現政策以及創設兩個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等。
這些工具的使用有效引導了金融機構的行為,促進了銀行信貸結構的調整,也切實加大了金融對實體經濟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結構性貨幣政策的加大使用,必然會提高政策的「直達性」,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將得到更多強有力的金融支持。(經濟分析師邢博 黎軻)
聲明:新華財經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信息平臺。任何情況下,本平臺所發布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
微信編輯:趙然
監製:郭興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