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4日,時任澳大利亞通訊部長馬爾科姆·特恩布爾向時任自由黨黨首、總理託尼·阿博特發起挑戰並獲勝,以自由黨新領袖身份成為總理。
兩年多之後,相似的逼宮劇情也發生在了特恩布爾身上。內政部長達頓本月21日第一次挑戰特恩布爾黨內領袖地位失利後,24日再次發起挑戰,大勢已去的特恩布爾決定不參加黨首競選,選擇了黯然下臺。
特恩布爾戲劇性的政治生涯,是近年澳總理頻繁更替、政壇亂象紛呈的一個縮影。
因在減排問題上的立場和抗旱賑災不力人氣低迷
特恩布爾當年挑戰阿博特時宣稱,阿博特失去了民眾支持,是一個失敗的領導人。而這次達頓等黨內同僚站出來挑戰特恩布爾時,給出了幾乎同樣的理由。
澳大利亞將於明年5月舉行議會選舉。澳一家民調機構2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自由黨和國家黨組成的執政聯盟的民眾支持率已落後主要反對黨工黨10個百分點,特恩布爾的個人支持率則跌至去年12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在今年7月的議會補選中,工黨奪得5個補選議席中的4席,而執政聯盟一無所獲。
自由黨內的反特恩布爾勢力擔心,如果這一勢頭延續下去,自由黨明年選舉前景堪憂。而特恩布爾,因其在減排問題上的立場和抗旱賑災不力等原因,人氣低迷,被視為自由黨選情的拖累者。
特恩布爾20日宣布放棄2030年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政府目標,但為時已晚。為迫使特恩布爾下臺,達頓向他發起黨內挑戰。在21日舉行的議會黨團投票中,特恩布爾以48票對35票獲勝。
但達頓並不放棄,爭取到了黨內更多支持,於24日再度向特恩布爾逼宮。最終,特恩布爾兌現此前承諾,沒有參加競選。他的支持者、現任國庫部長斯科特·莫裡森贏得投票,成為自由黨新黨首,並將取代特恩布爾出任總理。
雖然達頓衝在最前面,但實際上自由黨內帶頭反對特恩布爾的就是兩年多前遭逼宮而飲恨下臺的阿博特。
兩年前曾在提前舉行的聯邦議會選舉中獲勝
特恩布爾1954年出生於雪梨,在雪梨大學獲得政治學和法學學士學位後,還在英國牛津大學獲得法學學士學位。特恩布爾的夫人露西·特恩布爾曾於2003年至2004年擔任雪梨市長。兩人育有一子一女。
特恩布爾從業經歷豐富。在進入政壇前,曾從事媒體、律師等工作,還是一名成功的商人。
2008年9月,特恩布爾成功挑戰時任自由黨黨首納爾遜,成為該黨新黨首。2009年12月,特恩布爾因支持工黨政府的減排計劃,遭黨內多人挑戰。最終,特恩布爾以一票之差敗給阿博特。這堪稱他與阿博特近十年政壇交鋒「連續劇」的第一集。
2013年9月,自由黨與國家黨組成的聯盟在聯邦議會選舉中獲勝,阿博特出任總理,特恩布爾被任命為通訊部長。2015年9月,特恩布爾以54票對44票成功挑戰阿博特,再度當選自由黨領袖並出任總理。
2016年7月,特恩布爾率領的自由黨-國家黨執政聯盟在提前舉行的聯邦議會選舉中獲勝,但與2013年大選結果相比,執政聯盟在眾議院的議席大幅縮水,僅有1個議席的優勢。自此,特恩布爾的執政始終如履薄冰。
澳大利亞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一向受制於美國,這在特恩布爾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美國歐巴馬政府期間,自由派色彩明顯的特恩布爾頗有如魚得水之感。2016年,美國《大西洋》月刊曾刊文指出,歐巴馬總統最樂於交往的政府首腦中,一位是德國總理默克爾,一位就是特恩布爾。
而在川普總統上臺後,特恩布爾被媒體稱為第一位直接與川普「互懟」的外國領導人。據《華盛頓郵報》報導,在川普入主白宮後的第八天,圍繞美澳此前達成的難民安置協議,兩人在通電話時發生爭吵。此後,儘管特恩布爾有意向川普示好,但兩國關係還是受到了一定影響。美國駐澳大使之職空缺近兩年,或許就是明證之一。
(新華社北京8月24日電 記者馮武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