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小編我想題目叫「香港創科需要重新思考!」,但覺得好像太打擊積極性了,畢竟好不容易搞出的報告,要被推翻重來,不要嘛。還是「香港創科需要深度思考!」這個題目比較得體,畢竟凡事都需要深度思考嘛,基本上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說法,非常得體,還顯得深刻,以至於是句廢話,因為信息量基本為零,熵為零。
一、香港一直在假裝創科。
正如一直在假裝抗疫!不入境單獨隔離,不全民篩查,不是假裝抗疫,那是啥?
那創科為何也是假裝呢?因為創科中心,不可能誕生在房價高的地方。
我們先看看矽谷吧,矽谷是科創中心的代表吧,下圖是矽谷房價的走勢圖,2018年舊金山獨棟房屋的房價中位數是160萬美元,基本上家庭年收入15萬美金(稅前)以下就亞歷山大了。矽谷之所以成為矽谷,不是看現在,現在發展已經被房價嚴重製約了,要看個人電腦的爆發期,從1971到1990年,以英特爾、蘋果等公司的崛起為代表,但你看那時房價有多低啊!
再看深圳(不是說總拿香港和深圳比嗎),現在人均居住面積只有19.7平米(高於香港人均15平米),房價飛漲,以至於華為都跑了,整個城市已經顯現出空心化危險。你說你表面上標榜是創科中心,一方面又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和金融行業,走右手都硬也可以,但是你要解釋如何左右互搏還能大獲全勝?後果是房價這麼高,你讓工程師上哪安家呢?沒工程師,談什麼創科呢?談什麼創科呢?談什麼創科呢?
再舉個例子,北京!中國矽谷在北京西二旗,那西二旗原先是什麼地方呢?是城鄉結合部,旁邊有個軍隊大院,是釘子戶,路一直無法拓寬,所以天天堵,交通不便,於是房價就很低。房價低,碼農才能住過來,才能發展高科技,後來百度等網際網路公司為降低成本就紛紛建立總部基地。原先西二旗的中小學學校是很差的,在海澱當尾巴,後來碼農來了,孩子都很爭氣,愣是把西二旗的很多學校給拱成了重點學校。
回頭再看香港,香港是世界生活消費最貴的城市,沒有之一,沒有之一。就問你工程師住哪?就問你工程師住哪?小編我招募過美國的工程師來港工作,人家說美國租的房子的廁所,都比香港的兩室一廳大(23平米)。就問你人家憑什麼來?沒有工程師,談創新都是扯淡。
(此圖來自香港規劃署2019年統計)
香港真的小到無地建房嗎?非也。香港土地只有7%用於住房。說很多野地都是私人持有,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誰在阻撓香港民生?到底是誰在阻撓香港創科?必須承認香港的環保做得非常好,但是我們要問,考慮到目前香港尚有30萬人住在籠子裡(劏房,約10平米),人住得不如動物,可人也是動物吧,是不是也應該保護一下人類?
這麼看來,當前的香港,既不像1990年的矽谷,也不像2000年的西二旗,那你憑什麼說自己能成為國際創科中心?
其實,香港不成為國際創科中心,實在太可惜了,因為香港700萬人口,有5所QS top100的大學,相比之下,內地14億人口,只有6所QS top100。矽谷灣區,是因為有史丹福大學,西二旗矽谷,是因為背靠清華北大,香港有5所頂級高校,應該建造5個科創中心、5個大灣區,而不只是「融入大灣區建設」。
香港就是這麼神奇的地方。有人說香港的最大優勢在於西方建立的金融市場和司法民主,這麼說好像也對,但是我始終有疑問:一個美國人和一個歐洲人做生意,有必要偏偏來香港開分公司嗎?顯然,歐美人來香港設立公司,就是為了和內地做生意(內地外資70%來自於香港哦),這就是通道優勢。但是通道優勢取決於外部環境,那麼內在優勢呢?我看只有一個就是香港的這幾所好大學!
一個世界級的大學,就會有一個世界級的科創灣區。
二、鼓動青年創業是個偽命題!
最近港府公布最新失業率升至6.4%,當中20至24歲市民失業率更達20.1%。五個年輕人中一個失業。我們都知道這幾年香港經歷了什麼!在這麼高的失業率下,再鼓動青年創業,有沒有感覺不對勁兒?就好比一個人家裡解不開鍋了,餓得面部浮腫,還對外說自己堅持吃素是為了健康嘛。
你鼓動青年創業,有沒有問過企業家們的感受?企業願意接收曾經是董事長總經理的青年人嗎?有沒有問過父母的感受?父母花了畢生積蓄供孩子讀書之後,還要擔心孩子經歷創業隨時失敗居無定所的巨大壓力?你鼓動人家創業,你咋不創業呢?你咋不創業呢?
有人說你看比爾蓋茨、扎克伯格。。。,要真是這樣的天才,還需要你鼓勵嗎?
年輕人,剛畢業,最要緊的是什麼?是做個好員工,做個合格的員工,做個合格的工匠。想當元帥的士兵裡,絕大多數都不是好士兵。現在就是個兩難的境地,小編在大企業也混過,一方面公司招不到人,一方面年輕人找不到工作!小編也曾經給一個國際頂級投資公司評審科創項目,看著這幫小孩上竄下跳,白白浪費青春實在可惜。我記得有一個項目是用腳環來測嬰兒生理特徵防止睡眠窒息,我說好好好好,然後問了一句:你能做實驗證明該產品有效嗎?
事實上,香港是具有深厚科研底蘊的,香港創科參與者,不是這些普通年輕人,而是香港高校的中堅力量。他們都是常青藤畢業,為了拿終身教指,近10年苦心孤詣練就了絕世武功,他們才有獨步天下的硬科技黑科技,才有成為獨角獸的可能基因。我們知道香港曾經以娛樂業聞名於世,很多明星是由星探發現的。現在香港就需要星探,去挖掘高校裡的絕世高手。港府拿100億,投100個這樣的科研老炮,10個存活下來成為獨角獸,香港的創科面貌立馬煥然一新。現在似乎什麼人都在湊熱鬧呼籲創科,你也不問問創科需要你呼籲嗎?創科只需要對的人、拿對的錢、做對的應用!
三、香港需要重點研發專項
香港是小政府、大平臺模式,這個模式的確曾經發揮了成功的歷史作用,對香港扮演通道角色,起到了支撐作用和公平示範。然而,然而,時過境遷,時過境遷,過去20年已經證明: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更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香港的通道角色正在逐漸減弱、減弱。。。那這個模式還適用嗎?
當然不再適用!
放眼當今世界,已經進入高科技爭霸的冷戰階段!香港憑藉高校雲集,完全可以掙得一席之地的!然而,玩高科技,前提是燒錢的,燒大錢!必須要把錢集中起來,聚焦於幾個重點,集中衝鋒,才能拿下戰略要地。因此,小政府、大平臺模式,已經無法完成當前的歷史使命。再固步自封,就是刻舟求劍(船都開哪了,還刻記號呢?)。「金融科技並舉,重點研發專項」,這才是香港未來之路。
香港彈丸之地,你知道嗎?有40多位中科院院士。但是港府從來沒有請這些院士,為香港的明天制定一個高科技發展計劃。全部重點,就是沒重點,有重點未必有收穫,但沒重點一定沒收穫!
因此,香港不要再鼓動年輕人創業,要發掘、幫助、資助高校科學家創創新創業;香港不要再四處撒糖空談公平,要匯聚院士、專家的真知灼見,為香港的高科技發展,斷取捨、望未來、做當下。
如此,以700萬香港人計,功德無量。
下面是一位港府創科局朋友轉發的施政報告要點,我看非常精煉生動,轉發供參考。點讚!
友情提示,微信信息繁雜,請謹慎關注本會微信號,本會有兩個微信號:
1)HKSAIR,經常更新內容,比較實時
2)HKSAIR_for_iHKSAR,每月更新4次內容(官方認證限制,很奇怪)
===============================
《2020 施政報告》
拓環球和大灣區機遇 建國際創科中心
1️⃣ 「 一區兩園」概念,由香港科技園公司作二房東,管理深圳科創園區部分樓宇,協助企業盡早開拓大灣區市場🌇🌇
2️⃣ 「傑出創科學人計劃」招攬全球科研精英 [勾引][勾引]
📌政府與大學共同出資20億元,招攬傑出STEM學者和其研發團隊落戶香港
📌提供5年薪金津貼,以及設立實驗室的開支
3️⃣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強]
📌連繫在港及大灣區均有業務的科技企業,特設400個創科職位
📌提供工資每月至少HK$26,000,當中HK$18,000由政府資助
📌 為期18個月,在港及在大灣區工作時間各佔約半
📌協助青年投身創科行列及親身體驗和把握大灣區創科發展機遇
4️⃣ 建設智慧城市
📌公布《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提出超過130項措施💡
📌推出「智方便」一站式個人化數碼服務平臺
📌探討利用科技解決鄉郊和偏遠地區生活上的問題
5️⃣ 公營部門改革
📌推動所有商業牌照申請在18個月內電子化
2020施政報告 :
https://www.policyaddress.gov.hk/2020/chi/polic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