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冷的冬天裡,最讓人感到幸福的莫過於美美地吃上一頓火鍋了。
肥牛、肥羊、豬肉丸,各種肉類,總有一種能滿足你味蕾;再喝上一碗熱氣騰騰的肉湯,總能讓人感受到無盡的慰藉與溫暖……
可是最近,英國著名醫學期刊《BMJ》(英國醫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卻令不少人對肉產生了忌憚之心——紅肉及加工紅肉吃太多,患冠心病的風險就越高!
BMJ:每天吃1份紅肉,冠心病來敲門
所謂「紅肉」,就是外觀呈紅色的肉,我們平常吃的牛肉、豬肉、羊肉等哺乳動物的肉,都屬於紅肉。而「加工紅肉」是指經煙燻、醃製過的紅肉,如臘腸、培根、火腿、肉罐頭等。
在這項研究中,哈佛大學團隊隨訪了1986年-2016年期間43272名美國男性,他們在研究前沒有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平均年齡為53歲。
研究者每四年就會對參與者進行一次問卷調查,以記錄他們的飲食類型和頻率,同時還會調查他們生活方式,如吸菸情況、體育活動等,以更新冠心病已知或潛在的危險因素。
在30年的隨訪期間,有4456人罹患冠心病。
研究人員經分析發現,紅肉和加工紅肉吃得越多,冠心病就越容易發生。通過對飲食和非飲食風險因素進行多變量調整後顯示:每天吃一份總紅肉、未加工紅肉、加工紅肉,冠心病發生的風險比分別為1.12、1.11、1.15,也就是冠心病發生風險分別增加12%、 11%、15%。
結果是不是很喪?不過,研究者發現了問題,同時也提出了解決辦法。
研究還顯示,與紅肉相比,每天攝入一份由堅果、豆類和大豆等組合而成的植物蛋白源,能令冠心病發生風險下降。另外,用全穀物和乳製品代替總紅肉,用雞蛋替代加工紅肉,也能降低冠心病風險。
紅肉不僅「傷心」,還會致癌?
過去大量的隨機試驗和觀察性研究表明,紅肉和加工紅肉吃太多,可增加死亡率及慢性病發病風險,甚至還會致癌。
早在前幾年,紅肉就被世界衛生組織(WHO)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納入「2A類致癌物」。
而加工肉則被納入「1類致癌物」,稱每天吃50g加工肉,結腸癌風險發病風險提高18%,這搞得老百姓人心惶惶。
紅肉既傷心,又致癌,要想擁有健康的身體,豈不是要「滴肉不沾」,做一名素食主義者?這對「肉食動物」而言,是多麼殘忍的一件事!
不過,咱也不必驚慌,致癌物是分等級的,「1類致癌物」是有確鑿證據證明能致癌的物質,而「2A類致癌物」是指:對人很可能致癌,但對人致癌的證據有限,對實驗動物致癌性證據充分。
也就是說,臘肉、香腸等加工肉咱們最好別吃,沒有加工過的新鮮紅肉,不要天天過量攝入即可,適量吃沒啥大問題。
另外,紅肉是把雙刃劍,有弊也有利。紅肉有它的營養所在,含有蛋白質、鐵、鋅、維生素等多種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我們不要完全拒絕。
還有,由於慢性病是多種因素綜合導致的結果,如抽菸、熬夜、基因等,紅肉只是風險之一,我們不能完全讓它來「背鍋」。而且,吃了紅肉不是一定會引起冠心病或癌症,BMJ的研究以及WHO的聲明,只能說明有這種相關性,生不生病,致不致癌,只是時間和「劑量」問題。
怎麼吃紅肉才健康?
1、注意攝入量,別吃太多
「不看劑量就是耍流氓」,水喝多了都有害健康!要想健康吃紅肉,就要控制攝入量。
根據我國居民膳食指南,每人每天畜禽肉的推薦攝入量為40-75g,每周攝入量為280-525g,只要不超量,就沒啥大問題。另外,飲食上要注意營養均衡,多吃蔬菜、水果,有助於降低患病風險。
2、注意烹飪方式
烹飪肉類食品,建議是用水煮、清蒸、低溫燜燉等方式,不要油炸、煎炸、燒烤,以免在烹飪過程中產生亞硝酸鹽、苯並芘等致癌物,
近年來,網絡上各種關於紅肉的負面消息層出不窮,紅肉致癌的報導也是屢見不鮮。但是,人類是處於食物鏈頂端的動物,我們不能因此「談肉色變」,只要控制好攝入量,注意烹飪方式,健康吃肉,完全能做到!
參考資料:
[1]Al-Shaar Laila, Satija Ambika, Wang DongD, RimmEric B, Smith-Warner Stephanie A, Stampfer MeirJet al. Red meat intake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mong US men:prospective cohort study.BMJ 2020; 371 :m4141
[2]AICR. FAQ: ProcessedMeat and Cancer.
http://www.aicr.org/enews/2014/08-august/faq-processed-meat-and.html
[3]林東昕 繆小平.關於「紅肉致癌」看看院士怎麼說[J].生活與健康,2016:41.
[4]李長平.解讀《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J].保健醫苑,2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