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這個問題大概每個家長在孩子剛呱呱墜地的時候就開始思考了。我們希望給TA 最好的, 讓TA 學最好的,什麼都要最好的。
為了讓孩子開闊眼界,我們帶他們去旅行,去科技館、展覽館,去參加各類的親子活動。 平時的周末也儘量讓孩子的活動豐富起來。
在他們很小的時候我們就儘自己所能讓他們多多的參與活動。在生活中發現孩子們的興趣愛好。 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優秀的那個,培養一個工作之外,閒暇時間能展現的才藝。
《物種起源》的作者達爾文小的時候, 他的家長是怎麼做的呢?
如果對於孩子的興趣培養讓我們很苦惱,也許《科學家如何思考》能提供一些建議。
達爾文很小的時候就對一切生物感興趣,他可以在自己家的花園裡探險, 發現花園裡的兩隻瓢蟲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 他覺得小小的不同也非常有趣。 在他看來瓢蟲有24種之多。
我對於自然科學的喜愛熱烈而持久。從很小的時候起,我就有很強烈的願望,去了解、去解釋我所看到的一切,並將它們納入自然法則之中。 ——查爾斯·達爾文,《自傳》,1887年
比達爾文早一個世紀的卡爾.馮.林奈是瑞典的博物學家,林奈認為所有的瓢蟲都是一樣的, 就像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一樣。他只看到同一類瓢蟲,而瓢蟲之間的差異是無關緊要的。
在達爾文成年之後他除了對動物學和植物學感興趣之外,在大學的時候還開始學習地質學。 憑藉著對地質學的熱愛和敏銳的觀察力,在旅行的過程中獲得了非常重要的知識,同時對於島嶼和大陸也形成了自己的見解。
在《科學家如何思考》一書中,作者安娜貝勒描述了達爾文非常注意關注細節的特點。 從小喜歡觀察的他,經常在花園、森林裡待很久,他從小就表現出對於自然的熱愛,觀察小昆蟲,鳥類,做記錄。
達爾文的父親在他成年之後建議他去學醫,不過達爾文並沒有表現出對於醫學的熱愛, 1828年父親又將他送去學習神學,希望他將來能成為一名牧師。 在對待孩子的未來這件事兒上,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優秀的孩子, 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為孩子設計未來的藍圖。 只不過多少還是有些偏差。
(選填) 圖片描述
達爾文在22歲的時候登上了貝格爾號,開始了南半球之旅,在這個過程中,達爾文進一步的開拓了關於博物學和地質學的見聞。
他後來說到,乘貝格爾號遠航是「我一生中最大的事件,決定了我伺候全部事業的道路。」
在南半球之旅中他觀察了很多物種之間的高度相似性以及區別,在加拉帕戈斯群島達爾文觀察到了黑褐色的小鳥,在每座火山島上,他都觀察到許多大小相似的雀鳥,身長大約都在10到20釐米,但是每一種雀鳥的喙都不一樣,這是為什麼呢?
這次南美洲的考察也對後來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做了很好的積澱。 在《科學家如何思考》讀者們會發現達爾文所表現出來的對於博物學的熱愛以及細緻的觀察。 雖然每個孩子的興趣愛好都有所不同,但對於自己喜歡的事情都會投入很多的熱情和專注力, 同時還會表現出和其它愛好的差異。
在達爾文小時候,一向嚴厲的父親並不看好這個整天在花園和森林裡看小蟲子的孩子, 望子成龍的想法讓他在達爾文十幾歲的時候將達爾文送到了醫學院。 在達爾文後來的學習生涯中也沒有表現出對醫學的熱情。 而是依然表現出對於博物學和地質學的專注。 《科學家如何思考》中將這個過程闡述出來, 如果覺得孩子不夠專注的學習特長,那也許是我們用錯了方式。 在這本展示達爾文生平的書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他一生的成就, 以及他是如何從一個喜歡觀察瓢蟲的小朋友成為留給後人許多珍貴研究知識以及著作的科學家的。
科學家這個詞聽起來離我們很遙遠,但其實科學家也是從一個幼小的孩童成長起來的。 能從小就堅持一項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且成為自己為之奮鬥一生的事業,《科學家如何思考》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特長班並不是越多越好, 而是還要聽聽自己的娃怎麼說, 不要因為他們年幼就覺得他們的想法還不能做判斷的依據。
家長們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看到孩子的不同之處,望子成龍的家長很多時候都希望孩子能朝著自己希望的方向去努力,不過更多的還是要尊重孩子的意願。 《科學家如何思考》或許能給家長們一個啟示,給孩子最好的,為他們設計長遠,也努力遵從孩子的喜好,不論這個興趣是否成為之後的職業,相信對於孩子的未來都會是一項不錯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