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穎媽談育兒
教養男孩已經成為很多家長的心病。網絡上把男孩媽媽被稱為「五費人員」——費力、費嘴、費心、費神、費錢!
的確,與女孩相比,他們有驚人的體力,耗人的精力,嚇人的耐力,氣人的智力。
個性上,男孩更加理性叛逆愛思考愛自作主張。因此,在教育方式上也應與女孩完全不同。如何保留男孩聰明外放樂觀積極的一面,而去掉個性中不服管教無規則感的一面呢?
因為束手無策,因為急不可耐,可能很多家長也沒意識到,對孩子的命令、責罵、批評已變成與男孩的日常交流。雖然說這也屬於溝通方式的一種,但作用,是有些消極的。
最近在讀的《養育男孩》一書作者認為,男孩養育的本質問題就是在他成長過程中,家庭尤其是父母能不能給孩子成長所需要的環境和教育,及足夠的關注與指導。
作者認為,想要真正的了解男孩,父母應該經常和孩子溝通,傾聽他們的想法,滿足男孩被傾聽的欲望。還總結出了與男孩溝通的「四不要」原則。家有男孩,快來了解一下吧。
一、不要指責孩子
「你都這麼大了,能不能聽話點」,「能不能讓我省省心,別天天給我製造麻煩了。」.....
如果家長天天把這些掛在嘴上,會嚴重傷害男孩的自尊心。特別是一些帶有人格評價的詞語,比如「你怎麼像個女孩似的」,「你這麼沒出息」、「你真沒用」等等,更是要謹慎出口。
很多時候孩子關注的點和大人不一樣,家長需要去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總是以一副家長式的盛氣凌人的態度和孩子溝通,男孩就會對家長產生厭煩,之後便會關閉心門,什麼也不願意和家長說了。
二、不要忽視孩子
有一次帶娃在廣場上玩,聽到旁邊有一個小男孩跟同伴抱怨:跟我爸爸媽媽講話真的一點意思也沒有,他們很忙,平時在家也不會專心聽我說話,有時候我都不知道爸爸有沒有在聽,他的眼睛從來沒有看過我......
聽到這話的我好奇的朝小男孩兒掃了一眼,發現他一臉落寞,手上百無聊賴的擺弄著一個小飛機。好像是在跟同伴抱怨,又好像在自言自語。
估計他從來沒有跟父母講過這些,而他的父母,可能也根本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言行已經忽略了孩子。
孩子什麼時候會體會到被忽視感?通常是情緒上不受重視。孩子說什麼做什麼,家長都沒有表示,遇到困難的時候家長也沒有及時幫助,而是讓孩子自己解決。無心或者無能力滿足孩子的需要。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比較漠視感情,容易表現出對他人的敵意。
三、不要縱容孩子
如今,大多數家庭只有一兩個孩子。生活條件好了,教養方式跟著不一樣。一些家庭把所有的期望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以孩子為中心,只要孩子提要求,無條件答應,慢慢地,孩子掌握了家長的「」軟肋「」。
也不用多費口舌了,如果家長不答應,一哭二鬧三上吊,家長一看這架勢,立馬投降,孩子得逞。
這種無原則地滿足,看似是愛孩子,實際上不知不覺失去了作為家長的引導作用,而孩子也會逐漸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驕縱個性。容易衝動、沒有自制力、缺乏應有的責任感和為他人著想的能力。
四、不要包辦孩子的一切
「媽媽,地板髒了。」
「媽媽,襪子我穿不上」,
「媽媽,我的玩具全灑了。」嗚嗚嗚.....
當孩子做事做不好、做錯了,不要總是那一句「我來」。不要覺得孩子還小,什麼也不讓他做,什麼也不讓孩子去體驗。
總有一天,這個眼前事事依賴你的小男孩要變成兼具責任感與成熟魅力的男子漢,而這一切也僅僅只有十幾年時間。
隨著男孩逐漸長大,我們可以讓他學習基本的家務、學會獨立照顧自己,讓男孩去經歷、去成長,否則有一天,當他想要遠離家庭的巢穴獨自闖蕩時,卻沒有自立的能力。
之所以會有「媽寶男」、「巨嬰」群體的存在,就是因為從小家庭過度包辦,而沒有讓男孩學會承擔自己的責任,學會獨立的能力。這樣的男人一旦走入婚姻,不光拖累妻子也拖累父母。
穎媽寄語:
也許在孩子的成長路上,批評、指責在所難免,但作為父母,也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走進孩子的心中,對男孩多一些理解和陪伴,多一些耐心和引導。這才是養育男孩最好的教養之道。
#0-6歲育兒經##育兒有招#
-END--
我是穎媽,一孩媽,育兒達人,一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多平臺優質創作者。喜文字,樂分享,我手寫我心,歡迎關注、轉發、收藏、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