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丫丫港股圈
今年是疫情年,各行各業都不好做,但是,正是面臨困境,反而加速了一些行業的優勝劣汰,行業內的龍頭公司,愣是吞噬了其他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將危變成機。
今天要說的就是物流行業,作為龍頭,順豐今年取得了爆表的業績,而且,這是在其他同行業績倒退的情況下取得的。
順豐是如何在危機中取勝的?而後疫情時代的順豐的投資價值又有多少?
電商件業務脫穎而出
從今年的疫情看,對所有物流企業的影響都是雙面的,實體經濟下行,物流需求下行,這是不利影響,而網購滲透率加速提升,再加上年初的高速公路免收過路費,這又是有利的影響。
而在疫情之前,整個物流行業是什麼一個狀態?
順豐按量算,按快遞件數排的上市公司市佔率排在第六,雖然順豐利潤最高,但是業務結構與通達系們截然不同,順豐大多數的業務來自於時效件,但在電商件(經濟件)這個量最大的業務上,順豐由於網點擴張速度、地面車輛運輸網絡的建設一直不如通達,因此,前面幾年這塊受制於電商件業務擴張速度一般,市場份額一直不溫不火,16年-19年,市佔率甚至有所降低。
但顯然,疫情加速了順豐電商件業務的成長。
疫情之下,員工不到崗,各地不一的管控措施,使得貨物的準時運輸變得困難,包括很多電商的發貨周期從原來的3天增加到1-2周,這個時候,順豐站了出來,依然通過穩健的運營,保持了送貨水準在平時的水平。
疫情期間大家應該深有感觸,要寄送物品,只有順豐和京東略微靠譜,當然,這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業務,京東是倉儲物流,前者只需要把貨從倉庫搬出來送到消費者手上即可,而順豐更多的是先從寄件人手上收貨,再送貨,比京東多出一步。
因此,順豐毫無疑問在這次疫情中展示了強大的競爭力,確切的說,管理能力,順利強化了品牌的優勢。
當然,按件數算的市佔率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為企業可以通過不斷降價來保證其件數,但這樣做的話,收入可就不一定增長了,利潤也是。
可以看到,順豐的經濟件在今年收入增速極高。
我們看到2020年截至目前的財報,通達系雖然今年市佔率也是提升的,快遞票數也有較高的成長,但由於單票收入快速下降,整體而言,增量不增收。
1-10 月累計收入增速:順豐(38.0%)>行業(16.5%)>圓通(3.7%)>韻達(-2.0%)>申通(-7.7%)。
更重要的是,由於單票收入的下降速度比單票成本下降得更多,今年通達系的單票利潤都在快速下滑,甚至超過了快遞量的提升。
呈現在報表上,就是通達系利潤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只有順豐的利潤還是大幅增長的。
前三季度扣非利潤:順豐(51 億,45%)>中通(33 億,-9.9%)>圓通(12.1 億,-9.7%)>韻達(8.5,-52%)>申通(虧損 0.5 億);順豐為前三季度扣非唯一增長公司。
從行業總利潤分配的角度看,雖然順豐的件數市佔率提升不算特別大,但順豐的收入和利潤在行業內的比重大幅提升(主要是電商件領域的提升),因此,順豐借疫情所實現的是對每一個同行的沉重打擊。
之前有人常說,快遞行業在打價格戰,因為看到每家公司的單票收入都在下降,這個觀點是不靠譜的,因為每家公司的單票成本也在因為規模效應而下降,所以價格的下降不一定是價格戰,而是成本改善導致的,但從今年開始,除順豐以外的企業都進入單票利潤下行的狀態中,增量不增利,因此,疫情過後,順豐的進擊使得各家同行無力應對,現在才不得已進入了價格戰模式。
總體而言,目前在電商件這一市場最大的領域,順豐有望繼續迎頭趕上,繼續維持量的快速提升,這一塊業務做好了有望再造一個中通。當然,目前在電商件領域所處的行業位置,預計還是與韻達相似。
目前在Q3,順豐經濟件業務的增速有所下滑,這也是近期市場擔憂的一點,經濟件的大幅提升是否來自於疫情的影響,疫情消退後是否也會跟著下滑,但從單季的利潤數據看,並非如此。
Q3 扣非歸屬淨利:
順豐(16.6 億,+41%)>中通(12.1 億,-8.2%)>圓通(3.1 億,-39%)>韻達(2.9 億,-51%) >申通(虧損 0.8億)
除了中通略有改善,其他的幾家3季度的經驗利潤都在下滑,可見,三季度的下滑並非是競爭因素,而是行業整體因素導致的,對順豐在電商件領域的繼續進擊應該有信心。
長期基石業務依然優秀
而順豐的優勢領域,時效件業務,則成為了其他各項業務增長的基石。
時效件是一個偏toC的業務,取決於時效和服務質量(與電商件的不同之處在於,時效件保證速度,主要依靠空運進行)。
順豐從創業就立身於此項業務,目前仍在通過建設自有機場等加大其競爭優勢,所以,但就時效件業務,順豐可以說在國內達到了絕對龍頭的地位。
看到時效件業務,現在仍是順豐業務的基石,年業務達到近600億收入,佔比仍超過4成。
時效件業務在國內,順豐沒有真正的對手,這一塊的業務形式對標UPS等,相比電商件業務,Toc性質大,品牌溢價程度高,強調信任與服務質量,因此,品牌取勝的順豐在這塊業務持續性極佳。
而且,順豐仍在不斷構築其時效件領域的護城河,包括建設鄂州機場,增加機隊規模等,而在品牌,設備,資本都不如順豐雄厚的情況下,國內的競爭者要想在時效件領域逆襲難於登天。
因此,順豐最大的優勢就是有一塊競爭不激烈,很穩固的基石業務,這是所有物流公司中獨一份的,而通達系的主戰場,電商件,極易被偷襲,順豐是高打低的偷襲,極兔是低打高的偷襲。
這決定了順豐估值高於其他同行的合理性,今年年初順豐和中通估值,利潤,市值一度相近,這是市場不合理的地方,當然,很快就修正過來了,現在順豐市值有中通的兩倍了。
新業務
除電商件以外,很多新式的業務今年也都進展順利,如快運業務(零擔,對標德邦)增速也有51%,冷鏈物流也有31%的增速,同城61%,國際141%,供應鏈60%,這些業務為何都在快速增長,順豐雄厚的資產,對物流行業的理解,以及在時效領域長期建立的品牌外溢都是原因。
目前在這些領域,順豐的擴張都是很簡單的,除了同城急送一個領域挑戰美團還有一定難度,其他的領域都很難看見一個較大體量較強的對手,當然,這些領域單獨看,天花板也都還有限。目前要支撐順豐快速發展的,依然取決於電商件業務。
結語
當前順豐的時效業務護城河極其強大,這一塊業務按照UPS等速遞公司的估值較為合理,目前約600億左右的年營收規模,單憑這塊應該值1500億以上。
而電商業務目前正不斷吞噬著通達系們的優勢,中國物流,電商為主,這一塊業務的若能拿下市場第一,估值不應該比中通低,目前雖然業務量仍較低,但預計貢獻的利潤不低,這一塊目前應該優於韻達,僅次於中通,估值放到500-1000億都是合理的。
餘下的零擔,供應鏈,冷鏈,同城等,加起來也應該有幾百億的估值。
因此,順豐目前國內業務,到2000億-3000億的估值都是可以接受的,物流是一個隨經濟發展而增長的行業,而順豐作為龍頭目前仍有繼續吞噬其他同行利潤份額的能力,因此,順豐仍將保持高於同行的增速,目前的市值3600億,並不算特別的貴,而順豐已經開始具備國際化能力,這一塊一旦能夠做好,順豐業務的可拓展空間就會被放大很多倍了。
當然,關於順豐的擔憂可能有很多,例如疫情結束後,高增速不持續,明年開始順豐的增速開始不斷下行,這是合理的,對一個千億營收的公司來說,40%+的增速確實不可持續。而且,UPS的市值只有不到1萬億,以UPS作天花板,順豐似乎可漲的空間不算大了。
但是,當下市場,要找出滿足永續行業,中高速增長,估值還算合理的龍頭公司,是困難的,在滿眼泡沫的情況下,順豐仍滿足上述條件,仍是一個有機會入手的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