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你從小就知道的詩歌真的是寫草木榮枯嗎?其實是一首送別詩哦

2020-12-16 賞詩詞品歷史

今天向大家介紹的這首詩歌我們從小就知道,即使是三歲小孩子也會背誦「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其實,這首詩並不是單純的寫草木榮枯,而是講述的離別之情。作者白居易號為香山居士,也被稱為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曾經與元稹一起倡導l了新樂府運動,後世人將他們並稱為「元白」。白居易的所有流傳後世的詩歌都具有語言平易通俗,題材廣泛的特點,有「詩魔」和「詩王」的美譽。他也曾步入仕途,並且官至翰林學士。他作為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有諸如《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諸多名篇佳作流傳後世。而今天向大家介紹的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別》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當時白居易只有十六歲,是他在參加科舉考試時的作品。

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唐代: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首詩歌可以說是一首命題作文,所以題目中才會有「賦得」這兩個字,與大家通常所讀到的詠物詩歌有些類似。詩歌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了與友人離別時的戀戀不捨之情。

這首詩一開頭就用「離離原上草」緊扣住詩歌標題,並用「離離」極力突出了春天草地的茂盛之景象。而第二句則「一歲一枯榮」用來寫出歲月更迭,生生不息的輪迴規律。緊接著,第三、四句作者又用「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進一步加深意蘊,一「枯」一「榮」,表現出了野草旺盛的生命力。第五、六句作者寫到「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兩個動詞生動形象地刻畫出春草遍野的生機勃勃的景象,而「古道」與「荒城」又明確了朋友即將遠赴的地方。而最後兩句寫到「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可謂點睛之筆。草原上綿延不絕的芳草就像作者心中滿溢出來的惜別之情,喻情於景,情真意切。

白居易其實並非為了描寫「古原」而去展開全詩,相反這是一個無比遼闊的送別環境:春風吹來,草木復甦,生機勃勃,景色迷人,但是正是這麼美好的景象才更加突出離別的惆悵不舍,這是多麼深切的詩意啊。另外,「王孫」這兩個字是化用了「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指的是看見芳草而懷念遠行的人,這裡作者也借用草原更增添了離別的愁緒,一望無際的是惜別之情,而這每一縷草葉都飽含真情,全詩渾然天成。

唐代的很多詠物詩歌,我們一般都只會在最後一句才能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因為白居易倡導過新樂府運動,所以一直都極力提倡寫詩吟賦必須通俗易懂,而不能使用太多晦澀華麗的辭藻。這首詩言語質樸,雖然通篇都在寫草原,但是其實通篇都是在寫綿綿不絕的惜別情義,情真意切,極為巧妙,不愧為傳世名作,也足見作者才華橫溢啊。

相關焦點

  • 一天一個成語79·草木榮枯.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成語解釋】草木榮枯,意指草木的茂盛和乾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便寫到「草木枯榮」這一現象,藉以表達春草生生不息、綿綿不絕的旺盛生命力,同時更是將春草這一意象和他送友人的不舍之情聯繫起來,表達自己與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對友人的離去依依不捨的深情厚誼。
  • 駱賓王的一首詩送別詩,寫得盪氣迴腸,慷慨悲壯
    送別總是讓人悲傷,中國古代有許多有名的送別詩,送別詩大都充滿依依不捨的離情,風格大都壓抑、沉鬱、悲傷。有的離別詩歌卻寫的昂揚向上,比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適的《別董大》等。今天我們來分享一首盪氣迴腸的離別詩---《於易水送人》。
  • 李白寫的最漂亮的7首送別詩,最後一首中的名句直接被搬運成為歌詞
    李白一生,大多數時間都在遊歷祖國的名山大川,這形成了他豪放浪漫的詩歌風格,也使得他收穫了很多的朋友。與這些朋友的唱和交流,成為詩人的一大樂事。而與這些詩人的分別,更使得詩人為後世留下了諸多流芳百世的詩篇。根據相關數據顯示,他的送別詩多達160首,佔到了他詩歌總數的六分之一。而在這些送別詩當中,尤其以以下7首最為知名,流傳的也最廣。
  • 初唐才子駱賓王的這首送別詩,寓意深遠,筆調蒼涼,描寫的很傷感
    其實說起初唐四傑,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少年天才,同時每一個人的命運,也都極為悲慘,王勃僅僅活了二十六歲,掉進了海裡淹死了,駱賓王則是最後不知所終,其它的兩位的命運,也是同樣的很悲慘,但是他們對於整個唐朝詩歌的發展,卻是起到了推動性的作用,唐詩也正是從他們開始大放異彩。
  • 王維很經典的一首送別詩,最後14字想像奇妙,令人拍案叫絕
    唐詩代表了我國古代詩歌的最高成就,而送別是我國古代詩歌最重要的題材之一。無論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還是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亦或是高適《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 王昌齡送辛漸,寫了兩首詩,只有一首成為佳作流傳千古
    《芙蓉樓送辛漸》是唐朝詩人王昌齡所做的送別詩,由兩首詩歌組成的組詩,作者採用倒敘的寫作手法,送別的時刻寫的一首收錄在部編教材中,其實,在頭天晚上他就寫了一首,但沒有出名,主要寫了頭天晚上在芙蓉樓為友人辛漸餞行時的情景。
  • 無名氏寫下一首送別詩,對唐詩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很多人都引用過
    古代很多的詩人,他們在創作好了一首作品之後,往往在流傳的過程,可能會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最終使得作品沒有流傳下來,或者說即使是流傳下來,但經歷了一千多年,後世的讀者又無法知道讀者是誰,這也就造成了一個問題,那就使得我們在讀這些作品時,有的時候是無法知道作者是誰。
  • 《唐詩三百首》第一首詩,你知道是哪首嗎?
    詩歌是當時文學的最高代表,成為中國傳統文學堅實的重要組成部分。《唐詩三百首》選詩範圍相當廣泛,共選入唐代詩人77位,共311首,在數量上以杜甫詩最多,有38首、王維詩29首、李白詩27首、李商隱詩22首。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但《唐詩三百首》的第一首詩,你還記得是哪一首嗎?
  • 明明是首送別詩,卻寫出了刀光劍影的殺氣,也就駱賓王作得出來
    古代文人的友誼一直都是長誦不衰的主題,多少文人之間相贈詩歌,例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些詩無一不表達了詩人對友人深厚的感情,在這友情的背後更是對自己知己的不舍,經久不衰。
  • 王昌齡很著名的一首詩,短短4句送別知己,最後14字已家喻戶曉
    盛唐有一個著名的詩歌派別,叫做邊塞詩。這與詩人們四處漫遊,意圖建功邊塞的進取精神是分不開的。細數盛唐時期的幾位大詩人,幾乎都與邊塞有過交集,或者親身去過邊塞,或者寫邊塞的詩歌,嚮往著邊塞的風光,嚮往著沙場立功,揚名萬裡。這些詩人中間的送別詩,也是最令人慷慨激昂的一派。
  • 一首詩寫盡了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王維《送別》深度翻譯和賞析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後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後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於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回歸卻難一定。惜別之情,自在畫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著墨之點,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 一首詩寫盡詩人高雅清高,張九齡《感遇·其一》深度翻譯和賞析
    我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像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於散文的語言。「但凡詩歌,都應該具備和體現詩歌的上述基本特點,但真正優秀的詩歌,不僅充分體現著詩歌的一般特點,而且特具一種耐人尋味、引人遐思的東西,這便是意境。
  • 古人筆下的友情最是令人感動,駱賓王的這首送別詩,寫得很是感人
    駱賓王是初唐四傑裡僅次於王勃的一位詩人,而且他也是天才型的詩人,還在七歲的時候便是寫下膾炙人口的《詠鵝》,使得他成為了當時最了不起的詩人,而且他的詩作用詞也是極為簡練,寫得很是直白,儘管是樣但是同樣的充滿了意境。
  • 中國詩詞大會,白居易寫春天景色絕對第一,寫的送別詩也是絕唱
    在中國詩詞大會上曾經考過一首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讓人想起了唐代偉大的詩人白居易,白居易是一位詩詞的天才,他在詩詞的天空中盡情的翱翔,為後人留下了眾多絕美的詩篇,他寫的詩詞美輪美奐,讀完之後就讓人感到美景如在眼前。描寫春天美好景色的《錢塘湖春行》就是這樣的作品。
  • 觀唐習律44 贈別詩怎樣寫?從盧綸詩可以看出送別詩的公式套路
    前言盧綸為我們所熟識,是他的幾首《塞下曲》,其中「林暗草驚風」這一首尤其聞名: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因為用了樂府古題,這首絕句在唐詩三百首中被歸為樂府詩,其實這是一首近體絕句。
  • 除了《詠鵝》,這首送別詩同樣精彩,讓你認識不一樣的駱賓王!
    只不過,成也《詠鵝》,敗也《詠鵝》,雖然我們都知道駱賓王是一位無比傑出的詩人,但是在提到他的名字的時候,大家想到的其實還是這首詩,這不免得讓他一些其他的經典詩作明珠蒙塵。所以今天為大家分享的就是駱賓王一首比詠鵝更為經典的詩作,這首詩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意境上,都要比《詠鵝》強出太多倍,非常值得大家細細品讀。
  • 寫了很多詩,你卻只記得住他一首詩的詩人
    其實,和今天的歌手一樣,古代寫作詩詞歌賦的文人,能有百十篇傳世者鳳毛麟角。大多數文人,可能寫過很多作品,但歷經歲月淘洗,最終廣為流傳的只有一首。今天,我們翻閱古籍,一塊來看看那些寫過很多詩,但你只背過他一首詩的詩人。唐代:駱賓王、孟郊「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 我愛記詩歌|王維《送別》
    一、說文解字在記憶王維《送別》時,第一步是理解《送別》全文的意思。王維寫了多首《送別》這是其中一首,如果不了解王維的基本情況、詩歌字詞等意義,那麼想要記憶《送別》就無從談起了。1.作者介紹2.背景介紹從題目可以看出首送別詩,全詩不寫離別的依依不捨,卻更進一層寫離別後重聚,這是王摩詰《送別》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
  • 王勃這首送別詩,我實在讀不懂了,盼您不吝賜教
    王勃的這首詩,我怎麼都讀不懂,拜託您幫忙想一想。王勃寫了兩首《江亭夜月送別》,但都很含蓄,特別是後一首。這兩首都是送別詩,而且都是王勃被貶並客居巴蜀時所寫。從詩題可以看出,送別發生在某個夜晚,地點在江邊。至於這兩首詩是不是送同一個朋友,我也不太確定。前一首我勉勉強強讀懂了,您先看我的理解對不對。
  • 《詩經》的第一首詩,你還記得是哪一首嗎?當初我們都背過
    雖然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是以唐詩和宋詞為主,但是像《詩經》、《楚辭》、漢樂府詩等,當中的一些比較經典的詩歌作品,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像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便在《詩經》中,甚至是在我國古典詩歌史上也佔據著特殊的位置。因為它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第一首詩。其特殊意義可想而知。那麼,當初在課堂上我們都背過的《詩經》中的第一首詩,你還記得是哪一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