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程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指出「發揮在線教育優勢,完善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十四五」規劃首提「發揮在線教育優勢」,這明確了在線教育在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為教育「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提供了遵循。
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危機,導致全球各類學校大規模停課,大量學生面臨著「無學可上」的困境。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數據,截至今年4月底,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階段,世界191個國家和地區超過15億名大中小學生停課,佔比約90.2%,這無疑給教育領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在巨大的危機面前,在線教育讓我們看到了解決問題的希望,也讓我們對在線教育的優勢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在抗擊疫情過程中,我國教育行政部門發出了利用網絡平臺「停課不停教、不停學」的建議,各地積極響應號召,迅速行動,充分發揮「網際網路+教育」的優勢,為廣大學生提供了在線學習資源和學習支持服務,提供了豐富多樣、可供選擇、廣泛覆蓋的優質網上教學資源,確保做到了在線學習「一個也不能少、一個也不能落下」,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的教育危機貢獻了中國經驗。
但是,不容否認,世界各國在應對危機的「大考」中也暴露出不同程度的在線教育困境,如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不完備、教師在線教育教學能力不足、數字鴻溝的加劇導致了新的不公平、學生在線學習效率低下等,這些問題都給各國教育發展蒙上了陰影。如何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教育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增強人民群眾教育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需要我們看到危機中的轉機,努力把疫情期間的應急舉措變為教育改革的契機,把在線教育的靈活性、擴展性、可複製性等優勢在常態教學中逐步利用起來,實現教育全方位、數位化、全球化的轉型發展。
事實上,早在21世紀初,我國就陸續出臺了相關政策推動教育信息化發展,如2002年3月,教育部印發了《關於推進教師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意見》,指出要加強衛星電視和計算機網絡等遠程教師教育優質資源的研究和開發。此外,為了不斷適應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新形勢、新變化,2012年3月,教育部印發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戰略選擇。此外,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指出要辦好網絡教育,積極推進「網際網路+教育」發展。特別是在2019年9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門印發了《關於促進在線教育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在政策文件中提出了在線教育的概念,這賦予了教育信息化新的使命。那麼,在「十四五」發展的機遇期,如何發揮在線教育的優勢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科學技術進步是推動在線教育發展的重要動力。回顧歷史,在線教育能夠發展起來最為關鍵的因素在於工具與技術帶來的巨大變革,一是計算機的出現,二是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沒有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線教育的發展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大數據、雲技術、人工智慧、數據挖掘、移動互聯、智慧平臺等技術的發展,不僅為在線教育帶來了新技術,而且引入了網際網路思維和大量資本。基於此,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斷加強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推動在線教育技術不斷發展並服務於教育教學實踐。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發揮在線教育優勢,必須建設一支掌握信息技術知識和能力的高素質、專業化的新型教師隊伍。為此,要通過學歷提升和在職培訓等途徑,加強對教師信息化素養的培養,讓教師掌握信息技術、熟悉網絡數位化教學資源、駕馭各類信息教育交流小程序等,妥善解決當前教師在線教學能力不足的問題。同時,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不斷完善教師隊伍管理體制機制,在教師職稱評審、教學評價、績效考核、科研獎勵等方面,激發教師參與在線教育的積極性,為在線教育的實施提供充足的人才儲備。
此外,發揮在線教育優勢,要妥善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係。眾所周知,在線教育的發展,不論是技術進步,還是推廣應用,均離不開市場的巨大推動力量。在「十四五」時期,在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的前提下,要深化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教育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激發教育市場活力,支持和規範民辦教育發展,規範校外培訓機構,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中,為了更好地發揮在線教育的優勢,還特別要注重推進在線教育與育人規律的深度融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教育公平,堅定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注重學生綜合能力全面提升,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作者系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團委書記、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