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的這首詩,辭藻華麗,寓貶於褒,綿裡藏針,有尋思不盡之妙

2020-12-13 愛上唐詩宋詞

寄左省杜拾遺①

岑參

聯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②。

曉隨天仗入,暮惹御香歸。

白髮悲花落,青雲羨鳥飛。

聖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

註:

①杜甫任左拾遺,屬門下省即左省,與任右補闕(屬中書省即右省)的岑參同為諫官。

②紫微,星官名,此指朝會時皇帝所居的宣政殿。

1. 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首聯敘述作者與杜甫同朝為官,經常同行人朝,又分署辦公,分列殿廡兩側。

B. 頷聯敘寫自己早出晚歸,「曉」「暮」二字突出詩人為國盡忠的勤勉與充實。

C. 頸聯承前兩聯,一個「悲」字直抒胸臆,寫出詩人對朝官生活的感受和態度。

D. 尾聯委婉抒寫詩人內心情感,與杜甫感慨「袞職曾無一字補」有相通之處。

2. 此詩尾聯是何含意,你認為是「頌語」還是「憤語」?請簡要分析。

1. B B項,「突出詩人為國盡忠的勤勉與充實」錯誤,「曉」「暮」二字突出這種生活的庸俗無聊,日復一日,天天如此。這對於立志為國建功的詩人來說,不能不感到失望。

2. ①尾聯意為:聖明的朝堂大概沒有錯事,自然覺得規諫皇帝的奏章日漸稀疏。②這是詩人的憤語,詩人故作反語,寓貶於褒,昏庸的統治者自詡聖明,自以為「無闕事」,才會使身任補闕(諫官)的詩人「自覺諫書稀」,③反映出詩人對文過飾非、諱疾忌醫的唐王朝的失望之情,抒發了內心憂憤。

【2題詳解】

此題考查學生把握詩歌中重要句子含義,評價詩歌情感態度的能力。對重要詩句的考查主要包括:含義(意義);既考查對句子的含義的理解,又考查對句子作用的理解;考查學生是否能夠對句子進行賞析和評價。做此類題目,首先要理解詩句的含義,再分析詩句情感。翻譯:上朝時齊步同登紅色臺階,分署辦公又和你相隔紫微。早晨跟著天子的儀仗入朝,晚上身染御爐的香氣回歸。滿頭增白髮悲嘆春花凋落,遙望青雲萬裡羨慕鳥高飛。聖明的朝堂大概沒有錯事,規諫皇帝的奏章日漸稀疏。《寄左省杜拾遺》是唐代詩人岑參的作品。這是一首委婉而含諷的詩,採用曲折隱晦的手法,感慨身世遭遇和發洩對朝廷不滿的憤懣之情,名為贊朝廷無諷諫之事,實含深隱的諷刺之意。

這道題先確定觀點,再分析句子含義,最後是詩人情感。詩的結尾兩句,是全詩的高潮。有人說這兩句是吹捧朝廷,倘若真是這樣,詩人就不必「悲花落」、「羨鳥飛」,甚至愁生白髮。這「聖朝無闕事」,是詩人憤慨至極,故作反語;與下句合看,既是諷刺,也是揭露。只有那昏庸的統治者,才會自詡聖明,自以為「無闕事」,拒絕納諫。正因為如此,身任「補闕」的詩人見「闕」不能「補」,「自覺諫書稀」,一個「稀」字,反映出詩人對文過飾非、諱疾忌醫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尾聯寓貶於褒,綿裡藏針,表面頌揚,骨子裡感慨身世遭際和傾訴對朝政的不滿。用婉曲的反語來抒發內心憂憤,使人有尋思不盡之妙。

譯文

上朝時齊步同登紅色臺階,分署辦公又和你相隔紫微。 早晨跟著天子的儀仗入朝,晚上身染御爐的香氣回歸。 滿頭增白髮悲嘆春花凋落,遙望青雲萬裡羨慕鳥高飛。 聖明的朝堂大概沒有錯事,規諫皇帝的奏章日漸稀疏。

相關焦點

  • 賈寶玉,「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這是寓褒於貶嗎?
    很多人認為其藝術手法是寓褒於貶或者說明貶暗褒,但悅華認為這是不準確的。原因很簡單,書上說得明白——這是「後人」對寶玉的批語:「後人有《西江月》二詞,批寶玉極恰。」寶玉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各有各的評價標準。
  • 岑參這首生活抒情小詩,純用白描手法,把人物描寫的栩栩如生!
    岑參是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他與高適、王昌齡、王之渙等人,那都是邊塞詩人中,最為傑出的幾位,在他們的筆下,無論是邊塞的風光,還是邊塞的戰爭場景,那都是描寫的極為生動細膩,讀來更是讓人讚嘆不已,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也正是這種極為生動細膩的描寫,這一批邊塞詩人的詩作,也都成為了唐詩裡的經典名篇
  • 讓王維、杜甫、岑參、李白都來獻詩拍馬屁,賈至是誰?面子這麼大
    因為賈至的這首馬屁詩,我們得以窺見高手之間的巔峰對決。同樣的題材,同樣的體裁,同時同地同一事件,王維、杜甫、岑參的三首和詩誰寫得好?後世詩評家論述者,不下數十人。宋代的蘇軾、楊萬裡,元代的楊載,明代的李攀龍、胡應麟,清代的王夫之、金聖歎、沈德潛、紀曉嵐等等名家,都有發表意見。
  • 杜荀鶴這首詩詠雪,全文無一雪字,卻描寫細膩而且傳神
    春日山中對雪有作 唐代:杜荀鶴竹樹無聲或有聲,霏霏漠漠散還凝。嶺梅謝後重妝蕊,巖水鋪來卻結冰。他的詩淺顯易懂,卻哲理深刻,他有一首流傳久遠的《山中寡婦》,描寫了底層百姓的艱辛生活;還有一首膾炙人口的《春宮怨》,更是表達了宮女們悲慘的境遇。這首詠雪詩緊扣詩題中的「春日"、「山中"描繪,描繪了一幅別具特色的山村春雪圖。首聯第一句寫春雪落竹叢,「無聲」中又仿佛「有聲",惟妙惟肖地寫出了春雪的溫柔、纏綿和細密,韻昧濃厚。
  • 著名邊塞詩人岑參的這首思鄉詩,感情真切,清新自然,你一定聽過
    自古以來,不管是在外羈旅的遊客還是遠在他鄉求學的莘莘學子,亦或者是保家衛國的將士軍人,他們的思鄉之情是真切的,是令人感慨的,是凝聚著無數複雜的情感的。而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著名邊塞詩人岑參的一首思鄉詩,這首詩感情真切,清新自然,一起品一品吧。
  • 岑參的兩首送別詩,借景抒情,風格綺麗明朗,毫無感傷情調
    岑參是盛唐才子,也是著名的邊塞詩人。他很喜歡寫景,幾乎每一首詩都有寫景部分,語言明淨,工整秀麗。岑參曾和杜甫同遊,杜甫在他的長篇歌行中評價岑參凡事皆好奇,喜歡用浪漫的筆調,描繪雲飛波湧、迷離變幻的景象。
  • 孔子評說管仲為何貶褒不一?
    如按儒法分界,管仲大概是要被劃為法家的,後世之人總是將他冠之於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以及韓非這一系列的歷史人物之首,把他當作法家的先驅。孔子要比管仲小172歲,他出生之時,管仲已經去世90多年。管仲無緣參加後世的百家爭鳴,孔子也無法與管仲進行儒法鬥爭。看看孔子怎麼評說管仲,或許是很有意思的。
  • 唐詩人物誌:突破傳統,改變邊塞詩歌的傳統局限——詩將岑參
    封常清對岑參的意見,也許有所採納,所以後來出徵能不戰而勝。這期間,岑參常常來往於北庭和輪臺之間,走馬於天山之側,一幅又一幅千姿百態的邊塞景色在他的筆下無數後人的讚嘆。安史之亂後,在邊塞的岑參投奔了肅宗朝廷,結束了他的邊塞生活。
  • 九頭鳥到底是褒還是貶?
    其中以陳友諒、徐壽輝、朱元璋三支為主,徐壽輝、陳友諒都是湖北人,因此劉基的這則寓言是有所指,是對當時元末農民起義的一種評價。兩種說法,一褒一貶,這也是後來導致這句諺語褒貶相存的主要原因。褒者:認為九頭鳥九個頭,智慧非常。貶者:認為九頭鳥各自為政,心不齊,喜歡內鬥。
  • 岑參第一次看到火焰山,詩興大發寫了首妙作,無一熱字卻句句寫熱
    現存詩三百六十首。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故其邊塞詩尤多佳作。風格與高適相近,後人多並稱岑高。岑詩的主要思想傾向是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難的樂觀精神;藝術上氣勢雄偉,想像豐富,誇張大膽,色彩絢麗,造意新奇,風格峭拔。他擅長以七言歌行描繪壯麗多姿的邊塞風光,抒發豪放奔騰的感情。-杜確編有《岑嘉州詩集》,後人集據此演變。
  • 岑參的這首詩讓你感受邊關雪景的綺麗與豪情,寫景寫人恰到好處
    直到上中學後,語文老師講解才明白,這句話只不過是用一個比較誇張的說法和語氣,描繪出大漠的嚴酷的生存環境。沒的說,那時候這首詩也是全篇通讀背誦下來,老師要求的,說出來全是淚呀。詩人於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春夏之交東歸,此詩當作於此期。
  • 「讀書札記之5」岑參,縱馬輪臺的邊塞詩魂
    文 | 韓慶祥《古代邊塞詩詞三百首》一書,上起《詩經》,下至晚清,跨越3000年,僅唐詩就佔了全書一半。這其中,岑參入選13首,超過同時代的實力派大咖而位居第一。 唐代是充滿陽剛之氣的朝代。所謂「盛唐」,是用實力打出來的。
  • 白居易這首詩,不僅創造了兩個詞語,還讓兩位女性名流千古
    關於白居易的故事,流傳下來的自然不少,可是,有兩個人卻因為他的一些詩歌而為人知曉,並流傳千古。先來看這首詩: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黛青描畫眉,凝脂若雪膚。回眸一笑過,傾國傾人城。這首詩裡描繪的就是樊素與小蠻了,流傳下來的詞語就是我們常常用來誇讚別人身材好的「櫻桃小口」與「小蠻腰」。在這首詩裡,白居易極力誇讚這兩位女性的美麗,不惜用了極其華麗的辭藻。樊素的口就像櫻桃一般小巧紅潤,而小蠻呢,就像春風中擺動的楊柳一樣搖曳多姿。
  • 他是大曆才子錢起的曾孫,這首詩短短28字,卻妙筆生花
    唐代一位詩人更是奇思妙想,他是大曆才子錢起的曾孫,這首詩短短28字,卻妙筆生花。未展芭蕉唐代:錢珝冷燭無煙綠蠟幹,芳心猶卷怯春寒。一緘書札藏何事,會被東風暗拆看。錢珝,字瑞文,詩人錢起的曾孫。進士及第,唐昭宗時得到宰相王溥的推薦,做過中書舍人,後來也因王溥的冤案而受牽連,被貶為撫州司馬。這首詩是錢珝的代表作,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還提到過這首詩。當時元妃省親,並考察寶玉等的詩文水平。寶玉忽然間筆墨停頓,寶釵就以錢珝的這首詩提醒他,寶玉從而思路大開。早春時節、天氣嚴寒,芭蕉葉還沒有舒展。
  • 一首詩有幾千種讀法,才女蘇惠的《璇璣圖》妙在何處?
    一首詩有幾千種讀法,這樣的曠世奇作,翻遍歷史,也再難找到第二首。為什麼一個柔弱女子能創作出這樣一部作品呢?這又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呢?這得從女子蘇惠吃醋開始說起。前秦時期,有一女子,名叫蘇慧,字若蘭,所以也被稱呼為蘇若蘭。
  • 岑參不願做八品的參軍,一首詩抒發惆悵,頸聯卻美到令人心醉
    岑參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他的詩作熱情奔放,極富浪漫主義色彩,雖然作品中軍旅生活描寫較多,但也不乏辭藻清逸的山水詩存世。岑參早年喪父,20歲時隨兄至長安,求仕不成。他便隨兄長在高冠峪中置業,並建起了簡陋的別墅草堂。
  • 柳宗元被貶到廣西柳州,儘管內心失落,但寫下的這首詩卻又很從容
    自從「永貞革新」失敗後,一代文學大師柳宗元的人生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先是被貶到了湖南,在那裡生活了十年之後,又再次被貶到了廣西柳州,正是這樣的一種人生經歷,使得他創作出來的作品充滿了悲痛之感,尤其是一首《江雪》,更是寫盡了內心的無奈,一個人獨自在外漂泊,無依無靠,從而創作了這首令人傷感的詩作
  • 解密《長安十二時辰》之「程參」:大唐男兒的詩和遠方
    在人們心目中,「詩」和「遠方」,總是個浪漫的組合。但對於大唐那群邊塞詩人而言,這兩個詞卻承載了太多生命之重。在那遙遠的塞外,有壯美的風光,也有殘酷的沙場,有建功立業的夢想,也有報國無門的悵惘……他們把這一切寫進詩歌,刻進歷史,同時也奏響了大唐的最強音。在這群邊塞詩人當中,有四位最負盛名。
  • 這首你從小就知道的詩歌真的是寫草木榮枯嗎?其實是一首送別詩哦
    今天向大家介紹的這首詩歌我們從小就知道,即使是三歲小孩子也會背誦「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其實,這首詩並不是單純的寫草木榮枯,而是講述的離別之情。作者白居易號為香山居士,也被稱為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
  • 文必秦漢,詩必盛唐,讓那些辭藻堆砌的「好文章」見鬼去吧……
    朋友圈出現了這樣一篇文章,名為《浙與水》,有朋友認為這篇文章寫得不錯,語言很有文採,辭藻非常華麗,排比非常宏偉,但在我看來,這類文章恰恰代表了一種觀點,一類作者,一種風氣,一些苗頭。 什麼叫好文章,好文章不是指華麗的詞藻,不是指顯眼的排比,不是指虛無的感情(基本都是為賦新詩強說愁),而是言之有物,思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