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留諸教之得道於耳底,唯稱本願之名號於口中

2021-02-07 今讀書


這段法語分為兩段:前四行是拿諸佛諸教和彌陀稱名相比,顯示稱名法門的殊勝超越;最後三行又分為三節,是顯明一遍上人對於善導大師「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這句法語的理解,還有怎樣正確理解「臨終正念」和「念佛往生」,對我們都非常有啟發。


首先標示出來,說「他力稱名者,不可思議之一行也」。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本身就是乘佛的願力,不是自己的力量。這裡的「他力」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光明攝取力、名號功德力。這種行法,不可以按照一般自力修行的方法、原則或效果來思維它,它遠超出眾生的思議境界,所以叫「不可思議之一行也」。


但凡稱名之人,總在思議。比如「出家能往生,在家不能往生」,這是可思可議。總是有很多條件,達到了才能往生。「道心好才能往生,修多善才能往生,反之,道心弱,不精進,沒有很多善,或者念佛有妄念,就不能往生」,條件、標準就多了,這一切都是可思議之法。


如果是這樣,那不就叫可思議了嗎?「他力稱名」遠超思議,本來不能往生的人,只要稱名,通通都能往生,這才叫作「不可思議」。


善導大師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多麼乾脆徹底!這是絕思絕議,就直接簡單說「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那麼,這是一種果上的利益,這是因為第二句「超世本願者,凡夫出離之直道也」。名號之所以有這樣的功能作用,是因為阿彌陀佛因地發的本願超越十方諸佛。有人說「諸佛的名號怎麼不能這樣呢?」那當然,因為阿彌陀佛的本願不一樣,諸佛沒有發此本願。阿彌陀佛的本願超越十方諸佛的本願,因地的本願超越諸佛,果上的名號就超越諸佛。


這種本願名號的功能成為凡夫所有,所以是「凡夫出離之直道也」。否則凡夫出離要待何日?「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永遠沒辦法出去。「直道」就是不繞彎,也就是絕思絕議。如果需要這樣做、那樣做才可以往生,那就繞彎太多了。稱名法門也可以說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乃是佛最極點的法門。


一般聖道法門講的諸法實相,或者般若第一義諦,都是甚深微妙、絕思絕議的,也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而念佛法門似乎還可以琢磨,其實恰恰相反。


「諸佛深智非所測,三乘淺智豈能窺」,連諸佛甚深無礙的智慧都沒法測度阿彌陀佛超誓本願他力稱名之功,何況是聲聞、緣覺、菩薩這些三乘因地淺短智慧的人,他們怎麼能窺測這句名號的功能力用呢?更何況我們凡夫在這裡如此思議,如此計度,認為這樣能往生,那樣不能往生,作種種擬議,這都毫無必要,白費功夫。


這兩句話,其實經文是這麼說的:「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這裡的「二乘」就是指三乘,聲聞、緣覺加菩薩是三乘,如果合起來就是聲聞乘和菩薩乘。


「唯佛獨明了」,佛佛平等,佛與佛之間不是能明達嗎?怎麼說「諸佛深智非所測」呢?這說起來就多了。


這樣講是有經典依據的。第一就是前面說的「超世本願」,經文說「我建超世願」「名聲超十方」。因地的本願超越十方諸佛,果上的名號就超越十方諸佛,這當然是諸佛深智所不能測的。


再來,《無量壽經》說「諸佛光明所不能及」。光明者,智慧之相也。既然「諸佛光明所不能及」,自自然然就是諸佛深智所不能測度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景象呢?善導大師給我們回答了,他說諸佛所說深淺我們凡夫不知道,而是「望存化益,或可故隱彼為優,獨顯西方為勝」。諸佛都是看怎樣能利益眾生,怎樣能利益眾生就怎樣顯示。所以我們也不要為諸佛打抱不平了,不用打這場官司了。


作這種極端的比較,是讓我們死絕一切偷心,不要在凡夫這方面想很多。「測」是測度,「窺」是窺測。有人想拿繩子去量,凡夫豆大的智慧,就那麼一點,怎麼測量不可思議之法?


由此得出結論:


「莫留諸教之得道於耳底,唯稱本願之名號於口中」,因為你沒有辦法思維它,只有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諸教」,若禪,若密,若天台,若華嚴等等,這個宗派、那個宗派,證得什麼樣的高深果位,這叫「諸教之得道」。聽到就聽到了,但是莫留於耳底,什麼意思呢?左耳進,右耳出,耳朵裡根本就不殘留,也不入腦入心。


我們一般聽說哪裡來了一位上師,摩頂加持很有加持力,手一摸頭上就發燙,就趕緊跑去了;聽說某某大德來了,能傳什麼樣的秘法,讓我們怎樣修行,能提升一個檔次,就蜂擁而去了,像群蜂一樣跟著去了。這都是因為不了解自己的根機,也不了解稱名念佛的法門,所以才這樣茫然無緒,隨緣修雜善,隨風東西。所以,一遍上人這裡說得很乾脆,連耳根底都不留著。


為什麼?第一,「諸教之得道」再怎樣殊勝,再怎樣高妙,都非我等之分,聽了有什麼用?所以乾脆聽了就過了。第二,我們念佛了就充分圓滿了,這是「凡夫出離之直道」,是諸佛深智所不能窺、不能測。所以,即使是「諸教之得道」也不稀罕,因為內心已經滿足了。


印光大師也講,任你吃香喝辣,是龍肝鳳膽、法宴法餐,怎樣飽餐一頓,但是我就念佛,每天就吃白飯,這是我用得著的。其實是內心對這個法有充分的信心,也是對自己的根機有充分的了解,也是對一代佛法有充分的信心和了解。


所以,即使大多數人像潮水一般東跑西顛,聽說這裡有密宗上師,那裡有禪宗悟者,哪裡又有講經的大法師來了,一會兒往東,一會兒往西;而這裡有一個老和尚,或者一個老居士、長者、老太婆,拿著一串念珠,如如不動地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不被一切風潮所動,這就是大智者。


在古代,各門或許還有真善知識;像今天這樣腳跟淺、信心弱,被人潮湧動,說不定就被人騙了。


如果真正抱持這樣的態度,就可以不被一切人騙,能破除一切迷信。一切怪力亂神、裝神弄鬼,或者誰有神通,很了不起,也不會吸動你,這樣就非常穩當可靠。所以,古德就說「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稱名之外不用我心,此云: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這說得也特別好。什麼叫「稱名之外不用我心」呢?就是只管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在稱名之外一點心思都不動。比如「我的心不清淨怎麼辦?我臨終的時候不能正念怎麼辦?我這麼懈怠怎麼辦?我還不能吃素怎麼辦?」這就是心思用得太多了。


所以,一心歸命,一心稱名,我們集中所有心力,所有這一切都歸在名號當中。就像分股票一樣,一點都不把心思分給「清淨心不清淨心,善惡不善惡」,都沒有。我就是全身心地投入這句名號當中,想用善惡、智愚、淨穢、迷悟這些來吸動我,不可能,我所有的心都用在南無阿彌陀佛當中。


再來,這些事不是我們要考慮的,這樣用心是瞎用心,叫瞎操心。「善惡怎麼辦?臨終怎麼辦?有妄念怎麼辦?」這一切都是阿彌陀佛因中五劫思惟要考慮的事,是他要用心的事,跟我有什麼關係?所以,這叫作「稱名之外不用我心」。


不用瞎操心這些,通通用不著,只管念佛。甚至「我什麼時候往生?阿彌陀佛為什麼還沒來?我臨終會怎麼樣?能不能讓我預知時至?我能不能聞妙香?」這些都是妄想。


稱名就像坐船一樣,就老老實實坐在上面,怎麼自在怎麼舒服怎麼來。你坐在船的甲板上,坐在凳子上,說「我使勁坐」,你怎麼使勁?沒辦法使勁,這都是用不著的。所以,稱名就是很簡單、很自然地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不再盤算,不再計較,不要再頭上安頭,這叫「無疑無慮」。


只要起一丁點心思、心念,就叫作「有疑有慮」。一切疑慮都從妄心所生,你為什麼要起這個心思?不就是有疑有慮才起心思的嗎?比如「萬一我臨終不能正念怎麼辦?」這就起疑慮了;「我雖然念佛,但是妄念還沒斷,怎麼辦?」這些想法通通都是對阿彌陀佛信靠不過,對他力不思議稱名救度之法還不了解。


所以,善導大師教我們「無疑無慮」,什麼叫「無疑無慮」?就是「稱名之外不用我心」,就像傻瓜一樣。只怕你不傻,只怕你太聰明了,所以才「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


今天遇到阿彌陀佛了,就把你的「十八般武藝」全都廢了,因為那些都是妄念紛飛養成的三惡道的本事,沒有一樣是好東西。凡是起心、用心,都是妄念妄為的作用。現在好了,遇到阿彌陀佛就天下太平了,一切都省事了,「稱名之外不用我心」。


很多人還不會,還很不習慣。希望大家省省事,歇歇心,只管這樣「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就好了。


「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而無我心,此雲『臨終正念』」,很多人都盼望說「我要臨終正念」,但是要正確理解什麼叫「臨終正念」。有人說「等我要死的時候,我的喉嚨管能冒出這句佛,這就叫作『臨終正念』」。這樣的話,你還真「死」不了。這樣的人就是懈怠,有後心,根本就不想死,這口氣真的很難出來。


那種理解都是站在身見的立場,而這裡講的「臨終正念」是站在名號法義的立場說的。就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不用盤算自己的心思,把「我的心」死絕了,這叫「臨終」,這當下稱念的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正念」。如果用「我的心思」,這麼想,那麼想,這就不是正念,是歪念、邪念,你這口氣就死不乾淨。


所以,我們每個人來檢測檢測自己,是不是臨終正念?不要等待十年、二十年之後,現在當下就可以檢查。到底是誰死不掉?就是這個「我」死不掉,有「我的心」在這裡;如果「我」沒了,就死得乾乾淨淨、徹徹底底了。


「此時蒙佛來迎,往生極樂,謂之『念佛往生』也」,「此時」就是在這當下,你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不用「我心」,無「我心」,這叫「臨終正念」,在這當下就有佛來迎接。


當然,我們現在沒看到,即使沒看到,佛也來了,在這當下就有念佛往生。


「念佛往生」,一遍上人在後面解釋說「念佛即往生也」,不是等待十年、二十年之後,或者什麼時候。當然,我們說有二次往生:現在當下你的心行跟阿彌陀佛合一,成為一體的時候,就達成往生了,「南無阿彌陀佛」本身就達成往生。所以,善導大師解釋說「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在這句名號當中,當下已經達成往生了。這樣的狀態相續下去,到你命終的時候,那時候你在娑婆世界的報體謝去,誕生到淨土。我們一般講的「往生」是指這一次。但它是從現在平生業成,從現在這句名號當中延續到那裡的,並不是有一個新的往生來了,是現在的「往生」到那時顯現出來。


這種理解就非常乾脆,我們心裡就非常安心、踏實,也死得痛快。不然都死得很難過,脖子伸得很長,「我什麼時候、怎樣達到臨終正念啊?」總覺得二十年死不掉,「大概是什麼時候?我今年五十歲,可能得活到七八十歲吧?還有三十年」,真難死。


現在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無「我心」,現在就死了。「死了?不是還活著嗎?還在說話」,那就是一個屍體、傀儡,就是一個影像,也可以稱為「活死人」。


序文當中說,一遍上人曾經寫了一首和歌,表達自己對念佛的體悟。他怎麼說呢?


相關焦點

  • 聞其名號丨願無虛發,願發必生
    接下來看「願生即生」。我們說,「願往生,皆得往生」,「願往生,即得往生」。「願生即生」有兩種含義:一是今生決定往生,甚至當念決定往生;二是根據你發願的深淺來判斷,今生未必決定往生,但是未來也必定往生。從本經開展的次第來說,佛雖然勸了三次願,但是每次勸的內容,從佛的本心是一樣的,可是從眾生的聽聞,就有深淺層次的不同,內容也從淺及深。
  • 【往生仗佛力】念佛行者如何乘阿彌陀佛的本願往生西方?(一)
    這段話就是在敘述,乘阿彌陀佛本願的內心心相。照例信願將這段文讀一遍,讓諸位來對照一下。法然上人《念佛法語》云:乘本願之二相者:一者造罪時之乘:其故者,如是造罪,必墮地獄,然稱念本願名號故,決定往生。如此想時,則是乘也。
  • 朵朵白蓮 32 名號本義 稱名必生 3
    朵朵白蓮  32——宗柱法師講演問答集名號本義 稱名必生 3我們之前說過華嚴玄門——「同時具足相應門」,你還以 為阿彌陀佛就只是佛的名號? 所以「如彼名義」,這句 名號的本義、義理,經過曇鸞大師的「名與法同,名與 法異」一解釋,我們就能對這句名號生起信心。因名號的當下,就是阿彌陀佛的所有的德(功德)和用(作用)。阿彌陀佛是救度眾生的佛,他發大願要救我們出離 三界,救我們的力量及作用體現在哪裡呀?就是這六個 字。你直接稱念它,就把你救了。
  • 東方琉璃世界之三聖
    藥師佛是梵文Baisajyagurvai·duryaprabhasa的意譯略稱。全稱為藥師琉璃光如來,又有人稱謂大醫王佛,醫王善逝或消災延壽藥師佛。為東方琉璃世界的教主。藥師本用以比喻能治眾生貪、瞋、痴的醫師。在中國佛教一般用以祈求消災延壽。
  • 一旦往生淨土,四十八願的利益統統圓滿具足
    10(主播:佛穎)念佛往生之本願阿彌陀佛的本願是什麼呢?在四十八願當中,所說內容非常廣泛,大體來講有三方面,第一是「攝國土願」,說到極樂世界清淨莊嚴;第二是「攝法身願」,說到阿彌陀佛有無量光、無量壽以及度眾生的能力;第三是「攝眾生願」,攝取我們眾生到西方淨土去往生。善導大師是以第十八願來看整個四十八願,將第十八願稱為阿彌陀佛的本願,叫做「念佛往生之本願」。
  • 唯之於呵,相去幾何——心向森林,莫於草爭
    《道德經》第二十章,「唯之於呵,相去幾何」,是說唯唯諾諾的盲目遵從,與聲色俱厲的大聲呵責,都改變不了事實本身,又能相差多少呢?如有不同,非為事實不同,而是唯呵之人的人心有異罷了。真正的得道高人,有大智慧的人,都是心有明鑑,看到了事實的真相,因而超然從容,一笑了之,繼續堅定不移地向著理想昂首闊步而去。心有森林,又何必與草相爭呢?心向大海,又何必留戀溝渠呢?
  • 【一心專念佛】窺基大師《西方要決釋疑通規》雲:彌陀本願,誓度娑婆,上盡現生一形,下至臨終十念,俱能決定,皆得往生(一)
    而且講到阿彌陀佛的本願,也舉出第十八願的意義做為代表,這令我們覺得學習阿彌陀佛第十八願非常的殊勝。因為不論淨土宗的祖師,或者教下的祖師,凡是講到阿彌陀佛的本願,一定舉出第十八願做為代表,不會舉其他的因願文做為代表。那就是因為第十八願是最為重要--根本願,也因為第十八願是眾生決定往生的修因之願,所以舉出第十八願,做為阿彌陀佛願力的代表。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四十八大願之四三至四八」
    這些人就是本願所說的「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號,壽終之後,生尊貴家」的菩薩。如果他們不是前生曾經聽過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而種下善根的話,可能早就隨波逐流,跟一般的凡夫俗子一樣,不是囂張跋扈,就是紙醉金迷,酒池肉林,踏上墮落、腐敗之途了。附記3:生尊貴家,本是好事,但有些人,愈是富貴,造業愈多;但也有人,獲得富貴,利用富貴,造福人群。
  • 《道德經》:得道之人,品行自然高尚
    在生活中不難發現,有的人做事張揚,為人粗狂,這樣的人總是品行低劣,做不成大事情,也容易招致禍害,這是失道者;有的人平時表現很低調,總是謹小慎微,有些行為甚至讓一般人無法理解,老子認為,這樣的人往往有著崇高的道德水準,也是得道之人。那麼,得道之人究竟與常人有什麼不同呢?
  • 六字名號震破地獄
    當天晚上,他所住的隔壁房間,有人在讀誦剛剛那首「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他聽到了,並跟著念了兩三遍,此後,就沒有再念,也忘記了。後來,他因為犯了戒,死的時候就到了閻羅殿。閻羅王把驚堂木一拍,問他說:「你是出生在佛法傳布的地方,如果你學過什麼法門的話,請你現在就登高座,為我們宣講。」閻羅王很威嚴地這樣告訴他。玄通律師一面登高座,一面回想在陽間一生所學的法門。
  • 聞其名號丨釋迦牟尼佛來到娑婆世界,就是把這句名號給我們
    而且這一聲阿彌陀佛,他成了佛,果地的覺悟就是這句名號。然後他把這句名號全體授予五濁惡世的眾生,不是說打個折扣,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九十。釋迦牟尼佛來到娑婆世界,就是把這句名號給我們。「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不僅在《觀經》裡這樣付囑,整個一代說法,都是付囑阿難「未來的濁世末法眾生,你要把這句名號教給他們」。
  • 《道德經》:得道之人有哪些常人不能及的特質?是怎麼做到的?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上一講我們學習了本章的第一個要點,得道之人到底是什麼樣子的,老子通過一系列的比喻,勉強給我們描繪了得道之人的樣子。
  • 究竟怎樣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才能得到利益
    一切寶藏,我們自性本自具足,但是為什麼還會有爭奪,有對立,有控制和佔有呢?因為我們不是活這一生一世,我們當下的生命是生生世世輪迴的習氣的總和。我們在過去的生生世世中做過牛馬豬羊,做過天人鬼畜,做過正人君子,做過卑鄙小人……我們當下的人生是酬業而來,也就是說受業力習氣牽引而來。我們過得是好是壞,都是自身的善惡業力的顯現。我們如果真正明白這些道理,並且保持這樣的知見,就是超凡入聖了。
  • 【往生仗佛力】以佛願力,五逆之與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回心皆往(一)
    舉出最下劣的凡夫眾生,這就是舉惡攝善,舉出逆惡之人念佛都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就表示阿彌陀佛的名號願力,能夠廣度一切眾生。惡人念佛尚且都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善人念佛當然也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法事贊》有兩卷,上卷與下卷。下卷是以偈頌法語對《阿彌陀經》的疏釋。所以信願在我們本願山彌陀講堂,演講《阿彌陀經》,我一定以善導大師《法事贊》的註解來宣揚《阿彌陀經》的真義。
  • 為什麼說「一大藏經為六字名號的註腳」?
    所以得出一個結論:「一大藏經,為六字名號的註腳。」這句話的經典依據就是這裡。「教備不虛」,「教」就是定散二善之教,「備」是加備,教力加備眾生,不會虛假。那麼,什麼樣的根機可以領受、受持、接受定散二善之教呢?答曰:解有二義。一者謗法與無信,八難及非人,此等不受也。斯乃朽林頑石,不可有生潤之期。此等眾生,必無受化之義。這不是重點要說的。
  • 一句輕描淡寫的我願意,唯願此心無怨亦無尤!
    遇到事情,無論如何抉擇,只要心中無怨無尤,一句輕描淡寫的「我願意」便有九鼎千鈞之力,不容他人置喙。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要心中無怨無尤,你就能從容,就能處事不驚。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有五柳先生之稱的陶淵明就是這樣一句話的寫照。
  • 略釋攝生三願中的信願行
    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可見信心之慧,遠勝福德,稀有難得。修習念佛法門能否得到利益,全憑信心之有無。信為萬善之源,願為眾善之本。對西方極樂世界有甚深的好樂與期待,願意往生彼剎,對娑婆世界種種穢噁心生厭離,對極樂世界依正二報油然神往。阿彌陀佛才是吾人真正的大悲慈父,極樂世界才是我的故鄉。我們以這樣懇切的願心,才能和阿彌陀佛的大悲願海感應道交。
  • 聞我名號和念我名號的區別
    十八願咋說的?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願生我國,乃至十念,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怎麼往生?靠什麼往生?十念就往生,我們都念一輩子了,幾個往生的?不就三五個,一二個嘛!萬修萬人去的法門,到現在只有一二個往生,我們不需要找找原因嗎?
  • 四十八願是整體,第十八願是宗旨
    善導大師的思想就是以第十八願為宗旨。四十八願並不是平鋪羅列像一個盤子裡裝了四十八顆珠子一樣,它們有一個貫穿不變的宗旨。這個宗旨,這個核心,這個根本,這個目的,就是第十八願,這是根本中的根本。所謂「根本」,就像一棵樹,因為有根,才有枝,才有葉,才有花,才有果。第十八願是整個四十八願的核心,所以稱為「本願中的本願」。《無量壽經》言 :也是以這條願作為本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