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更多科技自立自強的中國經典

2020-12-22 金臺資訊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並將「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列入2035年遠景目標。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安全著陸,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如期「收官」。這是在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閉幕後,中國科技繼成功實現「奮鬥者」號萬米級載人深潛後,取得的又一重大勝利,是詮釋和落實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又一經典之作。

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儘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既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也是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關鍵之所在。眼下,於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實現格局重塑、優勢再造,比拼的是眼光、能力與智慧,考驗的是信心、韌勁與追求。

科技創新本就具有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路徑不確定性的特點。顛覆性科技創新更為艱難,既需要皓首窮經的耐心,也需要光彩奪目的天分,可謂「九死一生」,可遇而不可急求,唯有久久為功並取得關鍵性突破,才有可能柳暗花明、漸臻堂奧,實現「從0到1」的跨越,成就創新發展之輝煌。

積跬步以致千裡,匯涓滴而成江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攻克核心關鍵技術,必須堅定創新發展自信。創新自信不是誇誇其談、好高騖遠、守株待兔,而是實事求是、真抓實幹、持之以恆,是幹出來、拼出來的,更是文化自信之基礎的民族自信的具體體現。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是我國科技創新的制勝法寶。

萬水千山,道不遠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我們必須聚焦未來可能產生顛覆性和變革性技術的基礎科學領域,強化重大原創性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提升全民族的科學素養。只有固本強基,才能根深葉茂。科技創新從來就不是輕而易舉、一蹴而就的,只有夯實基礎,厚植全民族的科學素養,培育文理兼修的民族基因,才能在科技強國的徵程中行穩致遠,進而有為。

堅持科技自立自強,還要遵循歷史前進邏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呼應人民群眾期待。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不斷提升科技創新對外合作能力,積極構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衷共濟、共贏發展」的科技創新命運共同體,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在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的國際科技合作體系中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古往今來,正是永不停步的「變革和創新」推動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自然科學的歷史才是人類真正的歷史。堅持科技自立自強,既是我們堅定的選擇,也是唯一的選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十四五」即將起航,面對全球科技競爭不斷向基礎研究前移以及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我們要以問題為導向、以需求為牽引,在創新主體、創新基礎、創新資源、創新環境等方面持續用力,培育新一代具有報國情懷、高素質拔尖創新人才,不斷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強勁動力。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

相關焦點

  • 「十四五」新詞典:「科技自立自強」
    科技人才培育和成長有其規律,要建立健全科學評價體系、激勵機制,不斷改善人才發展環境、激發人才創造活力,大力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 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
    科技創新是一個國家走向繁榮富強的立身之本,是在國際競爭中縱橫捭闔的制勝之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提煉總結為我們黨在嚴峻挑戰下做好經濟工作的一條重要的規律性認識,並將「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列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
  •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科技自立自強不是「關起門來搞創新」
    11月20日,在2020「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上,中國科學院院士白春禮就新時期中國科技創新戰略部署發表主旨演講。白春禮表示,科技創新要適應中國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需求,要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但這不意味著要「關起門來搞創新」。
  • 智庫丨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
    ,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在這一過程中,既要進一步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圍繞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全面完善科技創新制度和組織體系,集中全社會優勢科技力量,統籌協調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共性技術研發以及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還要根據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分層次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更要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加強需求導向的基礎研究,解決關鍵技術瓶頸背後的核心科學問題。
  • 經濟日報: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
    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是規律,也是經驗。回望波瀾壯闊、極不平凡的2020年,面對疫情和百年變局交織、全球經濟衰退和美國遏制打壓升級疊加的複雜挑戰,我們牢牢守住底線,堅持做好自己的事,堅定不移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科技創新答卷:大數據防控疫情成績斐然、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奮鬥者」號完成萬米海試……一系列前沿科技的重大突破,不僅為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衰退底色中實現「風景這邊獨好
  • 明略科技集團創始人吳明輝:打造核心技術 貢獻更多「中國智慧」
    原標題:明略科技集團創始人吳明輝:打造核心技術,貢獻更多「中國智慧」   近期,明略科技集團創始人、
  • (年終報導)(4)奇蹟2020:科技自立自強
    新華社照片,北京,2020年12月18日 奇蹟2020:科技自立自強 5月5日,為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研製的長徵五號
  • (年終報導)(17)奇蹟2020:科技自立自強
    新華社照片,北京,2020年12月18日 奇蹟2020:科技自立自強 12月4日,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
  • 載人航天精神:勇於攀登,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弘揚和傳承載人航天精神,中國人前進的步伐更加豪邁、自信,在更多領域開闢新事業——我國「向地球深部進軍」有了新進展。2018年5月,中國科學家負責實施的全球第一口鑽穿白堊紀陸相地層的科學鑽探井——「松科二井」在黑龍江安達市舉行工程完井儀式。「松科二井」入地7018米,成為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實施22年以來最深鑽井。
  • ...科技創新工作時強調:瞄準國家戰略融入地方發展在科技自立自強...
    袁佔亭在調研企業科技創新工作時強調:瞄準國家戰略融入地方發展在科技自立自強上展現新作為 2021-01-15 19: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李陵申:厚積薄發,堅定不移地走自立自強的科技創新之路
    今天,我們在這裡隆重召開「紡織之光」2020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教育獎勵大會,發布並表彰「紡織之光」2020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教育獎、針織內衣創新貢獻獎。在此,我謹代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向全體獲獎單位及個人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全國廣大紡織科技、教育工作者和同學們致以崇高敬意和誠摯問候!
  • 育新機 開新局 | 科技自立自強 我們要這樣幹!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創新就是生產力,企業賴之以強,國家賴之以盛。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全社會共同努力,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 院士專家在首屆地質力學沙龍上倡議 發展地質力學落實科技自立自強
    12月10日,首屆地質力學沙龍在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力學研究所召開。來自自然資源部科技發展司、中國地質科學院、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等單位的近30位專家學者及相關人員,就「十四五」期間如何進一步繼承李四光學術思想、發展地質力學學科、落實「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進行了交流研討。
  • 「地評線」紅辣椒網評:探索更多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強國之路
    至此,時速160公裡至350公裡復興號系列動車組全部投用,標誌著中國鐵路科技創新邁出重要步伐,中國高鐵技術將持續領跑世界。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同時,將「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列入2035年遠景目標。
  • 國資委:科技自立自強是國企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
    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彭華崗指出,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要發揮好在科技自立自強中的引領支撐作用。但國有企業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的問題。他認為,國有企業應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儘快突破「卡脖子」問題,把發展的主導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 產業聚焦丨堅持科技自立自強 破除「缺芯之痛」痼疾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對於如何加快建設科技強國,部分領域的業內人士給出了一些建議。
  • 它花1分鐘,超算需億年(科技自立自強)
    核心閱讀近日,中國科學家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計算玻色採樣問題,「九章」處理5000萬個樣本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算需6億年。這是我國首次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眼下,研製量子計算機已是世界科技前沿的最大挑戰之一。
  • 我們自立自強,向科學技術深度和廣度進軍
    在這極不平凡中,科技彰顯著力量。當我們對科技的力量了解得越深入,就越能夠正視短板、直面不足。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只有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才能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十三五」,輝煌落幕;「十四五」,任重道遠。科技自立自強的號角已吹響,激勵我們在攀登科研高峰的道路上踏實前行。
  • 市委宣講團走進市工科院: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市委宣講團成員,中國地質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高翔蓮以「全面小康鑄成就,規劃目標引未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解讀」為題作宣講報告。宣講報告會後,與會科技工作者信心滿滿,對「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實現有充分信心。市工科院相關負責人表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提出科技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為科技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 同濟大學教授周文泳:論基礎科學自立自強的「損有餘補不足」丨教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基礎科學研究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源頭活水」,唯有基礎科學自立自強並引領世界科技前沿,才能真正夯實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堅實基礎。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我國基礎科學領域完成了「量的累積」,實現了「點的突破」,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基礎科學生態,但是,基礎科學自立自強依然任重道遠。基礎科學自立自強,不僅需要順應基礎科學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也需要對現行的基礎科學體系「損有餘而補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