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夥伴們在香港有沒有聽過這兩個詞
「神科」和「乞食科」
其實這兩個詞對應的是學校裡的
「熱門專業」和「冷門專業」
熱門專業稱為「神科」好理解,
那為啥冷門專業就叫「乞食科」呢?
從求職的角度來看,
熱門專業畢業的同學,大公司搶著要;
冷門專業畢業的同學,要請求公司好心收留;
難怪香港本地同學自嘲冷門專業為「乞食科」~
香港的各大學校究竟哪些專業算「乞食科」?
「乞食科」畢業的小夥伴真的很難找工作嗎?
和錦鯉學姐一起來看看吧~
顧名思義「乞食科」就是畢業後不知道可以投身什麼行業,找怎樣的工作,又或是一些收入微薄,甚至隨時面臨長期待業的科系。
比如修讀視覺藝術(Visual Arts)、理學( Science)、政治與行政學(Government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哲學(Philosophy)、人類學(Anthropology)、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或其他文科等等。
思考人生ing。。。
大多修讀「乞食科」的人都是為了興趣,專於研究,不太在意薪資的高低,可以說是「用愛發電了」。
就讀「神科」專業的同學們未來就業之路猶如康莊大道。就比如醫學、法律、金融等學科,畢業後投身社會就能成為醫生、律師、金融才俊等,起薪點最少達三萬以上,找工作難度非常低。
舉個慄子,
醫生專業的同學不需要擔心找不到工作,因為社會長期需要大量醫護人手。
對比起「神科」,多數「乞食科」均不需學習專業的知識或技能,任何人都可以勝任,換言之就是工作的替代性高。比如說一個行政文員,無論是誰在經過短暫的培訓之後都可以勝任。
還有一些冷門學科,例如哲學和藝術,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現實通常很殘酷,不是每個讀哲學的人,都能夠成為偉大的哲學家;不是每個讀藝術的人,都能夠成為偉大的藝術家。
市場上「乞食科」人才往往供大於求,
每年求職季都造成千萬人過獨木橋的局面,
加之今年又有疫情影響,
空缺崗位數減少,
大家找工作就變得難上加難了。
相比於專業性較強的「神科」,「乞食科」的就業出路反而更加靈活。
不少人會將自己讀專業與就業出路劃上等號,
認為是「正路」的選擇,例如讀中文就是做老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的Amy學姐畢業後便加入了《東方》網媒工作,她說,身邊不少同學都去讀PGDE(學位教師教育文憑課程)一心想做老師,但她自己就是一個逆流而行、不想做老師的中文人。
還有一些中文系畢業的學長學姐從事的工作完全與其專業無關,例如人力資源。一般公司的HR工作性質不會那麼有挑戰性,入行門檻不算高,大學讀的專業也不一定需要是人力資源。畢業如果從小公司的HR開始做起,掌握工作經驗後晉升成為人力資源總監,在香港月薪可以達到3萬港幣+。
不過非人力資源專業的同學可能一開始做獵頭公司起步會更難,和普通公司內部的HR不同,做獵頭需要的專業度更高,篩選簡歷的時候就很難出眾。
財會工作也是「乞食科」同學轉型的出路。從學校畢業之後如果對財會有興趣,就可以報考會計師資格證。例如在香港,任何人都可以無門檻報考HKICPA(香港註冊會計師)。
對於非會計專業的同學,可以先修讀基礎課程,修讀完之後即可參加專業考試,最快1.5年可以拿下香港注會,基本上Big4都對你敞開懷抱,月薪高自不必說。
在會計證方面,香港的資源非常豐富,每年除了考香港注會的人很多,考澳洲注會、英國注會(ACCA)的同學也很多,香港基本上所有的會計師事務所都認可這些證書。
在疫情期間,也有不少同學選擇做了「斜槓青年」,身兼多職,收入穩定。其實這樣的情況在我們畢業的留學生中也很常見,比如白天在公司做行政,晚上去兼職教普通話;一邊做著保險銷售,一邊是自媒體博主;平日是RA,周末是代購.
小夥伴們不用特別在意自己的專業是「神科」還是「乞食科」,條條大路通羅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秋招在即,希望「神科」和「乞食科」的小夥伴們都找到好工作!
如果對自己的未來還很迷茫?
想了解更多香港職場的資訊?
快來關注我們的香不香港求職號,
香港留學生專屬的求職平臺
✔ 每二 四周定時更新的崗位資訊!
最新的香港+內地的崗位,都是經過平臺篩選,適合留學生投遞。
✔ 每周一 三 五分享求職攻略,職場真實體驗,職場資訊!
學長學姐精心準備,最地道的分享,一手的真實經歷,讓你在職場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