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4 20: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點擊上面藍字關注「活力興和」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加快建設科技強國」。這一重要論斷豐富和深化了對科技創新規律的認識,將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性提上了歷史的新高度,為我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提供了科學指導。
科技強則國家強,科技興則國家興。科學技術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槓桿。關於科技創新的戰略支撐作用,我們黨一貫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黨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黨的十九大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相較以往的表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特別強調科技「自立自強」在國家發展中的戰略支撐作用,這是在國際形勢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大背景下的重大戰略抉擇。
為什麼突出強調科技「自立自強」?從內因看,這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需要。科學技術現代化,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應有之義。而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化緣要不來,花錢買不來,市場換不來,必須立足自主創新、自立自強。從外因看,這是防範外部風險的需要。一些「卡脖子」的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是我國最大的隱患。不掌握核心技術,就好比在別人的牆基上砌房子。只有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科技創新必須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離開了實踐和社會的需求,謀劃科技的發展,也就失去了目標和意義。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這「四個面向」,是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的根本遵循和行動。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必須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實踐告訴我們,核心技術關鍵要靠基礎研究,基礎研究搞不好,應用技術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搞好基礎研究,離不開教育。為此,教育部推出「強基計劃」,旨在完善高校專業設置,加強基礎學科教育和人才培養。今年全國36所重點高校推出約6100個強基計劃錄取名額,全國報名人數突破130萬,佔今年高考總人數的十分之一。這有助於把我國基礎研究體系逐步壯大起來,努力培育更多「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
人才是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尊聖者王,貴賢者霸,敬賢者存,慢賢者亡」,是「古今一也」的定律。創新的關鍵在於人。科學技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競爭。建設科技強國,沒有一支優秀的人才隊伍,沒有人才創造力迸發、活力湧流,是難以成功的。科技人才培育和成長有其規律,要建立健全科學評價體系、激勵機制,不斷改善人才發展環境、激發人才創造活力,大力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十三五」期間,我國研發投入大幅增加,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第29位升至第14位,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國創新能力還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暢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完善和發展國家創新體系,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湧流。
走好科技自立自強之路,還要正確處理開放和自主的關係。「科技自立自強」一經發布,社會上有一種觀點就提出,這是要關起門來,另起爐灶,徹底擺脫對外國技術的依賴。自立自強不是閉門造車,不是單打獨鬥,不是排斥學習先進,不是把自己封閉於世界之外。越是面臨封鎖打壓,越不能搞自我封閉、自我隔絕,而是要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我們要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推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用好國際國內兩種科技資源,使我國成為全球科技開放合作的廣闊舞臺。
樹高葉茂,繫於根深。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奮鬥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走好科技自立自強之路,是一種使命,也是一種責任。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強烈的責任感,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推動科技自立自強,為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作出更大的貢獻。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宋潔 白善善
審核/王遠飛
新聞熱線/ 0474-7215507
投稿郵箱/ xhrmt2019@126.com
聲明:興和縣融媒體中心原創稿件
轉載請註明來源於《活力興和》官方微信
往期精選
【要聞】常達偉主持召開政府2021年第1次常務會
查看更多魏俊萍深入一線督導疫情防控工作
查看更多興和縣五股泉鄉老幹部、老黨員為「十四五」發展建言獻策
查看更多【直播預告】最美不過家鄉味 特色美食邀您來
查看更多【天氣預報】冷空氣再度入侵 請注意查收!
查看更多▼
原標題:《「十四五」新詞典:「科技自立自強」》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