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神白起被賜死實情!功高震主賞無可賞,死前一句話令人惋惜
提起白起,最先想到的就是他坑殺四十萬趙軍,從此被稱為殺神。白起被封為武安君後來甚至改姓公孫。他一生經歷過大大小小70餘場戰鬥,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為秦國的大一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秦國歷經六代國君,每一代國君手下都不乏能人賢臣,白起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可惜的是白起最後還是功高震主。
秦國在殺神白起的帶領下,鐵騎愈戰愈勇,簡直是遇神殺神遇佛殺佛,沒有哪個國家都能抵禦白起的進攻,楚國還被迫遷都,從此一蹶不振。之後的長平之戰,白起一舉殲滅趙國45萬士兵,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這也達到了他人生的巔峰。本來白起打算一鼓作氣,直接滅了趙國,可惜的是秦昭王聽從了謀士範睢的建議,接受了趙國割地求和的請求。
史書記載他「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他一生徵戰37年,未嘗一敗,打得六國無人敢掛帥迎敵,為秦國的統一大業立下不世之功;是百戰百勝的「戰神」,也是殺戮無度的「殺神」。但是不能否認的是白起對秦國作出的貢獻,可以說沒有白起,秦國在對外擴張的道路上推遲幾十年。
正所謂功高不賞,白起所立下的功勞,遠遠超過了一個臣子應有的程度。正如蘇代為了韓國趙國持重金賄賂範雎時說的,不管秦王能不能統一六國,白起的功勞已經太大了,必定會位列三公。這裡就可以看得出來白起已經功高震主了,即使他沒有反叛之心,但是皇帝也是不信任的,一旦他再立功不僅範雎心裡不踏實,秦王更不知道該封賞什麼。
從長平之戰以後,白起和範雎算是徹底對上了,白起並無二心,只是想替秦王一同六國,範雎則是擔心白起一再立功地位超越自己,而且白起殺神的名字也使得他在當時人緣並不好。秦王心裡也擔心,白起真的統一六國了自己該怎麼封賞他。這麼多情況交織在一起,促成了秦王賜死白起的決定。
大秦的殺神在臨死前,回顧自己一生戎馬生涯的時候,除了那些遠去的刀光劍影,除了千軍萬馬的嘶鳴,他也想起了長平之戰中絕望的趙軍,他也會懊悔自己在長平之戰中坑殺四十萬趙軍。「我固當死」,想不到這四個字會出自殺氣冠絕五千年青史的白起之口。白起的遺言中,我們看不到他對秦王的一絲抱怨,有的只是一句懊悔與自責。
白起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徵戰沙場殲敵過百萬的將領,不管是殺神還是人屠,都是人們對他的敬畏之情,這樣的一個人最後卻被刺死,小編是感到可惜的,遇到一個明主還是很重要的,君臣之間最怕的就是猜忌,特別是對白起這種領兵在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