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丨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

2020-12-25 澎湃新聞

智庫丨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

2020-12-02 11: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來源:中國青年網

作者:呂薇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是中央基於國內外形勢而作出的重要戰略舉措,為「十四五」和今後一個時期做好科技創新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行動指南。

把握自立自強的豐富內涵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的大變局,深刻變化的國內外形勢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從國內看,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支撐發展的條件正在發生變化,要素成本上升,傳統發展動力減弱,必須培育新動力、新模式和新優勢,科技創新對發展的重要性更為突出。從國際看,一方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快推進,科技創新作為核心競爭力愈益成為國家之間競爭的焦點。誰在科技創新方面佔據優勢,誰就能夠掌握未來發展的主動權。另一方面,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深刻調整,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關鍵核心技術是買不來、要不來的。要依靠自主創新,把國家發展和安全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無論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還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都需要科技發展與創新的強勁支撐。

科技自立自強與自主創新一脈相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高度重視科技進步和創新對國家發展的支撐作用。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兩個必須」,再到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黨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創新在國家發展中的地位不斷提升。眼下,我國科技創新正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轉變,我國科技研發人員總量穩居世界第一,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國際科技論文和高被引論文數量均位居世界第2位,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重要貢獻者。但也要看到,我國創新能力尚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與世界科技強國相比尚有較大差距,科技投入產出效率還有待提高,智慧財產權質量還需進一步提升,原始創新能力不足,產業鏈供應鏈還有許多「卡脖子」環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不僅反映了科技創新在我國未來發展中的重要性,也呼應了我國創新轉型升級的要求。「自立」體現了自主創新,實現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安全、可控;「自強」則強調了提升科技創新的質量,增強科技引領能力和原始創新能力,實現更高質量、更高效率的創新,塑造國家發展新優勢。

堅持系統觀念從四個方面部署

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維、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總的來看,應從四個方面部署。

第一,進一步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和引領創新的能力。隨著多年積累,我國的科技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從以跟蹤為主轉向跟跑、並跑、領跑「三跑並存」,一些領域進入世界技術前沿。但還必須看到,我們的技術能力跟跑多、領跑少,原始創新少,基礎科學研究是短板,一些關鍵技術領域對外的依存度較高,產業鏈中存在一定的不安全不穩定風險。因此,要加強基礎科學研究能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增加前沿技術供給能力,在核心關鍵環節取得重要突破。在這一過程中,既要進一步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圍繞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全面完善科技創新制度和組織體系,集中全社會優勢科技力量,統籌協調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共性技術研發以及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還要根據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分層次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更要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加強需求導向的基礎研究,解決關鍵技術瓶頸背後的核心科學問題。總的來看,要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第二,進一步增強科技創新對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國家建設的支撐和帶動能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我們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以及「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和任務。我國高質量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更加需要增強創新能力。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就是強調科技創新要從需求出發,為國家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服務。一是科技創新要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大方向。二是科技創新要與「四化」融合發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離不開科技支撐,要以技術進步和創新推動「四化」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三是科技創新要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服務。要緊緊圍繞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深化技術創新,統籌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切實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四是科技創新還要聚焦實體經濟,提升產業競爭力。針對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利用信息技術、綠色技術、智能技術等加強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力;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此外,還要積極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

第三,進一步增強我國在全球創新和競爭格局中的地位和影響力。自立自強要處理好自主和開放的關係。中央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意味著我們不是要搞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要實現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科技自立自強也要堅持開放創新。開放創新是當前全球創新發展的大趨勢,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才、資本、技術和數據等各種創新要素在全球加速流動和配置,哪裡環境好,要素就向哪裡流動。儘管當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等有所抬頭,但是阻擋不了創新全球化的趨勢。中國的科技創新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科技進步也需要中國。要從全球視野布局創新。一方面,要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探索新形勢下的科技合作模式和機制,有效利用和組合全球創新要素,提升我們的創新能力和效率。特別是要分層次開展國際合作,搭建多樣化的國際創新合作平臺,實現互利共贏。既要加強各國大學、研究機構的科技合作和人員交流,又要鼓勵企業層面開展市場導向的技術引進、轉移與合作創新;既要加強與發達國家的科技合作,又要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科技合作,促進共同發展。另一方面,要看到,增強國際影響力並不僅僅是比誰的實力強,還要發揮科技在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生命健康、環境保護、糧食和能源供應安全等問題上的作用,在加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作出中國貢獻。

第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需要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生態環境。要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國家科技創新治理體系,為科技自立自強築牢制度和體制機制基礎。尤其要釐清政府與市場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定位,有效發揮政府和市場的作用。比如,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加強各類科技計劃的協調和銜接,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提高公共資源的利用效率;深化科研機構分類改革,在創新鏈條各環節構建定位明晰、運行機制配套的研發機構和創新服務平臺;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法治環境,進一步完善綜合性創新政策體系,加強部門之間政策協調性,擴大普惠性政策範圍,使各種所有制、各種規模和各種技術路線的企業公平獲得創新要素。同時,還要轉變傳統的監管模式,建立激勵創新、審慎包容的市場監管體系,進一步完善標準、檢驗檢測和認證體系。要充分發揮地方的積極性,營造區域創新體系,構建跨區域的創新中心,如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創新中心,以及中西部的高技術產業集聚區和創新高地等。此外,還要培育創新文化,加快建設和完善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建立試錯容錯機制,營造寬容失敗的氛圍;從制度建設入手,加強科研誠信體系建設,改進各種考核與評價體系,鼓勵科技人員潛心研究、紮實探索,倡導負責任的研究與創新,營造風清氣正的學術環境。

歡迎關注

科普遼寧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智庫丨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市委宣講團走進市工科院: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高翔蓮從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基本情況、主要精神、如何貫徹落實全會精神等三大方面,對五中全會精神進行了深入淺出、精闢透徹的講解,指出應該以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為引領,積極做好與國家「十四五」規劃對接工作,加緊謀劃本地區本部門的「十四五」規劃,發揮好地方科研院所優勢,謀好事,開好局。
  • 國家農業科技發展戰略智庫聯盟成立
    12月13日,在科學技術部農村科技司和農業部科技教育司的指導下,由中國農業大學主辦,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林業科學院、中國科學院等國內外42家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在京共同發起成立「國家農業科技發展戰略智庫聯盟」。
  • 國家農業科技發展戰略智庫聯盟成立—新聞—科學網
    42家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在京共同發起成立「國家農業科技發展戰略智庫聯盟」(以下簡稱「智庫聯盟」)。 據悉,智庫聯盟是以服務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宗旨,以研究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戰略為主題,由國內外高校、研究機構、企業等相關農業科技戰略研究機構共同發起組建的非法人學術組織。
  • 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
    科技創新是一個國家走向繁榮富強的立身之本,是在國際競爭中縱橫捭闔的制勝之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提煉總結為我們黨在嚴峻挑戰下做好經濟工作的一條重要的規律性認識,並將「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列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
  • 經濟日報: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提煉總結為我們黨在嚴峻挑戰下做好經濟工作的一條重要的規律性認識,並將「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列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這些重要論述和部署,既體現了中央把握世界大勢、在科學研判「變」與「不變」中做好自己的事的戰略定力,也蘊含著遵循發展規律、在辯證分析「危」與「機」後確保國家發展安全可靠的戰略智慧。
  • ...科技創新工作時強調:瞄準國家戰略融入地方發展在科技自立自強...
    袁佔亭在調研企業科技創新工作時強調:瞄準國家戰略融入地方發展在科技自立自強上展現新作為 2021-01-15 19: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校長邱勇:自強創新,為國家發展提供戰略支撐
    清華微電子所從醞釀誕生到發展壯大的奮鬥歷程,是我們國家追求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縮影,也是清華人勇擔使命、服務國家的生動寫照。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經濟建設迅速發展,對科學技術的需求也愈加迫切。1956年,黨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清華大學積極響應,集中優勢力量創建了包括半導體技術在內的一批新專業。
  • 招聘丨清華大學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2020年度博士後招聘
    清華大學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簡稱「戰略院」)於 2011 年清華大學百年校慶時由中國工程院和清華大學聯合成立,是依託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清華大學國家高端智庫組成單位。戰略院堅持高層次、開放式、前瞻性的發展導向,以支撐國家工 程科技領域重大戰略決策為目標,以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重大戰略為主題,把科技重大專項、技術創新工程、戰略新興產業發展作為建設高端智庫平臺的優先領域和重要方向,加強工程科技與社會科學研究的結合,為我國工程科技創新發展提供戰略性、全局性的諮詢意見和建議。
  • 「十四五」新詞典:「科技自立自強」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科技強則國家強,科技興則國家興。科學技術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槓桿。
  • 產業聚焦丨堅持科技自立自強 破除「缺芯之痛」痼疾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對於如何加快建設科技強國,部分領域的業內人士給出了一些建議。
  • 42家機構聯合成立國家農業科技發展戰略智庫聯盟
    新華社北京12月13日電(記者黃垚)13日,中國農業大學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等42家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在京成立國家農業科技發展戰略智庫聯盟,將為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戰略研究支持。「近年來,特別是疫情以來,多家科研機構對糧食生產、農產品銷售等進行了科學分析和研判,及時提出對策建議,充分體現了智庫的作用。」
  • 院士專家在首屆地質力學沙龍上倡議 發展地質力學落實科技自立自強
    來自自然資源部科技發展司、中國地質科學院、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等單位的近30位專家學者及相關人員,就「十四五」期間如何進一步繼承李四光學術思想、發展地質力學學科、落實「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進行了交流研討。
  • 中科院組建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 促高水平科技智庫建設
    ,中科院決定組建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集成全院相關力量,全面支撐學部各方面工作,促進中科院集科研院所、學部、教育機構於一體(「三位一體」)優勢的發揮。  他說,新組建的中科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將以學部為主導,通過發揮中科院「三位一體」獨特優勢,建立起有效支撐學部諮詢和戰略研究工作的研究、管理平臺。按照服務決策、適度超前原則,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提出科學前瞻的建設性建議,在國家科技規劃、科學政策、科技決策等方面發揮重要影響,使中科院成為國家倚重、國際知名的科技智庫。
  • 國家農科發展戰略智庫聯盟成立 42家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共同發起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國家農科發展戰略智庫聯盟成立本報北京12月14日電 (記者蔣建科)在科學技術部農村科技司和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指導下,由中國農業大學主辦,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科學院等國內外
  • 國資委:科技自立自強是國企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
    圖為新發展格局與國有企業學術論壇現場嘉賓發言 楊宏偉 攝中新網北京11月26日電 (楊宏偉)11月26日,新發展格局與國有企業學術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委員、秘書長彭華崗在論壇上表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彭華崗指出,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要發揮好在科技自立自強中的引領支撐作用。但國有企業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的問題。
  • 創造更多科技自立自強的中國經典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並將「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列入2035年遠景目標。
  • We Want U丨清華大學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2020年度博士後招聘
    清華大學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簡稱「戰略院」)於 2011 年清華大學百年校慶時由中國工程院和清華大學聯合成立,是依託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清華大學國家高端智庫組成單位。戰略院堅持高層次、開放式、前瞻性的發展導向,以支撐國家工 程科技領域重大戰略決策為目標,以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重大戰略為主題,把科技重大專項、技術創新工程、戰略新興產業發展作為建設高端智庫平臺的優先領域和重要方向,加強工程科技與社會科學研究的結合,為我國工程科技創新發展提供戰略性、全局性的諮詢意見和建議。
  • 2020信創發展研究報告及60強企業丨億歐智庫
    億歐智庫以信創產業梳理結果為基礎,以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信創產品成熟度、企業商業化能力、公司背景能力等指標為判斷標準,梳理出信創產業60強企業名單,作為中堅力量推動整個信創產業的持續發展。報告作者丨曹金梅 沈澎濤報告審核丨王輝報告編輯丨林家琪「信創」二字來源於「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工作委員會」,信創產業以信息技術產業為根基,通過科技創新,構建國內信息技術產業生態體系,是實現國家十四五規劃發展目標的重要抓手。
  • 科技社團創新發展有了「路線圖」
    突出面向未來、面向基礎學科、交叉學科、面向國際,緊扣國家戰略需要和國際科技治理,建設一批專項業務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單項冠軍」。同期召開的2020全國學會工作會議上,中國科協主席萬鋼說:「當今世界正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強調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為學會深化改革和創新發展明確了方向、樹立了目標。
  • 育新機 開新局|科技自立自強 我們要這樣幹
    央視網消息:《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創新就是生產力,企業賴之以強,國家賴之以盛。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全社會共同努力,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並跑、領跑階段,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