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佛教文化,也是博大精深啊,佛教自古以來是我國,古老的文化,地藏菩薩的傳說也是很富有,文化色彩啊,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據佛教經籍介紹,佛門四大善薩之一的,地藏善薩生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九十九年後在七月三十日入滅。因此,佛門弟子在其身後定七月三十日為地藏菩薩涅槃日,要舉辦地藏法會。但在中國民間,民眾把這些神神鬼鬼的生辰忌日搞得十分混亂,並且動輒稱某日是某神的生日,而很少區別出生日、忌辰來,更不用說所謂成道日了。
因此,民眾照例稱七月三十日為地藏菩薩誕辰,俗名地藏節:「七月三十,俗名地藏節。以東郊三官堂為集會之所。農人於是日將田具及木製品陳列於道,任人取購。日間各坊廂雲車絡繹於道。晚間燈火輝煌,通宵達旦。並有鄉人頭戴箬笠,身著布裙,沿途誦經,一步一拜,謂之拜香。」由此看來,地藏菩薩的誕辰確實夠得上一個節了。為什麼地藏菩薩有這樣的榮耀呢?為什麼人們對他如此信奉、以致步一拜去拜香呢?這首先得從地藏菩薩本身託說起。
在佛門中,從佛祖到僧眾是分等分次的,最高的是佛,除了佛祖釋迦單尼(現在佛)之外,還有過去佛燃燈佛和未來第佛彌勒佛。第二個等級的是菩薩,地位僅次於佛。菩薩的數目比起佛來要多得多,有十二圓覺菩薩、八十菩薩、四大菩薩等,普薩本身也是分等次的,種是有名號的大菩薩,一種是無名號的小菩薩。諸菩薩之中,只有四位能夠佔山定居、自立道場,他們是觀音、文殊、普賢,另一位就是地藏,地藏是梵文的意譯,因為地藏菩薩「安忍不動猶如大山,靜慮深密猶如地藏」得道之前是新羅國的王子,叫金喬覺,長的軀體魁偉,異骨想頂聳骨奇,人佛門後號地藏比丘。唐高宗的時候,他從海路來到中國,隨處參訪,遊化數年,後來在九華山(今安徽青陽縣境內,號稱「東南第一山)結廬修行好多年後,他被人發現,並布施整個九華山給他,而九華山的主人岡公也從此成為地察護法,兒子也隨地藏出家。
十年以後,盛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1739年)七月三十日,地藏比丘在此入滅,活了九十九歲。他死後,肉身不壞,以全身人塔,築成所源肉身塔。從地藏菩薩由王子到比丘到入滅的身世看,並無什麼特別之處,但他人滅成為菩薩以後,被佛經所渲染,說他受釋迦車尼的囑咐,在釋迦入滅和未來彌勒佛未降生這一段時間內說法度世。因有佛祖囑託在身,地藏苦薩便發下誓願: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由此,他被冠以「大願地藏」的尊號,地藏菩薩所發大願的內容,和他成為中國民眾最祟拜的兩位菩薩(另一位是觀音菩薩)有著密切的關係,
白化文先生在其所著《漢化佛教與寺院生活》一書中對此分析透闢,非常精彩:「大願是:1.孝道,即孝順和超薦父母;2.為眾生擔荷一切難行苦行;3.滿足眾生需求,令大地草木花果生長;4.祛除疾病;5.要度盡地獄眾生,不然『誓不成佛』,這些內容,如孝道,很有些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氣息,是佛教漢化後適應本地情況的新說教;保護農業和防治百病,更適合以農立國的中國國情,特別受農民歡迎;至於代眾生受苦難並度盡眾生,那可太容易被受苦受難的中國老百姓理解和接受了。所以,除了觀音以外,地藏菩薩在舊中國下層的信徒最多,這就是地藏菩薩的由來,不過古人還有一種古老的節日,那就是皇帝生日節
皇帝生日節,這是中國歲時節俗中最奇特的一個節日。應該說,這個節日的節期並不是確定的一這節日以皇帝的生日為節期,各位皇帝不可能同一生辰,所以節期也就不確貯。儘管這個節日也是以人物的生辰為基礎的,一如其他歷史、傳說人物的生服,但它所涉及的人物和時日則不只一個,而幾乎是唐玄宗以後所有的皇帝、所有這些帝的生日。所有這些,便構成了這個節日的奇特性以皇帝老子的生辰為節日,起於歷史上那位大名票果的唐玄宗。這位李三郎在文治武功方面雖然沒有多少建樹,但在其他方面則大大地風光,他與件美人楊責妃的愛情故事千年傳誦,迄今不絕,以至於楊貴妃因此而成為埃及豔后克巴特拉樣的世界級名女人;他雖不善治國,卻喜歡跑到戲班子裡去,也來個粉墨登場、因此被後世的梨園子弟奉為祖師或保護神;而第一個搞出什麼「皇帝坐日節」的,又是他。
據《舊唐書玄宗紀》載,唐玄宗生在垂拱元年(公元68年)八月到,從群臣之請,遂定是日為千秋節。然而,千秋還是太短了些,不過癮。唐代的文武百官們便又在天寶七年(公元748年)改幹秋節為「天長節」,大約是取天長地久的意思萬事開頭難。既然唐玄宗已開「皇帝生日節」的先河,後代的皇帝老子們和文武百官們不甘落後,也便順著這條渠道走了下來。有的皇帝獨出機杼,給自己的生日節定個專名,比如「慶成節」。更多的則是不定專名,通稱聖節或萬壽節。慢慢地,這種「皇帝生日節」不僅行於宮廷,也影響到官府、民間。唐以後,以萬壽節為題的詩文頗多,如元代有王惲的《萬壽節出左掖門》詩,明代有袁煒的《萬壽節賀表》等等。
以皇帝生日而確定的節日,在宮廷無疑是有絕對影響的,同時也因借政治權力的威勢以及人們的崇尚心理而影響到民間。這就使我們不能不注意到宮廷與民間的禮俗交流、影響的問題。從許多文獻記載來看,傳統節日中有太多的節俗來自宮延,對此,只要注意到民眾沒有掌握文字這一點,就會釋然了:一些民間的節俗因未能記錄而沒有被記載上宮廷皇室的大事簿上,相對而言,官廷皇室正是因為有了掌握文字的史官、文人,才有意、無意間傳下來更多的節俗。同時也不能不承認,宮廷的禮俗對民間尤其是對都市的禮俗給予了很大的影響。首先,宮廷的禮俗往往能在總結各地習俗的基礎上集大成,甚至推陳出新,又有強大的人、物力作後盾來支持其次,政治權勢的位移而使官廷禮俗具有規範和示範作用;再次,民眾的崇尚心理也是不容忽視的原因之一
歷史上許多吃喝皇帝、玩樂皇帝,諸如漢武帝、隋煬帝、唐玄宗等,都對中國歲節禮俗的豐富和完善作出了他們應有的「貢獻」。此外,宮廷依靠他們的政治權勢禁止或推動某些節俗的情形也是有的,「皇帝生日節」、元宵節的盛衰消長,可以說是最典型的例子。當然,無論宮廷還是民間,其禮俗文化的性質是一致的,都是農業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