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進入校園的第一天開始,監督、輔導寫作業就成了爸媽的頭等任務,很多爸媽都有這樣的感受:真是覺得老師留的作業都是給家長留的!孩子往往承受著家庭和學校的雙重壓力,可做父母的,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卻只能繼續趕著孩子往前走。
前幾天,阿凱加班到很晚,拖著一身的疲憊回到家,看見兒子房間的燈還亮著,來到兒子書桌前,見兒子還在磨磨蹭蹭寫作業。
這天阿凱因為工作不順本來就心情不好,見兒子大半夜了還沒寫完這點作業,頓時火就竄上來了。
「你看看都幾點了?11點半了!你還在這兒磨蹭!我天天累死累活一整天,你就不能讓我省點心?」
兒子被突然出現的爸爸嚇了一大跳,轉頭淚眼汪汪地望著爸爸。
阿凱抓起作業本,翻看著連續3篇都在重複一個生字,怒火攻心,一下就把作業本撕碎了,嘴裡罵著:「寫這麼多遍,淨做些無用功!」
兒子哇得一聲哭出來,這是明天要交給老師的啊!
阿凱氣不打一處來,拿起手機,找到老師的微信,立刻就打了過去。
電話那頭老師帶著困意的聲音說:「誰啊?」
阿凱說:「老師,您能睡得著嗎?我們孩子可還沒睡呢!您給孩子留的生字一寫就是100遍,這對孩子真的有用嗎?您試試把一個字寫10遍,就已經不認識那個字了。」
老師解釋了幾句,阿凱也沒聽,氣消了又幫兒子粘好作業本,讓兒子去睡覺。看著孩子累得倒頭就睡著了,阿凱心裡覺得又內疚又心疼。
1)沒有時間管理意識
自從有了娃,我們對孩子說的最多的詞,就是兩個字——快點!孩子做事拖沓,沒有效率,是家家戶戶都有的情況,這是因為孩子並沒有建立起時間概念,更沒有時間管理意識。只能依賴於父母的催促和監督,沒有自律性。
建議:
家長要從小鍛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讓孩子感受到時間的價值,體會時間流逝,讓他形成自律的學習習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比如利用不同的沙漏為不同科目的作業計時,或是用「番茄工作法」,把一個大目標切分成幾個小目標,讓孩子做作業更輕鬆。
2)專注力已被破壞
很多孩子一寫作業就有事,一會兒上個廁所,一會兒又吃個水果,一會兒看看手機,一會兒打打遊戲,在書桌前坐不住,這是因為孩子的專注力在小時候就已經被破壞了,無法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這種行為形成習慣後,需要花費極大的精力去糾正。
建議:
如果我們從小就保護好、鍛鍊好專注力,孩子在課堂上吸收知識效率高,回家也不會把寶貴的時間白白浪費。鍛鍊專注力,方法有很多,比如舒爾特方格,拼圖、樂高積木等等。
3)孩子對學習有牴觸
當孩子在學校完成了一天的學習,回到家裡還要繼續一動不動地學好幾個小時,一點放鬆娛樂的時間都沒有,就會對學習產生厭煩和牴觸情緒。
建議:
李玫瑾教授強調,回家第一件事,不要盯著娃做作業,而是要讓孩子先在戶外活動半個小時左右,把多餘的精力和熱量釋放出來,然後坐在書桌前,心才能沉靜下來,這樣學習效率更高。
4)老師作業超綱
現在有很多老師留的作業有超綱的現象,家長都輔導不了,更別提孩子了。作業更像是老師留給父母的難題,這就需要家長也得隨時充電學習,在幫助孩子的同時,豐富自己。
建議:
跟老師及時溝通情況,甚至可以讓老師幫忙,或是在家長群裡尋求學霸家長的幫忙,但是不要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和積極性,陪孩子一起找出答案。
著名作家,財經專欄策劃人琢磨先生說:
家長的職責,是做老師與孩子之間的潤滑劑,查看孩子的作業,以檢查數量為主,檢查質量則是老師的事情。但當老師的要求確實過分時,要站在孩子這邊,做孩子的堅強後盾。
PS: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