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經文和圖表,我們引用《觀經》流通分的經文,因為這剛好和「經能持法」的解釋很相應。請看《聖教集》709頁: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持」字分為兩種:一是「持是語」,一是「持無量壽佛名」。
「是語」,就是這部《觀經》佛所說之語。
「持是語」,「你要好好受持我所說的這部《觀經》」。所以,「持是語」其實是指持整部《觀經》。
整部《觀經》又分為定善和散善。定善、散善展開,就是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合起來,不過歸納為定善、散善這兩種。
釋迦牟尼佛說得很清楚:「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釋迦牟尼佛講這麼多,展開來八萬四千法門;收起來就是定善、散善(十三定觀、三福九品);如果再濃縮,就是「持無量壽佛名」。
所以,能夠「持無量壽佛名」,也就是持了整部《觀經》的定善、散善,也是持了八萬四千法門。
所以得出一個結論:「一大藏經,為六字名號的註腳。」這句話的經典依據就是這裡。
這讓我想起善導大師的一段法語,大家看《聖教集》466頁第3行,定散機受問答:
問曰:未審定散二善,出在何文;今既教備不虛,何機得受?
這裡的「受」和上面的「持」是一個意思,所謂「受持」。定散二善出自哪些經文?
「教備不虛」,「教」就是定散二善之教,「備」是加備,教力加備眾生,不會虛假。
那麼,什麼樣的根機可以領受、受持、接受定散二善之教呢?
答曰:解有二義。
一者謗法與無信,八難及非人,此等不受也。斯乃朽林頑石,不可有生潤之期。此等眾生,必無受化之義。
這不是重點要說的。我們看下一段:
除斯以外,
除了謗法、無信、八難、非人以外,誹謗、不相信,被障礙住了,這就沒辦法。
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下收十念,乘佛願力,莫不皆往。
我們一看黑體字的部分,很自然就想到這是第十八願的意思,這是解釋念佛往生的。「上盡一形,下收十念」,是念佛之人。
後面作了個總結:
此即答上何機得受義竟。
這是回答上面的問題,什麼機能夠得受定散二善之教呢?是念佛之人!
我們看《聖教集》上面的眉注,這是很重要的:「念佛機受定散教」。你只要念佛了,定散二善之教全部都受持了。
定散二善是教門,不是行門。通過定散二善這樣的教法,由方便導入真實,真正的行門是「一向專念」。所以很清楚,是「上盡一形,下收十念」的專修念佛之人,受持定散之教。
定散是教。「教」,它是指向一個方向,有教有行。所謂:
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善導大師的釋義,是從頭到尾貫穿的。 「定散文中」,這是教法;指向哪裡?「專念彌陀名號」。
我為什麼想到這裡?因為這裡和我們剛才學的那一段意思是一樣的,都是專念彌陀名號的依據。
「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能夠受持無量壽佛名,「上盡一形,下收十念」,這就「乘佛願力,莫不皆往」,等於就受持了整部《觀經》定散二善的教法。
這不是善導大師自己講的,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這是教法;「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是行持。
一般解釋《觀經》,都解釋不出這層深意。以為「定善」就是讓你去修定善,「散善」就是讓你去修散善。當然,這層含義也不是沒有,這是淺顯之義。
定散二善一旦歸入弘願之後,它就不是行門,而是教門。「教」「行」兩個要注意,有教有行。由於定散二善教門的引導,我們進入一向專稱的行門。
這樣的意思,只有善導大師透徹地解釋出來。
「教門」也可以稱為「觀門」,定散二善是觀佛三昧為宗,一向專稱是念佛三昧為宗。這個道理是非常深妙的。
——《〈往生論注〉講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