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們的母語,語文的學習往往很難得到重視。許多孩子和家長都認為遣詞造句很簡單,不需要投入過多精力,但在實際運用上卻很容易出錯。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中,寫作中最常見的問題就是「的、得、地」的用法。「的、得、地」的使用頻率很高,很多孩子在寫作文時分不清各自的具體用法,經常會把三者混為一談,錯誤使用,導致作文莫名其妙丟分。
對此,新東方在線語文老師總結了一些通俗易懂的規律和方法,希望各位家長在平時輔導孩子功課的過程中,幫助他們正確掌握各自的用法。
「的」「地」「得」用法剖析
「的」—定語的標誌,通常有三種用法。用在定語與中心語之間,表示兩者之間的領屬關係,置於定語之後,修飾詞與詞組之間的關係。放在主語與賓語的前面,用於限制後面的事物。結構形式一般為形容詞、名詞(代詞)+的+名詞,如:白天的太陽,黃山的迎客松,炫酷的跑車……
「得」—補語的標誌,通常放置在謂語之後,是用來連接表示程度或結果的補語。同時,補語部分常為表示動作的詞或詞組,用以說明動作發生的情況或進展的程度,且後面的詞或詞組對前面動作發生的情況有補充說明的作用。結構形式一般為動詞/形容詞+得+副詞(補語),如:他把摩託車輪轂擦得乾淨鋥亮、氣得破口大罵、感動得潸然淚下、開心得合不攏嘴……
「地」—狀語的標誌,通常放置在謂語、形容詞或動詞之前。「地」後面通常只跟表示動作的詞或詞組,用於描述或限制後面發生的動作,且前面的詞或詞組會用來形容後面的動作。結構形式一般有形容詞+地+動詞、副詞+地,表程度、範圍,如:天慢慢地炎熱起來、從容不迫地回答、斬釘截鐵地回絕……
「的」「地」「得」讀音解析
「的、得、地」作為現代漢語中使用最為頻繁的三大結構助詞,在不同的詞性搭配時,都有著各自讀音上的區分,有時通過固定讀音組合也能讓搭配更為精確化。
「的」,表示結構關係用作虛詞時,輕聲讀作「de」,但用作實詞時,有另外一種讀音為「di」,如:有的放矢、目的,這裡的「的」則為名詞,表示目標、目的的含義。
「得」,用作虛詞起輔助狀態時,一律讀作「de」,但用作實詞時,「de」則會變為第二聲調,如:得到、得逞,這裡的「得」化為動詞,表示獲得、佔有得含義。
「地」,表示結構關係用作虛詞時,也讀作「de」,但用作實詞時,讀作「di」的第四聲調,如:土地、地方,這裡的「地」為名詞,有地點、大地的含義。
想要熟練掌握「的、得、地」的用法,除了了解基本概念和搭配用法外,家長們還要督促孩子在日常練習中多總結歸納,這樣才能真正掃平使用障礙。此外,如果遇到其他語文學習上的困難,家長們也可以下載新東方在線官方APP進行諮詢。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