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明龍 | 也談「中國小說西譯之嚆矢」

2021-02-16 文匯學人

《明清小說研究》2019年第3期刊登了陳藝璇、王燕撰寫的《中國小說西譯之嚆矢:——梵蒂岡〈玉嬌梨〉手寫本的發現》,把中國小說首次西譯的時間定在1700年,因而被譽為「為《玉嬌梨》的西譯乃至中國小說的西譯確立了新的學術起點」。此說如果成立,中國翻譯史就要重寫,所以不能不認為事關重大。在網上讀到此文後,我覺得這個結論依據不足,大有討論餘地。下面就是我對這篇文章初步研究後的一些看法。

 

作者說,這份珍貴的文獻之所以長期湮沒,原因在於法國漢學家伯希和編纂的《梵蒂岡圖書館所藏漢籍目錄》,把編號「Vaticano Estr. Oriente 13」中的這篇小說,誤題為「中國新聞」。其實,《梵蒂岡圖書館所藏漢籍目錄》的原著《Inventaire sommaire des manuscrits et imprimés chinois de la Bibliothèque vanticane》中的此件題為「Nouvelle chinoise」,正確的譯文應該是「中國短篇小說」,而不是「中國新聞」。所以,應該挨板子的不是伯希和,而是中文版譯者。

                   

對於這份文稿的完成年代,作者寫道:「根據萬濟國卒年1687年和石鐸琭卒年1704年推斷,梵藏本大約完成於1700年初。」這段話令人非常吃驚,因為作者在前面以大量篇幅從多方面論斷,此件文稿的作者很可能是萬濟國;作者既然知道萬濟國卒於1678年,又說文稿大約完成於1700年初,這不是明顯地在否認自己嗎?作者於是緊接著說,也可能是另一個傳教士,即萬濟國的弟子石鐸琭,並把此稿的完成年代推斷為萬濟國死後的1700年。而推斷這個年頭的唯一依據,竟然是萬濟國和石鐸琭的卒年,也就是在前者的卒年1678年和後者的卒年1704 年之間,粗率地取一個中間值。恕我少見多怪,這樣的考證方法前所未聞。再則,作者既然把此件的完成時間定為1700年,那就與萬濟國毫無干係,所以我不明白,文中對萬濟國其人及其注音方法的長篇紹介用意何在?

 

這件藏品的扉頁上有兩小段義大利文,對此件作了介紹:

「Romanzo cinese con sua tradutione italiana.   Trattato del P. Varo della legge di Dio in cinese , con la spiegatione italiana.」

譯成中文是:

 

這兩段文字的作者難以考證,但顯然不是伯希和。從筆跡和拼寫可知,這是文稿入藏時寫下的,而非後人所添加,因而可信度甚高。依據這兩段文字的提示,此件包含兩件文稿。其一是小說的中文翻譯,即《玉嬌梨》,其二是是瓦羅神父(漢名萬濟國)關於上帝的論述。然而,在「Vaticano Estr. Oriente 13」中沒有發現萬濟國的這份論述,現在能夠讀到的只是「中文小說」,但並未提及譯者姓名。因此,這篇「中文小說及其意文翻譯」文稿的作者,是否與下一篇「瓦羅神父中文論述神聖法」同為一人,尚需進一步探索和論證。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與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另一個傳教士,即萬濟國的弟子石鐸琭無關。

 

筆者認為,這件「中文小說及其意文翻譯」文稿,是傳教士的漢語學習材料,不是《玉嬌梨》的文學翻譯。

來華傳教士必須學會漢語,這是鐵律,無人能夠例外。鑑於漢語的特點,無論官話或方言,當時的漢語尚無任何語法理論,必須經由語言文字實踐學習漢語,別無捷徑,這是傳教士的共識。因此,為各種漢籍中的漢字逐一注音釋義,藉此認讀漢字,是傳教士普遍採用的方法。不同國籍和不同修會的來華傳教士無不如此,遺存至今的此類文獻數量甚多。具體的做法是為漢籍中的每一個漢字注音釋義,被選作底本的大體有四類,一是古代經典,二是名人名篇,三是日常會話和應用文,四是傳教資料。

這篇《玉嬌梨》就是這類漢語學習材料,可歸入上述第三類,也就是說,這件文稿不是《玉嬌梨》的譯文。理由如下: 

 

通篇不成句,不成段,更不成文,使用這份資料的人如果不是為了學習漢語,而是為了欣賞小說,那就即使連蒙帶猜,也無法勉強了解其大體內容。把這樣的文字視為對《玉嬌梨》的文學翻譯,無疑是對翻譯的糟蹋。

作者幫助讀者識字的意圖十分明顯。試舉幾例:中文「太常」「副使」等官職,作者在注音後均譯為「官員」(mandarino)。「甲科太常正卿」被譯為「官銜」(nome di mandarino);「富貴人家」中的「人家」,被譯為「人」(huomino)和「家」(case)。為幫助不通義大利文的讀者有真切的感受,請允許我把這兩個義大利文名詞轉譯英文,前者是human,後者是 house,難道human house是漢語「人家」的意思嗎?還有更可樂的,「尚未聯姻」中的「尚未」被譯作「上面」(supra)和「不」(non)。 如果是翻譯小說,譯者絕不可能不懂「人家」 和「尚未」這兩個常用詞的含義,之所以逐字註解,他的用意顯然是幫助讀者識字,而不是請他們讀小說。不妨再舉一個堪稱較好的完整句子:「為蘇兄今日之論而作」,譯文是「為(per)蘇(Su)兄(hiung)di hoggi(今日)il discorso(論)作(fatto)」。把這幾個詞連起來便是:」per Su hiung di hoggi il discorso fatto。這根本就不是一個句子,而且不知何故,「兄」字音譯而不意譯,義大利人連猜帶蒙恐怕也難以揣摩其含義。這種文字能說是在翻譯一篇小說嗎?況且,《玉嬌梨》共有二十回,而見諸此件的不足一回,僅有區區兩千餘字,相差太大。

作者寫道:「梵蒂岡遠東收藏品13」的四部分內容筆跡一致、字體一致,除第二部分《管堂中事》沒有義大利譯文外,其他三部分體例一致,均有漢字、羅馬字注音和義大利譯文,明顯出自一人之手。」作者還說「藏品第二部分中文標題為《管堂中事》,……這部作品是17、18世紀耶穌會士經常使用的傳教材料,也是他們學習北京官話的教材。」請注意「也是他們學習北京官話的教材」這句話,既然《管堂中事》是漢語教材,為什麼同在一件文稿中的《玉嬌梨》就不是呢?

其實,不但「梵蒂岡遠東收藏品13」是傳教士的漢語教材,書號為「梵蒂岡遠東收藏品14」 的《拜客問答》也是同樣性質的文獻。這件文稿與前面的《玉嬌梨》的體例完全一樣,只是排列順序不同,前者是漢字-注音-解釋,後者是注音-漢字-解釋。我讀過的黃嘉略編寫的法文《漢語語法》手稿中,列舉了一些漢語常用語,所使用的方法也是漢字-注音-解釋,可貴的是,黃嘉略在注音-解釋-漢字之後,還把整句用通順的法語翻譯出來:

tchon kouo        pi            gi peon keng taamilieu royaume comparer Ja pon  plus  grand中        國            比            日 本     更      大 La Chine est plus grande que le Japon.

這對漢語初學者大有助益。由此可見,這種學習漢語的方法為教會人士所習用,通過此類漢語注釋資料,傳教士不但可以學習漢語,還可以了解和熟悉中國的人文地理和民情風俗等有關中國的常識。當初,「Vaticano Estr. Oriente 13」若是也像黃嘉略這樣處理,那倒是可以考慮視為小說翻譯的。  

作者寫道:「中國小說在西譯過程中具有漢語教材屬性,這是早期中國小說西譯史上的一個傳統」。作者既然認定中國小說西譯始於1700年,那麼這個傳統就應該逐漸形成於1700年之後,此後至少有若干此類文稿問世,請問作者能否提供若干實例支持這個說法?

 

我在拙著《黃嘉略與早期法國漢學》中,提到了黃嘉略翻譯《玉嬌梨》一事。黃嘉略是中國教徒,隨其師傅梁宏任赴法,並定居巴黎,與法國文人學者多有交往。他在法國學者弗雷萊建議下著手翻譯《玉嬌梨》。為了讓法國讀者既能讀懂故事,又能領略漢語的奧妙,除了翻譯正文外,他常常添加一些腳註;例如,為「一臂之力」加注說是「給予幫助」,在為「土木之變」所作的腳註中還簡要地講述了這一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黃嘉略每譯出一回,弗雷萊立即進行修改,一則潤色譯文,一則幫助黃嘉略提高法文寫作水平。但是,譯完第三回後,弗雷萊就發現這部小說單調沉悶,沒有引人入勝的情節,書中的幾位文人除了遊園賞花,就是吟詩唱和。他認為,這種文學作品難以引起法國讀者的興趣,與他原來設想《玉嬌梨》能與正在走紅的《一千零一夜》比肩的預計相去甚遠。於是建議黃嘉略停止翻譯,黃嘉略接受弗雷萊的建議,立即停筆。

黃嘉略的手稿現存巴黎國家圖書館抄本部。我讀過這份手稿的大部分,黃嘉略的譯文質量較差,弗雷萊的改動甚多。但是,改動之後的譯文無論遣詞造句,都是純正的法文,不用猜,不用蒙,懂法文的讀者絲毫沒有閱讀的困難。據我所知,黃嘉略的這份這手稿才是《玉嬌梨》的首次西譯(法文),時在1714年。對此提出異議的論著,除了作者的《中國小說西譯之嚆矢》,迄今尚見到第二篇。

作者說:「黃嘉略譯稿學界至今缺乏深入研究,究其原因,和譯稿自身的翻譯質量密切相關。」其實國人迄今對黃嘉略這份譯稿之所以缺乏研究,原因是無人去巴黎查閱手稿,而不是譯稿質量低下。

總而言之,筆者堅持認為,現藏於梵蒂岡圖書館、被伯希和稱為「中國短篇小說」的這件文稿,是為幫助義大利籍傳教士學習漢語而編寫的識字材料。編者以《玉嬌梨》作為底本,對漢字單字和少量語詞注音並作解釋,如此而已,此稿絕非《玉嬌梨》的義大利文譯本。作者將此件稱作「中國小說西譯之嚆矢」,這一論斷因缺乏事實支持而不能成立,「中國小說西譯之嚆矢」當仍是現藏巴黎國家圖書館抄本部的黃嘉略翻譯、弗雷萊校改的法文《玉嬌梨》手稿。

 

(此文的撰寫得到關笑晶、信美利、韓琦等專家鼎力相助,特致謝忱。)

 

學林(2020.1.10)| 也談「中國小說西譯之嚆矢」投稿郵箱  wenhuixueren@139.com

相關焦點

  • 「林紓譯小說」問世121年,《林譯小說精選十種》再現經典
    《林譯小說精選十種》《林譯小說精選十種》(下文簡稱「新精選」)由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中文系副教授張治主編,入選作品包括林紓成名譯著、小仲馬的《茶花女遺事》(即《茶花女》),華盛頓·歐文的《大食故宮餘載》(即《阿爾罕伯拉》),斯威佛特(斯威夫特)的《海外軒渠錄》(即《格列佛遊記》前半部),西萬提司(塞萬提斯)的《
  • 鄭重承諾,本書單絕不含「嚆矢」等詞|出版人8月薦書
    他們不會執著於「嚆矢」和「振翮」等必須安裝特定詞庫才能順利敲出的詞語,但他們的語言卻不會因之有絲毫遜色。在《南貨店》中,張忌使用的就是最質樸的南方方言,說不上一塵不染,卻總能打動人心。《秋園》的故事也是一樣,發生在一個普通人身上,由另外一個普通的人講述。我喜歡這些故事,它們比《嚆矢》文更有被人讀到的價值。社科領域的寫作者們如今也不再把艱澀的文字視作捍衛象牙塔純潔的工具。
  • 西譯之花傲雪怒放——2016西安翻譯學院榮譽大盤點
    西譯選手在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90所高校,近400名參賽選手中脫穎而出,與西安交通大學等23所高校代表華西賽區攜手闖入全國總決賽。在北京舉行的總決賽中,西譯選手與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外交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澳門大學等高校辯論隊同臺競技,最終獲得全國季軍。西譯由於出色的承辦了華西賽區決賽,同時被大賽組委會授予「優秀組織獎」。
  • 好久不見·西譯
    好久不見·西譯 好久不見·西譯 步入三月 春回大地,鳥語花香 發芽、展葉、開花 把春的氣息帶給西譯
  • 小說《飄》的譯後記
    (載《中國翻譯》,2002年第5期)一文中簡述了歸化翻譯和異化翻譯之爭的歷史,他說:「在古代、現代和當代中國,歸化與異化,作為翻譯的兩種策略,前後有三次大規模的論戰。古代,歸化異化之爭的雛形是佛經翻譯中的『文質』之爭……到了近現代,『質』譯和『文』譯為『直譯』和『意譯』所取代,其第二次交鋒發生在20世紀20-30年代。以魯迅為首的一批左翼學者主張直譯,而以梁實秋為首的一批右翼學者則主張意譯。
  • 西譯玫瑰 鏗鏘綻放
    西譯玫瑰 鏗鏘綻放記2019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獲得者 李曉陽西譯之星「敢為人先,無私奉獻,愛生如子,厚德敦行」的西譯精神和「讀書、做人、變革、奮進」的校訓鞭策著我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渴望知識的人,一個懂的創新的人
  • 三星(中國)半導體公司西譯韓語脫產班開學典禮在西安翻譯學院舉行
    )半導體公司西譯韓語脫產班開學典禮在西安翻譯學院舉行 http://www.huaue.com  2015年11月3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11月2日上午,三星(中國)半導體公司西譯韓語脫產班開學典禮在西安翻譯學院西區2號教學樓2406教室舉行,西安翻譯學院副院長齊玉水、信息中心主任李振富、教務處副處長李妍、亞歐語系系主任史曉琴等領導出席。
  • 《中文小說英譯研究》讀書心得
    近年來,中國文學「走出去」已成為學術界的熱門話題,研究成果頗豐,話題廣泛,但多數研究成果僅就某一話題或個案進行深入挖掘;對於讀者,特別是廣大碩博研究生而言,很難在短時間內把握文學對外譯介研究領域的全貌,更難以從中找到研究選題方向。《中文小說英譯研究》以163頁的短小篇幅勾勒出中文小說,特別是現當代小說英譯研究的脈絡。
  • 莫言作品譯者葛浩文:我只譯我喜歡的小說(圖)
    葛浩文在翻譯莫言的小說時,有時會根據他對小說的理解以及照顧西方讀者的趣味習慣,做一些必要的壓縮,比如《豐乳肥臀》有十幾頁內容被他刪去未譯。但葛浩文說,他其實改動得並不多,很節制,絕不像外界傳說的那樣對原著大刀闊斧甚至幾乎重寫。莫言的《四十一炮》他就幾乎沒有改動,全樣譯出;即將在美出版的《檀香刑》,他的改動也很少。
  • 中國通俗文學的海外傳播——十九世紀英譯中國通俗文學資料的學術...
    這批資料內容豐富、體系龐雜,僅德庇時(John Francis Davis)1829年在英譯《漢宮秋》中著錄的中國戲曲就有32種;偉列亞力(Alexander Wylie)1867年在《漢籍解題》(Notes on Chinese Literature)中著錄的中國小說就多達250種。這些以「英文」傳播的古代文獻資料的發掘和加入,必將為中國文學研究領域注入新的活力。
  • 西譯玫瑰 鏗鏘綻放 2019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獲得者李曉陽
    感謝我的大學生活,讓我有如此多的機會去不斷地豐富和充實自己,之後的日子,我會帶著「西譯精神」繼續前行!——李曉陽。李曉陽,2015年考入西安翻譯學院教育學院學前教育專業。2016年參軍入伍。2018年在部隊被評為「優秀義務兵」並獲得「嘉獎」。2018年9月回校繼續學習。
  • 喜報| 西譯學子再創佳績!
    2020中國視頻譯製大賽  2020年12月11日,「2020中國視頻譯製大賽」圓滿落幕!西安翻譯學院學子王怡萱與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湖南大學等多所國內一流大學的同學們同臺競技、過關斬將,最終榮獲「中國視頻譯製大賽」二等獎。
  • 西譯の隱秘的角落……
    西安翻譯學院招生處 西譯學子的好夥伴 你值得擁有!!!!!在古老的傳說中  每所大學都有一個隱秘的角落  它被一股神秘力量所支配  出沒於黎明破曉之時當有人在西譯校園中提起它時  都會露出震驚的表情感嘆:  神秘炫酷精彩組織高手厲害技巧秘籍戰術牛扛把子冠軍第一力量技能黑科技大哥攻略英雄大神陣容傳奇  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魄力  令女大學生沉醉  男大學生留戀  ……  在今天這個註定不平凡的日子裡  由我帶你走進  西譯
  • 西譯教師點亮科研之光
    原標題:西譯教師點亮科研之光   1月4日上午,西安翻譯學院在圖書館報告廳召開2020年度科研工作總結暨科研表彰大會。
  • 西譯朗讀者|曼喬 創始人張亮
    西譯朗讀者以詩言志,用聲傳情讀好文章,講好故事《西譯朗讀者》第五季首發本期節目的主題詞是——感恩山感地恩,方成其高峻海感溪恩,方成其博大出生時,我們感恩父母成長時,我們感恩師友從小的地方來看,我們要感恩一粥一飯往大的地方說,我們要感恩整個世界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種寶藏更是發自內心對世界的擁抱和感激今天的嘉賓將為我們分享屬於他的感恩的故事今天的這位嘉賓是我們2002級的校友從廣東回到陝北從一個大學生村官變成中國紅棗新時尚品牌「曼喬」創始人所以思,所以做他的創業經歷堪稱傳奇逆境如同沙子磨礪出了耀眼的陝北明珠自律利他
  • 也談癟三譯文
    也談癟三譯文作者:黃邦傑記得若干年前有位從事翻譯多年的同行,曾寫過一篇名曰《談癟三譯文》的文章,舉了一個譯例來作說明:She liked to be with him better than with others.
  • 嚆矢和振翮-滿分作文?
    嚆矢和振翮-滿分作文? 嚆矢和振翮? 據說最近,浙江的一篇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這倆詞兒(嚆矢、振翮),都出現在這篇作文裡。這是中國最有名的一首詩,而這首詩裡,有一個生僻字嗎?有一個你不認識的字嗎?多麼通俗易懂,任何人看了,不管有無文化,其大概意思都懂。而且,意境深遠,這才叫學問這才是大家大師的作品。 再比如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 林語堂:中國文化譯出的典範
    與當時許多海歸派一樣,林語堂回國後參與了新文化運動,成了魯迅的支持者和追隨者,同樣關注國民性改造,著有《論中外之國民性》等文,屬於魯迅主導的《語絲》派。回國之初,林語堂算是徹底的歐化主義者,主張全盤西化,欲廢傳統向西學,要歐化中國人,認為中國的生活方式、制度等均應仿效歐美,甚至認為漢族是敗類,可見其西化程度之深。
  • 民聲:莫讓「嚆矢」成了語言學習的風向標
    2020-08-08 04:28:50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舒年「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嚆矢」「振翮」這類詞語是否對語言表達有益處?這段話,來自今年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的第一段,當然,並不是所有判卷者都認為它能得高分,第一位判卷者只給出了3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