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製造業回流?意願拗不過規律

2020-12-13 瀟湘晨報

一些美國政客宣稱,借疫情和貿易摩擦可以幫助美國人重新獲得穩定的就業和滿意的工資。但近期美國《外交政策》的一篇文章對這種觀點給了當頭一棒,文章認為,貿易摩擦和疫情都不可能迫使企業大規模地將製造業務遷回美國。

資料圖裝備製造業

對於秉持「美國優先」理念的本屆美國政府來說,似乎沒有什麼比將就業機會帶回美國更重要的事情了。為此美國政府一方面威逼利誘,迫使美企將生產轉移回美國,另一方面又高築貿易壁壘,不惜以損人不利己的方式挑起和多個國家的貿易衝突。

煞費苦心殫精竭慮,成效如何?《外交政策》文章給出了結論:貿易戰已經打了三年,沒有證據表明有任何公司急於將業務遷回美國。而在管理諮詢公司科爾尼發布的最新回流指數中,也沒有任何跡象表明美國製造業出現復甦。

何以如此?一言以蔽之:企業家是最理性的經濟人,圍繞成本、收益等經濟活動,他們總會做出最聰明的選擇。

眾所周知,中國具有世界上規模最大、門類最全、配套最完備的製造業體系,而且中國的營商環境還在不斷改善。疫情衝擊全球經濟,中國的全產業鏈優勢與其說在減弱,毋寧說在比較之下,這種優勢更顯得不可替代。

經濟發展有其內在規律。目前全球產業鏈格局是各種要素長期綜合作用的結果,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隨主觀意願而強制改變,哪怕是川普心目中「最偉大」的美國。

【來源:南方都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新華時評:中國疫情有助製造業回流美國?冷血!荒謬!
    新華社北京1月31日電 題:中國疫情有助製造業回流美國?冷血!荒謬!  新華社記者劉紅霞  就在中國全力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之時,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卻拋出疫情將「有助於加速製造業回流美國」等言論。這類言論不只冷血,更是荒謬。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本該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疫情發生以來,中國政府一直本著對人民健康高度負責的態度,採取了最全面、最嚴格的防控舉措,很多舉措遠超出《國際衛生條例》要求。
  • Nexus Q由美國製造:或預示製造業回流美國
    這款設備的背面鐫刻了一行簡潔的句子:「Designed and Manufactured in the U.S.A」(在美國設計和製造)。谷歌高管和工程師對此稱,希望通過這次試驗給美國製造業一個嘗試的機會。「我們太久沒有在美國本土製造產品了。於是我們想,『為什麼不試試美國製造,然後看看會是什麼情況呢?』」谷歌Android團隊負責人安迪·魯賓(Andy Rubin)說。
  • 3400億,美國自中國進口額大增46%!製造業回流還有希望嗎?
    來源:金十數據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開始反思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脫節的弊病,重新認識到製造業對一國經濟增長和就業的重要性,並「痛定思痛」相繼推出一系列重振製造業的政策。今年初,美國重要人士還表示,這場疫情是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且讓製造業回流美國的最好時機。
  • ​製造業回流美國是天方夜譚
    一、沒有人雖然美國人口是全球第三,但完善的製造業供應鏈需要更多的人。看看福耀玻璃紀錄片中在美國招聘員工的難度與工人的年紀,普遍是40、50歲。再看看富士康在美國,根本招不到多少人,原因是給的錢不夠有吸引力。最主要的,國內某些企業被慣壞了,潛在的有的電子廠只願意要25歲以下的年輕工人,或者30歲以下的工人。
  • 這就是川普要製造業回流美國的原因
    所以在美國工業界,克努森就是一位點石成金的人物。就這樣,在羅斯福總統的邀請下,克努森離開了汽車製造業,加入了國防顧問委員會,成為軍需生產的總指揮官。擺在克努森面前的,是三重障礙。他還與負責政府貸款發放的人結成夥伴關係,為能夠投入戰時生產的企業積極融資,儘可能多地爭取有意願的企業加入備戰。不知道應該生產什麼裝備,那麼克努森就告訴軍方美國工業能生產什麼。
  • 美國製造業衰弱的根本原因:資本家正在掏空美國家底
    但如今的美國呢,我們不可否認美國依舊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製造業國家,但有很多跡象,都在表明美國的製造業正在衰弱,同樣以數據表明,美國2000年的製造業產值,已經達到1.55萬億美元,2007年的時候,美國製造業更是創下1.85萬億的巔峰,但在這之後,製造業產值就開始每況愈下,很難突破1.8萬億的關卡。
  • 製造業復甦步履艱難 「購買美國貨」為何難以兌現?
    ]「從汽車到儲備物資,我們要購買美國貨(Buy American)」,即將於1月20日正式上任的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曾在競選中承諾道,意圖刺激製造業發展。每年,美國政府將約5萬億美元的工作外包給私人部門的企業。按照拜登的計劃,美國聯邦政府將以二戰以來的最大規格來調動對採購、基礎設施建設和研發的投資。但問題是,這些承諾能否變成現實、幫助美國振興製造業?
  • 美國服裝製造業現狀及競爭優勢
    同時,由於全球化和離岸外包策略,美國國內紡織服裝製造業規模逐步萎縮,現有的紡織服裝企業大部分已經退出了產品生產環節,轉型成為貿易商和品牌製造商。而隨著近年來美國製造業回歸戰略等的實施,美國紡織服裝產業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回歸跡象。
  • 大滿貫,中國製造業交出漂亮「成績單」!美國已「元氣大傷」
    另外,中國擁有全球最大、最長且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在西方工廠因疫情停產時,來自發達國家的高端製造業訂單源源不斷流入中國;同時由於東南亞國家疫情持續惡化,不少發展中國家的紡織、鞋帽等低端製造業訂單也重新回流中國。比如,今年4月-9月,中國商品在印度進口總額中所佔比例從上一財年的13.7%升至18.3%。
  • 美國製造業pmi強勢回暖,美國經濟真的復甦了嗎?
    首先,製造業PMI數字確實是一個相對高頻的經濟指標,能夠反映出來經濟的實時變化,所以54.2這個數字自然意味著美國經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復甦。第一,從4月16日美國結束國家緊急狀態以來,美國經濟重啟一直在進行當中,由於刻意忽視了疫情的蔓延復工,進展還是比較快的,因此在製造業指數當中,復工的進展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 對話社科院美國研究所學者:警惕房地產和金融業對製造業擠出效應
    片子主要談論了美國工廠、美國工會制度等問題,曹德旺在接受新京報專訪時,公開表示,「在美國,有工會就不會有工廠生產效率的提高!中國企業走出去遇到工會,扭頭就走,碰都別碰!」在曹德旺看來,歐美的工會制度已經不適合製造業的發展,美國製造業的衰敗就是由工會引起。
  • 靳毅:美國股市百年 製造業的波蕩起伏(1946-1979)
    長期的經濟繁榮和家庭收入提升,也讓美國的父母們「願意生」、「有能力生」,平均每個美國家庭撫育的子女人數達到3.5個左右,生育意願較二戰前有了明顯提高。家庭規模的擴大,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普通家庭對面積更大、更舒適的新房需求更旺盛了。然而從南北戰爭後開始計算起,美國已經經歷了近一百年的工業化和城鎮化,主要城市核心區域早已擁擠不堪,無法滿足一般家庭日益上升的住房需求。
  • 優化海外引智平臺 推動高端人才回流
    光明圖片湖北省宣恩縣有機茶園裡,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碩士畢業生廖俊華歸國後給茶農指導茶葉採摘標準。21世紀以來,隨著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快速發展,傳統的以歐美等發達國家為中心的人才跨國流動格局發生變化,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發達國家之間人才交換、發達國家向新興工業化國家回流的「多中心」人才跨國流動趨勢日漸顯現。數據顯示,2004年—2018年15年間,我國留學回國人員年均增幅達24.2%,高於出國留學人員年均增長率(13.3%),人才回流態勢明顯。
  • 蔡英文愈叫臺商回流5缺問題愈嚴重
    全臺工業總會秘書長蔡練生接受中評社訪問時表示,從去年中美貿易摩擦到今年疫情爆發,蔡英文當局一直高喊臺商回流,選前還說臺商有7千億(新臺幣,下同)、8千億回流,其實都是「講講而已」,因為資金都是直接在臺灣投資;而且臺商從大陸撤離的情形也不多,因為已經做好全球布局,而且民進黨當局5缺問題未解,叫愈多的臺商回流,5缺問題愈嚴重。
  • ...增加了對美國經濟復甦根基不穩的疑慮。紐約聯儲製造業指數從7...
    美元周一下跌,因冒險意願提振股市;① 美元周一走低,一度創逾一周新低至92.76,現報92.83,因風險偏好打壓避險資產買興,提振美股,令納斯達克指數升至紀錄高位。除了納斯達克指數創新高外,標普500指數也距紀錄高位僅一步之遙,因英偉達等科技公司給這兩個股指帶去提振。
  • 深觀察|製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供給側改革新趨勢
    其實,並不是中國消費更注重面子,這只是經濟規律使然。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老百姓與美國老百姓,差異很大。經過四十年的發展,兩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快速接近。經濟基礎決定了生活形態,中國老百姓看的電視,開的車,用的冰箱、廚具都與美國老百姓一樣了,那麼,中美兩國的消費心態、消費結構,也必然會逐步接近。實際上,這是已經發生的事實。
  • 蔡英文喊話臺商回流投資!在大陸的臺商會聽她的召喚嗎?
    蔡英文上臺後,臺灣經濟持續下滑,如今儘管已進入電子零組件產業旺季,但島內多家機構發布的經濟指標顯示,臺灣製造業復甦欲振乏力,整體景氣發展呈明顯緊縮。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10月1日公布數據顯示,臺灣整體製造業未來六個月景氣狀況指數驟跌6.5個百分點至47.6%,連續30個月的擴張情勢戛然而止,顯示即便是進入了傳統旺季,企業的信心仍然疲弱。
  • 製造業「空心化」,不可承受之痛|勞動生產率|製造業|國內生產總值|...
    2010年,我國超過美國成為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在全球製造業總產值中所佔的比例為19.8%,完成了一百多年來中國人的夙願。而且,除了規模最大,我們還擁有世界上門類最齊全的工業體系,已成為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關鍵節點。上世紀70年代以來,歐美發達國家逐步將淘汰的產能向第三世界國家轉移,向服務業轉移,並大力發展「錢生錢」的金融業,創造了近乎於天文數字的虛擬經濟。
  • 製造業重返美國的阿拉巴馬樣本
    這個自18世紀初就成為北美和法國之間貿易往來樞紐的港口,如今雖然不復當年繁榮景象,但依舊是全美前十大製造業城市之一。(更多獨家財經新聞,請加微信號cbn-yicai)今年5月28日,美國商務部長宣布了「投資製造業社區合作計劃」項目的首批12家社區團體。
  • 為什麼說製造業不會從中國轉移出去,中國是低端製造業遷移的最後一站
    而這個市場就是美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第一次產業轉移,產業轉移的背後邏輯是廉價的勞動力,新的消費市場。 也是因為這次產業轉移造成了美國的內戰,也就是南北戰爭,最後導致黑奴的解放,因為工廠需要大量廉價的工人,但是這些廉價的工人都在南方奴隸主的莊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