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向大家介紹的這首詩歌我們從小就知道,即使是三歲小孩子也會背誦「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其實,這首詩並不是單純的寫草木榮枯,而是講述的離別之情。作者白居易號為香山居士,也被稱為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曾經與元稹一起倡導l了新樂府運動,後世人將他們並稱為「元白」。白居易的所有流傳後世的詩歌都具有語言平易通俗,題材廣泛的特點,有「詩魔」和「詩王」的美譽。他也曾步入仕途,並且官至翰林學士。他作為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有諸如《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諸多名篇佳作流傳後世。而今天向大家介紹的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別》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當時白居易只有十六歲,是他在參加科舉考試時的作品。
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唐代: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首詩歌可以說是一首命題作文,所以題目中才會有「賦得」這兩個字,與大家通常所讀到的詠物詩歌有些類似。詩歌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了與友人離別時的戀戀不捨之情。
這首詩一開頭就用「離離原上草」緊扣住詩歌標題,並用「離離」極力突出了春天草地的茂盛之景象。而第二句則「一歲一枯榮」用來寫出歲月更迭,生生不息的輪迴規律。緊接著,第三、四句作者又用「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進一步加深意蘊,一「枯」一「榮」,表現出了野草旺盛的生命力。第五、六句作者寫到「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兩個動詞生動形象地刻畫出春草遍野的生機勃勃的景象,而「古道」與「荒城」又明確了朋友即將遠赴的地方。而最後兩句寫到「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可謂點睛之筆。草原上綿延不絕的芳草就像作者心中滿溢出來的惜別之情,喻情於景,情真意切。
白居易其實並非為了描寫「古原」而去展開全詩,相反這是一個無比遼闊的送別環境:春風吹來,草木復甦,生機勃勃,景色迷人,但是正是這麼美好的景象才更加突出離別的惆悵不舍,這是多麼深切的詩意啊。另外,「王孫」這兩個字是化用了「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指的是看見芳草而懷念遠行的人,這裡作者也借用草原更增添了離別的愁緒,一望無際的是惜別之情,而這每一縷草葉都飽含真情,全詩渾然天成。
唐代的很多詠物詩歌,我們一般都只會在最後一句才能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因為白居易倡導過新樂府運動,所以一直都極力提倡寫詩吟賦必須通俗易懂,而不能使用太多晦澀華麗的辭藻。這首詩言語質樸,雖然通篇都在寫草原,但是其實通篇都是在寫綿綿不絕的惜別情義,情真意切,極為巧妙,不愧為傳世名作,也足見作者才華橫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