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面的藍字關注我們哦!
【內容提要】 意識形態概念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中的基礎性概念,由於馬克思本人並未對其下一個明確的定義,其所指與內涵也就成為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眾說紛紜的爭議性話題之一。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概念史中,《德意志意識形態》無疑具有特殊地位,因為它不僅是馬克思創製並第一次使用德文的「意識形態」(Ideologie)概念的文本,也是馬克思首次系統、單獨地述及其意識形態理論的著作。與當前大多數學者把馬克思的意識形態術語固化為一種單一的否定性概念不同,本文認為,《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意識形態術語的含義具有豐富與多維的特性,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表述了含義有別的多種意識形態概念。
【關鍵詞】 馬克思 意識形態 《德意志意識形態》
作者簡介: 吳勝鋒(1978- ),洛陽師範學院馬列部副教授。
儘管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理論在20世紀產生和繁衍出眾多的理論支派與思想體系,但馬克思本人在其著作中卻很少使用意識形態這一術語,也從未對其下過一個明確的定義。《德意志意識形態》作為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述及「意識形態」概念,以及馬克思和恩格斯唯一「系統地、單獨地來充分論述意識形態問題」的著作,在今天已然成為大眾追尋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內涵,及其理論內容的名副其實的精神源頭。與當前大多數學者把馬克思的意識形態術語固化為一種否定性概念不同,我們認為,《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含義具有豐富性、多維性。其中,除了通常人們認可的作為哲學批判的否定性意識形態概念外,馬克思和恩格斯還表述了作為觀念科學的以及觀念性上層建築的中性的,或肯定性的意識形態概念。甚至可以說,正是由於其意識形態概念含義的豐富性與多維性,才使馬克思之後的各式各樣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形式及其演進路徑成為可能。
作為觀念科學的意識形態概念
從詞源學上看,意識形態概念的最初意思即為「觀念的科學」。據考證,法國思想家德斯蒂·德·特拉西於1796年創立了「意識形態」(Ideology)一詞。受當時社會由啟蒙運動所激發的自然主義知識學、以及實證主義的精神鼓舞,特拉西極為大膽地意欲創立一門能夠為一切科學知識提供基礎的觀念科學,他把這門新的科學稱為意識形態。這樣一門觀念的科學,將通過對人感官的研究,以及對由感官而來觀念的細緻分析,從而為邏輯學、政治學、道德理論、教育學乃至化學、物理學等提供知識保證。
但在「意識形態」概念誕生之初,便遭受厄運。因特拉西本人的共和主義政治立場,因此受到當時法國獨裁政治家拿破崙的敵視,特拉西的「意識形態」概念就成為拿破崙對其進行批判的替罪羊。拿破崙通過把特拉西關於觀念科學的意識形態概念,扭曲為觀念本身,從而把主張意識形態概念的學者說成是一群沉湎於幻想、不務實事的脫離現實之人。自此,由於拿破崙的醜化,在當時歐洲思想界,意識形態概念便由一個深受實證主義影響的、具有積極建設意義的概念,轉變為一個脫離生活實際、備受嘲笑和鄙視的否定性概念。
關於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爭議的第一個焦點問題就是,馬克思在使用意識形態概念時,是否保留,或在多大程度上保留了其作為觀念科學的原初含義?在被視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發源地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是否包含有作為觀念科學的意識形態概念。大多數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者主張,馬克思繼承和使用的是拿破崙改造過的、否定性的意識形態概念,在馬克思及其著作中,已經完全拋棄和拒斥作為觀念科學的意識形態概念。例如,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喬治·拉雷恩說:「不要忘了,馬克思、恩格斯的著述中大部分篇幅都支持的是一種批判性的意識形態概念,而且終其一生,他們都抱持這樣一種意識形態觀,這是他們的後繼者們無法挑戰和改變的。」
也有一部分馬克思主義研究者主張,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並未完全徹底地主張一種拿破崙式的否定性意識形態概念,相反,他以一種潛在的方式復興了由特拉西創立的作為觀念科學的意識形態傳統。對此,大衛·布雷布洛克說:「馬克思不同於拿破崙而與意識形態家一樣,是神秘化傾向的堅定的敵人,在他的意識形態理論的中心,復興了一個同情意識形態家的主題。」
在我們看來,無論是依據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思想發生史,抑或是從《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文本學角度出發,還是考察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與意識形態的內在邏輯關係,作為觀念科學的意識形態概念都應成為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合法性構成要素。
首先,從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思想發生史來看,《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意識形態概念直接來源於特拉西。正如有學者指出的,在寫作《德意志意識形態》,正式使用意識形態概念之前,馬克思本人對意識形態概念並不陌生。而且,馬克思最先接觸的很有可能是經過拿破崙改造過的、否定性的意識形態概念。據考證,馬克思在柏林上大學期間,其父親亨利希·馬克思在給他的一封信中談論過拿破崙式的意識形態概念,亨利希·馬克思說:「要是哪一個研究過拿破崙的歷史和他對『意識形態』這一荒謬之辭的理解,那他就會心安理得地為拿破崙的垮臺和普魯士的勝利而歡呼。」還有研究者指出,在寫作《德意志意識形態》之前,馬克思已經在其著作中實際地闡述了拿破崙所主張的否定性意識形態概念,例如,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當時德國國家制度、宗教的批判,其實質與拿破崙對當時法國觀念學家的批判一脈相承、內在地相似。
這裡的關鍵問題在於,在寫作《德意志意識形態》之前,為什麼馬克思在熟知拿破崙式意識形態概念的情況下,並沒有實際使用這一概念?為什麼馬克思直到在寫作《德意志意識形態》時,才第一次正式提到並實際地使用意識形態的概念?答案就在於,拿破崙式的、純粹否定性的意識形態概念過於狹隘,滿足不了馬克思用多層次、廣維度、寬視角來闡述人類複雜的文化現象及其思想活動的要求。而在寫作《德意志意識形態》之前,馬克思通過接觸特拉西觀念科學的意識形態概念,才認識到意識形態概念可能囊括的廣闊理論視域,並最終決定使用意識形態這一概念。今天的馬克思學研究表明,馬克思在寫作《德意志意識形態》之前,曾做了充分的理論準備,特別是他在1844年流亡法國巴黎期間仔細研讀了包括《意識形態的要素》在內的特拉西著作,並對此做了大量筆記。「他在1844年至1845年流亡巴黎期間曾經閱讀並摘錄了德斯蒂·德·特拉西的一些著作。正是緊接著這一時期以後,馬克思、恩格斯撰寫了《德意志意識形態》這部長篇著作。」值得指出的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不僅第一次正式使用了意識形態概念,而且還仿照特拉西的法文「意識形態」(idéologie)概念,創製了德文的「意識形態」(Ideologie)概念。以上事實表明,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第一次使用意識形態概念,絕不是出於思想上偶然的心血來潮,而是經過充分的醞釀與準備,其中,特拉西的意識形態概念及其理論是馬克思嘗試使用這一術語必不可少的思想史前提。
其次,考察《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文本,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中確實以肯定的方式表述過作為觀念科學的意識形態概念。在第一卷第一章的「費爾巴哈」開頭部分,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手稿中刪除了如下一段關於意識形態概念的重要表述:「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歷史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自然史,即所謂自然科學,我們在這裡不談;我們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類史,因為幾乎整個意識形態不是曲解人類史,就是完全撇開人類史。意識形態本身只不過是這一歷史的一個方面。」在這段話中,對於意識形態問題,馬克思表達了兩重意思,一是批判了過去的意識形態理論,因為它們「不是曲解人類史,就是完全撇開人類史」;二是肯定了意識形態是人類歷史科學的一個方面。因為馬克思說「意識形態本身只不過是這一歷史的一個方面」,而所謂「這一歷史」指的就是「人類科學史」。根據第二個意思,馬克思肯定意識形態是關於人類歷史科學的一個方面,並把歷史科學與自然科學對立起來,也就是承認意識形態是一門與人類精神活動有關的科學,這也就表明了馬克思與特拉西都贊成意識形態是一門關於人類觀念的科學。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除直接表述意識形態是一門關於人類精神觀念史的科學外,也通過對隱藏在觀念科學背後的實證主義思想的贊同,間接地表達了他對作為觀念科學意識形態概念的肯定態度。如果我們熟悉近代以來的西方哲學史,就會明白,自休謨已降,包括康德、孔德在內的一大批思想家,都曾嘗試通過對人性、感官、觀念等的分析,比照自然科學,以實證主義的方式建立關於社會生活的嚴謹科學。特拉西關於意識形態的觀念科學,只不過是近代以來西方思想領域實證主義觀念學之流觴。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也明確表達了自己對這種實證主義觀念學傳統的讚賞態度,馬克思和恩格斯寫道:「在思辨終止的地方,在現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關於意識的空話將終止,它們一定會被真正的知識所代替。」
最後,馬克思主義自身的意識形態地位,也決定了馬克思承認關於觀念科學的意識形態概念。有一種代表性的觀點認為,不僅馬克思本人從未談到過「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或「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而且馬克思也拒絕承認他自己的理論是一種意識形態。因為,「馬克思太熟悉拿破崙對理論家(觀念學家)的主張了,他不會以這種明確的正面意思來使用『意識形態』一詞。馬克思認為,意識形態遠遠不能為無產階級指明走向勝利的道路,卻可能把無產階級引入歧途的抽象學說和幻想觀念的領域。」如果這樣的話,就與我們早已接受的,承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主導地位的認知相違背,顯然是荒謬的。
確實,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並沒有過多地闡述自己創立且即將形成的理論的性質和功能。於是,一些研究者就錯誤地以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的一句名言為依據,即「你們不使哲學成為現實,就不能夠消滅哲學」,以馬克思的哲學觀為例,去渲染馬克思在意識形態問題上的批判和解構態度。這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思維方式,不僅錯誤地理解了馬克思的哲學觀,也歪曲了馬克思關於思想理論性質和功能的基本立場。一般說來,馬克思特別強調物質生產活動在社會生活中的決定性作用,但不能因此就得出馬克思否定包括意識形態在內的思想理論的存在地位及其科學性。不要忘記,同樣是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還有一段關於理論在社會活動中所起作用的精彩表述,馬克思說:「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事實上,我們可以把上述表述看作馬克思對他自己所創立的理論性質和目標的最好詮釋,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理論,它因科學性而徹底,因徹底而說服人,因說服人而掌握群眾,因掌握群眾而變為物質性的力量。這也就是人們通常所總結的,作為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具有科學性與革命性的重要特徵。所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質,它指導社會實踐的革命性功能,以及它自身作為意識形態的客觀地位,都表明馬克思承認作為觀念科學的意識形態概念。
作為哲學批判的意識形態概念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作為哲學批判的意識形態概念是顯而易見的。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於意識形態的批判性立場,不僅對以費爾巴哈、鮑威爾、施蒂納為代表的小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家展開了辛辣的嘲弄和諷刺,從認識論的角度揭示了其意識形態顛倒、扭曲的認識論本質,而且初步提出和闡述了意識形態的哲學批判即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和生產關係的批判這一基本原理。
首先,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作為哲學批判的意識形態概念是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意識形態家的批判而引發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寫作《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直接動機是為了回擊青年黑格爾主義者鮑威爾在《評路德維希·費爾巴哈》一文中對其《神聖家族》的批判,但在隨後的寫作過程中,馬克思把批判的對象逐漸擴展到青年黑格爾主義者施蒂納、盧格、以及當時的空想社會主義代表人物,在批判這些黑格爾主義者和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時候,馬克思給他們冠以「意識形態家」的蔑稱。
《德意志意識形態》一開篇就直截了當地點名對德國的意識形態家展開批判,馬克思和恩格斯寫道:「正如德意志意識形態家們所宣告的,德國在最近幾年裡經歷了一次空前的變革……據說這一切都是在純粹的思想領域中發生的。」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這些德意志意識形態家是「概念的生產者」,是「使一切本末倒置」的人,這些德意志意識形態家的錯誤在於,他們把「『思維著的人』、『哲學家』、意識形態家……看做是歷史的製造者、『監護人會議』、統治者」。對此,馬克思指出:「哲學家、思維著的人本身自古以來就是在歷史上佔統治地位的。這個結論,如我們所看到的,早就由黑格爾表述過了。」考察馬克思對這些德意志意識形態家的批判,不免有似曾相識之感,這與拿破崙對以特拉西為代表的法國意識形態家的批判何等相似。「青年黑格爾派自認為是激進派,但是,他們事實上相當保守,只不過是把自己看成狼的綿羊。馬克思、恩格斯把他們的觀點稱之為『德意志意識形態』,試圖通過把他們與幾十年以前曾在法國被強烈譴責的學說聯繫在一起而使之得不到信任。」
其次,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從認識論的角度揭示了意識形態顛倒、扭曲的認識論本質。在剖析馬克思關於意識形態的認識論學說時,人們大多會立即想到他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如下經典表述:「如果在全部意識形態中,人們和他們的關係就像在照相機中一樣是倒立成像的,那麼這種現象也是從人們生活的歷史過程中產生的,正如物體在視網膜上的倒影是直接從人們生活的生理過程中產生的一樣。」
在這裡,馬克思以相機的成像方式為比較,提出了他關於意識形態是一種「倒立成像」的觀點,與他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批判宗教是「顛倒的世界意識」相呼應,再次強化了他所主張的,意識形態是一種顛倒的、扭曲的認識的基本主張。值得指出的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於意識形態認識論闡述更深刻的地方在於,他沒有單純停留在意識形態是一種顛倒的認識的結論上,而是立足於實踐,深入挖掘意識形態在人類社會活動中得以產生的深層原因,以及發生顛倒的內在機理。一是馬克思認為人們的物質生產實踐是意識形態得以產生的最深層原因。在馬克思看來,不僅像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上學等意識形態,而且人的一切思想、觀念和意識,都是在人們的物質活動和交往中產生的。馬克思說:「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表現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人們是自己的觀念、思想等等的生產者。」
二是馬克思從對實踐局限性的分析出發,揭示了意識形態在認識中發生顛倒、扭曲的深層機理。馬克思認為,意識形態顛倒、扭曲的認識論性質,其原因不在於認識過程本身,不是認識出了錯誤,而是由實踐自身的矛盾、實踐的局限性所致。或者可以說,意識形態真實地反映了實踐,但實踐自身卻是矛盾的、有局限的。意識形態的顛倒、扭曲性質是由實踐本身的局限性所決定的。對此,馬克思和恩格斯說:「如果這些個人的現實關係的有意識的表現是虛幻的,如果他們在自己的觀念中把自己的現實顛倒過來,那麼這又是由他們狹隘的物質活動方式以及由此而來的他們狹隘的社會關係造成的。」
最後,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指明了意識形態哲學批判的最終旨歸是揭露和批判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和生產關係這一內在本質。對於馬克思來說,無論是對以黑格爾派為代表的意識形態家的指責和嘲弄,還是揭露意識形態在認識論上所具有的顛倒、扭曲性質,都不是其意識形態哲學批判的最終目標。馬克思意識形態哲學批判的最終旨歸是揭露和批判不合理的現實,即揭露和批判近代以來興起的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和生產關係的矛盾現實。因為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已發展到這樣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上產生出來的生產力和交往手段在現存關係下只能造成災難,這種生產力已經不是生產的力量,而是破壞的力量(機器和貨幣)」。並且,「與此同時還產生了一個階級,它必須承擔社會的一切重負,而不能享受社會的福利,它被排斥於社會之外,因而不得不同其他一切階級發生最激烈的對立,這個階級構成了全體社會成員中的大多數」。
需要說明的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只是指明意識形態的哲學批判要深入到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和生產關係的內核中,但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和生產關係的具體分析與批判,卻是馬克思在寫作《資本論》時才完成的任務。確實,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德意志哲學家時曾說道:「要說明這種曾經在德國佔統治地位的歷史方法,以及說明它為什麼主要在德國佔統治地位的原因,就必須從它與一切意識形態家的幻想,例如,與法學家、政治家(包括實際的國務活動家)的幻想的聯繫出發……而從他們的實際生活狀況、他們的職業和分工出發,是很容易說明這些幻想、玄想和曲解的。」〖ZW(〗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82-183頁。〖ZW)〗但是,由於資本主義具體生產過程的不透明性,以及形成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高度複雜性,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還缺乏充分的理論準備,來不及對資本的經濟結構進行活體解剖,也就無法從細節上具體揭示為何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意識形態被賦予顛倒和扭曲的特質。對此,英國馬克思主義者喬治·拉雷恩說:「在《形態》中,馬克思提出觀念只能在物質實踐的關係中得到理解。但這只是一個尚需進一步具體化的一般性陳述。通過仔細分析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馬克思得出結論認為,資本主義物質活動並不簡單,在其總體性上,它們並不是其所展示的那個樣子。」
意識形態的哲學批判即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和生產關係的批判,這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基本原理。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不僅初次提出這一原理,而且把它視為一項開放性的事業。在馬克思晚年,他本人通過對資本主義商品、競爭與交換等經濟細節的具體分析,奠定了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和生產關係批判的基本前提。在馬克思之後,特別是20世紀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繼承和深化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批判的這一基本原理。以霍克海默、阿多諾、馬爾庫塞、哈貝馬斯等為代表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結合20世紀以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和生產關係發生的新變化,把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和生產關係的批判擴展到科學技術、商品文化、話語表達等領域,極大地拓展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哲學批判的廣度和深度。這也反映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哲學批判概念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仍然具有令人信服的解釋力和強大生命力。
唯物史觀中的意識形態概念
《德意志意識形態》是馬克思首次系統論述其唯物史觀的重要著作,在其中,馬克思和恩格斯不僅第一次使用了上層建築的概念,而且還明確地把意識形態作為上層建築的觀念性構成部分。這樣一來,在唯物史觀的視域中,馬克思意識形態的概念在獲得新內涵的同時,也必須面對和聚焦新的問題域。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如果說作為觀念科學的意識形態概念體現了近代以來實證主義精神對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影響,作為哲學批判的意識形態概念賦予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鮮明的社會學批判色彩,那麼,唯物史觀視域中的意識形態概念則集中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超越唯心主義與舊唯物主義的革命本質,及其關注社會生活的現實主義精神。
首先,在唯物史觀的視域中,馬克思在強調社會存在對意識形態決定性作用的同時,以觀念性上層建築的形式賦予意識形態的合法性地位。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儘管馬克思還沒有像在後來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那樣以精確、簡練的語言來表述唯物史觀的基本內容,甚至唯物史觀中的基本範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也沒有被明確提出和使用,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一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已得到清晰的闡述,而且,馬克思通過創立上層建築範疇,把道德、宗教、形上學等意識形態形式等同於觀念的上層建築,從而賦予意識形態的合法性地位。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曾多次表述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一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馬克思說:「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這種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不同,它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範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各種觀念形態。」
另外,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儘管唯物史觀中的生產關係和經濟基礎範疇還未被明確提出,但市民社會、交往形式的概念已蘊含在其基本思想內容之中。這樣一來,在唯物史觀中,經濟基礎對觀念性上層建築的宗教、哲學、道德的決定作用,就轉化為市民社會對它的決定作用。馬克思說:「市民社會這一名稱始終標誌著直接從生產和交往中發展起來的社會組織,這種社會組織在一切時代都構成國家的基礎以及其他的觀念的上層建築的基礎。」
如何把握作為觀念性上層建築的意識形態的一般特徵?最為直觀的方式就是考察意識形態的典型形式。幾乎在馬克思的所有著作中,他都非常明確地表達了把道德、宗教、形上學等視為意識形態具體形式的一貫立場,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也是如此。參照道德、宗教、形上學這類意識形態的具體形式,結合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其意識形態應包括以下幾個重要特徵:一是意識形態的社會性。道德、宗教、形上學等意識形態具有社會性,在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中,這是不言而喻的。因為,「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而且只要人們存在著,它就仍然是這種產物」;二是意識形態的階級性。意識形態的階級性是它區別於其他意識形式的重要特徵。根據唯物史觀,只要社會制度依然採取階級統治的形式,意識形態就必然具有階級性。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曾以一個形象的類比批判了那些割裂意識形態與階級利益內在聯繫的那些意識形態家,馬克思說:「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一個小店主都能精明地判別某人的假貌和真相,然而我們的歷史編纂學卻還沒有獲得這種平凡的認識」;三是意識形態的總體性。意識形態的總體性是它區別於其他意識形態的另一重要特徵。意識形態的總體性意味著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是一整套觀念體系。
其次,在唯物史觀中,馬克思通過社會分工理論,不僅闡述了意識形態的誕生機制,而且深刻說明了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及其能動的反作用。在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看來,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一直面臨一個難以克服的問題,即一方面強調物質生產和交往對意識形態的決定作用,主張「道德、宗教、形上學和其他意識形態,以及與它們相適應的意識形式便不再保留獨立性的外觀了。它們沒有歷史,沒有發展」;另一方面又必須承認意識的相對獨立性及其能動作用。如果片面地強調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就有可能把意識視作無用的副現象;如果片面地強調意識的能動性和反作用,就有陷入唯心主義的危險。以喬恩·埃爾斯特為代表的當代分析馬克思主義學派就認為,馬克思在賦予意識形態存在地位的同時,由於過於強調物質生產和交往對意識形態的決定作用,導致「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一再否認人的精神創造物可以有其自身的歷史……它不僅否認了思想的自主性,而且否認了政治的自主性」。
關於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與能動反作用的問題,馬克思的態度及其基本立場,正如恩格斯晚年所總結的:「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對歷史鬥爭的進程發生影響並且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是決定著這一鬥爭的形式的,還有上層建築的各種因素。」事實上,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在依據分工闡述唯物史觀的社會形態理論時,也對意識形態的產生機制及其能動作用作出了深刻的說明。其中,馬克思說:「分工只是從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分離的時候起才真正成為分工。從這時候起,意識才能現實地想像:它是和現存實踐的意識不同的某種東西;它不用想像某種現實的東西就能現實地想像某種東西。從這時候起,意識才能擺脫世界而去構造『純粹的』理論、神學、哲學、道德等等。」在這裡,一是馬克思既把分工看作精神勞動出現的直接原因,也把精神勞動的出現看作分工的根本性標誌,因為「分工只是從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分離的時候起才真正成為分工」;二是馬克思認為,精神勞動一旦與物質勞動分離,就以相對獨立的形式呈現,因為「它是和現存實踐的意識不同的某種東西」。三是馬克思說明了意識的能動創造性作用,因為像神學、哲學、道德等純粹的理論是意識擺脫事實,獨立構造的產物。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還通過對統治階級內部分工的具體分析,闡述了意識形態的產生及其相對獨立性的問題。他們說:「分工是迄今為止歷史的主要力量之一,現在,分工也以精神勞動和物質勞動的分工的形式在統治階級中間表現出來,因此在這個階級內部,一部分是作為該階級的思想家出現的。」在馬克思看來,正是統治階級內部的分工,導致了意識形態家的出現,意識形態家不過是統治階級內部的精神生產者,他們製造了統治階級的法律、道德、宗教等具體的意識形態形式。馬克思還指出,統治階級內部的分工,不僅導致相對獨立的意識形態的出現,甚至還可能因意識形態獨立性的作用,導致「在這一階級內部,這種分裂甚至可以發展成為這兩部分人之間的某種程度的對立和敵視。
最後,在唯物史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通過提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佔統治地位的思想」的基本原理,初步闡述了意識形態領導權問題。在當前的研究中,有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本人並未主張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領導權;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領導權首創者的名號應歸於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列寧,或者應歸於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盧卡奇、葛蘭西等人。這樣一來,他們不僅否認了馬克思在意識形態領導權問題上的重要理論貢獻,而且還造成了把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理論與列寧或盧卡奇、葛蘭西等人的意識形態理論截然對立的嚴重後果。
否認馬克思有意識形態領導權思想的研究者的主要錯誤在於,他們未能認識到《德意志意識形態》是馬克思闡述其唯物史觀的重要理論著作,因而未能自覺地站在唯物史觀的視域下,把握馬克思關於意識形態理論中「統治階級」與「統治思想」內在關聯的理論。在他們看來,馬克思關於「佔統治地位的思想」的論述,其理論重心在於馬克思從思想統治的角度對資產階級展開的新批判,在這裡,意識形態是一個否定性概念,它因扮演了資產階級統治幫兇的角色,是批判的對象。但問題在於,馬克思是在唯物史觀的視域下論述其「佔統治地位的思想」的。眾所周知,唯物史觀是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因此,當馬克思說:「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佔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佔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佔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他針對的並不是資本主義社會,而是一切存在階級的社會。因此,不僅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支配物質資料生產的階級,必然支配精神生產資料,並且其他階級社會,例如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支配物質資料生產的階級,也必然支配精神生產資料。這一原理,同樣也適用於社會主義社會,只要社會主義社會還存在著階級,那麼,在物質生產資料中居於支配地位的階級,必然也要求得到在意識形態領域的統治權。這樣一來,在唯物史觀的視域中,意識形態即是一個中性概念,它因對統治階級利益的合理表達,合法地獲得了統治地位。
確實,像列寧、盧卡奇、葛蘭西和馬爾庫塞等,這些馬克思之後的馬克思主義者結合20世紀社會主義革命的實踐,在意識形態領導權問題上,各自提出了極富特色的新創見。其中,列寧在堅持馬克思意識形態領導權基本原理的同時,結合俄國革命實踐,提出了意識形態的黨性原則,並具體闡述了意識形態灌輸理論等,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的意識形態領導權理論。而以盧卡奇、葛蘭西和馬爾庫塞為代表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在強調馬克思意識形態領導權時,卻犯了片面誇大意識形態革命作用的錯誤,在意識形態問題上,背離了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這表明,馬克思關於意識形態領導權問題的基本原理,在當今時代,依然是一個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的重大課題。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2]《費爾巴哈——唯物主義觀點和唯心主義觀點的對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
[3 ]〔英〕戴維·麥克萊倫:《馬克思傳》,王珍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4 ]〔英〕戴維·麥克萊倫:《馬克思以後的馬克思主義》,李智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5 ]〔美〕利昂·巴拉達特:《意識形態——起源和影響》,張慧芝等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12年。
[6 ]〔德〕羅爾夫·魏格豪斯:《法蘭克福學派:歷史、理論及政治影響》,孟登迎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7 ]聶錦芳:《批判與建構:〈德意志意識形態〉文本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8 ]張秀琴:《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文化歷史主義解讀》,《哲學動態》2012年第3期。
文章來源:《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年第6期。
《馬克思主義研究》徵訂方式
微店訂閱
★ 備註:請在匯款留言欄註明刊名、訂期、數量,並寫明收件人姓名、詳細地址、郵編、聯繫方式,或者可以致電我們進行信息登記。
聯繫方式
訂閱熱線:010-59366555
郵 箱:qikanzhengding@ssap.cn
銀行匯款
戶 名: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開戶行:工行北京北太平莊支行
帳 號:0200010019200365434
郵局匯款
收款人: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期刊運營中心
地 址:北京市西城區北三環中路甲29號院3號樓華龍大廈A座1403室期刊運營中心
郵 編 :100029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