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給孩子上體能課,兩位八歲小朋友,孩子長得俊俏可愛,上課過程中也是非常能配合老師的節奏,安排各項目都能及時完成,但是和老師溝通的過程中不能很好的產生反饋,當時孩子情況讓我抓緊。
那節課給孩子練習跳躍能力,我說什麼她們就跟著做什麼?第一節課程對於孩子的運動能力的評估,無法做出準確的判決,這時我問孩子感覺怎麼樣?累不累?哪裡痛?等這樣的問題時,孩子只是選擇沉默的。
方式來回應我,所以那個時候大部分都是我一個人的聲響,場面極其的冷,看到這樣的情況,我替孩子成長路上出現這樣的問題擔心了。
其實,這樣的孩子並不少見,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成長路上出現這種問題呢?
答案是:自卑感。
其實他本質問題來源於自身的自卑感,在(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自卑與超越》書中寫到:每個人心中都有潛在的自卑感,只是輕重程度不同而已。
我們常常發現自己的生活環境中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說與人無一二,如果我們對自己的勇氣有信心,採用簡單而有實效的方法來消除這一感覺改善現狀,可以使自卑感消失。成人有,兒童也一樣會出現類似的心理表現,常常以羞怯,憤怒,哭泣,推諉責任等表現釋放出來,眾所周知,兒童的身體特別脆弱,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成年人多年的精心照顧,這是人類一條亙古不變的規律,每一個生命都是從脆弱開始,都要對擺脫生活中出現的桎梏,讓自己變得更強大,來尋找這樣的優越感。
自卑一般指自卑感,是指在和別人比較時,由於低估自己而產生的情緒體驗。嚴重自卑感是心理上的一種缺陷。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從幼兒時期起,由於無力、無能和無知,必須依附父母和周圍世界,就會發生一定的自卑感。他還認為,攻擊不是由於感到自尊,而是由於感到自卑所引起,是一種過度補償的表現(參見「過度補償」)。在罪犯改造過程中的自卑感,是心理矯治的主要障礙之一。克服自卑感的方法,就是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一位教育學家曾述說,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這就是真理,待兒童沒有同情,他就變得沒有同情心,而以應有的友情對待他們,就是培養他們友情最好的手段。
那天上午有五個小孩一起上課,透明玻璃式的開放教室,各位爸爸媽媽對孩子的上課表現情況一清二楚,其中有一位四歲的男孩子,突然在上課的過程中變得懶散,不聽老師的話,隨意跑動,激動的老爸,看到此刻。
沒有停住半步,直接撞開教室門,衝進去,當著大眾的臉,面對孩子直接大吼叫了一聲,孩子嚇到了,其他的孩子也嚇到了,以及在場已進入睡夢中的家長們,全部一同被他震醒了,可是一會之後那個不聽話的孩子又開始了亂了口令,隨意搗亂,正確的教導是家長們要領會的必修課。
常言道:性格決定命運,芸芸眾生,每個人的性格各有不同,有的天性膽小,生性敏感,害怕見到陌生人,陌生的環境,不敢說話,而有的天性敢作敢為,敢擔當。
你有著良好的人際關係和生活態度,可是那些生性羞澀,生性膽小的孩子們,如果能經過長時間的適應,引導也是可以得到一個很大的改變。
孩子們天性愛探索,好奇心強,並且在成長過程中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其塑造的關鍵期,很容易去做出冒險的行為和做法,作為父母過分的去照顧孩子。
對孩子包辦一切,如生活中一些倒水的細節、繫鞋帶這樣的小事情也不肯放鬆,生怕孩子做錯,那麼帶來的後果很容易對孩子喪失適應新環境的能力,面對一些小事情就會顯得手足無措,在問題面前不能形成主動思考。
主動解決問題的習慣,導致更多的是等待、躲避、推卸責任。容易給孩子成長的路上留下失落感,遇人遇事容易產生羞怯的心理。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應注意孩子教育方面的問題,從小開始多放手,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培養一個敢作敢為敢當的好少年。
1、挖掘孩子的潛能
心理學家說人的潛能所能包容的智力能量,猶如原子核的物理能量一樣巨大,每個孩子身上都潛藏著不可估量的語言潛能,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50%的學習能力是在生命的頭四年裡發展起來的。
而另外30%的學習能力是八歲以前培養起來的,而四周歲左右開始學習母語,無需刻意指導,到六歲時就能自行得相當複雜的口語,可見每個孩子都有天賦的語言潛能,後天培養的優劣決定著這潛能的發揮與否。
每個孩子都是優秀的,在於我們父母怎麼去讓孩子得到更好的一個成長,我曾經遇到過一個7歲的小孩,給她上課的時候就表現的極其的懶散,內向孤僻,不愛說話,後來跟他家長聊天,才發現他一直在這個過程中被單獨的鎖在家裡。
爸爸媽媽由於工作繁忙,爺爺奶奶又長居鄉下,對城裡的環境不適應,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多次被孤立的呆在家中,很少與外界形成一個接觸,孩子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潛能一直被封鎖。從而使孩子在成長路上難以形成良性的性格塑造和健康人格的發展。所以,作為家長,我們培養孩子從生活中的小事,細節去關注,相信每一位孩子,不斷從中去挖掘孩子潛能。讓孩子的潛力獲得無限成長。
著名教育學家蒙達爾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在洞穴裡度過了一年才知道,只有與人在一起的時候才能享受到作為一個人的全部快樂,過去,我是一個喜歡安靜的人,常常傾向於獨處。
現在讓我在安靜與熱鬧之間選擇,我寧可選擇熱鬧,而不要孤寂,這場試驗使我明白了一個人生的奧秘,生活的美好在於與人相處,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一個人與外界交流的頻率越高,身心越健康。
愛因斯坦也曾說過,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很正直的嚴正的朋友,長這麼大我也慢慢開始意識到,這個社會始終還是要回到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做太多東西不能離開人。
作為孩子也是一樣,父母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接觸新環境和不一樣的人,讓孩子從小學會與他人溝通的能力。而不是孤僻,羞怯。
傾聽,屬於有效溝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狹義的傾聽是指憑助聽覺器官接受言語信息,進而通過思維活動達到認知、理解的全過程;廣義的傾聽包括文字交流等方式。其主體者是聽者,而傾訴的主體者是訴說者。兩者一唱一和有排解矛盾或者宣洩感情等優點。傾聽者作為真摯的朋友或者輔導者,要虛心、耐心、誠心和善意為訴說者排憂解難。
孩子只是一張白紙,他們並沒有錯,只是我們做父母的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怎麼更好的引導和教育,讓孩子有更好的成長而已。
美國知名主持人林克萊特有一天採訪一名小朋友,問他你長大後想要做什麼呀?小朋友,天真的回答我要當飛機駕駛員,林克萊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
孩子想了想說:「我會先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我的降落傘跳出去,聽到這裡,現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如果只聽到一半,所有的人都會覺得這個孩子是多麼的狡猾,林克萊特繼續注視著孩子。
想看看他到底是不是自作聰明?沒想到孩子的眼淚奪眶而出,林克萊特問他,你為什麼要這麼做?孩子回答道,我回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我還要回來!孩子的回答充滿天真卻很真摯,並且充滿著善良和悲憫。
只有認真傾聽才能體會到。
鼓勵也稱激勵
之前我也遇到一個8歲性格孤僻的女孩,當時我給她一個攀巖挑戰,拱門型的攀巖巖壁著實有一定難度,當時我問孩子:你相不相信自己能完成?她沒能給自己足夠的肯定,心中還有很大懷疑。
非常考驗孩子的一個心理素質,當她要慢慢的越過去的時候,她啜泣的聲音慢慢的響起來了,眼角的淚水也慢慢的沿著兩臉頰一滴一滴的流下來,我給予孩子足夠的信心和肯定,並且用自己的雙手輔助在她兩旁。
她害怕的哭聲並沒有停止,反而更大起來,一次一次的鼓勵,持續的掙扎,將近持續了半個小時的時間,最後才一下一下慢慢的過去了,下來後,她沒說話,卻很安靜,她的眼眶已經全部溼潤了,我鼓勵她你是最棒的。
孩子這才點點頭回應我,把我緊繃的心一下放鬆下來。下課的時候走出去很自信的向母親表現自己這節課的厲害。所以每一位孩子都是優秀的,用鼓勵潛移默化的讓孩子不斷得到突破,收穫成長。
當我們探討人類和環境的關係時,我們發現,與其說是人去適應環境,倒不如說是人創造一個環境來適應自己。——義大利幼兒教育學家瑪麗亞·蒙臺梭利
讓孩子從小就開始養成一個自信和陽光的生活溝通能力,無論是對孩子當下的培養還是未來長大後的習慣有著決定作用,今天我們主要講的是孩子羞澀內向這個話題,首先我們說了孩子易產生羞澀內向的幾點原因,接著我們給出了面對孩子羞澀內向問題解決的三種方法。
1、挖掘孩子潛能
2、讓孩子在熱鬧的環境中成長
3、以鼓勵和傾聽的方式引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