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劇重生背後引發的深思,人之初性本善,父母的引導很重要

2020-12-24 小豆豆說電影

網劇重生在播出後,以大案件為主,其他的小案件為輔,每一個案件都對我有很深刻的印象,都會產生沉思。但要說裡面最令人感慨的,是範凱販毒案,整個案件疑點重重,你不仔細看,還真的很出戲。

事情的起因是範凱的失蹤,讓母親擔心來找男主報案,希望可以幫忙尋找。可這並不是一個普通的失蹤案,要知道這範凱可是一個警局老顧客了,從男主和助手的對話當中就可以看出來。

他二十一歲在市場欺行霸市,進行強買強賣被行政拘留,而二十三歲的時候和女朋友進入到了傳銷組織,當這個組織被一窩端的時候,肖凱逃跑了,但是被母親給強行送入公安局自首了。剛剛放出來,又因為吸毒被抓,在三個月後回了老家,然後就徹底的失去消息了。

從這簡單的幾句話可以看出,肖凱在社會上的經歷,恐怕用最直白的一個字來形容,那便是「混」,而且還不咋樣,估計許多觀眾看到這裡一定也會覺得他就是一個社會的毒瘤,找不到正好,總比殘害社會要好。

但這並不是最殘忍的,之後男主在水裡打撈出來一名被鐵鏈子綁在自行車的女子,死者只是一個二十一歲的學生,在吸毒後被範凱害死了。但這個女孩子並不是男主追查的兩個失蹤女孩之一,現在不僅僅是範凱失蹤,還有他的前女友和另外一個和他同居的女孩也失蹤了。

最壞的結局還是是發生,就是範凱將三個女孩都殺死了,真的是喪心病狂啊。而且其中一個女孩子身上還有狗毛,只是整個案件的過程,並不是很清晰,沒有交代這範凱犯案的緣由,我們只是知道了結果,但是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做這些動機和目的是什麼。

難道真的只是因為範凱是一個變態,來解釋這一切的發生嗎?對此小編還是有兩個猜測的,第一點便是其實導演已經拍攝了這一部分,但是因為過審的問題沒有被播放出來,第二點便是希望更加開放的讓觀眾加入到推理當中,讓觀眾自己來填補這案件的過程。

實際上作為一名觀眾,小編覺得希望是第一點,本身我們在觀看這偵探劇的時候,還是希望編劇可以來一個經過,給個合情合理的解釋,不然只會令人棄劇離開,相信現在去豆瓣搜索,你就會發現這一部劇的評分已經從最初的八分降低到了如今的七點一分了。

不得不說這一部劇的毒點確實有些令人受不了啊,但整體還是可看的,並不是一部爛片,只是節奏和劇情上,並不令人所喜歡。

但背後揭露出來的社會問題,還是讓人看完後就感覺到沉默的。

1、親子問題,溝通是關鍵。

看完這一個案件後,對小編的衝擊力還是挺大的,可能案件有些迷糊,但是這背後的社會問題,還是很令人深思的。這裡其實最大的問題,就是母親和兒子之間的溝通。

範凱從小就被放養著,母親和他相依為命,但是卻更多的只是出去工作,並沒有時間去陪伴自己的孩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若是父母沒有在孩子成長過程當中,好好地引導,那麼孩子是很容易被帶偏離的。

2、不要讓忙碌成為理由。

現在許多父母都會為了賺錢而不停的工作,不停的努力上班,可是這樣就會犧牲自己的時間,尤其是和孩子陪伴的時間。很多時候這樣的上班,孩子會很少見到,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心理很容易產生畸形的變化,有多少社會的悲劇,就是孩子從小缺失家庭的關愛造成的,不是我在這裡危言聳聽,而這確實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你也可以看到在重生當中,他的母親最後關頭雖然醒悟了,而且她也認識到自己長時間沒有陪伴在孩子的身邊,在範凱挾持她的時候,也是選擇了死亡,結束了自己的性命。

怎麼說呢?母親的悔恨已經來晚了,復出的代價是孩子的坐牢和三個女孩子的死亡。這不是一個家庭的悲劇,而是四個家庭的悲哀,若是父母可以多一點關懷和引導,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

小編在視頻上看到過一個殺人犯的採訪,他對記者說他並不是天生就想成為一個殺人犯的。記者也承認,人之初性本善,誰也不想走到這一步,但總是有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導致一個人最終走上了犯罪之路。

相關焦點

  • 「人之初,性本善」,是真命題嗎?
    深圳樂學樂園兒童性格養正研究中心主任趙先德老師近日發表了題為《「人之初,性本善」,是真命題嗎?》的文章,對早期教育對個體和社會的影響做了詳細闡述。現將文章摘錄如下。「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初」是指幼年時期。用今天的話來說,應該就是6歲之前的學齡前時期,不是剛出生的意思。這個「性」是心性和性格的組合。這個詞裡面包含了社會的因素,包含了後天習得的因素。因為研究領域的關係,我的關鍵詞內涵很狹窄,但外延很寬泛。所以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會用一些身邊的事情,來讓大家作比較,然後判斷這個命題的真偽與是非。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儒釋道一體化國學微信號 clwj3359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 「人之初,性本善」只是空話一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小時候以為《三字經》只有這四句話,上了小學才知道原來它很長很長,但是成年之後還是只記得這四句話,就像背單詞一樣,背來背去只知道「abandon」。而恰恰就是這句「人之初,性本善」被我們視為真理般的存在。無論是責備他人也好,告誡他人也罷仿佛這句話放在任何語境中都能適用。但請仔細想想,這句話意義何在呢?
  • 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惡?
    我們都知道「人性是複雜的」,可《三字經》開篇就說「人之初,性本善」,那麼人的本性真的是善嗎?這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1、性善論。《三字經》秉承了孟子的觀點,孟子認為「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 周國平問:誰說「人之初,性本善」?
    周國平問:誰說「人之初,性本善」?1.外在的眼睛看見現象,內在的眼睛看到本質……其實表明了大部分人看到的是世界的外在運轉與變化,也有一些人看到了真理、美、生命、心。3.誰說「人之初,性本善」?你見過小孩子殘忍地虐殺小動物嗎?他們能把小鳥活活玩死。人的本性中蘊含獸性,孩子的世界其實充滿殘忍……看到這裡,我直接想起兒時的玩鬧,並沒含有對生命的珍重,對規則的了解,就像人,需要被引導,且有能力被引導,以及隨時間去發現。
  • 人之初,性本善是什麼意思,我有不同意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是《三字經》的第一句,關於這句話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風景秀麗的山村,有個叫周處的人,父母在他年少時就去世了,因為平時沒人教導,本來心性善良的周處性情變得十分暴烈,經常欺負村民,時不時就把村民打得頭破血流。
  •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是否正確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出自三字經,就是說一個人剛出生時,內心充滿善良,而沒有惡念。三字經流傳了幾千年,在古代是幼童啟蒙第一篇必學的課程,人之初性本善,沒有任何人懷疑這句話所說的道理是否正確,本人認為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是錯誤,而且錯了幾千年。
  •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人心就像繩索,看著簡單,實則複雜到底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難道是父母過於優秀?很多人,父母優秀,但是孩子資質平平,甚至有點天資愚鈍。是不是父母的優秀讓自己無形中多了很多壓力,在日常生活中總是被拿來和父母的小時候比?還是父母恨鐵不成鋼,日常生活中存在言語暴力,讓自己精神壓力過大,從而產生偏激行為?或許,所有的理由都不能很好解釋這件事。就像感謝那些曾對自己手下留情的對手一樣,或許我們該感謝能對我們關心備至的親人。
  • 世人皆知「人之初性本善」,很多人卻忘了,後面還有一句才是重點
    「人之初,性本善」源自於孟子的「性善論」,作為與孔子並稱「孔孟」的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亞聖」孟子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可謂尊崇無比,他的名篇《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廣為熟知。
  • 《孔子》: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孔子》: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 .是我想到孔子第一個會想到的念頭,印相中還有背要求完整背一遍,當然是背到後面就全忘記在還沒看之前直覺的認為會是個有點沉悶的片
  •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作為一本傳統的啟蒙教材,主要是想給我們表達的中國的「仁,義,誠,敬,孝。」小時候雖然不是很理解是什麼意思,但是依然能背得很流利。接觸到的人性的醜陋越多,就越開始懷疑,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 「人之初,性本善」,那熊孩子怎麼解釋?都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文|福林麻麻打小我們就背:人之初,性本善,一直認為人性本善,所以每次看到小孩子都會覺得天真善良,一切美好的詞彙都可以用到這些小可愛身上。但是環顧周圍的孩子們,熊孩子並不在少數,當然絕大部分心地是善良的。
  • 「人之初,性本善」的答案在後兩句,讀的懂你就知道該幹什麼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之初,性本善」是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知道的,《三字經》的第一句話其實都已經告訴我們了,每個人最初的本性其實就是一樣的,但是這麼久以來還是有人不斷的懷疑人性是多變的,古往今來討論這個話題的爭論不休。
  • 讀《三字經》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有感
    原文第1、2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所以很多時候一個人最終成為什麼樣子,在很大程度上和父母提供的家庭條件以及思想教育有關。作為家長我們除了讓孩子好吃好喝有學上之外,也要通過言傳身教,用孩子聽的懂的方式教導孩子。
  • 每日一學:當代私塾,三字經之「人之初,性本善」
    其中的「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是:人在最初,本性是善良的。性本善的故事——周處改過周處小時候經常做壞事,村民把他和蛟龍、白額虎並稱為「三害」。一天,有人對周處說:「如果你能把蛟龍和猛虎殺了,大家一定會很敬畏你的。」周處聽後,立刻上山打敗了白額虎。接著,他又跳到河裡,與蛟龍決鬥。三天三夜過去了,周處還沒回來。
  • 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荀子曰人之初性本惡,誰對誰錯
    先秦儒家中三個最重要的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如果說孔子是儒家文化的主幹,那麼孟子和荀子則相當於這顆大樹的不同分支。一個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另一個認為「人之初性本惡」。孟子和荀子誰對誰錯呢?同時儒家門徒,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來的結論也不同。
  • 你知道「人之初,性本善」的本義嗎?
    「人之初,性本善」這是《三字經》的開篇語,在中國已經傳遞了700多年了,每個中國人都張口就來……可又有多少人中國人能準確理解其意思呢?我可以肯定地說,寥寥無幾。
  • 我們記得「人之初,性本善」卻忘了後面兩句……記杭州殺妻碎屍案
    真相與細節令人震驚震撼,細思極恐,背後人性的惡更是讓人毛骨悚然!地獄空蕩蕩,惡魔在人間啊,瘋狂殺妻之後,許某竟然冷靜報警,還貼出尋人啟事懸賞通告,又平靜面對媒體採訪,給大眾一副感同身受的受害者的樣子,妄圖瞞天過海,真是好演員!網上看到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鬼,如果真的有,那麼這個鬼一定是人裝出來的。
  • 人之初,性本善
    恭摘自《朱子治家格言》學習分享(第十五集)蔡禮旭老師2013/7/15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檔名:07-049-015 這「性本善」,比方在一、兩歲的孩子面前,大人故意走著走著就裝作東西掉下去,這個孩子搖搖晃晃的走過去,拿起這個東西就走過去要還給那個大人。有沒有人教他?他一、兩歲,父母又沒教他:「人家掉東西要拿回去還人家。」這是出自於他性本善。所以父子有親,那是天性。再來,為人想,善良,這在孩子身上看到,甚至還有感同身受的能力。比方兩、三歲的孩子在那裡玩耍,一個人跑前面,一個人跑後面。
  • 「人之初性本善」,如何培養一個不自私的孩子
    我們的老祖宗說:人之初,性本善。可是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更相信自私是人的本性。孩子並不是天生自私的,這個說法不是哲學或道德範疇的觀點,而是有科學根據的。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費利克斯·沃內肯花了17年的時間觀察研究那些蹣跚學步的孩子,他發現孩子們從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利他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