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董亞波團隊:莫高窟的「養顏」人_時政_中國西藏網

2020-12-16 中國西藏網

  光明日報通訊員 吳雅蘭 柯溢能 光明日報記者 嚴紅楓 陸健

  甘肅省酒泉市敦煌研究院裡,工作人員正盯著一塊碩大的電子屏。「323窟,二氧化碳濃度1639ppm,溫度15.3℃,溼度37%……」一個個小綠點代表著洞窟內溫溼度、二氧化碳濃度正常,而一旦達到警戒值,一連串的洞窟管理和遊客調度系統就將開啟。這些能時刻記錄洞窟內部環境「生命體徵」的數據,正是來自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人工智慧研究所副所長董亞波副教授為莫高窟量身定製的環境監測系統。有了這套系統,文物保護專家就可以對洞窟文物「對症下藥」了。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說:「浙大團隊做了一件敦煌立刻就需要的工作」。

  延緩壁畫「衰老」,需要實時監測

  位於敦煌城東南鳴沙山東麓的莫高窟海拔高出敦煌市區300米,與敦煌文物做伴的人,把進到窟區稱為「上山」。

  2006年11月,董亞波第一次「上山」。經過長途奔波,到莫高窟已經是晚上了,周圍漆黑一片,啥也看不清。第二天,他起了個大早,想早點去洞窟勘測,推開窗一看,外面還是黑乎乎的。怎麼回事?來之前他聽說,大漠裡刮沙塵暴的時候,白天也會像晚上一樣,「該不會這麼巧吧,頭一回來就碰上沙塵暴了。」後來才知道,因為時差和緯度的原因,這裡的早上7點跟杭州的凌晨三四點一樣。

  待到天明,洞窟漸次露出真容,董亞波被震撼到了。「古代人的智慧和力量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一種想要保護她的念頭油然而生」。然而現實並不是那樣美好。歲月的流逝,風沙的侵蝕,讓這些美得勾魂攝魄的壁畫和彩塑變得十分脆弱,不少文物開始褪色、剝落、開裂。

  敦煌研究院的文物保護人員告訴董亞波,除了自然因素,壁畫彩塑的另一個勁敵就是洞窟開放時遊客帶入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當空氣相對溼度超過62%時,壁畫深處的地仗層就會析出鹽分,進而在壁畫表面結晶,引起壁畫酥鹼和破裂。

  根據敦煌研究院的一項研究,每40個遊客參觀半小時,洞內的二氧化碳值就會升高7.5倍,空氣相對溼度上升10%,溫度升高4℃。人為不經意的損壞加速了經年累月的侵蝕,再加上風沙等自然界的影響,壁畫文物正在一天天地「衰老」。

  要想減緩「衰老」過程,就需要有環境監測。然而當時的技術手段相對落後,只能隔一周手動提取一次監測結果。「這種監測方式時效性很差,只能作為『事後諸葛亮』。如果真的需要採取保護措施,這樣的時效性是不夠的。」董亞波意識到,要研製安裝一套實時反饋的環境監測系統。

  洞窟裡作業空間狹小,監測工作很難開展。當董亞波帶著手機走進石窟時,信號居然一格都沒有——多數洞窟開鑿在崖體深處,徹底遮蔽了外界的無線信號。而由於文物保護的需要,窟內沒有電源,不能搭設網線。

  一切都困難重重。

  董亞波想到了當時剛剛興起的物聯網技術,依託無線傳感網絡傳遞信號。然而,在工業界無線傳感技術雖然已經起步,但體積龐大使用不便,還要拉電拉網,對洞窟的環境和壁畫文物都有不良影響,此前還從來沒有應用在文物保護上。顯然,直接移植現成技術是行不通的,必須對系統重新改造。

  克服重重困難,專為敦煌量身定製一套系統

  下山後,董亞波把問題帶回浙江大學,跟他的團隊一起研究。首要的一個問題是如何把信號從洞窟裡面傳出來。莫高窟南窟有492個洞窟,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像61號石窟,裡面的甬道有近10米深,甬道兩旁的崖體如同「銅牆鐵壁」,大大增加了信號傳輸的難度。

  董亞波團隊設計了一個多跳自組織結構,在洞窟裡布置幾個中轉,讓數據在接力中傳遞出來,「信號傳輸的線路都是根據各個洞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的。」董亞波說,「就像是踢足球,後場把數據傳到中場,中場繞過洞窟裡的障礙物,幾次倒腳之後再往前傳,最後由前鋒臨門一腳把信號傳到洞窟外面。」

  洞窟裡沒有電源供電,意味著無線傳感器只能用電池工作。如何降低電能消耗?團隊儘可能讓傳感器在不工作的時候休眠,壓縮工作時間。因此,每一分鐘的數據傳輸,傳感器在工作的短短幾十毫秒中,要完成尋找信號、接收上遊傳感器數據、尋找下遊傳感器、發送數據以及接收應答等動作。這樣一來,董亞波團隊的這款傳感器只需要兩節五號電池,就能工作整整一年時間。

  在硬體層面,董亞波帶領團隊設計研製傳感器,儘可能降低傳感器能耗,並且把傳感器的體積做小,以避免對洞窟景觀造成影響。而在軟體層面,他們寫了幾十萬條代碼,確保整個傳感器高效運行。

  當董亞波團隊帶著第一代的無線傳感器進到洞窟後,卻發現測試並不像想像中那麼順利。「環境太複雜,傳感器放置的位置既不能損傷文物,也不能妨礙遊客參觀,很多時候只能找一個小角落或者佛龕隱蔽處。洞窟裡的溫溼度環境時時刻刻在變,信號忽強忽弱,有時候好不容易現場調試好了,一轉身,信號又沒有了。」董亞波說,「那時候非常沮喪,甚至會感到崩潰。」

  而解決問題的鑰匙,也只掌握在他們的手裡。在最開始的幾年裡,暑假一到團隊就飛到敦煌,「這時候沒有課,我們就整天泡在莫高窟,有問題隨時可以趕過去。」而到了夜晚他們最大的休息,就是跑到沙地上,仰望銀河,數星星,看流星。

  「看到那麼美的景致,保護那麼美的壁畫,好像一切都是理所當然。」董亞波說,天一亮,他們就忙碌於查找問題,思考如何讓物聯技術更加穩定。後來他們發現信號受參觀影響很大。「外面的鋁合金門關了,洞窟裡的遊客一下子擠在一起,信號都會減弱,在設計的時候,就必須考慮這些因素,留足通信餘量。」董亞波說。

  於是他們設計了第二代無線傳感器,一方面經過精心細緻的技術研發和測試,攻克低功耗多跳自組網技術中的各個技術難點,並通過十多個軟體版本的代碼升級,逐步提高傳感器的穩定性;另一方面根據每一個洞窟的特性,設計不同的信號中繼位置,保證在不同洞窟裡都可以有安全穩定的信號傳輸通道。

  2015年系統逐漸穩定後,已經有100多個洞窟安裝了他們研製的像固體膠棒一般的第二代環境監測裝置。數據一有異常,這些裝置就會報警。

  如今,在國家文物局指南針科技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的支持下,團隊開展的工作已經從洞窟的微環境監測擴展到了大氣環境、崖體和文物本體的監測,先後研製了30多套監測不同指標的傳感器設備,還形成了一套標準化的監測體系。

  從最初的找不著北,到漸漸熟悉,尤其是對其中幾十個重點石窟如數家珍。董亞波說:「一開始是覺得這工作挺有趣,就像是醫生給石窟做檢查,做下去就越來越覺得有意義。」

  引入雲技術,存儲記錄莫高窟的每一天

  「當年『上山』的時候可沒想到會做這麼久。」從2006年第一次走進莫高窟後,董亞波每年都要多次往返杭州和敦煌,至今已堅持了14年。

  如今隨著研究的深入,董亞波團隊不僅開展窟內環境監測,還通過傳感器,對石窟外的大氣環境、PM2.5、PM1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空氣汙染狀態,以及窟區的地下水狀態、洞窟崖體的穩定性等許多指標進行實時監測。有了這整套系統,敦煌研究院的保護人員一看數據就知道洞窟的「身體狀況」。

  如果是因為遊客多,窟內溫溼度大於室外,莫高窟就會啟動這個洞窟的限流和通風措施;如果是室外大氣溼度過高,影響窟內溼度,或是出現了降雨、沙塵暴等惡劣天氣,則會關閉洞窟門,穩定窟內環境,甚至停止參觀。董亞波還在敦煌「種下」了一支本土團隊,幫助敦煌研究院成立了全國文物界較早的監測中心。

  隨著監測數據量的越來越大,對伺服器的容量和處理速度需求也不斷提高。董亞波團隊又面臨新的問題。

  「相較於一般工業或者民用領域上採集的實時數據,可以定期清除或者壓縮,但是在文物界,歷史數據卻大有用武之地。」董亞波介紹,在文物保護中,利用歷史數據可以建立文物保存環境和文物本體狀態的環境統計模型、風險溯源模型等,為未來的文物風險預警提供重要依據,因此這些數據價值巨大,刪不得。

  價值巨大的歷史數據如何保存?

  幾十億甚至上百億條數據就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多,需要的存儲空間也越來越大,與此同時數據查詢也變得異常緩慢,而從龐大的數據中進行一次複雜的數據查找有時需要等待十幾秒才能完成,嚴重影響了文物保護研究的效率。「不敢輕易訪問前一年的完整數據,怕伺服器跑不動會崩潰。」董亞波說。

  還有一個情況也讓董亞波犯愁。有時候莫高窟會停電,使得傳輸網絡中斷。這時傳感器會自動儲存數據,恢復供電後,這些暫時保存在傳感器上的數據就會像洪水一般湧向伺服器。這讓董亞波每天對數據的安全提心弔膽,就好像是守著一個幾近臨街的水庫,擔心大壩潰壩,數據丟失。

  得益於雲技術的日新月異,數據寫入與訪問性能得到極大改善,攻克了海量數據存儲管理的技術難題。浙江大學智雲實驗室的浙大雲平臺便應用在了莫高窟的保護項目中。

  「如果從20世紀90年代潘雲鶴院士跟敦煌合作算起,我們浙大計算機學院參與文物保護工作已經有20多年了,隨著文保需求的不斷變化,建工、材料、生儀、控制、能源等其他學科的教授們也加入進來了,我們的力量越來越壯大了。」董亞波說。

  在敦煌研究院的一面牆上,有這樣一句話:「歷史是脆弱的,因為她被寫在了紙上,畫在了牆上;歷史又是堅強的,因為總有一批人願意守護歷史的真實,希望她永不磨滅。」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浙大董亞波團隊:莫高窟的「養顏」人
    這些能時刻記錄洞窟內部環境「生命體徵」的數據,正是來自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人工智慧研究所副所長董亞波副教授為莫高窟量身定製的環境監測系統。有了這套系統,文物保護專家就可以對洞窟文物「對症下藥」了。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說:「浙大團隊做了一件敦煌立刻就需要的工作」。
  • 做新時代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創新者、傳播者_時政_中國西藏網
    而臨行兩個月前,喀布爾洲際大酒店發生恐怖襲擊死亡20餘人,親友都為我們擔心,甚至勸我們別去了。但圓夢的渴望激勵著我們勇敢出發。在中國駐阿富汗大使館的全力幫助和巴米揚省政府的支持下,我們歷時8天順利考察了巴米揚地區的多個石窟遺址。這是我國文化遺產專業團隊第一次對巴米揚石窟進行多專業的學術考察。
  • 阿里雲攜手浙大研究團隊,為敦煌壁畫再「活」一千年助力
    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副教授董亞波和團隊為莫高窟建設一套準確、實時、可實現文物預防性保護的物聯網監測設備。數以百計的傳感器採集到了海量實時數據,卻又帶來了新的難題。 文保數據與其他行業的數據不同,不能定期清理,因為歷史數據反而可能更有價值。而當所有傳感器不停工作,日積月累之下,數據量變得非常龐大。
  • 從物聯網到雲計算,他們用數位技術守護莫高窟
    每年,這座舉世矚目的藝術寶庫,都要迎接200多萬名遊客,可是也許很多人不知道,不像博物館裡那些被恆溫恆溼環境呵護著的文物,莫高窟的每一件彩繪壁畫與泥塑佛像,無時不刻都在遭受著風沙、空氣、雨水、巖鹽與地質災害的侵蝕。
  • 南京農業大學:揭示小白菜營養物質代謝機制_時政_中國西藏網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侯喜林團隊在《園藝研究》在線發究論文,揭示了不結球白菜維生素C和硫代葡葡糖苷營養物質的代謝機制,為優良性狀分子設計育種奠定了堅實基礎。  不結球白菜俗稱青菜、小白菜,在我國廣泛種植。
  • 師董好課 | 中國商道勝經
    ——王躍文國際職業培訓師行業協會原副會長《中國商道勝經》思想體系創始人北大/ 清華 /上海交大 / EMBA /EDP總裁班客座教授《贏家大講堂》欄目首席顧問專家全球 500 強名企資深教育培訓顧問「維繫企業發展的六大基石:道,環,人,事,數,法。
  •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揭曉_時政_中國西藏網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介紹,隨著省博物館三期擴建工程即將竣工,「鎮館之寶」隨之擴容,以更好發揮文物瑰寶代言荊楚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作用。  此次評選自11月11日啟動,為期一個月,採用網絡投票和專家投票權重各佔50%的方式,從20件候選「鎮館之寶」中,產生「十大鎮館之寶」。活動還走進多所高校。
  • 新華網浙江:160名浙大寧理學子接力暑期英語支教
    近日,浙大寧波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漢藏情」支教團隊帶著不舍與感動,與紹興西藏民族中學的孩子們一一告別。 短短兩周時間,支教團隊成員與這群藏族孩子早已建立起深厚感情。臨別時,他們還收到了孩子們送的哈達。 儘管暑期英語支教活動只有短短兩周,支教團隊成員卻絲毫不懈怠。他們期望與每一屆支教團隊一樣,盡己全力照亮藏族孩子的外語學習之路。課前,成員們精心策劃課程,編寫教學大綱。
  • 蓮花寶地 - 蓮花寶地_視覺西藏_中國西藏網
    當嚴冬到來,人們厭倦寒風、大雪、霜凍時,便想到中國熱帶去避寒。那裡有藍天白雲,水清沙白,那裡林木參天、空氣通透、鳥語花香。  抱著對熱帶雨林的嚮往,《西藏人文地理》採訪團隊再次探訪了中國五大熱帶雨林中的墨脫亞熱帶森林。
  • 我國即將實現高中階段教育基本普及_時政_中國西藏網
    央廣網北京12月11日消息(記者李欣)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教育部10日表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4.8%,全國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89.5%,即將實現基本普及。
  • 莫高窟網紅「樂樂大王」升級當「老闆」!
    莫高窟網紅「樂樂大王」升級當「老闆」!政務 近日,莫高窟網紅汪星人
  • 浙大建築設計院對西藏比如縣進行科技援助
    與此同時,浙大設計院與浙江大學建築學系參與首批「智力與科技援藏項目」設計的建築師、老師和學生再一次來到比如縣,與當地政府進行項目接洽,並促成了比如縣政府與建築系之間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的籤訂。此次合作中,浙大建築系作為觀景平臺的技術支持單位,將從智力和技術方面予以比如縣政府全方位的支持和幫助。通過今後的深化合作,浙江大學建築學科也將拓展在地域城市、高海拔建築等領域的學術視野,為基於地域特色的建築學相關理論研究與實踐創作提供平臺。
  • 「直達機制」完善宏觀經濟治理(評論員觀察)_時政_中國西藏網
    經濟政策中的「直達機制」,本質上是宏觀調控的創新與完善,對促進中國經濟加快復甦、爭取全年經濟發展好成績,具有重要的意義。  今年以來,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我國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提高了傳導效率,對衝了經濟下行風險。
  • 浙大寧理學子12年薪火接力,陪伴紹興西藏民族中學「小候鳥們」快樂過暑假
    浙大寧波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漢藏情」支教團隊帶著不舍與感動,與紹興西藏民族中學的孩子們一一告別。短短兩周時間,支教團隊成員與這群藏族孩子早已建立起深厚感情。臨別時,還收到了孩子們送的哈達。這份寓意著祝福、感謝的珍貴禮物,承載的是藏族孩子們滿滿的心意,這也是對浙大寧波理工學院12年漢藏情接力的肯定。
  •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如何發展學前教育_時政_中國西藏網
    要確立各級人民政府領導,教育、財政、人社等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管理體制,從根本上改變教育部門辦教育的局面。要建立學前教育發展的協作機制、督查機制、問責機制,確保各項政府責任的落實。要堅持政府主導,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大力發展有質量的學前教育。
  • 2019山東事業單位考試公共基礎知識:敦煌莫高窟簡介
    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與山西大同雲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合稱為中國四大石窟。二、莫高窟突出特點1. 莫高窟裡有什麼?莫高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築、彩塑、繪畫三位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屬於佛教作品。
  • 《西藏藏東鄉土建築》_讀書_中國西藏網
    《西藏藏東鄉土建築》  該書從建築史和建築技術的視角,在西藏昌都進行實地考察、資料搜集、建築測繪的基礎上,對藏東特殊地理、氣候條件下的村落和鄉土建築加以深入研究。(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
  • 西藏的人口流動與經濟社會發展_雜誌_中國西藏網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人口流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躍狀態,其規模近年來達到了每年2億多人。西藏的人口流動同樣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並成為推動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勁動力。然而,達賴集團卻多次攻擊中共中央和中國政府,捏造和散布不堪一擊的謠言,聲稱「中共已經派出750萬漢人移民西藏」,要求「停止向西藏移民,並使移民入藏的漢人回到中國」。
  • 敦煌莫高窟、佛寺和布達拉宮的介紹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三分暖意說生活,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敦煌莫高窟、佛寺和布達拉宮的介紹。敦煌莫高窟公元前二世紀,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開了通向中亞和西亞的陸上交通—「絲綢之路」。在莫高窟的佛教雕像中,菩薩像的容貌姿態是最優美、最豐富的,而其中又數觀音菩薩像的種類最多。敦煌莫高窟石窟藝術中數量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精髓部分是壁畫,這是龍門石窟和雲岡石窟所沒有的。壁畫的內容有佛經故事、佛和菩薩的畫像、神話故事、社會生活以及一些裝飾圖案。
  • _時政_中國西藏網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