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十數據
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開始反思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脫節的弊病,重新認識到製造業對一國經濟增長和就業的重要性,並「痛定思痛」相繼推出一系列重振製造業的政策。今年初,美國重要人士還表示,這場疫情是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且讓製造業回流美國的最好時機。然而,這個數字一出,徹底打臉。
3400億元!美國自中國進口額激增
據環球時報報導,臨近聖誕月,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激增,這是因為美國消費者開始為假期做準備,搶購中國製造的家具和家電,以及芭比夢想屋和自行車。而中國是世界第一製造大國,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在全球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當中,我國有220多種工業產品佔據全球第一。
那美國消費者購買商品自然擇優而選。中國官方數據顯示,以美元計價,11月我國貿易順差達到創紀錄的754.3億美元,出口同比增長21.1%;其中增長最快的是對美國的出口,上漲46.1%,達到創紀錄的519.8億美元(約合3400億元人民幣)。
這一數字打破了美國「兩派人馬」早前預測,即認為疫情將減少美國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並最終使得製造業回流本土。與之相反的是,美國持續惡化的疫情使得中國製造業的龍頭地位更加穩固。
畢竟中國是全球率先控制疫情的經濟體,我國大量工廠也得以順利復工復產,恢復程度超過美國企業。而美國實體店卻因疫情陷入癱瘓,大批量倒閉,美國消費者紛紛轉向網購。
此外,我國擁有世界最好的生產供應鏈,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這樣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下生產出的中國商品口碑和質量也是有保障的。
美國如何丟失「世界工廠」頭銜?
回顧歷史,上世紀美國憑藉汽車、鋼鐵、飛機、電力等領域的絕對優勢取代英國,成為新的世界製造業霸主。當時的歐洲和日本,百廢待興,全球製造業領域,美國一家獨大。不過和英國一樣,美國世界工廠的地位也維持了一個世紀。
在此期間,美國誕生大批世界級企業,例如至今還活躍在國際市場的通用電氣、福特汽車公司、3M公司等。但美國製造業從業人數比例在1945年達到38%頂峰便迅速下滑;該國製造業增加值比重也在1953年到達28.3%峰值後掉頭向下。
那為何美國會失去「世界工廠」的地位呢?簡單來講有兩點。一是美企為了成本考慮,將製造中心逐漸遷移海外;同時為了穩固美元在國際貿易體系的主導地位,讓美元持續流向世界各國,美國也就成為了全球最大的貿易逆差國。
據統計,1948~1966年期間,美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貿易順差國。但1976年起,美國就變成全球最大的貿易逆差國,持續至今,2018年美國貿易逆差超過8700億美元,佔GDP比重超過4%。
二是美國找到一條捷徑,大力發展金融業。1980年,金融、房地產與專業服務增加值在美國GDP 中的佔比首次超過製造業,而進入90年代,信息技術行業崛起成為美國增長的新動力,華爾街和矽谷也成為新的聚焦點。到2019年,美國製造業就業僅佔全部就業的8.4%,工資增長也處於歷史最低。
以美國製造業的代表——波音為例,該公司生產的737MAX飛機在發生兩起空難之後,已遭到全球集體禁飛20個月。
要知道,波音本來是以優異設計著稱的企業,卻在上世紀80年代迅速轉變為一切為股權服務,利潤至上的公司。這家美國巨頭不在飛機設計製造上下功夫,只優先考慮股票期權,一直強調的「安全第一」,也變成了「營銷至上」。可以說,波音衰敗的背後,也是美國製造業敗落的縮影。
文 | 李澤鈽 題 | 黃紫鎵 圖 | 饒建寧 審 | 陸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